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 likes | 869 Views
第 3 章 企业信息与数据建模. 教学目的: 掌握企业信息、企业信息载体的一般结构 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建模方法 主要内容: 企业信息分类 企业信息载体的基本结构和分析方法 企业数据模型的一般结构 编码模型 的基本概念. 3.0 问题的提出. 我国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现状: 开发很多 失败很多 许多系统失败的原因许多,例如: 数据模型的设计; 大多数系统的数据模型建立在对企业信息载体浅层次的理解基础之上; 依赖于系统分析员个人的经验。 问题: 除了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了一般的理论与方法外,管理信息系统自身是否还有提供了数据模型的设计方法和原则 ?.
E N D
第3章 企业信息与数据建模 • 教学目的: • 掌握企业信息、企业信息载体的一般结构 • 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建模方法 • 主要内容: • 企业信息分类 • 企业信息载体的基本结构和分析方法 • 企业数据模型的一般结构 • 编码模型的基本概念
3.0 问题的提出 • 我国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现状: • 开发很多 • 失败很多 • 许多系统失败的原因许多,例如: • 数据模型的设计; • 大多数系统的数据模型建立在对企业信息载体浅层次的理解基础之上; • 依赖于系统分析员个人的经验。 • 问题: • 除了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了一般的理论与方法外,管理信息系统自身是否还有提供了数据模型的设计方法和原则?
3.1企业信息的分类 • 定义 • 凡是与企业营运、运作、管理相关的、反映和用于控制企业管理活动的信息。 • 如:生产计划、销售明细、员工工资等
分类 • 按信息来源:内部、外部 • 按使用范围:公共、局部 • 按稳定程度:静态、动态 • 按时间:当前、未来、历史 • 按算术可加性:时期、时点 • 按空间性质:空间的、非空间的 • 按结构化程度:结构化、非结构化 • 按管理职能:市场、销售、人事、财务、设备、物资、生产、质量、技术等 • 按管理层次分类:战略层、战术层、操作层
按信息来源的企业信息分类 • 内部信息 • 企业业务、办公事务、管理 • 自动化设备运行产生的 • 例:对物流来说,RFID应用 • 外部信息 • 常规渠道:来自合作伙伴、政府、社会 • 例:供应链 • 非常渠道规:如来自互联网Web2.0平台的UGC • 例:对企业营销来说,网民的点评 • 大众点评网中:
按算术可加性的企业信息分类: • 时期信息(俗称:时期数): • 具有算术可加性的 • 商业价值: • 反映企业运营的成果,例:销售量、生产量、采购量等 • 时点信息(俗称:时点数): • 不具有算术可加性的 • 商业价值: • 反映企业运营资源的当前状态,例:在职员工人数、原材料库存数、产品库存等
按空间性质的企业信息分类: • 空间信息: • 非空间信息: • 商业价值:实时控制、远程实时控制 • 例:我国的邮政物流 • 存在的问题:在途车辆、包裹信息的不完备、不对称(实际行走路线、当前位置、油耗、车辆状况、包裹完整、私自载货…) • 采用传统的电话、纸介质地图等指挥调度手段:非实时的空间信息 • 采用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可获得在途车辆、包裹实时的空间信息
按结构化程度的企业信息分类: • 结构化信息 • 能够简单、准确定义的企业信息 • 如:单据、报表中的信息 • 非结构化信息 • 不能够简单、准确定义的企业信息 • 如:各类文件、大量的UGC 大众点评:
商业价值 • 结构化信息是实现科学管理的基础之一 • 在MIS的分析与设计中 • MIS主要处理结构化的企业信息 • 考虑如何将非结构化信息 结构化信息? 转化 转化
按信息来源的企业信息分类: • 内部信息 • 企业业务、办公事务、管理等 • 自动化的设备/设施运行 • 外部信息(企业的环境) • 常规渠道:政府、合作伙伴、社会 • 非常渠道规:如来自互联网Web2.0平台的UGC • 商业价值:
企业信息不同分类的价值,例: • 信息来源: • 外部信息: 如何“识别” • 当前信息:如何安全、快速“存取”等 • 算术可加性: • 时点的:如何设置预警值 • 使用范围: • 公共:如何存储、安全 • 管理职能: • 如何防止“信息孤岛” • …
企业信息的特征: • 信息量大、加工简单 • 来源分散 • 多粒度 • 处理方法与管理业务相关
企业信息的新特征:大数据 • 来自新渠道:UGC • 内部UGC、外部UGC • 商业价值: • 量大、来源广泛、心理的 • 来自自动化设备、设施: • 运行信息 • 商业价值: • 事中的管理:对现场进行监测、控制 • 事后的管理:统计分析 • 问题的回溯:
3.2企业信息载体的分析 • 企业信息载体 • 界定:在企业中,记录企业信息的媒介。 • 作用: • 企业通过各种信息载体记录、传递、反映企业信息,反映企业状态以及业绩。 • 种类: • 单据/凭证、台帐、报表、计划、文件、报告等 • MIS主要处理: • 单据/凭证、台帐、报表、计划
单据/凭证: • 收付钱款或货物(有形和无形的)凭据,一般发生在企业的运营层,记载某项具体工作实际发生情况 • 分类:企业内部、外部 • 主要信息:单据(凭证)编号、日期、类别(例如入库单、出货单等)、制单的部门、制单人、审核人、收付钱款或货物的种类、说明、数量等 • 单据(凭证)编号:非常重要的信息,一般用来唯一表示一张单据(凭证)。
单据编号 信息载体的分类编号 制定时间 开具单位
台帐:由一定格式、相互联结的帐页组成,以单据(凭证)为依据,按照一定的要求(如时间次序、某种分类等),全面、连续、系统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台帐:由一定格式、相互联结的帐页组成,以单据(凭证)为依据,按照一定的要求(如时间次序、某种分类等),全面、连续、系统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
报表: • 向上级报告情况的表格,按一定的统计要求,将一定周期内的单据、台帐进行计算,包括汇总、排序、分类汇总等,形成的信息。 • 作用:通过对一定时期生产、经营的统计,向上级汇报生产、经营情况,为上级检查生产经营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决策/计划提供信息。 • 分类 • 根据信息的综合性:职能的和综合的 • 按职能:销售类的、生产类的、会计类的、库存类的、设备管理类的、人力资源类、… • 按信息产生的时间间隔:年、半年、季、月、旬、周、日 • 按报表格式制定的单位:外部(越来越少)、内部(增多) • 主要信息:工作内容、计划、完成、完成率等
计划: • 企业各种决策的具体体现,是行动前所拟订的方案,它向下传达了行动的目标、制定的依据、行动的具体内容等信息。 • 分类: • 按管理职能:销售计划、物资采购计划、生产计划、财务计划、劳动工资计划、职工培训计划等 • 按计划期:月、季、半年和年等 • 按影响程度:战略计划、战术计划、作业计划 • 主要信息: • 计划期、工作内容、计划值、计划完成日期、需要的资源
计划与报表的关系 • 企业的领导靠计划向下传达企业下一个计划期企业生产经营的意图,用以统一、指挥各部门的行动 • 报表是企业制定计划的重要依据之一 • 报表是计划的检查,下级通过报表反映计划的实际实施情况
标准: • 衡量事物或活动的准则。在企业中,标准是企业相应工作的准则。 • 种类: • 业务流程 • 工作程序 • 考核标准:指标、权重 • 定额… • 定额:特殊的一类标准,它是确定数量的标准(相对数或者相对数) ,是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基础数据,做某单位工作需要占用的资源,如:人、物、设备、资金等。 • 制造企业:产品的材料定额、工时定额等 • 服务企业:服务工作定额
我国原水电部在1986年制定的水电工程的施工定额,它规定了做某一工程所需要的人工、材料种类和数量、施工机械种类和数量。我国原水电部在1986年制定的水电工程的施工定额,它规定了做某一工程所需要的人工、材料种类和数量、施工机械种类和数量。
信息载体的另1种分类: • 详细情况类: • 用于企业日常事务工作,例如单据、凭证、台帐 • 作用:为企业员工提供工作记录。 • 总结性类: • 周期性的统计,例如职能统计报表 • 作用:主要用于企业各部门的管理人员,以跟踪部门的工作状态。 • 非正常情况类: • 采用非正常情况类信息载体 • 作用:报告、监控某项工作的运行超过正常值或正常值域。 • 高级类: • 报告企业综合运行情况统计,不仅包括企业运行情况的统计信息,还应该包括与行业平均运行状态、行业内主要竞争对手状态的比较,知道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 作用:主要用于企业高层管理者,例如各类综合统计报表。
信息载体的属性 • 类型:计划、单据(凭证)、台帐、报表、标准、文件、报告等。 • 信息载体名称:唯一的 • 产生周期:信息载体产生的时间间隔,通常分为年、半年、季、月、周、日和随机 • 联数:即为每次产生的需要的份数 • 平均份数:信息载体在产生周期内平均份数 • 高峰份数:信息载体在产生周期内最大份数 • 单位信息量:表示一份信息载体所需要的字节数 • 最大信息量:单位信息量*高峰份数。 • 当前保存时间:信息载体需要保存在发生部门的时间
存档时间:信息载体作为企业的档案存放的时间存档时间:信息载体作为企业的档案存放的时间 • 来源:产生信息载体的相关部门 • 去向:接受信息载体的相关部门 • 安全保密:要求属性描述信息载体对外的密级 • 处理的时间要求:实时? • 结构化程度:表示信息抽象描述的难易程度 • 具体内容:凡是需要保存的数据项的集合 • 名称、类型、长度、数据加工的公式、值域和备注描述
e.g. • 例:“出货单”的属性
信息载体之间的关系 • 某信息载体生成时,需要其他信息载体中信息的支持 • 例如: • 单据:计划、标准、单据/凭证、文件 • 台帐:单据/凭证 • 报表:单据/凭证、台帐、计划、标准 • 定额:单据/凭证、台帐、计划、标准 • 计划:单据/凭证、计划、标准
企业信息载体的一般结构 • 通常情况下:由表头、表体、表尾三部分组成 • 关系: • 表头与表尾:1:1 • 表头与表体:1:1,1:n • 表尾与表体:1:1,1:n 表头 表体 表尾
复杂的信息载体: • 表中表:表中的表头有多个(书中作业中给出的“固定资产卡片”) • 表体的项目是非标准的 • 为什么复杂?打印、显示时 • 信息载体的设计与重设计 • 重要性:企业管理的规范化 • 如何设计? • 例:鸡西物资管理
3.3企业数据模型的一般结构 • 基于E-R模型的设计方法 • 抽象实体以及实体之间的联系 • 实体、联系并无绝对的划分标准 • 基于信息载体结构的设计方法 • 原理:根据信息载体的结构,抽象管理对象以及之间的信息关系。 • 分类: • 单模式结构 • 主-从模式结构 • 装配模式结构
单模式结构 • 只需要一张二维表表示管理对象。 • 例如:企业可销售的产品清单 • 应用场合: • 管理对象有多个属性,其属性的值不依赖于其他管理对象特征。 • 例如企业的设备、零部件、原材料、部门、员工等描述。 产品清单
主-从模式结构 • 由2张二维表组成,其中: • 主表:用于表示一个管理对象 • 从表:用于表示另一管理对象与主表的管理对象之间的1-n关系 • 使用很广 • 通常用于表头、表尾与表体之间存在1:n关系的信息载体。 • 可嵌套(主-从- 子从)、并列(主-从-从): • 适用场合: • 表与表尾:1-1 • 表头与表体:1-n
例:某企业的销售合同 • 4个管理对象 • 主(合同) - 从(合同条款): • 主(合同) - 从(订购的产品)- 子从(产品的付款方式)
例:图3.4所示的出货单 • 管理对象: • 出库单、出库的商品 • 关系:1 - n • 采用:主-从模式 • 主表:描述出库单的表头和表尾: e.g. 出库单(出库单号*、制单时间、收货单位、收货人、发货人、审核人) • 从表:描述出库的商品,即表体中的数据: e.g.出库的商品(出库单号*、商品编号*、商品名称、商品型号、单位、数量、单价、金额、备注)
装配模式结构 • 产品由多个零部件组成,而部件由多个零部件组成,从而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网络装配结构。 • 在ERP系统中, BOM表示产品与零部件之间的装配关系。
由2张二维表组成,其中: • “清单”:表示用来装配的管理对象 • “装配结构”:管理对象之间的“装配” 关系。 • 例:某生产手表带的企业,其某种表带(产品编码:6110009A200100,名称:实心钢带)的BOM:
零部件编码 零部件名称 零部件型号 单位 6110009A200100 实心钢带 个 3C0A0013 装制针 片 4331068A01 蝴蝶制 MP029 套 3C010075 单牙枝 片 3C110049 钢直通 片 4331068601 蝴蝶制制面 MP029 片 1B4080 拉枝料 316L 克 433106870 蝴蝶制制底 MP029 片 • 按照装配模式结构,该企业产品的BOM需要2张二维表: • “清单”:产品/零部件
父零部件编码 子零部件编码 数量 6110009A200100 3C0A0013 2 6110009A200100 4331068A01 1 4331068A01 3C010075 2 4331068A01 3C110049 2 4331068A01 4331068601 2 4331068601 1B4080 2.319 4331068601 4331068701 1 4331068701 1B4080 3.854 • “装配结构”:表示产品/零部件的“装配”
有许多“管理对象”的结构可以抽象为“产品”、“零部件”之间的装配结构关系有许多“管理对象”的结构可以抽象为“产品”、“零部件”之间的装配结构关系 • “装配”关系在实际中,可能是隐性的 • 例(分析): • 企业按项目管理方式组成的“项目、角色、成员”项目组中的关系 • “部门、岗位、员工”之间隶属关系 • 企业的ISO9001质量评审体系中“标准、手册、程序文件”之间的隶属关系、分类分层次的统计等
例: “单位工程质量综合评定”的数据模型 • 采用主-从模式 • 管理对象: • “单位工程质量综合评定及等级” • “评定的分部工程” • 模型1: • 主表:表头、表尾 • 从表:表体 • 模型2: • 主表:表头 • 从表1:表尾 • 从表2:表体 表头 表体 比较 表尾
特殊数据项的设置 • 问题: • 在设计企业信息载体的数据模型的时候,除了要考虑信息载体上现有的数据或表示问题必要的信息外,还需要增加一些特殊数据项的设置,表示数据的不同状态,以满足企业营运、管理各种的需要。 • 例: • “冻结标识”: • “审计标识”: • “删除标识”:逻辑删除
3.4 编码模型 • 编码的含义 • 用来代表某实体或实体某属性的一种符号,通常由数码、字母组成。 • 例:公民、学生、职工、电话就是实体,而身份证号码、学号、职工号、电话号码就是相应的编码。 • 编码对象: • 需要编码的实体或实体某属性的统称 • 编码的作用(为什么要用编码?) • 唯一地标识一个实体或属性值 • 系统集成的基础 • 便于分类和统计 • 在某些场合节省存储空间
编码结构 • 按编码的基本结构分类 • 顺序码: • 一种以连续的数字或字符代表编码对象的编码 • 例:连续的数字0、1、2、3…,或以A、B、C… • 特点: • 编码简单、简短等 • 可维护性差 • 例:在日常生活中,街道两旁的门牌号码一般采用顺序码。
块码 • 一种特殊的顺序码。它将顺序码按照一定的方式,将编码分成若干段或者块,每一段或块代表一定类型的编码对象。 • 例:我国邮政编码采用6位数码,其第1-2位采用块码标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第3位标识市,第4位标识县(区),第5-6位标识投递区,例如1-2位为“43”和“44”均标识湖北省。 • 特点: • 与顺序码相比,具有较好的可维护性 • 需要分段合适,预留有足够的码,该结构就具有较好的维护性 • 较顺序码复杂 • 不方便满足分类统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