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第 2 章:產出與物價的衡量

第 2 章:產出與物價的衡量. 國內 生產 毛額 國民所得帳 實質產出 國民所得與經濟福利 國民所得與國民儲蓄 物價指數. 1. 國內生產毛額 (GDP) 與國民所得毛額 (GNI). 國內生產毛額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一個國家或地區於固定期間 內,在 其境內生產 之所有 商品與服務的附加價值 (value-added) 。 GDP 是 屬地 的。

cais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2 章:產出與物價的衡量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 2 章:產出與物價的衡量 國內生產毛額 國民所得帳 實質產出 國民所得與經濟福利 國民所得與國民儲蓄 物價指數

  2. 1. 國內生產毛額 (GDP) 與國民所得毛額 (GNI) 國內生產毛額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一個國家或地區於固定期間內,在其境內生產之所有商品與服務的附加價值 (value-added) 。GDP 是屬地的。 國民所得(生產)毛額 (Gross National Income, GNI 或 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一個國家或地區於固定期間內,由其常住居民生產之所有商品與服務的附加價值。GNI 是屬藉的。 GDP 與 GNI 的差異來自生產要素 (資本與勞動) 的跨國移動。因此 GNI (GNP) = GDP + NFIA (國外要素所得淨額) NFIA = 國外要素所得-國外要素支出 (如外勞薪資) 附加價值 = 生產總值-中間投入 (原料,物料及材料等)。附加價值又稱最終產出 (final output)。

  3. 1. 國內生產毛額 (GDP) 與國民所得毛額 (GNI) GDP 包括固定期間內生產之所有最終產出,因此是一種流量 (flow) 變數。所謂流量變數,是指必須針對「一段時間」衡量的數量變數,如所得,消費及儲蓄。相對於流量變數,存量 (stock) 變數只能針對「固定時點」衡量才有意義,如機器設備,存貨及存款餘額等屬之。 GDP 僅涵蓋有市場交易的商品與服務,市場不存在或價格取得困難的生產活動 (如地下經濟及主婦勞務) 均排除在外。 許多政府活動並未透過市場交易完成,如國防,司法,外交,治安等公共服務。在國民所得統計中,這些「生產活動」以決算支出及生產成本為計價基礎。

  4. 2. 國民所得帳:生產面 自 2005 年開始,台灣採用聯合國會計準則 SNA93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1993) 估計 GDP。 GDP 可分別從生產面 (供給面),支出面 (需求面) 及要素所得面 (分配面)估計。調整統計誤差後,三者估算的 GDP 相等。 從生產面估算 GDP: GDP = 境內所有生產者創造的生產加值 生產加值 = 生產總值 – 中間投入 在 SNA68 舊制中,企業軟體支出及礦藏探勘費用屬於中間投入,但在 SNA93 新制中,這兩項支出改列投資支出,不屬於中間投入。 廠商的研究發展及廣告費用也屬於中間投入 (註:美國自 2013 年 7 月起,將研究發展費用歸在投資支出項下)。

  5. 2. 國民所得帳:生產面 從生產面估計 GDP 可觀察一國的產業結構

  6. 2. 國民所得帳:支出面 從支出面衡量,GDP 等於民間消費支出 (C) 加國內投資支出 (I) 加政府消費支出 (G) 加淨出口 (NX,等於出口 X 減進口 M),寫成 GDP = C + I + G + NX = C + I + G + (X-M) 民間消費支出占 GDP 比例最高,約為 60%-70%,波動幅度不大。 按消費屬性分,民間消費可分為 非耐久財消費 (nondurables) :固定期間內即消費完畢之實體商品,占 2011 年台灣消費總額的 24%。 耐久財消費 (durables):使用年限較長之商品消費,占 2011 年台灣消費總額的 24% (包括主計處另行分類的半耐久財消費)。 服務消費 (services):水電房租,醫療保健,通訊運輸,教育休閒,餐廳旅館及家事服務等支出。其中,房屋租金包括自有住宅的設算租金。服務消費占 2011 年台灣消費總額的 52%。

  7. 2. 國民所得帳:支出面 國內投資支出又稱固定資本形成毛額,主要為生產者購置資本財之支出。國內投資占 GDP 之比例次於民間消費,約為 20%,波動幅度較大。 按所有主分,民間投資包括民間投資及公部門投資,而公部門投資又等於政府投資及公營企業投資。2011 年台灣民間投資約占 GDP 15.8%,公部門投資是 5%。 按資本財屬性分,國內投資又分 實體投資或有形投資:主要為機器設備廠房及營建工程等實體資本財支出,占 2011 年台灣國內投資的 93%。 無形投資:包括企業為取得娛樂,文學,藝術等商品版權之支出。在 SNA93 下,也包括企業軟體支出及礦藏探勘費用,但不包括研發及專利權支出。美國於 2013 年將企業研發支出列於無形投資。 存貨變動:期末存貨減期初存貨列於投資項下 (台灣單獨列示)。

  8. 2. 國民所得帳:支出面 國內投資支出包括資本耗損或折舊 (depreciation, DEP),故稱毛投資 (gross investment),而淨投資 (net investment) 等於毛投資減折舊。國內生產淨額 (Net Domestic Product, NDP) 等於 GDP 減折舊,寫成 NDP = GDP-DEP。同理,國民所得淨額 (Net National Income, NNI) 等於 GNI 減折舊,寫成 NNI = GNI-DEP 。 期末資本存量 = 期初資本存量 + 淨投資 政府消費支出包括行政,司法,治安,國防,教育及公教人員薪資等經常性支出。這些施政項目有些並未透過市場交易完成,因此均以實際決算做為計價基礎。政府消費占 2011 年台灣 GDP 的 12.4%,與其他國家比較,比重偏低。 政府預算支出包括消費性支出,投資性支出,移轉性支付及公債利息,後兩項支出屬於轉手支付,不計入 GDP 。

  9. 2. 國民所得帳:支出面 淨出口等於出口減進口,又稱貿易盈餘。三角貿易 (merchanting trade) 以銷貨淨額計入 GDP。 GDP = C + I + G + NX = C + I + G + (X-M)

  10. 2. 國民所得帳:要素所得面 從分配面衡量,國民所得 (National Income, NI) 可寫成 國民所得 (NI)= 工資 + (利息 + 地租 + 利潤) = 受僱人員報酬 + 營業盈餘 (混合所得) 國民所得 (NI) = 國內要素所得 (Domestic Factor Income, DI) + NFIA 間接稅淨額等於間接稅 (如營業加值稅及關稅) 減生產補貼 (如出口補貼及糧價補貼)。 折舊 (DEP) 及間接稅淨額 (Net Indirect Tax, NIT) 包括在 GDP 中,但計為企業利潤的減項,因此 GDP = DI + (DEP + NIT) GNI = NI + (DEP + NIT)

  11. 2. 國民所得帳:要素所得面

  12. 3. 實質產出 (1) 固定價格 GDP (GDP at constant dollars):以基期 (base period) 價格計算的各期 GDP 稱之。 計算實例: 固定價格 GDP 隔離了名目價格的影響,但未考慮相對價格的變動,因此不同基期計算的 GDP 成長率也會產生差異。

  13. 3. 實質產出 (2) 連鎖價格 GDP (GDP at chained dollars):滾動基期 GDP 計算步驟: (1) 計算費雪數量指標 (Fisher Quantity Index):費雪成長率 計算連鎖指數 (chained index):GDP 複率成長 () (3) 計算連鎖價格 GDP:(名目 GDP)

  14. 3. 實質產出 連鎖價格 GDP 計算實例:

  15. 3. 實質產出 (3) 購買力平價 GDP (Purchasing-Power Parity GDP):這是一種考慮各國購買力相對差異後的名目產出指標。以國際貨幣單位計算的所得能在各國購得相同的基準商品組合,因此購買力不變。這是比較各國所得最常見的產出指標。 2012 年的購買力平價 GDP:

  16. 4. 國民所得與經濟福利 環境品質 國家財富 所得分配 生活成本 金融服務

  17. 5. 國民所得與國民儲蓄 民間儲蓄: 家計所得 = 要素所得 + 政府移轉所得 (TR) + 公債利息 (INT) 廠商盈餘 = GNI - 要素成本 = (GDP + NFIA) - 要素成本 民間可支配所得 = (家計所得 + 廠商盈餘) - TAX (直接稅+間接稅淨額) = (GDP + NFIA + TR + INT) - TAX 民間儲蓄 = 民間可支配所得 - 民間消費支出 (C) = (GDP + NFIA + TR + INT) - TAX - C (2) 政府儲蓄: 政府儲蓄 = TAX (稅收總額) - (G + TR + INT) 註:政府預算盈餘 = TAX - (G + TR + INT + 政府投資支出),故 政府儲蓄 = 政府投資支出 + 預算盈餘 = 政府投資支出 - 預算赤字

  18. 5. 國民所得與國民儲蓄 (3) 國民儲蓄: 國民儲蓄 (S) = 民間儲蓄 + 政府儲蓄 = (GDP + NFIA) - (C + G) 將 GDP = C + I + G + NX 代入上式,國民儲蓄亦可表為 國民儲蓄 (S) = I + (NX + NFIA) = I (國內投資支出) + CA (經常帳盈餘) 當 CA > 0 時,國民儲蓄大於國內投資,這種情形稱為超額儲蓄 (excessive saving)。持續的超額儲蓄不是一件好事。 國民儲蓄有兩個流向,留在國內表示投資增加,流向國外表示經常帳盈餘 (淨出口加國外要素所得淨額) 增加。 國民儲蓄增加不表示國內投資一定增加。即使儲蓄不變,降低經常帳盈餘也可使投資增加。

  19. 5. 國民所得與國民儲蓄 (4) 國民儲蓄與國家財富 (National Wealth): 國家財富 = 國內資本存量 + 國外資產淨額 國外資產淨額是本國住民對外國財富的求償權,這些求償權是外國為支付本國最終產出及生產要素的財富移轉。 國家財富可透過國內投資及經常帳盈餘兩種手段累積。國內投資使資本存量增加,而經常帳盈餘使國外資產淨額增加,寫成 期末資本存量 = 期初資本存量 + 淨投資 期末國外資產淨額 = 期初國外資產淨額 + 經常帳盈餘

  20. 6. 物價指數 (1) GDP 平減指數 (GDP Deflator): GDP 平減指數 = 名目 GDP/實質 GDP,寫成 (基期:) 上式亦可拆解成 GDP 平減指數使用「當期」支出比重 (expenditure share) 做為權數,這是一種柏氏指數 (Paasche index)。 GDP 平減指數衡量本期商品挪至基期銷售,究竟「貴」了多少? GDP 平減指數使用「價格改變後」的消費量,因此經常會「低估」物價膨脹的真實感受。

  21. 6. 物價指數 (2) 消費者物價指數 (Consumer Price Index, CPI): 消費者物價指數的計算公式是 (基期:) 上式亦可拆解成 消費者物價指數使用「基期」支出比重做為權數,這是一種拉氏指數 (Laspeyres index)。 消費者物價指數衡量基期商品挪至本期銷售,究竟「便宜」了多少? 消費者物價指數使用「價格改變前」的消費量,因此經常會「高估」物價膨脹的真實感受。

  22. 6. 物價指數 (3) 個人消費支出平減指數 (PCE Deflator): 計算步驟: (1) 計算費雪價格指標 (Fisher Price Index):費雪成長率 (2) 計算 PCE 指數:價格複率成長 PCE 平減指數介於拉氏指數與柏氏指數之間,因為考慮了相對價格的影響 , 故較能反映物價變動的真實幅度。

  23. 6. 物價指數 (4) 計算實例: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