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k likes | 1.68k Views
统计实务. 第一章 统计实务基本概念 第二章 统计标准 第三章 企业主要统计报表. 第一章 统计实务基本概念. 第一节 统计报表制度 第二节 统计单位 第三节 企业一套表 第四节 主要统计指标. 第一节 统计报表制度. 一、统计报表制度的含义
E N D
统计实务 • 第一章 统计实务基本概念 • 第二章 统计标准 • 第三章 企业主要统计报表
第一章 统计实务基本概念 • 第一节 统计报表制度 • 第二节 统计单位 • 第三节 企业一套表 • 第四节 主要统计指标
一、统计报表制度的含义 • 统计报表制度是各级政府统计部门依法实施国家统计调查项目、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的业务工作方案;是关于统计指标、统计表式、统计对象、统计范围、调查方法、调查频率等统计制度方法要素的规范表述和统一规定;是政府综合统计部门对同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上级统计部门对下级统计部门关于统计调查工作的综合要求,具有权威性和法规约束性。 P132
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比如工业统计报表制度,基本单位统计报表制度等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比如工业统计报表制度,基本单位统计报表制度等 • 规模以上工业统计报表制度的内容 • (一)为了解全国工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情况,为各级政府制定政策和计划、进行经济管理与调控提供依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特制定本统计报表制度。 • (二)本制度是国家统计调查的一部分,是国家统计局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的综合要求,各地区应按照全国统一规定的统计范围、计算方法、统计口径和填报目录,根据国家统计局拟订的工业企业报表制度的内容,认真组织实施,按时报送。地方特殊需要的统计资料应通过地方统计调查搜集,并尽量避免与国家统计调查内容相重复。 • (三)本统计报表制度分为年报和定期报表,统计范围原则上为规模以上工业法人企业。规模以上工业法人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本报表制度中2010年年报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2011年定期报表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 (四)所有报表均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负责组织实施,调查方法为全面调查。 • (五)本制度由国家统计局负责解释。
基本单位统计报表制度的内容 • (一)为及时反映全国基本单位的增减变动情况,做好名录库资料的维护更新工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 (二)本制度属国家统计制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国家统计局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地、市、县级统计部门的综合要求。各地区应按照本制度规定的统计范围、口径和计算方法,认真组织实施,按期如实报送。第二部分是国家统计局、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民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共同建立的全国基本单位名录更新制度,要求县及县以上统计、机构编制、民政、税务和工商部门共同实施。 • (三)本制度包括半年报和年报。表式分为统计系统填报表式和各有关部门提供资料表式。统计系统报表的填报范围包括辖区内新增、变更主要指标和消亡的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以及全部限额以上工业、资质以内建筑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的法人单位及其所属的产业活动单位。各有关部门提供资料的范围包括新增、变更和注销单位的行政审批登记资料。 • (四)本制度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和代码。 • (五)本制度由国家统计局负责解释。
二、统计报表制度的分类: • 根据统计调查项目的不同,统计报表制度分为国家统计报表制度、部门统计报表制度和地方统计报表制度三大类别 • 统计调查项目包括:国家统计调查项目、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地方统计调查项目。
国家统计报表制度:是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实施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的业务工作方案,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者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制定。国家统计报表制度:是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实施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的业务工作方案,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者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制定。 • 现行国家统计调查制度分为周期性普查制度、经常性调查制度和非经常性调查制度三大类别。 p132
周期性普查制度 • 周期性普查制度是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的一个类型,是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由国务院统一领导,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普查的统计调查制度。比如2010年开展的第六次人口普查。 • 1994年我国确立了周期性普查制度。当时的普查项目包括人口普查、农业普查、工业普查、第三产业普查和基本单位普查等5种普查。
2003年,我国对国家普查项目和周期安排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普查项目包括人口普查、农业普查和经济普查三项。其中,经济普查每10年进行两次,分别在逢3、8的年份实施;人口普查和农业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分别在逢0、6的年份实施。2003年,我国对国家普查项目和周期安排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普查项目包括人口普查、农业普查和经济普查三项。其中,经济普查每10年进行两次,分别在逢3、8的年份实施;人口普查和农业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分别在逢0、6的年份实施。 • 经济普查的对象是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农业普查的对象是从事第一产业活动的单位和农户;人口普查的对象随社会发展有所变化,比如2010年人普的对象是在中国境内居住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
经常性调查制度 • 经常性调查制度是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的一个类型,是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由国家统计局与国务院其他部门共同制定,进行年度和定期(半年、季度、月度等)经常性统计的统计调查制度。 • 现行经常性的国家统计调查报表制度共有40余项。 P133
非经常性调查制度 • 非经常性调查制度是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的一个类型,是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由国家统计局与国务院其他部门共同制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实施或一次性实施的专项调查、试点调查等临时性统计调查制度。比如《中国农村贫困监测统计调查制度》
部门统计报表制度 • 部门统计报表制度是国务院有关部门实施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工作业务方案。 • 部门统计调查项目是指国务院有关部门的专业性统计调查项目,是有关部门为满足管理需要,搜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等情况而实施的各类统计调查。统计内容涉及农业、林业、建筑、房地产、交通、旅游等。
地方统计报表制度 • 地方统计报表制度是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实施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的工作业务方案。 • 县级以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部门为满足地方需要,对其执行的国家统计调查制度的表式、内容、统计标准、调查范围和调查频率进行补充,形成新的统计调查方案,也属于地方统计报表制度。
三、统计报表制度的管理机构 • 政府综合统计机构统一管理和协调国家统计调查制度、部门统计调查制度和地方统计调查制度。 • 政府综合统计机构主要为各级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各级调查队 • 各级政府统计机构负责管理和协调的范围不同。 P134
四、统计报表制度的管理 • (一) 统计调查项目的管理原则(10条): • 统计调查项目要有充分的立项依据、明确的调查目的、合理的资料用途和服务对象,符合既定职能分工,主要内容与其他统计调查项目不重复,主要统计指标不能依靠现有行政记录加工整理获得。 • 统计调查项目必须兼顾需要与可能,充分考虑基层调查人员与被调查者的承受能力,调查项目必须有相应的经费保障; • 重大统计调查项目必须经过研究论证和试点。 • 统计调查项目的方案设计应切合实际,调查对象、调查范围、内容、方法、组织方式、样本量、调查表、统计资料的报送和公布等要科学合理、规范; • 统计分类、统计单位、计量单位和数据格式等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国家统计局和部门的统一规定;
各项统计调查内容要简明扼要,统计调查方法要科学合理,讲求调查方法的经济效率;各项统计调查内容要简明扼要,统计调查方法要科学合理,讲求调查方法的经济效率; • 国家统计调查项目、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地方统计调查项目应互相衔接,不得重复; • 国家统计调查项目之间、部门统计调查项目之间和地方统计调查项目之间应协调一致,避免重复。 • 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必须贯彻精简效能、成本核算原则。凡通过抽样调查、行政记录、重点调查能够满足需要的,不得组织开展全面调查。 • 对统计调查项目定期开展绩效评估,提出行政绩效评估意见。
(二)统计调查项目的事后监督 • 各级政府综合统计机构定期公布统计调查项目审批、备案情况,定期检查各项统计调查是否办理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手续,检查统计调查制度执行情况,在调查实施过程中是否严格按政府统计机构批准的方案执行,是否有擅自变更调查内容、调查范围、计算方法和报送频率等行为。 • P 135
五、统计报表制度的贯彻和实施 • (一)、普查制度的贯彻与实施 P136 • 国务院设立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和协调解决有关普查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通常设在国家统计局,负责制定普查方案和组织实施普查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按照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 办公室的统一要求,组织实施当地的普查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需要设立普查机构,负责完成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定的普查任务。
地方普查机构要聘用或抽调具有相关专业和统计业务素质的人员担任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并负责进行业务培训,考核合格后,颁发普查指导员或普查员证。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在执行普查任务时,应当主动出示证件。普查员负责组织指导普查对象填报普查表,普查指导员负责指导、检查普查员的工作。地方普查机构要聘用或抽调具有相关专业和统计业务素质的人员担任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并负责进行业务培训,考核合格后,颁发普查指导员或普查员证。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在执行普查任务时,应当主动出示证件。普查员负责组织指导普查对象填报普查表,普查指导员负责指导、检查普查员的工作。 • 基层普查机构以本地区现有基本单位(住户)名录库为基础,结合有关部门提供的单位(住户)资料,按普查小区逐一核实清查,形成普查单位(住户)名录。基层普查机构按照清查形成的单位(住户)名录,做好普查表的布置、收集、审核、录入和上报工作。
普查的数据处理工作由县级以上各级普查机构组织实施。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提供省、地、县使用的数据处理标准和程序。地方各级普查机构按照全国统一的要求和标准进行数据处理,并逐级上报普查数据。数据处理结束后,各级普查机构要做好数据备份和数据入库工作,建立普查数据库。普查的数据处理工作由县级以上各级普查机构组织实施。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提供省、地、县使用的数据处理标准和程序。地方各级普查机构按照全国统一的要求和标准进行数据处理,并逐级上报普查数据。数据处理结束后,各级普查机构要做好数据备份和数据入库工作,建立普查数据库。 • 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普查数据的质量抽查工作,抽查结果作为评估全国及各地区普查数据质量的主要依据。
(二)、经常性和非经常性调查制度的贯彻与实施(二)、经常性和非经常性调查制度的贯彻与实施 • 经常性和非经常性调查制度由上级统计部门以部门文件形式,并根据实际需要结合培训会议布置到下一级统计部门。下一级统计部门一般采取条块结合的组织方式收集资料。
所谓“条”即利用同级各有关业务部门(系统)已有的统计渠道、统计资料和行政记录,按统计报表制度的要求,由各有关业务部门(系统)组织调查或进行资料整理,形成各系统统计报表或数据。如政府统计部门在实施农业统计报表制度 时,有关耕地面积、机械作业面积、农机保有量、林业生产情况、渔业生产情况等数据,一般是直接利用同级国土部门、农机部门、林业部门和水产部门的统计结果。在实施工业交通运输邮电业统计报表制度时,有关工业产品产量、主要工业技术经济指标、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民用车辆拥有量以及铁路、公路、水上、港口、民航、管道运输和邮电业务统计报表,都要充分利用工业主管部门以及运输、邮电、公安等相关部门统计数据。
地方政府统计部门在收到各归口部门报送 的数据后,要进行检查核实,待核实无误后,与其他方面调查数据合并形成本地区全面综合数据,上报上级政府统计部门。 • 所谓“块”即地方政府统计部门根据统计 报表制度的要求,对那些没有主管部门或 有主管部门,但其主管部门没有统计基础 的统计调查单位,直接组织调查,取得统计资料。
各级统计部门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有全面调查、概率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等。各级统计部门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有全面调查、概率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等。 • 全面调查是对调查范围内的所有调查对象逐一调查。其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政府统计部门直接调查,取得基础资料;二是政府统计部门按照一定的表式和要求,自上而下逐级布置,直到调查对象,再自下而上逐级上报。
抽样调查是对调查范围内的部分有代表性的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利用样本资料推算总体信息。现行抽样调查也有两种模式,一是上级统计部门制定了抽样调查的具体方案,对样本量、取样方法、数据处理及推算汇总等主要工作环节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抽样调查、限额以下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抽样调查等;二是上级统计部门只对抽样调查方法提出一些原则要求,下级统计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再制定实施方案,如劳动统计调查等。抽样调查是对调查范围内的部分有代表性的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利用样本资料推算总体信息。现行抽样调查也有两种模式,一是上级统计部门制定了抽样调查的具体方案,对样本量、取样方法、数据处理及推算汇总等主要工作环节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抽样调查、限额以下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抽样调查等;二是上级统计部门只对抽样调查方法提出一些原则要求,下级统计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再制定实施方案,如劳动统计调查等。 • 重点调查是对一些特定的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等,其组织方式与全面调查相类似。 P137
第二节 统计单位
一、统计单位的概念: • 统计单位是构成国民经济的细胞。统计上所讲的单位是对若干标准化单位的统称,是指拥有一定活动场所,并从事一定生产活动的社会经济活动单位。 • 统计单位是各项统计调查的基础,通过调查形成的基本单位名录库,既是对统计数据进行分类的基础,也是进行统计估算的依据,同时对于改进我国的统计调查体系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统计单位的划分 • 统计单位包括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个体经营户。 • (一)法人单位 • 法人单位是指有权拥有资产、承担债务,并独立从事社会经济活动(或与其他单位进行交易)的组织。
法人单位应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 1.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 2.独立拥有 (或授权使用)资产或者经费,承担负债,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 • 3.具有包括资产负债表在内的账户,或者能够根据需要编制账户。
(二)产业活动单位 • 产业活动单位是指位于一个地点,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或组织的一部分。 • 产业活动单位应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 1.在一个场所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 • 2.相对独立组织生产活动或经营活动; • 3.能够提供收入、支出等相关资料。
法人单位与产业活动单位的关系 : • 法人单位由产业活动单位组成,一个法人单位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产业活动单位。 • 产业活动单位接受法人单位的管理和控制。从法人单位中分解出来的产业活动单位,都处于法人单位的控制和管理之下。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存在没有法人单位控制和管理的产业活动单位。 • 如果法人单位只位于一个场所并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称为单产业法人。单产业法人本身也是一个产业活动单位。 • 如果法人单位从事多种经济活动,或者位于多个地点,并能够提供各自的业务情况和财务收支资料,称为多产业法人。多产业法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产业活动单位组成。P139
(三)个体经营户 • 是指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以个体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归劳动者个人占有和支配的一种经营组织。 • 个体经营户包括个体工商户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P139
三、统计单位的统计原则 • (一)在地统计原则 • 对统计单位按照在地原则进行统计,即按照以下几种情况归入所在区域的统计范围: • 1、经营地与行政登记住所在同一县级行政区域的,归入该县级区域统计范围 • 2、经营地和行政登记住所不在同一县级行政区域的,原则上归入经营地所在县级区域统计范围。 • 3、有两处或两处以上经营地的,归入主要经营地所在县级区域统计范围。 • 对含有多个法人单位的多法人联合体,应分别对每个法人单位进行统计
(二)视同法人单位 • 对法人单位下属跨省的分支机构,在符合以下条件的情况下,经与分支机构上级法人单位协商一致,并经国家统计局认可,可视同法人单位处理: • 1、在当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领取营业执照,并有独立经营场所 • 2、以该分支机构的名义独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一年或以上 • 3、该分支机构的生产经营活动依法向当地纳税 • 4、具有包括资产负债表在内的账户,或者能够根据统计调查的需要提供财务资料。 • 按照不重不漏的原则,凡已经视同法人单位独立报送统计数据的分支机构,其上级法人单位(总部)的统计数据不应再包括该分支机构的统计数据。
第三节 企业一套表
一、企业一套表的概念 • (一)基本定义 • 企业一套表是一种以企业为基本统计单元,将需要采集的统计调查内容集中设置并统一布置和收集的统计报表制度。 • 主要根据调查对象所从事的国民经济行业活动进行设计,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主营业务和附属活动。 • 现行一套表制度规定:统计报表填报单位为法人单位。 P140
(二)相关概念 P141 • 1、统计范围:规模以上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及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等行业的法人单位及所属产业活动单位,以及其他第三产业重点耗能法人单位。 • 各行业及重点耗能单位的标准: • 规模以上工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2、调查单位的确定 • 按照“先进库,再有数”的原则,统一确定纳入企业一套表范围的调查单位。 • 进库审批有两种,一种是季度审批,另一种是年度审批 • 3、统计内容:包括基本情况、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财务状况,生产经营情况,能源和水消费,科技活动和信息化情况等 • 4、统计原则:按照在地原则
5、数据采集:统一采取联网直报方式、严格按照企业一套表规定的各表上报时间报送数据5、数据采集:统一采取联网直报方式、严格按照企业一套表规定的各表上报时间报送数据 • 6、数据处理:采取分级、分专业审核、汇总方式
二、实施意义: • 1、实施企业一套表是规范统一统计工作的关键环节。 • 2、实施企业一套表是实现统计数据生产方式转变的必要措施。 • 3、实施企业一套表是减轻调查对象和基层统计机构负担的有效手段 • 4、实施企业一套表是统计制度方法改革的内在需求和长期研究探索的结果。 P142
三、实施企业一套表的规划和目标: • 2011年,国家统计局制定并下发了《全面实施企业(单位)一套表工作总体规划》。根据这个规划,企业一套表工作要按照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采取分阶段实施的办法。 • 总体上,实施工作分为三个阶段。P144
四、实施企业一套表的基本思路: P145 • 按照统一设计报表制度、统一管理调查单位、统一数据采集处理方式、规范统计工作流程、统一布置与分专业负责相结合的要求开展各项工作。 • 1、要统一设计报表制度 • 2、要统一确定和管理调查单位 • 3、要统一数据采集处理方式 • 4、要规范统计工作业务流程 • 5、要统一布置和分专业负责相结合 • 6、要制定和推行企业一套表统计元数据标准
第四节 主要统计指标
一、国内(地区)生产总值 P147 • 1、基本定义:简称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体规模和经济结构。 • 包括国内所有常驻单位的生产成果,常驻单位既包括国有的、集体的、外资的企业,也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和居民。 • 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增加值之和就是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
2、核算方法 • 核算方法有三种: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 • 我国对外公布的GDP,以按照生产法和收入法混合计算的GDP为标准,同时公布按照支出法计算的GDP。 • GDP核算分为季度核算和年度核算,按照现价和不变价分别核算。 • 现价核算采用的是当期价格,不变价核算采用的是固定基期的价格。
年度GDP核算按照94个行业分别计算,其中农业包含5个行业,工业包含39个行业,建筑业包含4个行业,第三产业包含46个行业年度GDP核算按照94个行业分别计算,其中农业包含5个行业,工业包含39个行业,建筑业包含4个行业,第三产业包含46个行业 • 季度GDP核算按照17个行业分别核算。采用增加值率法或相关指标推算法等间接计算的方法计算增加值。
3、资料来源 P148 • 主要资料来源:统计资料(包括国家统计局调查的统计资料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行政管理资料、会计决算资料。 • 4、数据公布 • 全国GDP数据由国家统计局统一对外公布。
二、工业生产增长速度 P148 • 1、基本定义:简称工业增长速度,是以工业增加值作为总量指标计算的,用以反映一定时期全国或某一地区工业生产增减变动的相对数,通常以百分数表示。 • 根据范围和频率不同,工业增长速度分为全部工业增长速度和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
2、统计方法 P149 • 采用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即本期现价工业增加值剔除价格变动后,与基期增加值对比的增长速度。计算公式: • 工业增长速度= • 步骤:一计算分行业年度工业增加值率,二计算报告期现价工业增加值,三计算报告期可比价格工业增加值,四计算工业生产增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