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 likes | 681 Views
基 础 会 计. 邢文采. 课程性质:. 《 基础会计 》 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入门课程,主要介绍会计的一些 基本 理论、 基本 知识和 基本 技能,为今后学习其他课程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本书共 13 章内容 , 以会计工作的程序步骤为经线,以会计核算方法为纬线,依次展开。. 教学内容. 第一章 总 论 第二章 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和一般要求 第三章 会计科目和账户 第四章 复式记账法 第五章 主要经济业务核算. 第六章 会计凭证 第七章 会计账簿 第八章 账务处理程序
E N D
基 础 会 计 邢文采
课程性质: 《基础会计》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入门课程,主要介绍会计的一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学习其他课程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本书共13章内容,以会计工作的程序步骤为经线,以会计核算方法为纬线,依次展开。
教学内容 第一章 总 论 第二章 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和一般要求 第三章 会计科目和账户 第四章 复式记账法 第五章 主要经济业务核算
第六章 会计凭证 第七章 会计账簿 第八章 账务处理程序 第九章 财产清查 第十章 财务会计报表 第十一章 会计档案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节 会计概述 第二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第三节 会计基础 第四节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第一节 会计概述 一、会计的概述 二、会计的基本职能 三、会计的对象
制造企业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资金的运动)
第二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也称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对会计核算所处的变化不定的环境作出的合理判断,是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
一、会计主体 1、概念 会计主体又成为会计实体、会计个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会计主体前提要求会计人员只能核算和监督所在主体的经济活动。 注意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区别?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区别? 会计主体条件:凡是对外报送会计报表单位或组织。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特定的企业,可以是企业的某一部分,也可以是一个具有经济业务的特定的非营利组织。 会计主体与法人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法人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如车间、分厂、分公司、集团公司等均可是会计主体但不是法人。
2、意义 一是将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与该主体所有者及职工个人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 二是将该主体的经济活动与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从而界定了从事会计工作和提供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同时说明某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仅与该会计主体的整体活动和成果相关。
二、持续经营 1、概念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根据正常的经营方针和既定的经营目标持续经营下去。即在可预见的未来,该会计主体不会面临破产和清算。 2、意义 一是解决财产估价和费用分摊问题; 二是建立会计计量和确认原则、财产计价和收益确认原则的前提。
如果企业破产,持续经营前提已不成立,则建立在这一假设前提之上的会计准则将不再适用,只能采用另一种会计原则。如果企业破产,持续经营前提已不成立,则建立在这一假设前提之上的会计准则将不再适用,只能采用另一种会计原则。
三、会计分期 1、概念 会计分期是指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为的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2、意义 界定了会计信息的时间段落,为分期结算帐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贯彻落实权责发生制等原则奠定了基础。
企业会计准则 --2006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将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即会计年度与公历年度相同,从1月1日开始到12月31日为止。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称为会计中期。
四、货币计量 1、概念 货币计量是对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采用统一的货币单位进行综合反映。 2、意义 它使会计可以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价值核算,提供完整、连续、综合的会计信息,满足管理者的需要。同时是建立实际成本计价原则的基础 。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为记账本位币。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为记账本位币。 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择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会计报表时必须换算为人民币。 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也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思考:四者的关系? 以上会计核算的四项基本前提,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而货币计量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的手段。没有会计主体就没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
第三节 会计基础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以权责发生 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权责发生制以经济权益和经济责任的发生作为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标准。凡本期内实际发生,应属本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其款项是否收到或付出,均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举例: 1、企业5月出售一批商品,货款尚未收到。 2、企业6月收到购货单位预付货款,存入银行。 收付实现制 对比
意义 正确反映各会计期间所实现的收入和为实现收入而应负担的费用,从而可以将各期的收入与费用、成本配比,以便确定各期财务成果。
第四节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一、会计要素 二、会计等式
(一)会计要素的概念 会计要素:对会计内容进行的基本分类。 资 产 负 债 反映企业财务状况 所有者权益 收 入 费 用 反映企业经营成果 利 润
(二)反映财务状况会计要素 • 资产 • 1、定义 • 2、特征 • 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 资产必须为企业拥有或控制 • 资产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
确认条件 • 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 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库存现金 银行存款 交易性金融资产 应收及预付款项 流动资产 股票投资 债券投资 其他投资 资产 长期股权投资 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 其他资产 房屋及建筑物 机器设备 工具器具 非流动资产 专利权 商标权 土地使用权 非专利技术 长期待摊费用 银行冻结存款
负债 1、定义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实义务。 2、特点 • 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 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 负债是基于过去交易或事项而产生的
确认条件 • 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 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
短期借款 应付账款 应付票据 预收账款 应付职工薪酬 应交税费 应付股利 其他应付款 流动负债 负债 长期借款 应付债券 长期应付款 非流动负债
所有者权益 定义: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剩余权益。 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 企业清算时,接受清偿在负债之后 可分享企业 税后利润 特 征 无须偿还
企业资本投入 实收资本 —资本金,投资者实际投入 企业的资本 企业资本投入 资本公积—企业收到投资者的超过其在企业注册资本中份额的投资,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构 成 企业资本增值 留存收益 盈余公积—企业按照规定从净利 中提取的积累资金 末分配利润—企业未作分配的净利润
(三)经营成果要素的确认 收入 1、定义 2、特点 • 产生:日常活动中产生 • 性质:指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 不包括为第三方代收的款项(?) • 表现形式: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或二 者兼而有之 • 本质: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
收入 3、分类: ——主营业务收入 :工业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取得的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材料销售、出租包装物等
费 用 1、定义 2、特点 是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表现为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 将引起所有者权益减少
生产费用 期间费用 直接费用 间接费用 费用 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利润 1、定义: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经营成果 利润=收入-费用 构成 营业利润 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利润总额 = 营业利润 + 营业外收入 - 营业外支出 利润-所得税费用=净利润
(四)会计要素的计量 • 历史成本 • 重置成本 • 可变现净值 • 公允价值
二、会计等式 (一)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是什么? 怎么来? 资产 权益 =
举例: 张三和李四共同出资创办电脑公司的起步阶段如下: 1、张三出资60000元,李四出资40000元,电脑公司开业大吉了! 资产 100000元 负债 0元 所有者 权益 100000元 = +
2、公司看准市场行情,购入电脑配件一批,价款150000元,因资金不足,欠购货款50000元,从此走上负债经营之路。2、公司看准市场行情,购入电脑配件一批,价款150000元,因资金不足,欠购货款50000元,从此走上负债经营之路。 所有者 权益 100000元 资产 150000元 资产 150000元 负债 50000元 = +
3、公司幸运的将全部电脑配件按照180000元的售价出手,经营中发生各项费用支出10000元,公司经营获利20000元。3、公司幸运的将全部电脑配件按照180000元的售价出手,经营中发生各项费用支出10000元,公司经营获利20000元。 负债 50000 资产 170000 所有者 权益 100000 利润 20000 + = +
4、会计期末,利润全部归入“所有者权益”,会计等式又恢复到基本等式形态。4、会计期末,利润全部归入“所有者权益”,会计等式又恢复到基本等式形态。 资产 170000 负债 50000 所有者 权益 120000 + =
5、公司归还了全部欠款,恢复到“无负债经营”的状态。5、公司归还了全部欠款,恢复到“无负债经营”的状态。 所有者 权益 120000元 资产 120000元 负债 0元 + =
重要提示: 由此可见,资产总额和权益总额相等,两者保持平衡关系。企业的资产总额与权益总额保持平衡关系,并不是说资产总额和权益总额始终处于静止状态或永远保持不变。
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例:大发公司本月发生以下业务: 1、企业收到投资者投入机器一台,价值50万元; 2、企业用银行存款偿还应付账款30万元; 3、企业用银行存款购买原材料15万元; 4、经与银行协商,企业将短期借款30万元延期两年。
经济业务变化的类型: 资产(-) 资产(+) 权益(+) 权益(-) 经济业务对“资产=权益”等式影响的四种类型
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某公司XX年1月份发生如下经济业务 1. 以银行存款30,000元购入汽车一辆 2. 以银行借款5,000元直接抵付应付账款 3. 将资本公积金70,000元转增实收资本 4. 从银行取得短期借款40,000元,存入银行 5. 收到政府投入一台设备,价值50,000元 6. 以现金100,000元,支付应付职工的工资 7. 以银行存款20,000元,归还投资者投资款 8. 决定向投资者分配利润60,000元 9.经批准,公司将应付利润13,000元,转做资本金
其对上式影响如下: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① + 30,000 ② +5,000 ③ +70,000 ④ +40,000 +40,000 ⑤ +50,000 +50,000 ⑥ -100,000 -100,000 ⑦ -20,000 -20,000 ⑧ +60,000 -60,000 ⑨ -13,000 +13,000
经济业务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影响的九种类型 资产(+) 资产(-) 负债(-) 负债(+) 股东权益(-) 股东权益(+)
结论: 企业发生任何一项能引起资产、权益变动的经济业务,均不会影响资产、权益的数量平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