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9

中国工艺美术史

中国工艺美术史. 主 讲 教 师 : 康 小 花. 第五章 隋唐工艺美术. 主讲教师 : 康小花. 第五章 隋唐工艺美术. 要点: 1 、陶瓷工艺 2 、服装工艺 3 、染织工艺 4 、书籍装帧 5 、建筑艺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一节   概述.   隋朝公元 581 年建立, 618 年结束,共存在了三十七年,是个典型的短命王朝。但是隋朝的历史地位不容忽视,因为盛唐的许多制度都是在隋朝时确立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唐是隋的延伸,正因如此,历史书籍常将隋、唐并称为 “ 隋唐 ” 。. 第一节   概述.

cais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国工艺美术史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国工艺美术史 主 讲 教 师: 康 小 花

  2. 第五章 隋唐工艺美术 主讲教师:康小花

  3. 第五章 隋唐工艺美术 要点: 1、陶瓷工艺 2、服装工艺 3、染织工艺 4、书籍装帧 5、建筑艺术

  4. 第一节  概述

  5. 第一节  概述   隋朝公元581年建立,618年结束,共存在了三十七年,是个典型的短命王朝。但是隋朝的历史地位不容忽视,因为盛唐的许多制度都是在隋朝时确立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唐是隋的延伸,正因如此,历史书籍常将隋、唐并称为“隋唐”。

  6. 第一节  概述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朝是封建帝国的鼎盛时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手工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对内对外的商品贸易非常繁荣,城市生活繁华,现世思想占据社会思潮的主流,人们追求现世的幸福。文坛上出现“盛唐气象”。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汉代之后出现的又一鼎盛局面,史称“强汉盛唐”。

  7. 第一节  概述 就当时的世界范围来看,唐帝国是最重要、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并且属于最先进的行列。   唐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伟大时代!

  8. 第一节  概述   中国工艺美术在唐朝获得全面的发展,呈现繁荣发达的景象。织锦、印染、陶瓷、金银器、漆器、建筑等的技艺水平和生产规模都超越了前代。经济的发达,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人的思想意识的解放,海纳百川的大唐气象,这使隋唐工艺美术表现出开放、舒展、博大的气势,精巧、圆婉的装饰意匠,富丽、丰满的形态特征,浓艳的色彩、丰富的品种。

  9. 第二节 隋唐服饰

  10. 第二节 隋唐服饰   隋唐时期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隋唐服饰之绚丽多彩,有诸多因素。 (1)隋王朝统治年代随短,但丝织业有长足的发展。唐代丝织品产地遍及全国,无论产量、质量均超过前代,从而为唐代服饰的新颖富丽提供了的物质基础。 (2)与各国各族人民广泛交往,对各国各族文化采取广收博采的态度,在这个背景下出现了大量具有异域文化特色的冠服。

  11. 第二节 隋唐服饰  1、唐代女子的服饰,是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丰美华丽,妆饰奇异纷繁,是大唐盛景的展示。隋唐三百余年的女子服饰,可主要分为襦裙服、男装、胡服等。总体看来,隋唐的妇女的服饰花样繁多,具有艳丽、华美、自由、洒脱的风格。

  12. 第二节 隋唐服饰 • 1、襦裙服 襦是一种短衣、短袄衣服,襦裙服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传统装束。 襦衫长度,彩绣,领口,流行。

  13. 第二节 隋唐服饰 唐代妇女下裳为裙。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多少有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高及腋下。裙的质料、色彩和样式很多。

  14. 第二节 隋唐服饰 石榴裙: “石榴花开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女儿染红裙。”——《燕京五月歌》   石榴裙特点:裙束较高,上披短小襦衣,两者宽窄长短形成鲜明对比,从整体效果看,上衣短小而长裙曳地,使体态显得苗条修长。

  15. 第二节 隋唐服饰 • 2、女着男装   女着男装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是较为罕见的现象。在唐代女着男装蔚然成风,一是唐朝风气开放自由,二是游牧民族的影响。《旧唐书·舆服志》载,“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明确记录了女着男装的情景。唐初已经出现女着男装的倾向。女着男装的风气尤在唐开元、天宝年间盛行。

  16. 第二节 隋唐服饰 3、胡服流行 自从胡骑起烟尘, 毛毳腥膻满地洛, 女为胡妇学胡妆, 伎进胡音务胡乐..... 胡音胡骑与胡妆, 五十年来竟纷泊。” ——元稹

  17. 第二节 隋唐服饰 “胡服”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初唐到盛唐间,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鹘与中原交往甚多,加之丝绸之路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对唐代服饰影响极大。随胡人而来的文化,特别是胡服,极大的影响了唐代妇女的着装,其中尤以长安、洛阳等地为盛,其饰品也最具异邦色彩。材料大多用质地厚实的织锦,领、袖均镶有较宽阔的织金锦花边。较典型的是上戴浑脱帽,身着窄袖紧身翻领长袍,下着长裤,足蹬高腰靴。

  18. 第二节 隋唐服饰 戴胡帽、佩蹀躞带的妇女(陕西西安出土石刻摹本)

  19. 第二节 隋唐服饰 • 4、唐代大袖衫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称之为“大袖衫”。大袖衫一般用轻薄透明的纱料制成,上面多有精美的图案。通常,大袖衫和高腰长裙、披帛一起搭配。女子穿着的大袖衫、高腰宽摆长裙,以及帔帛会随女子的行动或者空气的流动而飘舞飞扬,彰显华贵而飘逸的气质,彰显大唐王朝的恢弘气度。

  20. 第二节 隋唐服饰

  21. 第二节 隋唐服饰 • 5、唐代服饰图案 罗衫叶叶绣重重, 金凤银鹅各一丛, 每翩舞时分两向, 太平万岁字当中。

  22. 第二节 隋唐服饰 唐代服饰图案花团锦簇,争妍斗盛,多为花卉、对鹿、对马等,植物纹样大量出现。服饰图案的设计趋于自由、丰满、华美、圆润。

  23. 第二节 隋唐服饰 隋唐服饰的复原 图片来源:http://www.ce.cn/cysc/fzpd/ttxc/gnxw/200411/15/t20041115_2283325_7.shtml http://www.hwjyw.com/zhwh/traditional_culture/zgfs/ld/200705/t20070521_1107.shtml

  24. 第二节 隋唐服饰 隋唐服饰的复原 图片来源http://www.hwjyw.com/zhwh/traditional_culture/zgfs/ld/200705/t20070521_1107.shtml

  25. 第二节 隋唐服饰  唐代男子上自皇帝下至厮役,日常生活中穿的常服包括圆领缺袍、幞头、革带及长靴。   缺袍即开衩的长袍。   幞头则是由鲜卑帽演变出来的,它本是一幅头巾,系裹时两个巾角向前抱住发髻,其余两个巾角在脑后结扎,多余的部分自然垂下。幞头的质料起初用黑色的缯或罗,所以垂下的巾角也是软的,故称“软脚幞头”。以后又在巾角中用铜、铁丝作骨,将它撑起来,成为“硬脚幞头”。由于硬脚的形状及翘起的角度不同,又有“句脚”、“展脚”、“朝天”等式。

  26. 第二节 隋唐服饰   北周时出现的“品色衣”,在唐代已形成制度,成为此后中国官服的一大特色。唐代官员自一品至九品,服色以紫、绯、绿、青为等差,用花纹表示官阶。《新唐书·车服志》记载文官官服花式,有鸾衔长绶、鹤衔灵芝、鹊衔瑞草、雁衔威仪、俊鹘衔花、地黄交枝等名目。唐代武官的服制文饰有虎,狮子,盘龙,鹿等。

  27. 第二节 隋唐服饰 唐装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日本和服、朝鲜服都有唐装的因素。

  28. 第三节  染织工艺

  29. 第三节  染织工艺 • 1、品种、工艺方法、纹饰特点 • 2、唐锦

  30. 第四节  陶瓷工艺

  31. 第四节  陶瓷工艺 • 1、青瓷。 • 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因这一带古属越州,故名。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越窑代表了唐朝青瓷的最高水平,工艺精湛,居全国之冠。 • 青瓷是我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唐代越窑、宋代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等,都属于青瓷系统。 • 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

  32. 第四节  陶瓷工艺 • 青瓷在唐朝的评价比较高,这和唐朝的饮茶风尚关系密切,其瓷质、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饮茶者的喜爱。饮茶风尚又影响了越窑青瓷的制作。唐朝文学家、中国茶圣陆羽,在所著《茶经》中评价全国各地生产的茶具,将越窑青瓷产品排在首位。越窑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当时诗人赞美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陆龟蒙),“越甄秋水澄”(许浑)等。越窑普遍使用素划纹、堆贴等装饰方法,题材有花卉、人物、鱼、兽、鸟等。

  33. 第四节  陶瓷工艺 越窑青瓷

  34. 第四节  陶瓷工艺 越窑青瓷

  35. 第四节  陶瓷工艺 • “秘色瓷” 巧剜明月染春水, 轻施薄冰盛绿云。   越窑在晚唐五代时生产“秘色瓷”。 “秘色瓷”是越窑烧制的供御之物,是越窑青瓷中的上品。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以后以青绿为主,釉面青碧,晶莹润泽,有如湖面一般清澈碧绿。

  36. 第四节  陶瓷工艺 • 2、白瓷 • 邢窑在北方河北,主要制造白瓷,代表了当时白瓷的最高水平。白瓷是我国传统瓷器的一种。瓷坯含铁量低,生坯挂釉,施以纯净透明的釉,釉料中没有或只有极微量的呈色剂,入窑经过高温火焰烧成素白瓷器。成熟的白瓷到隋代才出现。隋代白瓷巳较普遍,唐代达到极盛时期。邢窑所产的白瓷,胎质细润,器壁坚而薄,器型稳厚,作风朴素,不带纹饰。

  37. 第四节  陶瓷工艺 邢窑白瓷

  38. 第四节  陶瓷工艺   陆羽在《茶经》中对邢窑白瓷和越窑青瓷作了比较:“越瓷类玉,邢瓷类银,越瓷类冰,邢瓷类雪”。唐朝形成了“一南一北”,“一青一白”,“南青北白”瓷器制造格局。

  39. 第四节  陶瓷工艺 • 3、唐三彩 •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多色釉陶器,是唐代驰名中外的重要陶瓷产品,因常采用黄、绿、褐等色釉,在器皿上形成色彩斑斓的色釉装饰,称为三彩,实际上色彩丰富,变化无穷,不只是三种颜色。 • 唐三彩种类很多,有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等。较为出色和世人喜爱的是马俑、人物俑。马俑有栩栩如生的各种姿态。人物造型有妇女、文官、武将、胡人、天王等。 • 唐三彩造型与雕塑结合,常作为陪葬冥器。

  40. 第四节  陶瓷工艺 • 唐三彩

  41. 第四节  陶瓷工艺 • 唐三彩

  42. 第四节  陶瓷工艺 • 4、釉下彩瓷器 • 唐代已经生产出釉下彩瓷器。当时的长沙窑又称铜官窑,是我国最早制作釉下彩瓷的地区之一。铜官窑釉下彩装饰以斑点彩饰为主,在青釉瓷器上以褐彩或蓝绿彩料点绘成花草纹样。褐色彩料是以含铁量高的矿物原料为色料,蓝绿彩料是以含氧化铜的矿物原料作色料。

  43. 第五节  书籍装帧

  44. 第五节  书籍装帧   古代中国书籍的制作材料,先后采用过竹、木简、版牍、缣帛,最后采用了纸张。隋唐时期书籍装帧形式有了重大的变化。

  45. 第五节  书籍装帧 • 1、梵夹装   梵夹装就是专指古印度用梵文书写的贝叶经的装帧,其方法是将刻写好经文的贝叶,依次摞成一摞,在其上、下各夹配一块与贝叶经大小相同的竹片或木板,并在夹板上打洞,用绳索穿洞结扣 。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书籍不用贝叶书写,因此没有梵夹装。但梵经译汉之后,特别是译成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之后,其用纸张书写或雕印的经页,也有仿效贝叶经的。这种经集数页摞成一摞之后,也有上、下用木板相夹,而后用绳索、布带相捆的。虽然不是贝叶经的梵夹装,但显然是对梵夹装的模仿,故亦称为梵夹装。

  46. 第五节  书籍装帧 • 2、旋风装   旋风装是中国古代图书的一种装订形式之一,亦称“旋风叶”、“龙鳞装”。唐代中叶确知有此种形式。关于旋风装的形制,学术界有两种看法。

  47. 第五节  书籍装帧 (1)旋风装是将经折装的书再用一张纸一半把书的第一页粘起来,另一半把书的最后一页粘起来,整张纸把书的第一页和最后一页连同书背一起包起来。

  48. 第五节  书籍装帧   (2)旋风装是抄书时,先一页一页的抄写,然后再依次序象鱼鳞一样一页一页地粘在一张卷轴式的底纸上,收卷时,书页鳞次朝一个方向旋转,宛如旋风,所以又称为旋风卷子。其特点是便于翻阅,利于保护书页。这种装订形式卷起时从外表看与卷轴装无异,但内部的书页宛如旋风,故名旋风装;展开时,书页如鳞状有序排列,故又称龙鳞装。依照这种看法,旋风装由卷轴装演变而来,旋风装是我国书籍由卷轴装向册页装发展的过渡形式。

  49. 第五节  书籍装帧 • 3、经折装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