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2

第十章、 君主独裁的明朝 及其对外关系

第十章、 君主独裁的明朝 及其对外关系. 朱元璋简介. 朱元璋 出身平民 ,早年 参与 元末 起义,并通过连年征战 , 最终统一中国 ,建立 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个 大一 统 的明王朝。 朱元璋出生于盱眙县(今江苏盱眙)太平乡(今安徽省明光市明光街道赵府村)境内一个 贫苦农民家庭 , 排行第四。 朱元璋幼時甚貧困,並無法讀書,曾為地主放牛。 1344 年淮北大旱,朱元璋的父、母、兄先後去世,不得已而入 皇覺寺 當行童。入寺不到二個月,因荒年寺租難收,寺主封倉遣散眾僧,朱元璋只得離鄉 。.

cael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十章、 君主独裁的明朝 及其对外关系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章、 君主独裁的明朝 及其对外关系

  2. 朱元璋简介 朱元璋出身平民,早年参与元末起义,并通过连年征战,最终统一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个大一统的明王朝。 朱元璋出生于盱眙县(今江苏盱眙)太平乡(今安徽省明光市明光街道赵府村)境内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排行第四。 朱元璋幼時甚貧困,並無法讀書,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淮北大旱,朱元璋的父、母、兄先後去世,不得已而入皇覺寺當行童。入寺不到二個月,因荒年寺租難收,寺主封倉遣散眾僧,朱元璋只得離鄉。

  3. 因其友汤和(疑似)的一封信,参加了起义军,并改名“朱元璋”意为诛(朱)灭元朝的璋(璋,古代的一种玉器)。因其友汤和(疑似)的一封信,参加了起义军,并改名“朱元璋”意为诛(朱)灭元朝的璋(璋,古代的一种玉器)。 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在郭子兴手下,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因此郭便把养女马氏嫁与了他,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马大脚”马皇后。 明太祖在位期间通过廷杖大臣、废相、设锦衣卫、大杀功臣(也包含惩治贪赃枉法的元勋)等毒辣手段建立起一套维护皇权的体制,正是由于他的这些举措,使得明朝276年时间内,沒有外戚专权或军阀割据,党争现象亦未形成似唐末「牛李党争」的祸乱。 然而,他为巩固军权,於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后废除丞相,令权力高度集中於皇帝,而臣下权利分散,进而导致明朝后来內臣宦官乱政的局面。

  4. 朱元璋民间画像

  5. 朱元璋民间画像

  6. 朱元璋民间画像

  7. 朱元璋民间画像

  8. 朱元璋民间画像

  9. 朱元璋标准像 大脚马皇后

  10. 专制政权的高度发展 中央与地方 1.废宰相 秦汉以来实行1000余年的宰相制度从此废除

  11. 胡惟庸案 胡惟庸案,简称“胡狱”或“胡党之狱”,明初四大案之一。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不轨”罪诛当时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死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等开国功臣。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三万余人,时称“胡狱”。 除掉胡惟庸后,朱元璋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其事由六部分理,另设殿阁阁大学士供皇帝做为顾问,结束了中国的宰相制度。

  12. 蓝玉案 洪武二十六年(1393),明太祖朱元璋借口凉国公蓝玉谋反,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重大政治案件。 因蓝玉案被株连杀戮者,当时称之为“蓝党”。该案与胡惟庸案合称为“胡蓝之狱”。经两个案件发生后,明朝元功宿将已屠戮殆尽。

  13. 专制政权的高度发展 中央与地方 1.废宰相 2.锦衣卫的设置

  14. 锦衣卫 锦衣卫是中国明朝时期的专有军事特务机构,其全名为“锦衣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他们直接听命于皇上,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也有参与收集军情工作,类似于今天的CIA。如在朝鲜万历之战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古人惯以朝廷鹰犬暗称呼锦衣卫与东厂、西厂。 头戴凤翅盔的锦衣卫大汉将军

  15. 锦衣卫 锦衣卫常用佩刀 锦衣卫飞鱼服

  16. 锦衣卫

  17. 专制政权的高度发展 中央与地方 1.废宰相 2.锦衣卫的设置 3.地方、兵权全部直接听令于皇帝

  18. 专制政权的高度发展 制定《大明律》 1.实行廷杖 2.杀戮功臣 刑罚比前代严酷

  19. 专制政权的高度发展 科举考试 1.四书五经 2.以八股文作答 禁锢读书人的思想

  20. 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文章就四书取题。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再后为“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 宋 朱熹 《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说”,不许作者自由发挥。它是封建统治者束缚人民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21. 专制政权的高度发展 分封诸王 亲王守边,专决军务, 小事专决,大事请示皇帝

  22. 靖难之变 明太祖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他死后,孙子建文帝即位。 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1402年,朱棣攻破明朝京城南京,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 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

  23. 明惠帝(建文帝)朱允炆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在其四叔燕王朱棣(即明成祖)发动的“靖难”之役中,当燕军攻陷南京后,便在皇宫的大火中销声匿迹,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目前,有关建文帝下落的说法,归纳起来大至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他在南京城破时,化妆潜逃到外地,并出家当了和尚。 第二种说法是:建文帝在燕军攻入南京后,放火自焚。 最后一说则告诉人们,建文帝逃到海外去了。

  24. 明成祖朱棣

  25. 明成祖进一步巩固政权 1.削藩 为防止历史重演,即削弱蕃王的权利,使其不能与地方势力勾结,进一步巩固皇权

  26. 明成祖进一步巩固政权 1.削藩 2.设立内阁 内阁大学士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后来的大学士权利越重,超过六部。

  27. 明成祖进一步巩固政权 1.削藩 2.设立内阁 3.迁都北京 为了加强军事防御力量,于1421年,把都城从应天(南京)迁到北京

  28. 明成祖进一步巩固政权 1.削藩 2.设立内阁 3.迁都北京 4.经营东北

  29. 明成祖进一步巩固政权 5.设立东厂 1.削藩 2.设立内阁 3.迁都北京 4.经营东北

  30. 5.设立东厂 东厂“内控京师,外涉全国”,是刑部、都察院、大理院三衙门之外的内廷最大的皇家特务机关。 朱棣多疑,不信外臣,任用宦官,东厂的提督都是他的亲信太监。东厂由宦官、锦衣卫与民间流氓组成,直接对皇帝负责。他们“访谋逆,妖言,大奸恶“,设诏狱,兴厂刑、侦伺臣民。 东厂的酷刑达到了极为惨烈的程度刑罚名目有断脊、刺心、堕指,铁钉贯耳、红绣鞋(给犯人穿烧得通红的铁鞋)、铜喇叭(滚油灌入肛门)、干榨酒、琵琶刑,还有一种酷刑是把热坜青泼遍犯人全身,夸全身皮肤尽落。

  31. 北京的东厂胡同

  32. 东厂总部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