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 likes | 578 Views
首届 “ 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 ”. 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地理” 网络资源建设与共享. 内容目录 一、大学地理本科教学理念 二、 “中国地理”网络资源建设 三、 “中国地理”资源共享规划. 一、大学地理本科教学理念. 1. 定位理念. 创新性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 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 就 业. 地理本科教育. 基 础 教 育. 深 造. 每一个教师都承担着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社会责任(工作). 每一个教师都肩负着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历史使命(事业). 2. 动力理念.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教 学 与 研 究.
E N D
首届“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 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地理” 网络资源建设与共享
内容目录 一、大学地理本科教学理念 二、 “中国地理”网络资源建设 三、 “中国地理”资源共享规划
1 定位理念 创新性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 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 就 业 地理本科教育 基 础 教 育 深 造 每一个教师都承担着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社会责任(工作) 每一个教师都肩负着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历史使命(事业)
2 动力理念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教 学 与 研 究 学子 生 存 目 标 发 展
3 流域系统理念 下游 教学实践-学生能力 教与学过程-师生互动 课程与教材设计-教师能力 中游 上游 流域(教育教学过程):能量流动(能力)物质传输(知识) 基 于 创 新 人 才 培 养 的 地理教 育 教 学 过 程
4 地理精品课程理念 教育部以教高【2003】1号文件发布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 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 提出要集中全国高等学校的力量,建设 具有一流教师队伍 一流教学内容 一流教学方法 一流教材 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 国家级示范性课程,即精品课程 优质的教师队伍 一流的系列教材 畅通的网络平台 一流的教学内容 一流的教学方法 人性化的教学管理
点击人数:25300 1 课程网站
教学队伍 网上课堂 网络资源 课程描述 学生实践 教学过程 与网络资源 课程地位 课堂实录 从太空看中国 地理参数库 课程大纲 基本地图库 课程讲义 从视频看中国 地理动画库 课程内容 课堂讨论 从实地看北京 地名词典 教材使用 作业练习 学生研究成果 地理文献 教学环节 学习测试 学生实践条件 教学方法 地理网站 沿革与规划 电子教材 教学评估 end “中国地理”课程网站结构 设计原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交互 上、中、下游顺序实施教学过程 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教学得怎么样?
下游 中游 上游 专家 专家 专家 专家 学科专家 综合性 专家 专家 中 国 地 理 专家 北师大教师队伍 … …. … 区域教师 区域教师 区域性 区域教师 区域教师 区域教师 区域教师 区域教师 区域教师 2 师资队伍——优化组合
下游 中游 上游 3 教材建设——多媒体-多层次-多样化 34本分区教材 教 材 23个省 图 集 4个直辖市 电子教案 5个自治区 素 材 库 2个特别行政区 C A I
下游 中游 上游 4 教与学过程——师生互动 多源信息—多教学环节—师生双向反馈 录 像 网 络 平 台
下游 中游 上游 实例-1 “中国地理”课程(上篇)课程设计 研究能力培养 遥感图像判识 地图分析 GIS集成 区域综合分析
下游 中游 上游 图名 图例 参考文献编 图者 制图日期 实例-2 作业—编制中国地貌图 基本要求: 1)山地用线条或符号表示 2)其他地貌单元可自选表示方法 3)制图要规范 正文(内容说明) 思路或创新点 提出问题
下游 中游 上游 学生编制的中国地貌图
下游 中游 上游 实习—从太空看中国 实例-3 遥感影像库
下游 中游 上游
下游 中游 上游 学生反馈——从太空看中国 本 科 生 实 习 成 果 遥感影像库
下游 中游 上游
下游 中游 上游 总 成 绩 成 绩 构 成 考 试 成 绩 抽考 题号 基本内容 50% 思路 15% 口头表达10% 回答问题5% 补充发言10% 创新性10% 专业 姓名 学号 印 象 小 组 协 作 个 人 感 觉 实例-4 期中面试 公布题目 提出基本要求 答疑 面试 反馈 “中国地理”期中考试(口试)成绩单
下游 中游 上游 海淀 门头沟 研究样带 石景山 西城 宣武 丰台 上岸村 5 教与学过程——教学与科研互动 (激发研究兴趣和创新欲望) 建立教学-研究数字化平台——北京地理小样带 对城市化及LUCC进行调查和测量 l土地利用变化 l建筑物变化 l活动人口变化 l车流-物流变化 l地表植被盖度变化 l典型村镇人文调查 l自然要素观测与测量 搭建信息集成和自主学习的数字化平台
下游 中游 上游 海淀 门头沟 研究样带 石景山 西城 宣武 丰台 上岸村 教学-研究成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重大项目资助2万元 模块课程——乡土地理 本科生立项7个
下游 中游 上游 就业能力 创新能力 研究能力 撰写论文 参加 竞赛 科研 立项 课题 报告 学术 会议 本 科 生 面向全体引导-指导-教导 重点生跟踪资助培养 课 程 教 学 科 研 项 目 生 产 实 习 毕 业 论 文 实地观察 信息处理 综合分析 研究表达 建立研究互动平台 (实验室) 教师 教学与科研 主要培养环节 培养研究能力 6 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建立基于教师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动脑+动手+动口
教师主持或参加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名称 参与本科生 中国自然灾害数字地图编制(北京师范大学、瑞士再保险公司项目) 中国自然灾害区域规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中国自然灾害区划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自然灾害地图集编制(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委托项目) 50余人 中国东部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我国未来生存环境演变趋势预测) 10余人 下游 中游 上游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农业自然灾情形成影响机制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0余人 区域农业旱灾灾情形成过程中的脆弱性诊断与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人 草原与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图编制及土地利用驱动力研究(973项目:草地与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重建机理及优化生态—生产范式) 9人 我国北方土地利用变化对干旱化的影响——社会经济数据库 (973项目:我国未来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研究) 7人 实例-1 依托教师项目,吸收并指导本科生研究中国地理问题 提 供 科 研 机 会
基金 类型 项目名称 主持人 人数 时间 经费(元) (教师资助) 北师 大本 科生 科研 基金 1退耕还林(草)驱动力的地区差异研究 王圆圆 4 2002-2003 4000(1500) 2 数字化北京师范大学校园资源与环境 张江雪 3 2002-2003 4000(1000) 下游 中游 3 基于遥感分析的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变 化研究 刘 婧 3 2003-2004 4000(1500) 上游 4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地图研制 刘冰等 20 2006-2007 4000(1500) 理科 基地 科学 研究 基金 5 北师大校园环境调查与可持续发展思考 徐 伟 23 2001-2002 4000(3000) 6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贫困县变化状况及 驱动力 张 菲 3 2002-2004 5000(1000) 7 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结构的生态安全性 评价 李 莉 3 2003-2005 5000(1000) 8 北京师范大学校园资源承载力与环境安 全状况调查分析 陈 静 2 2004-2005 2000(1000) 9 北方农牧交错带流域多样性与可持续发 展研究 颜莉娟 2 2004-2005 2000(1000) 贫困 基金 10 中国贫困地区的分布与区划 费川云 1 1995-1996 3000 实例-2 以课题为依托,指导本科生针对“中国地理问题”立项—研究创新 科 研 能 力 : 动 脑
下游 中游 上游 实例-3 建立了2个本科生科研创新实践数据平台 中国自然灾害数据库平台 涉及学生百余人。其中历 时 15年完成《中国自然灾害数据库》,为《中国自然灾害系统地图集》出版的系统工程做出重要贡献。成为进一步开展综合风险制图的重要数据支撑。 校园资源、环境研究的 数字化平台 注重从区域实践中获取研究信息并为师大服务。组织并指导开展北师大校园环境安全调查与研究。研制的《校园电子地图》、《校园周遍服务电子地图》已服务,师生。发表7篇文章。 科 研 能 力 : 动 手
下游 中游 上游 选题:开放所有承担项目、公布选题建议 收集文献和资料:资助收集资料 获取原始资料:引领野外实测 搭建平台:建设数据库 分析问题:组织小型讨论 论文撰写:凝练创新点 公开发表:创造机会 学术交流:推举参与 实例-4 指导并资助本科生撰写相关“中国地理研究”的 毕业论文、杂志论文和会议论文 科研能力: 动脑+动手+动口
1 规划理念 辐射国内与国外两个教育教学市场(中、英文版本) 搭建贯穿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平台,有效指导和培养学生 发挥全国高校“中国地理”教学研究会的团队作用 发挥北师大位居北京人才-信息-文化-科技中心的优势 为大学“中国地理”教学提供优质、共享的课程资源 为中国地理国情教育提供优质、共享的课程资源
2 与全国高校“中国地理”教学研究会联网互动
李旭旦 单树模 赵 济 1980年始建——全国高校“中国自然地理”教学研究会 继承合作的传统 开拓网络时代的教学 韩渊丰 2002年更名——全国高校“中国地理”教学研究会
3 规划总目标框架
4 面向网络课程需求的建设目标 整合三支教师队伍 ——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主体教师队伍 ——由专家、学者组成的相对灵活的协作教师队伍 ——由省区高校从事中国地理教学或研究的网络教师队伍 实现教师资源和区域理信息共享与交流 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法 ——重点实现地理过程的可视化 ——建成中国地理试题库和计算机自动测试系统 ——建立“多媒体虚拟野外实习”(跨越中国南北和东西)
5 面向国家需求的建设目标 从国际化角度出发,编译中国地理教材的英文版 从地域化角度出发,编译中国地理教材的蒙文版、维文版和藏文版 教材的国际化和向少数民族地区普及 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资源共享 实现三者之间的协调、课程的最优配置和资源共享 提高中国各高校的课程质量,达到教育平等 精品课程增加面向中学辐射功能 建立与中学同名课程相关的板块 增加课程的语音功能
1 共享教学过程 ——共享教学 2 共享平台资源 老 师 学 生 3 共享学术自由 4 共享创新快乐 5 共享自主平等 6 共享师生互动
谢 谢 电话:58807454-1632(0);E-mail:sqq@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