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4

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黄小波. 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2004 级临床医学七年制. 中医学. 二 七年九月二十六日. 第八章 中药与方剂. Chinese Medicine and Formulas. 第三节 中药方剂的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Formulas. 一、中药的分类 二、方剂的分类. 一、中药的分类. 寒证:散寒药 热证:清热药 虚证:补虚药 实证:泻实药. 证 候 分 类. 一、中药的分类.

caine
Download Presentation

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黄小波

  2. 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2004级临床医学七年制 中医学 二七年九月二十六日

  3. 第八章 中药与方剂 Chinese Medicine and Formulas

  4. 第三节 中药方剂的分类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Formulas 一、中药的分类 二、方剂的分类

  5. 一、中药的分类 寒证:散寒药 热证:清热药 虚证:补虚药 实证:泻实药 证 候 分 类

  6. 一、中药的分类 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 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 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 安神药、平肝熄风药、开窍药、补虚药 收涩药、涌吐药、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 拔毒化腐生肌药等 功 效 分 类

  7. 二、方剂的分类 • 《内经》“大、小、缓、急、奇、偶、复” • 病证分类:《五十二病方》 • 组成分类:《祖剂》 • 药味分类:北齐·徐之才《药对》“十剂” 宣、通、补、泄、轻 重、滑、涩、燥、湿

  8. 二、方剂的分类 • 以法统方的原则,按治法分类: 解表剂、泻下剂、和解剂、清热剂、温里剂、补益剂、固涩剂、安神剂、开窍剂、理气剂、理血剂、治风剂、治燥剂、祛湿剂、祛痰剂、消导剂 驱虫剂、涌吐剂

  9. 解表药 清热药 化痰止咳药 补益药 其它药 共50味 银翘散、麻杏石甘汤 藿香正气散、小柴胡汤 二陈汤、四君子汤 四物汤、六味地黄丸 补中益气丸 血府逐瘀汤 第四节 常用中药与方剂Commonly-used Chinese Medicine and Formulas

  10. 一、解表药和解表剂 (一)概念和分类 1 解表药: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分辛温解表、辛凉解表二类 2 解表剂: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 分辛温解表剂、辛凉解表剂和扶正解表剂三类

  11. 一、解表药和解表剂 (二)特点、适应证和注意点 • 味辛,性有寒凉之分 • 有兼夹者,以解表为主 • 正虚者,扶正与解表兼顾 • 分清药性,发汗有度,汗证宜慎 • 三因治宜,邪正缓急,选择用药 • 多浸泡,少煎煮,温服覆被取汗

  12. (三)(辛温)解表药 麻 黄 •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 • 应用:风寒表实证—桂枝; 风寒束肺证—杏仁、甘草; 风水泛滥—生姜、白术; • 用量用法:3-10g 生用发汗,炙用平喘 • 注意事项: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肾虚咳喘忌用

  13. (三)(辛温)解表药 桂 枝 •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 功效:散寒解表,温经通阳。 • 应用:风寒表虚证—白芍;风寒表实证—麻黄 风寒湿痹—附子; 寒凝瘀滞—当归 胸痹—瓜蒌、薤白;心悸、脉结—人参 • 用量用法:3-10g • 注意事项:温热病及阴虚阳盛、血热忌用, 孕妇、经量多慎用

  14. (三)(辛温)解表药 紫 苏 •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经 • 功效: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 应用:外感风寒表证—生姜;咳嗽—杏仁、前胡 气滞胸闷—香附、陈皮;痰结—半夏、厚朴 妊娠呕吐—陈皮、砂仁;鱼蟹腹痛—生姜、白芷 • 用量用法:3-10g 不宜久煎

  15. (三)(辛温)解表药 生 姜 •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脾经 • 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 应用:外感风寒表证—红糖;胃脘冷痛—半夏 热证呕吐—竹茹; 风寒客肺—苏叶 解半夏、南星、鱼蟹毒 • 用量用法:3-10g • 注意事项:煎服或捣汁服。阴虚内热、热盛忌用

  16. (三)(辛凉)解表药 柴 胡 • 性味归经:苦,微寒。入肝、胆经 • 功效: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 应用:外感风热、温病初起—银花、连翘; 少阳证—黄芩、半夏;外感发热—葛根 胁肋胀痛—川芎、香附; 月经不调—白芍、当归; • 用量用法:3-10g • 注意事项:体虚气逆呕吐及阴虚火炽者不宜

  17. (三)(辛凉)解表药 菊 花 • 性味归经:甘、苦,微寒。入肺、肝经 • 功效:散风清热,平肝明目 • 应用:外感风热、温病初起—桑叶、薄荷 风热眼痛—防风、白蒺藜 目赤肿痛—桑叶、蝉衣 肝肾阴虚—枸杞子、地黄 肝阳上亢—钩藤、白芍、石决明 • 用量用法:10-15g

  18. (三)(辛凉)解表药 薄 荷 • 性味归经:辛,凉。入肺、肝经 •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 应用:外感风热、温病初起—银花、连翘 风热上攻—荆芥、黄芩;咽喉肿痛—桔梗、蝉衣 麻疹不透—连翘、蝉衣;疏肝理气—柴胡、白芍 • 用量用法:3-6g 入煎剂宜后下 • 注意事项:表虚自汗不宜用

  19. (三)(辛凉)解表药 桑 叶 • 性味归经:苦、甘,寒。入肺、肝经 • 功效:疏风清热,清肝明目。 • 应用:外感风热证—菊花、连翘; 目赤多泪—决明子、车前子; 凉血、止血—生地、丹皮; • 用量用法:6-12g 外用煎水洗眼

  20. (四)解表剂(表寒证) • 组成:麻黄9g 桂枝6g杏仁9g 炙甘草3g •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主治:风寒表实证 • 方解:麻黄:君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桂枝:臣药,温经散寒,透营达卫 杏仁:佐药,降肺气,散风寒 炙甘草:使药,调和诸药,缓和药性 麻 黄 汤 《伤寒论》

  21. (四)解表剂(表热证) 重点 • 组成:银花9g 连翘9g 桔梗6g 薄荷6g 竹叶4g 生草5g 芥穗5g 豆豉5g 牛蒡子9g 芦根30g • 功效: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 主治:风热犯表证 • 方解:银花 连翘:君药 辛凉透邪清热解毒 荆芥 豆豉 薄荷:臣药,辛凉解表透邪 芦根 竹叶 桔梗 牛蒡子 生甘草: 佐使药 宣肺化痰,清热解毒 银 翘 散 《温病条辨》

  22. 银翘散歌诀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银翘散歌诀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 银翘散用法 加芦根适量,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原方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23. (四)解表剂(表寒里热证) 重点 麻 杏 石 甘 汤 • 组成:麻黄6g、杏仁9g、生石膏24g、炙甘草6g • 功效: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 主治:外感风寒化热入肺,肺热壅盛 • 方解:麻黄:君药 宣肺气,泻邪热。“火郁发之” 生石膏:臣药,倍麻黄,清泄肺气,不留热 杏仁: 佐药,降肺气,助止咳平喘 炙甘草:佐使药,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伤寒论》

  24. 二、祛风湿药和祛风剂 (一)概念和分类 1 祛风湿药:以祛除肌肉、经络、筋骨间的风湿,解除痹痛,治疗痹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2 祛风剂:以祛风药或除风湿药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和清熄内风作用的方剂 分祛风散邪剂和祛风湿剂二类

  25. 二、祛风湿药和祛风剂 (二)特点、适应证和注意点 • 味辛、苦,性温,入肝、肾经 • 初起者,配解表药 • 分清风、寒、湿、热之痹 • 易伤阴血,配滋阴养血药 • 病程多长,注意脾胃,选择用药 • 外敷膏药

  26. (三)祛风湿药 • 性味归经:辛、苦,温。入肝、肾、膀胱经 • 功效:祛风胜湿,散寒解表 • 应用:腰以下痹证—羌活; 风寒表证,兼有湿邪—羌活; 肝肾不足—杜仲、寄生; • 用量用法:3-10g 水煎服 独 活

  27. (四)祛风湿剂 • 川芎茶调散 外感风邪头痛 • 独活寄生汤 痹证日久,肝肾两亏,气血不足

  28. 三、祛湿药和祛湿剂 (一)概念和分类 1 祛湿药:以祛除湿邪为主,治疗湿性病证的药物 分芳香化湿、淡渗利湿和清热利湿药三类 2 祛湿剂:以祛除湿邪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祛除体内湿邪病证的方剂 分芳香化湿剂、淡渗利湿剂和清热利湿剂三类

  29. 三、祛湿药和祛湿剂 (二)特点、适应证和注意点 • 味芳香,性偏温燥,易耗气伤阴 • 适宜湿困脾胃 • 分清湿的轻重、性质 • 适当配伍健脾和胃药 • 含挥发油,须后下

  30. (三)芳香化湿药(湿阻证) 藿 香 • 性味归经:辛,微温。入脾、胃、肺经 • 功效:芳香化湿,发散表邪,和中止呕 • 应用:湿阻中焦—苍术、厚朴 暑湿、湿温—紫苏、半夏、滑石 湿浊呕吐—半夏;湿热呕吐—黄连、竹茹 妊娠呕吐—砂仁、半夏 • 用量用法:3-10g 鲜品加倍

  31. (三)芳香化湿药(湿阻证) • 性味归经:辛、苦,温。入脾、胃经 •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胜湿,明目 • 应用:湿阻中焦—陈皮、厚朴; 风寒湿痹—防风、细辛; 湿热下注—黄柏; • 用量用法:5-10g 苍 术

  32. (三)芳香化湿药(湿阻证) 茯 苓 • 性味归经:甘、淡,平,入心、脾、肾经 •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益气,安神宁心 • 应用:小便不利—桂枝、泽泻; 寒湿—附子、干姜;饮停胃—半夏、生姜 饮停在肺—细辛、五味子 心悸失眠—酸枣仁、远志 • 用量用法:15-20g

  33. (三)芳香化湿药(湿阻证) 茵 陈 • 性味归经:苦、微寒。入脾、胃、肝、胆经 •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 应用:湿重于热—茯苓、泽泻; 热重于湿—栀子、大黄; 湿热郁结—金钱草、郁金; • 用量用法:10-30g 水煎服或外洗

  34. (三)芳香化湿药(湿阻证) • 性味归经:甘、寒。入肾、肝、肺经 • 功效:利水通淋止泻,清肝明目,清肺止咳 • 应用: 热淋—大黄、滑石; 暑湿泄泻—白术、茯苓; 目赤肿痛—夏枯草、黄芩; 痰热蕴肺—黄芩、浙贝 • 用量用法:10-15g 布包水煎服 车 前 子

  35. (四)芳香化湿剂(湿阻证) 重点 • 组成:大腹皮白芷 紫苏 茯苓各10g 半夏 白术 陈皮 厚朴 苦桔梗各20g 藿香30g 甘草25g • 功效:芳香化湿,解表和中 •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 方解:藿香:君药 芳香化湿 升清降浊 白芷 紫苏 半夏 厚朴:臣药 散寒燥湿 行气除满 大腹皮 茯苓白术 陈皮 桔梗:佐药 祛湿消滞 甘草 生姜 大枣:使药 调脾胃 和诸药(每服6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藿 香 正 气 散

  36. (四)芳香化湿剂(湿阻证)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苍术15g 厚朴9g 陈皮9g 甘草4g • 功效:健脾化湿和中。 • 主治:湿困脾胃证 • 方解:苍术:君药,除湿运脾 厚朴:臣药,行气化湿,消胀除满 陈皮:佐药,理气化滞 甘草:使药,甘缓和中,调和诸药 平 胃 散

  37. (四)芳香化湿剂(利水渗湿) • 组成:泽泻15g 猪苓9g 白术9g 茯苓9g 桂枝6g • 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 主治:水湿内停证 • 方解:泽泻:君药 甘淡性寒,利水渗湿 茯苓猪苓白术:臣药 健脾益气 运化水湿 桂枝:佐药 解太阳之表,助膀胱气化 五 苓 散 《伤寒论》

  38. 四、清热药和清热剂 (一)概念和分类 1 清热药:凡具有清泻里热作用的药物 分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热燥湿和清虚热药五类 2 清热剂:以寒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 分清气分热、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营凉血和清虚热剂五类

  39. 四、清热药和清热剂 (二)特点、适应证和注意点 • 同为清热药,分类不同,作用不同 • 气分与血分,实热与虚热 • 经络中热与脏腑中热 • 多寒凉,易伤脾胃 • 合理配伍,中病即止

  40. (三)清热(泻火)药 • 性味归经:辛、甘,大寒。入肺、胃经 •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肌敛疮 • 应用:壮热、烦渴—知母、甘草; 高热不退、气血两燔—丹皮、玄参; 痰热阻肺—竹沥、麻黄、杏仁; 胃火牙痛—生地、知母;外用—黄柏、青黛 • 用量用法:15-60g 内服宜生用,打碎先煎 石 膏

  41. (三)清热(泻火)药 知 母 • 性味归经:苦、甘,寒。入肺、胃、肾经 • 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 应用:温热病—石膏; 阴虚火旺—生地、黄柏; 肺阴虚证—贝母、杏仁; 消渴—天花粉、五味子; • 用量用法:6-12g 脾胃虚寒便溏不宜

  42. (三)清热(解毒)药 金 银 花 • 性味归经:甘,寒。入脾、胃、大肠经 •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 应用:外感风温或温病初起—荆芥、连翘 热入营血—连翘、黄连、竹叶 热毒血痢(炒炭)—黄连、赤芍、白头翁 • 用量用法:10-15g 其茎叶(忍冬藤)功效相似

  43. (三)清热(解毒)药 连 翘 • 性味归经:苦,寒。入肺、心、胆经 •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 应用:外感风温或温病初起—荆芥、银花 疔疮痈肿—地丁、蒲公英 瘰疠痰核—夏枯草、玄参、黄药子 • 用量用法:6-15g 连翘心清心除烦(入心包)

  44. (三)清热(解毒)药 蒲 公 英 • 性味归经:苦、甘,寒。入肝、胃经 •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 • 应用:痈肿疮疡—地丁、连翘、蒲公英 内痈—赤芍、丹皮 尿黄涩痛—黄柏、王不留行 • 用量用法:10-30g 外用适量

  45. (三)清热(凉血)药 生 地 黄 • 性味归经: 甘、苦,寒。入心、肝、肾经 • 功效:清热凉血,止血、养阴生津 • 应用:热入营血—水牛角、玄参、连翘 血热妄行—水牛角、赤芍、丹皮 热病伤津—玄参、麦冬 • 用量用法:10-30g 清热凉血生用,止血炒炭

  46. (三)清热(凉血)药 牡 丹 皮 • 性味归经: 甘、辛,微寒。入心、肝、肾经 • 功效:清热凉血,退虚热、活血化瘀 • 应用:热入营血—水牛角、玄参、赤芍 低热不退—青蒿、鳖甲、知母 血瘀经闭—桂枝、茯苓、桃仁 • 用量用法:6-12g 血虚有寒及经量过多不宜

  47. (三)清热(燥湿)药 • 性味归经:苦,寒。入肺、胆、胃、大肠经 •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 应用:壮热不退—栀子、黄连、石膏; 肺热咳嗽—桑白皮、天南星; 湿热下痢—白芍、黄连;黄疸—栀子、茵陈 • 用量用法:3-10g 生用清热,炒用安胎、止血 •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无湿热实火及胎寒下坠不宜 黄 芩

  48. (三)清热(燥湿)药 黄 连 • 性味归经:苦,寒。入心、肝、胃、大肠经 •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应用:心肾不交—黄芩、阿胶、白芍; 泻肝火—黄连、吴萸(6:1) 清胃火—生地、花粉;透营转气—银花、连翘 • 用量用法:2-10g 疔疮痈肿,黄连粉醋调外敷 •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腹满便溏不宜

  49. (三)清热(燥湿)药 黄 柏 • 性味归经:苦,寒。入肾膀胱大肠经 •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 应用:湿热下注—白果、车前子、芡实; 疔疮痈肿—地丁、连翘、蒲公英; 阴虚发热—龟板、地黄; • 用量用法:3-10g 外用适量 •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腹满便溏不宜

  50. (三)清(虚)热药 青 蒿 性味归经:苦、辛,寒。入肝、胆、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退虚热,截疟,解暑 性味归经:甘,微寒。入肝、胃经 功效:退虚热,除疳热 银 柴 胡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