1.39k likes | 1.44k Views
预防医学概论. 何祚光. 预防医学概论 绪论. 预 防医学的定义 —— 预 方医学是以群体为对象 ‚ 目的是预防疾病、防止因伤残而丧失工作及生活能力、防止过早死亡 ‚ 从而保护和促进群体的健康。其运行模式是“环境 —— 人群 —— 健康” ‚ 它强调环境与人群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 ‚ 并以人群健康为目的。. 预防医学概论 绪论.
E N D
预防医学概论 何祚光
预防医学概论 绪论 • 预防医学的定义——预方医学是以群体为对象‚目的是预防疾病、防止因伤残而丧失工作及生活能力、防止过早死亡‚从而保护和促进群体的健康。其运行模式是“环境——人群——健康”‚它强调环境与人群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并以人群健康为目的。
预防医学概论 绪论 • 预防医学的发展——预防医学创立于19世纪的欧洲‚ 当时并没有专门预防医学的人才‚而由一般医护人员兼任。直到第一次大战后‚欧美国家和苏联纷纷在医学院校开设了预防医学系、和公共卫生系等。据世界卫生组织94年统计‚欧美54个国家‚公共卫生学校已建有284座‚其毕业生分别从事环境监控、卫生宣教、卫生立法等工作。美国公共卫生教育所倡导的“立足群体、立足社会”的原则方针日益被接受‚而随着“追求健康‚回归自然”的思潮的普及‚公共卫生专业教育的独立性将越来越突出。
预防医学概论 绪论 • 预防医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1)环境卫生阶段 2)个人预防阶段 3)社会预防阶段
预防医学概论 绪论 • 环境卫生阶段——十九世纪下半叶欧美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发展迅速‚人类大张旗鼓开发自然界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造成污染‚迫切需要改善生活环境。要求供水和排水卫生,改善工厂通风、照明等环境设施。在城市中修建自来水工厂和下水道‚提供有卫生设施(如厕所)的住宅‚制订相关的卫生法律,对水源实施保护、改善工厂生产条件、学校教室照明等,使环境卫生更上一层楼。
预防医学概论 绪论 • 个人预防阶段——人们认识到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宿主、环境和疾病三者之间平衡的破坏,在改善环境的同时,还要保护宿主‚控制病因。疫苗、杀菌、灭虫等技术的开展‚预防接种、疫源地消毒、消灭病媒昆虫、传染病人的隔离等措施的落实‚明显地降低了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营养缺乏疾病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和防治得法‚营养不良的病死率大大下降‚提高了个人和人群的健康水平。
预防医学概论 绪论 • 社会预防阶段——社会的进步‚疾病构成也发生变化‚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意外伤亡成为主要死因。这些病在年轻时代就开始积累和潜伏‚中、晚年才发病。其原因有多种‚如高脂高盐饮食、吸烟、超重及肥胖、压抑紧张等‚吸烟易引起肺癌、压抑紧张易致高血压‚超重及肥胖高脂高盐饮食易致心脑血管疾病等。这些病单纯用医学手段难以解决‚须用社会心理和行为等措施、动员社会各种力量才能有效防治。
预防医学概论 绪论 • 中医对预防医学的贡献——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历代医家在实践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而且十分注重未病先防或既病防变‚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至今仍有临床指导意义的预防方法。
预防医学概论 绪论 • 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区别—— 1)预防医学的工作对象是群体,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 2)研究方法更侧重于影响健康的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3)采取的对策更具积极的预防作用,对人群健康较临床医学具有更大的效益。
预防医学概论 绪论 • 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1)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个人收入和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等。 2)环境因素—环境中有害物质。 3)个人因素—包括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以及人类生物学特征和遗传因素。 4)卫生服务制度—包括服务网络和一定的经济投入的卫生资源配置以及公平合理保证服务的可得性。
预防医学概论 绪论 • 三级预防策略—— 1)第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是针对病因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在疾病因子还没有进入环境之前就采取预防性措施。 2)第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疾病的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 3)第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对已患病者,采取及时和有效的治疗和康复措施。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 • 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人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人为环境中‚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影响之下。人在开发利用环境中的各种资源‚使环境受到破坏‚当这种破坏在一定限度内时‚人体的调节能力可恢复环境和人的平衡;如果超过机体所能承受的限度‚则可导致人类健康近期或远期的危害。因此人类应提高对环境的认识‚认清环境与人类相互依存的关系‚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建立保护环境的法规和标准‚避免环境退化和失衡‚这是正确处理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重要准则。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一节 环境的要素 • 环境的要素——我们所谓的环境包括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环境,其共同的要素可概括为1)生物因素 2)化学因素 3)物理因素 4)社会心理因素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一节 环境的要素 • 生物因素(biological factor)——生命物质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共同构成生态系统(ecosystem)。人类依靠生物构成稳定的食物链(food chain)‚从而获得必需的营养素;利用生物制成药物防治疾病;绿化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等。生物在不断繁衍过程中也会给人类带来一定威胁‚如致病性生物可成为烈性传染病的媒介;食物链中存在致癌、致畸的有毒物质;空气中存在致过敏的花粉、动物羽毛等。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一节 环境的要素 • 水体生物污染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一节 环境的要素 • 化学因素(chemical factor)——环境中常见的化学因素包括金属和类金属等无机化合物;煤、石油等能源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碳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有机溶剂等;生产过程中的原料中间体或废弃物(废水、废气、废渣);农药;食品添加剂及以粉尘形态出现的无机和有机物质。化学物质在创造人类高度文明的同时,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不可低估的损害。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一节 环境的要素 • 废水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一节 环境的要素 • 废气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一节 环境的要素 • 废渣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一节 环境的要素 • 物理因素(physical factor)——物理因素如气温、气湿、气压、声波、振动、辐射(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等。在自然状态下物理因素一般对人体无害,有些还是人体生理活动必需的外界条件,只有通过一定强度和(或)接触时间过长时,才会对机体的不同器官和(或)系统功能产生危害。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人们从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中接触有害物理因素的机会愈来愈多,因而对它所造成的健康危害应有足够的重视。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一节 环境的要素 • 浓雾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一节 环境的要素 • 酷暑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一节 环境的要素 • 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包括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社会经济水平,它影响人们的收入和开支、营养状况、居住条件、接受科学知识和受教育的机会等。心理因素在于个体和周围环境和事物的态度,社会环境的变动常会影响个人的心理,甚至于躯体的健康,心理因素又常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因而常称为社会-心理因素。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一节 环境的要素 • 中国文革其间的抄家一隅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一节 环境的要素 • 前中国国家主席 刘少奇夫人王光美 受审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二节环境的卫生学特征 • 整体性——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超音速飞机在平流层频繁的飞行,氮氧化物、氯氟烃(氟利昂)等进入平流层,导致臭氧层的减少,削弱了臭氧层对地面生物的保护作用;煤炭、石油等能源的燃烧导致二氧化碳等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构成温室效应;人口激增、资源滥用等社会因素也会对整体环境产生影响。这些情况表明,某一项环境因素的变动都与整体环境息息相关。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二节环境的卫生学特征 • 区域性——环境除具有整体性外‚还具有区域性特征。如厂矿排出的有害废水对水系的污染影响多局限在下游一定地区范围的居民,而厂矿排放的有害气体对大气的污染影响则多以厂矿为中心波及一定范围。化学元素性地方病的地域性特征则由地质地理等自然因素的分布所决定,因为地球化学元素在地球外壳的分布并不均匀,故它们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二节环境的卫生学特征 • 多变性——环境因素的多变性是指在自然和生物转化及人们社会行为的作用下‚使环境从内部结构到外在状态处于变化过程中。例如自然界的地震、火山爆发、风灾等;又如历史上人类对森林的砍伐‚植被的破坏‚土地的沙漠化。人类认识环境多变性的意义在于可以促使人类主动地与自然界相适应、相协调‚使环境变迁向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消除不良环境因素作用‚有利于人类健康地生存。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二节环境的卫生学特征 • 生物富集——又称生物浓缩‚是指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种浓度极低的物质并在不断地吸收中逐渐积累‚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作用过程。据报道‚海水被DDT污染‚浓度达0.00005ppm;经过浮游生物的富集‚其体内可达0.04ppm(富集约1000倍);又当鱼吞食浮游生物后‚在鱼体内又进一步富集到2.07ppm(富集约40000倍)‚鱼再经水鸟吞食‚最终在鸟体内的富集竟可高达75.5ppm(富集约100万倍)‚导致水鸟大批中毒或死亡。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三节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三节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 • 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特征—— 1)环境因素双重性—自然界中的气温、紫外线、空气中正负离子、微量元素都对人体会产生不同的效应和结果,如气温过高—中暑,过低—冻伤;紫外线过强—皮肤癌,不足—佝偻病;空气负离子多—镇静安眠、增进食欲,正离子多—与负离子作用相反;微量元素过高—中毒症,过低—缺乏症。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三节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三节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 • 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特征—— 2)环境因素的多样性— ①相加作用—指几种环境因素联合作用的影响是各单项因素影响的总和。 ②增毒作用—两种环境因素联合作用时,其中一种因素可使另一因素的毒性加剧,其影响后果超过二者之和。 ③拮抗作用—是指某种有害的环境因素可使另一环境因素的危害减弱的作用。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三节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三节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 • 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特征—— 3)环境因素的选择性—不同的环境因素其作用的靶器官也是不同的,如海洋鱼类中所含有的甲基汞进入人体只侵犯神经系统和胎盘;化学物质苯侵犯造血系统;有害金属铅侵犯骨骼系统形成不溶性磷酸铅;有机化学物质石棉侵犯肺,可引起胸膜间皮瘤;有机化学物质联苯胺侵犯膀胱,可引起乳头状膀胱癌;四氯乙烯侵犯肝,引起肝坏死。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三节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三节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 • 胸膜间皮瘤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三节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三节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 • 膀胱癌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三节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三节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 • 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特征—— 4)环境因素非特异性—环境因素对机体健康的影响除有特异性症状外,也常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非特异性症状如铅中毒可有脱发、贫血、肌痛、肌无力、胃肠炎、肾脏疾患、运动失调、脑功能障碍、致畸作用;而汞中毒也可有胃肠炎、肾脏疾患、运动失调、脑功能障碍、致畸作用。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三节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三节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 • 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特征—— 5)环境因素的剂量-反应关系—当环境因素的危害强度或剂量不大时‚大多只引起机体的生理反应(代偿状况)‚并不显示出临床症状。随着强度或剂量增大并超越了机体适应范围(失代偿状态)‚则出现疾病甚至死亡。机体对环境因素的剂量-反应关系大多呈正比关系。应该重视代偿状态亚临床变化的表现‚这时尚处于可逆状态‚及时采取措施可以恢复健康的。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三节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三节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 • 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特征—— 6)环境因素的个体感受性—人群中因年龄、性别、健康状态、营养状况及遗传缺陷性疾病的不同‚他们对某些环境因危害的敏感性也不同。老年人免疫功能降低‚应激功能低下;幼儿肝微粒体酶系的解毒功能弱‚生物膜通透性高和肾廓清功能差‚因而对某些危害的敏感性高;性激素对肝微粒体酶功能有明显影响‚从而影响毒物的生物转化及其对机体的毒性反应。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四节环境污染 • 环境污染的定义——环境污染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它生物的生存和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通常环境污染主要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不理智的社会行为和活动导致的环境质量的下降。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四节环境污染 • 环境污染的类型——种类繁多‚有大气污染(有害气体有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物、光化学烟雾和卤族元素等以及颗粒物有粉尘、酸雾和气溶胶等)‚水污染(包括生活污染水、食品加工、工业废水)‚土壤污染‚化学性污染(包括无机和有机物质)、物理性污染(粉尘、放射性物质和气温)‚生物性污染(花粉、肠道致病菌、寄生虫、钩端螺旋体、炭疽杆菌、破伤风杆菌)和医源性污染。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四节环境污染 • 环境污染致病的确认依据—— 1)有污染物质长期的接触史; 2)患者及人群中有与污染物质所致的相关联的症状和体征; 3)有污染地区人群疾病发病、死亡的资料; 4)有环境部门提供的环境监测数据; 5)有可靠的医学检查资料; 6)有关部门和专家的论证的认定。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四节环境污染 • 环境污染防制措施原则—— 1)卫生立法—如工业废气废水的排放; 2)加强环境保护的行政管理; 3)环境监测—包括物理指标噪声、振动、电磁波、热能、放射性等监测;化学上各种化学物质在空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内水平的监测;生态系统监测包括引起的生态系统变化等。 4)医学监测—搜集疾病和死亡资料,登记报告制度
第二章地方病防制 • 地方病的概念——发生在某一特定地区,与一定的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的疾病称之为地方病。地方病在一定地区内流行年代比较久远,而且有一定数量的患者表现出共同的病征。
第二章地方病防制 • 地方病(endemic disease)分类——地方病分为化学性地方病和生物性地方病: 1)化学元素性—病因为当地水或土壤中某种元素或化合物过多、不足或比例失常,再通过食物和饮水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疾病。如缺碘和氟中毒。 2)生物源性—病因为微生物和寄生虫,是一类传染性的地方病,包括鼠疫、布鲁氏菌病、、血吸虫病、黑热病、肺吸虫病、包虫病和登革热等。
第二章地方病防制 • 缺碘性地方性甲状腺肿
第二章地方病防制 • 氟中毒
第二章地方病防制 • 血吸虫病
第二章地方病防制 • 肺吸虫病
第二章地方病防制 • 包虫病
第二章地方病防制 • 地方病疫区的基本特征—— 1)在地方病的区内地方病发病率和患病率都显著高于非地方病的区域。 2)地方病病区内的自然环境中存在着引起该种地方病的自然因子。如人体必需元素的过剩、缺乏和失调,或存在着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昆虫媒介和动物宿主的生长繁殖条件。 3)健康人进入地方病病(疫)区同样有患病可能,且属于危险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