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4

第 17 章 支原体

第 17 章 支原体. 支原体 ( Mycoplasma ) 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形态上呈高度多形性,可以通过一般的除菌滤器,是目前所知能独立生活,自行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由于它们能形成有分支的长丝,故称之为支原体。. 概 念. 支原体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因其缺乏细胞壁归属于柔膜体纲的支原体目支原体科。 支原体科又分四个属:支原体属、血虫体属、血巴尔通氏体属和脲原体属。 对人致病的主要为 肺炎支原体 、 人型支原体 、 生殖器支原体 、 穿通支原体 和 溶脲脲原体 。. 第一节 分 类. 第二节 肺炎支原体. 一、临床意义

cael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17 章 支原体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17章 支原体

  2. 支原体(Mycoplasma)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形态上呈高度多形性,可以通过一般的除菌滤器,是目前所知能独立生活,自行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由于它们能形成有分支的长丝,故称之为支原体。支原体(Mycoplasma)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形态上呈高度多形性,可以通过一般的除菌滤器,是目前所知能独立生活,自行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由于它们能形成有分支的长丝,故称之为支原体。 概 念

  3. 支原体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因其缺乏细胞壁归属于柔膜体纲的支原体目支原体科。支原体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因其缺乏细胞壁归属于柔膜体纲的支原体目支原体科。 支原体科又分四个属:支原体属、血虫体属、血巴尔通氏体属和脲原体属。 对人致病的主要为肺炎支原体、人型支原体、生殖器支原体、穿通支原体和溶脲脲原体。 第一节 分 类

  4. 第二节肺炎支原体 一、临床意义 •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 MP),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一种病原体,所引起的人类支原体肺炎病理变化以间质性肺炎为主,又称之为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 • 过去认为肺炎支原体是温和的病原体,现也可引起严重的双侧肺炎和其他系统的肺外并发症。

  5. 第二节肺炎支原体 一、临床意义 • 肺炎支原体感染呈全球性分布,以温带为主。散在发病,3~5年出现一次地区性流行。 • 主要经飞沫传染。 • 流行特点为间歇性,长时期缓慢播散,可持续数月至一年。 • 患者以儿童和青年人居多,冬秋季较多见。

  6. 二、微生物学检验 (一)基本特性 1.形态与结构 • 短细丝状,长约2~5μm,在近细胞丝状体尖端有一球状的特殊结构;典型的肺炎支原体形态类似酒瓶状,无细胞壁,仅有细胞膜,电镜下其细胞膜由三层结构所组成。 • 革兰染色阴性,Giemsa染色淡紫色。 2.抗原结构 • 糖脂抗原:抗原性强,特异性差; • 蛋白质抗原:P1膜蛋白是支原体的主要型特异性抗原。

  7. (一)基本特性 3.培养特性 • 营养要求高,培养基中必须添加10%~20%的人或动物血清,初次分离培养支原体,尚须添加10%的酵母浸膏,并置于5%CO2的条件下生长较好。 • 生长最适pH为7.8~8.0,pH7.0以下可致其死亡,最适温度为36~37℃。 • 液体培养基中时有极浅淡的混浊; • 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直径10~100μm的菌落。初次分离时菌落呈细小的草莓状,反复传代后呈典型的“油煎蛋”样菌落; • 半固体培养基中呈现肉眼可见的细小粒状菌落。

  8. (一)基本特性 肺炎支原体“油煎蛋”菌落(10×)

  9. (一)基本特性 人类主要支原体生物学性状 4.生化反应

  10. (一)基本特性 5.抵抗力 • 对热的抵抗力与细菌相似。 • 耐冷,-70℃或液氮可长期冻存。 • 如在4℃放置不要超过3d,56℃很快灭活。 • 对干燥敏感。 • 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等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不敏感。 • 对作用于其核蛋白体,抑制或影响菌体蛋白合成的抗菌药物敏感,如红霉素、强力霉素、螺旋霉素等。

  11. (二)肺炎支原体的检验程序 1.标本采集 患者痰、咽拭子、鼻咽洗液、支气管分泌物、血清标本等 2.标本直接检查:1)标本涂片 2)核酸检测PCR法:快速、敏感和特异 3.分离与鉴定 • 分离培养:培养基是以牛心消化液为基础另加20%小牛血清及新鲜酵母浸液制成的液体或固体培养基。加入适当浓度醋酸铊、青霉素。 初次分离生长缓慢,先将标本接种于加有葡萄糖以及酚红、美蓝指示剂的液体培养基中增菌,1周后培养基由紫变绿,液体清晰,此时,可转种于固体培养基上。 • 鉴定:典型“油煎蛋”样菌落,能发酵葡萄糖产酸,不能利用精氨酸与尿素,可还原美蓝,能使无色的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还原为粉红色的甲臢。 4.抗体检测 • 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冷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等。

  12. (二)肺炎支原体的检验程序

  13. (二)肺炎支原体的检验程序 阳性 阴性 肺炎支原体固体培养

  14. 第三节溶脲脲原体 溶脲脲原体 (Ureaplasma urealyticum, Uu)也称解脲脲原体,是1954年Shepard首先从非淋球菌尿道炎(NGU)患者的尿道分泌物中分离获得,因其菌落细小,故曾称为T支原体。按其分解尿素的特性命名为溶脲脲原体。在分类学上属人支原体科脲原体属。

  15. 第三节溶脲脲原体 一、临床意义 Uu寄居于人泌尿生殖道,主要传播途径为性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Uu所引起的疾病最常见的是非淋菌性尿道炎(NGU),Uu多寄生在男性尿道、阴茎包皮和女性阴道。 若上行感染,可引起男性前列腺炎或附睾炎;女性阴道炎、宫颈炎,并可导致流产。也能引起早产儿及低体重新生儿呼吸道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16. 二、微生物检验 (一)基本特性 1.形态结构 • 以球形为主,直径约50~300nm,单个或呈双排列,能通过0.45μm微孔滤膜。 • 革兰染色阴性,姬姆萨染色呈紫蓝色。 • 无细胞壁,细胞膜由三层薄膜构成。 • 基因组大小为(4.1~4.8)×108, DNA中G+C含量为26.9~29.8mol%。

  17. (一)基本特性

  18. 二、微生物检验 2.培养特性 • 营养要求较高,需要供给胆固醇和酵母,常用的基础培养基为牛心消化液或商品PPLO肉汤。生长除胆固醇外,尚需尿素,Uu中的脲酶能水解尿素产氨,不分解葡萄糖和精氨酸。 • 37℃生长良好,22℃生长差,42℃不生长,最适pH为5.5~6.5。 • 在固体培养基上,置于含95%N2和5% CO2气体环境下培养2d形成15~50μm,颗粒状,呈“油煎蛋”样小菌落,放大200倍才能观察到。

  19. (一)基本特性 3.抗原构造 • 脂多糖抗原 • 蛋白质抗原 • 脲酶抗原:是Uu种特异性抗原 • Uu有16个血清型,其中以第4型引起疾病的频率最高。

  20. (一)基本特性 4.抵抗力 • 对渗透作用敏感,易被脂类溶媒、清洁剂、酒精、特异性抗体和补体溶解。 • 对热抵抗力差。 • 对青霉素等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不敏感,对影响胞浆蛋白合成的抗菌药物敏感。

  21. (二)溶脲脲原体的检验程序 1.标本采集患者中段尿,精液,阴道与宫颈分泌物,羊水和血液等。 2.标本直接检查 1)核酸检测:临床快速诊断的重要手段; 2)ELISA:可以测定血清型别,较敏感、特异性强,有早期诊断意义3)免疫斑点试验(IDT):较特异。 3.分离与鉴定 接种于pH6.0±0.5含有酚红和尿素的液体培养基中,37℃孵育,颜色由黄变红者判为阳性。转种于新的固体培养基上,Uu菌落呈黑褐色。此外,可作姬姆萨、革兰染色和细胞壁染色,观察菌体形态。 Uu分解尿素,不分解葡萄糖和精氨酸。进一步鉴定则需要特异抗血清作MIT和GIT。 4.抗体检测意义不大。

  22. 解脲脲原体液体培养阳性 解脲脲原体固体培养阳性 培养结果 阳性 阴性

  23. 第四节 其他支原体 一、人型支原体 • 人型支原体(M.hominis,Mh)主要寄居于生殖道,21% ~53%的性成熟女性子宫颈或阴道内可分离出Mh,男性尿道携带率低。通过性接触传播,可引起盆腔炎、输卵管炎、产后热、阴道炎与宫颈炎、肾盂肾炎等。此外,Mh也能引起新生儿感染,如脑膜炎、脑脓肿、硬脑膜下脓肿。 • 形态结构与溶脲脲原体相似,Mh能分解精氨酸,不分解尿素和葡萄糖。培养最适pH为7.2~7.4,液体培养基中因分解精氨酸产氨,pH增至7.8以上易死亡。在固体培养基上呈典型的“油煎蛋”样。 • 微生物学检验与溶脲脲原体相似。

  24. 第四节 其他支原体 二、穿通支原体 1990年Lo从AIDS患者尿中分离到新的支原体,命名为穿通支原体(M. Penetrans, Mpe),也称穿透支原体。研究认为Mpe、发酵支原体、梨支原体三种新支原体是加速AIDS进程的一个协同因子。 (一) 临床意义 Mpe的尖形结构具有粘附和穿入作用,导致宿主细胞受损和死亡。研究表明Mpe对HIV感染者T细胞的作用,可能促进HIV的复制和病程的发展。因而提出Mpe感染是艾滋病的辅助致病因素。它对诱导TNF-α的表达可能也是造成细胞损伤的主要因素。

  25. (二)微生物学检验 Mpe杆状或长烧瓶状。培养营养要求高,培养基中需加血清,在改良的SP-4培养基生长,菌落呈“油煎蛋”样,生长较慢,发酵葡萄糖,水解精氨酸,但不分解尿素。 1. 标本采集 取AIDS患者或HIV感染者咽部黏液,血清、尿液等 2.分离培养与鉴定 • 分离培养:SP-4培养基,置37℃温箱培养。 • 鉴定 • 生化反应:发酵葡萄糖试验,水解精氨酸试验 • 代谢抑制试验(MIT) • PCR:套式PCR(nPCR) 3. 抗体检测

  26. 小结 支原体是一群缺乏细胞壁,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能在人工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形态上呈高度多形性,可通过滤菌器。 肺炎支原体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一种病原体,其P1蛋白在致病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所引起的人类支原体肺炎病理变化以间质性肺炎为主,又称为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培养营养要求高,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油煎蛋”样菌落。革兰染色阴性。 解脲脲原体是人类泌尿生殖道常见的寄生菌之一,在特定的环境下可以致病,引起的疾病最常见的是非淋菌性尿道炎;男性前列腺炎或附睾炎;女性阴道炎、宫颈炎,并可导致流产。营养要求较高,需要提供胆固醇和酵母,尚需尿素,有脲酶能水解尿素产氨。 Mpe是加速AIDS进程的一个协同因子。

  27. 第18章 衣原体

  28. 一、衣原体的定义 • 革兰氏阴性病原体,在自然界中传播广泛; • 专性细胞内寄生,一般寄生在动物细胞内; • 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 能通过细胞滤器,有独特发育周期、严格细胞 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9. 二、 衣原体特点 具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二分裂增殖,有核糖体和黏肽组成的细胞壁; 具有独立的酶系统,能分解葡萄糖释放CO2,但缺乏产生代谢能量的作用,因而表现严格的细胞内寄生; 其生活周期分为细胞外期(即有感染性的原体)和细胞内期(即增殖性的始体)两个时期;

  30. Giemsa或荧光抗体染色可在细胞核附近原浆查见衣原体包涵体;Giemsa或荧光抗体染色可在细胞核附近原浆查见衣原体包涵体; 衣原体基因组的Mr为660×106,比除支原体外的任何原核生物都小; 可作涂片检查,补体结合试验及微量免疫荧光试验等检测方法,还可直接作细胞培养分离衣原体; 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二、 衣原体特点

  31. 三、衣原体与其他微生物的区别 • 衣原体与细菌的主要区别: 缺乏合成生物能量来源的ATP酶,其能量完全依赖被感染的宿主细胞提供。 • 衣原体与病毒的主要区别: • 具有DNA、RNA两种核酸、核糖体和一个近似细胞壁的膜,并以二分裂方式进行增殖,能被抗生素抑制。

  32. 四、衣原体结构 • 原体(elementary body,EB):体积小,卵圆形电子密度大,直径为0.2~0.4微米,细胞壁厚。 • 始体(initial body)亦称网状体(reticulate body,RB) :球状细胞,形体较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电子密度较小,直径约为0. 3 ~0. 5微米,细胞壁薄,壁中结构松散。 • 中间体 (Intermediate body):存在的一种过渡形态。

  33. N:细胞核;燕尾箭头:网状体;五角星:中间体;箭头:原体; Bar = 1μm

  34. 五、衣原体的两相生活史 • 有感染性的原体(elementary body,EB) • 一种不能运动的球状细胞,对外界不良环境抵抗力强。 • 无感染性的始体(initial body)亦称网状体(reticulate body,RB) • 以二分裂进行繁殖,产生小细胞,当寄主细胞解体后,这些小细胞能被释放出来,再去侵染另一些寄主的细胞。

  35. 衣原体发育周期

  36. 第一节 衣原体的分类 • 四种衣原体是引起人类和动物一系列疾病的病原 • 沙眼衣原体(C. trachomatis ) • 鹦鹉热衣原体(C. psitta ) • 肺炎衣原体(C. pneumoniae) • 家畜衣原体(C.pecorum)

  37. 第二节 沙眼衣原体 不仅能引起眼科的感染性疾病,还可以引起泌尿生殖道、呼吸道感染等。其中以沙眼最常见。而且是致盲的首位因素。人类是其主要的自然宿主。

  38. 这两个亚种的自然宿主都是 人,分别感染眼、生殖道和 呼吸道以及淋巴结。 1.分类 • 沙眼衣原体生物亚种 • 性病淋巴肉芽肿生物亚种(biovar lymphogranuloma venereum,LGV) • 鼠生物亚种 这种亚种为鼠间传播,不 感染人,与鼠肺炎有关

  39. 2.生物学特性 原体较小,Giemsa染色呈紫色; 始体较大,形状不甚规则;以二分裂方式繁殖,生成新的原体,在结膜上皮细胞胞浆内形成包涵体; 包涵体可呈散在型、帽型、桑椹型或填塞型, Giemsa染色呈深紫色; 接种鸡胚卵黄囊中,鸡胚死亡后卵黄囊膜涂片可见衣原体颗粒,病理切片可见细胞内包涵体。

  40. 3.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性: 沙眼衣原体:沙眼亚种和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 人类感染 (1)沙眼:沙眼亚种引起。 (2)包涵体结膜炎:同上。 (3)泌尿生殖道感染; (4)性病淋巴肉芽肿:LGV生物亚种引起 • 免疫性: • 产生抗体,但维持时间不长。

  41. 4.微生物学检测 • (1)标本直接检查 • 显微镜检查 • 1)Giemsa染色:原体染成紫红色,网状体或始体呈 • 蓝色。此法简单易行,但敏感性较低。 • 酶免疫检测 • 胶体金法检测衣原体 • 核酸检测 • (2)抗体检测 2)免疫荧光检查:

  42. 第三节 肺炎衣原体 肺炎衣原体是衣原体属中的一个新种,只有一个血清型,其代表株为TW-183和 AR-39,因两株衣原体的血清型完全相同,以这两株的字头合并后,称作TWAR组衣原体,98kD蛋白为其特异性抗原。

  43. 1.分 类 • 只有一个血清型,在1989年正式被命名 • 是一种重要的呼吸道病原体 • 代表菌株——TWAR株

  44. 2.临床意义 • 寄生于人类,也寄生于马和考拉树熊体内; • 主要引起青少年急性呼吸道感染,可引起肺炎、支气管炎、咽炎和鼻窦炎等; • 临床表现:咽痛、声音嘶哑等; • 慢性感染与急性心肌梗死和慢性冠心病有关; • 慢性肺炎衣原体感染可能是冠心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45. 3.致病性与免疫性 • 目前已新分离出10多株肺炎衣原体,是一种重要的呼吸道病原体。 • TWAR主要引起青少年急性呼吸道感染,可引起肺炎、支气管炎、咽炎和鼻窦炎等。

  46. 4.微生物学检测 • (1)标本直接检查: • 直接显微镜检查: • Giemsa染色查找包涵体——参考价值 • TWAR特异性核酸检测: • 采用PCR技术 • (2)细胞分离、培养与鉴定: • 选用HEP-2和H-292细胞系进行分离培养。 • 鉴定——直接或间接法荧光染色。 • 观察并计算——包涵体数目。

  47. 第四节 鹦鹉热衣原体 鹦鹉热衣原体首先从鹦鹉体内分离出来,可感染家禽、家畜(如牛、羊、猪、猫、豚鼠等)、和野生动物(如海貂、麝鼠、野兔、跳羚、树袋熊、苏门羚、野猪、袋鼠、野猴)等,主要引起动物肺炎、关节炎、流产和毒血症等多种疾病,也可感染人类引起非典型性肺炎等。

  48. 1.分类 可将鹦鹉热衣原体分为A、B、C、D、E、F、M56和WC 8个血清型和至少9个基因型,每个血清型株均表现出一定的感染宿主的特异性。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