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k likes | 2.54k Views
三、古墓葬. (一)西汉帝陵与陪葬墓. “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诗仙李白的豪放词句给我们描绘了渭水北岸咸阳原上汉代帝陵的恢宏景象,也道出了那一派雄浑的大汉气魄。. 汉家陵阙. 西汉王朝共经历了 11 位皇帝,除文帝刘恒霸陵和宣帝刘询杜陵在渭河以南外,其余 9 个皇帝的陵墓都分布在咸阳原上,绵延约 50 公里,排成“一”字长蛇阵。它们以汉高祖刘邦的长陵为中心,自西向东依次为:武帝刘彻茂陵 昭帝刘弗陵平陵 成帝刘骜延陵 平帝刘珩康陵 元帝刘 渭陵 哀帝刘欣义陵 惠帝刘盈安陵 高祖刘邦长陵 景帝刘启阳陵。.
E N D
三、古墓葬 (一)西汉帝陵与陪葬墓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诗仙李白的豪放词句给我们描绘了渭水北岸咸阳原上汉代帝陵的恢宏景象,也道出了那一派雄浑的大汉气魄。
汉家陵阙 • 西汉王朝共经历了11位皇帝,除文帝刘恒霸陵和宣帝刘询杜陵在渭河以南外,其余9个皇帝的陵墓都分布在咸阳原上,绵延约50公里,排成“一”字长蛇阵。它们以汉高祖刘邦的长陵为中心,自西向东依次为:武帝刘彻茂陵 昭帝刘弗陵平陵 成帝刘骜延陵 平帝刘珩康陵 元帝刘 渭陵 哀帝刘欣义陵 惠帝刘盈安陵 高祖刘邦长陵 景帝刘启阳陵。
西汉帝陵的基本模式为:地下墓室为方形,墓宫四方中央开门(称羡门),由此四门通往地面四条道路(称羡道),四条羡道又向墓冢四周延伸出四条道路,四条笔直的道路直通四周围墙正中的司马门,门外有巍峨的双阙。整个陵园布局的构思简洁明快,线条洗练。位于陵园中心的墓冢呈复斗形,上小下大,沉稳注重,一派肃穆景象。西汉帝陵的基本模式为:地下墓室为方形,墓宫四方中央开门(称羡门),由此四门通往地面四条道路(称羡道),四条羡道又向墓冢四周延伸出四条道路,四条笔直的道路直通四周围墙正中的司马门,门外有巍峨的双阙。整个陵园布局的构思简洁明快,线条洗练。位于陵园中心的墓冢呈复斗形,上小下大,沉稳注重,一派肃穆景象。
西汉帝陵规模巨大,除霸陵的以山为陵外,其余均用黄土夯筑成高大的坟丘,形如方锥截去上部,称为“方上”。陵园平面呈方形,四周有夯土筑造的围墙,每边各有一门,门道两侧各有一土阙。陵园之旁建寝殿和宗庙。
后妃宠臣 • 汉代帝后合葬同茔而不同陵,后陵一般在帝陵之东,坟丘也较帝陵为小。西汉诸陵的陪葬墓都在帝陵之东,依死者身份级别大小作有规则排列,拱卫生前的君王。其中长陵的陪葬墓最多,规模最大,现今地面上仍有60余个坟丘,纵横整齐排列。
厚葬重祭 • 相传汉代帝王陵的墓室都规模很大,每个墓道都能通过六匹马驾的大车。四门埋设暗剑 伏弩等机关,以防备盗墓。墓穴方一百步,把六马大车 虎豹禽兽 金银珠宝 丝绸衣物 粮食和日常用品等,都放在里边。死去的皇帝口中含着蝉形玉片,身上穿着衣。 衣是用金线联缀玉片而成的象铠甲一般的衣服,因而又叫作“金缕玉衣”,有的亲王和贵族墓中也有使用。
陵园有供祭祀用的寝殿、便殿、庙宇等建筑和供陵令 、园长、 门吏、守陵人 、浇树人、 清扫人等数千人居住的房屋。当时规定要“日祭于寝,月祭于庙,时祭于便殿”,可见气势之盛。
陵邑兴盛 • 为了保护陵墓,从西汉初年开始,就把功臣贵戚和各地富豪人家,迁到汉高祖刘邦的长陵,在陵北设置了长陵县。后来几代相沿,都这样按陵设置县邑,多则万户,少则五千,因而在长安附近形成了一个个繁华的新城市。当时以高祖的长陵县 惠帝的安陵县 景帝的阳陵县 武帝的茂陵县和昭帝的平陵县最为着名,因而又把这五个陵墓所在的咸阳原称为“五陵原”。
如汉武帝在开始营建茂陵的同时,改陵墓所在地茂乡为茂陵县,迁各地富豪二十七万多人到这里。着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就是这时由夏阳搬来居住的,足见陵邑之盛。
1、汉景帝刘启阳陵 • 景帝刘启(前188—前141年),孝文帝子,母窦皇后。公元前157年即皇帝位,时年32岁。在位16年(前156—前141年),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崩于未央宫,葬阳陵。 • 汉景帝阳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肖家村乡东张家湾北,渭水与泾水会合处,西距汉高祖长陵约6公里,是咸阳原上西汉帝陵中最东边的一座。因修陵时,该地属弋阳县,故名阳陵。
阳陵的陵冢为夯土筑成,呈覆斗形。“山方百二十步,高十丈” 。阳陵东北450米处,有个高25米的墓冢,那就是景帝王皇后陵,王皇后为槐里(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南)人,幼年丧父,随母迁居长陵。初嫁金王孙为妻,生一女,后被景帝(当时为太子)纳入宫中,生三女一男,立为夫人。景帝六年(公元前157年)封为皇后,立其子刘彻为太子。汉武帝刘彻即位,尊其为皇太后。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卒,合葬阳陵。
汉景帝与王皇后陵园,占地总面积达350亩,在陵园范围内,分布大量绳纹板瓦、筒瓦、花纹砖和“与天无极”、”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瓦当,可见当年陵园内有许多豪华的建筑。
“面形有如满月者,丰腴而不显臃肿;颧骨突兀德方脸型,棱角分明,略显刚毅。还有的清瘦而俊逸,有的年少气盛,有的稚气十足;或恬淡闲适,或笑容可掬,处处都显示出年龄与性格的差别来。不论眉棱突起、咬肌微鼓、黑点双眸、一抹胡髭,都赋予活脱脱的神采,真可说是‘形’、‘神’兼备”。“面形有如满月者,丰腴而不显臃肿;颧骨突兀德方脸型,棱角分明,略显刚毅。还有的清瘦而俊逸,有的年少气盛,有的稚气十足;或恬淡闲适,或笑容可掬,处处都显示出年龄与性格的差别来。不论眉棱突起、咬肌微鼓、黑点双眸、一抹胡髭,都赋予活脱脱的神采,真可说是‘形’、‘神’兼备”。
围 棋 盘
铠 甲 战 袍 武 士 俑
彩 绘 着 衣 女 俑
西汉早期的陶俑的特点之二,是陶俑多以军队的面貌出现,为其仪仗之象征。西汉早期的陶俑,以军队形象出现,显然是受了秦俑的影响。汉随秦制,在许多方面都继承了秦朝的传统,在陵墓制度上,自然也要效法之。它更多的具有仪仗性质,是皇帝皇后、王公贵族地位、权势的象征,更多的具备享乐的成分。如安陵、霸陵随葬墓中大量女侍俑、乐舞俑、动物俑的出现,都能说明这一问题,从俑的表情来看,这里没有临战前紧张的状态,而是轻松愉快,好似陪同墓主人出行游玩。西汉早期的陶俑的特点之二,是陶俑多以军队的面貌出现,为其仪仗之象征。西汉早期的陶俑,以军队形象出现,显然是受了秦俑的影响。汉随秦制,在许多方面都继承了秦朝的传统,在陵墓制度上,自然也要效法之。它更多的具有仪仗性质,是皇帝皇后、王公贵族地位、权势的象征,更多的具备享乐的成分。如安陵、霸陵随葬墓中大量女侍俑、乐舞俑、动物俑的出现,都能说明这一问题,从俑的表情来看,这里没有临战前紧张的状态,而是轻松愉快,好似陪同墓主人出行游玩。
西汉早期陶俑特点之三,是塑造技艺高超,风格多彩多姿。汉出陶俑的塑造,在继承秦俑传统的同时,又吸收了战国以来楚地木俑的制作方法。前者如杨家湾兵马俑,身体与头部先用模合制,然后对身体衣饰、面部进行细部加工。2548件陶俑,除极少数侍俑、乐舞俑外,基本分成骑马俑和步兵俑两种,姿势保持统一。姿势、形体的一致,是为了突出军队整齐、威严之气氛,每个俑的面貌不同,又摆脱了呆板之感,统一中有变化,变化又始终寓于统一中。后者如阳陵陶俑,吸收了楚俑风格,一部分陶俑双肩处安装木臂,木臂可以自由活动,俑外著衣,宛若真人再现,只是由于埋于地下时间太长,衣服已腐烂,现皆成为“裸体陶俑”。西汉早期陶俑特点之三,是塑造技艺高超,风格多彩多姿。汉出陶俑的塑造,在继承秦俑传统的同时,又吸收了战国以来楚地木俑的制作方法。前者如杨家湾兵马俑,身体与头部先用模合制,然后对身体衣饰、面部进行细部加工。2548件陶俑,除极少数侍俑、乐舞俑外,基本分成骑马俑和步兵俑两种,姿势保持统一。姿势、形体的一致,是为了突出军队整齐、威严之气氛,每个俑的面貌不同,又摆脱了呆板之感,统一中有变化,变化又始终寓于统一中。后者如阳陵陶俑,吸收了楚俑风格,一部分陶俑双肩处安装木臂,木臂可以自由活动,俑外著衣,宛若真人再现,只是由于埋于地下时间太长,衣服已腐烂,现皆成为“裸体陶俑”。
显然,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依照某种规定制作的。显然,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依照某种规定制作的。 • 一是埋藏方式,大多在墓室周围,以随葬坑的方式出现,阳陵、杨家湾、安陵、霸陵陶俑都采用这种方法,而在一些墓内,却不见大规模的陶俑出现。这些随葬坑的分布,有两种类型:一是在墓室周围修建俑坑,而是在墓室外围,挖一环形俑坑带。这与西汉中期以后陶俑多出土于墓室之内有明显区别,它很有可能是一种等级、身份的标志。
汉阳陵考古陈列馆 • 为半地下式两层建筑,建筑面积3750平方米,陈列面积1400平方米,展线350米,主要陈列展出历年来汉阳陵帝陵外藏坑、南区从葬坑、陪葬墓园、礼制建筑遗址以及阳陵邑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各类文物,共计1800余件。其陈列方式具有鲜明的考古学特点。
帝陵南阙门遗址 • 于1997年和2000年先后两次发掘,该遗址由一组两座三出阙相连接构成,三出阙的平面由三个长方形组成,是目前发掘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好、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帝陵陵园阙门遗址。南阙门遗址处建有保护展示厅,它是一座仿古形式的建筑,既再现了汉代皇帝专用三出阙高台建筑的宏伟高大,又完整地将阙门遗址的全貌展示给游客;同时,在近3000平方米的展厅内,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历代阙楼建筑发展演变的历史
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 • 这是一座全新的遗址类博物馆,也是世界上第一座现代化的地下遗址博物馆。首先,它全埋于地下,建筑顶部则覆土植草种树,恢复陵园原有的历史环境风貌和自然景观,真可谓地上一无所有,地下气象万千。其次,在选址可以说是万岁脚下动土。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太岁头上动土”。将这句成语稍作改动用来形容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在选址问题上的重大抉择,可谓是“万岁脚下动土”。
这座博物馆修建在帝陵园内,紧贴封土堆,距离皇帝的地下冥宫近在咫尺,有些外藏坑的西端有通向封土的斜坡道。这一大胆的选址决定缘于外藏坑的重要性,它们对于西汉帝王陵寝制度以及西汉中央官署机构的设置与职掌研究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而保持并展现遗址的原真状态又避免发掘现场的暴露现状,不仅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遗址的保护问题,而且也有利于专家长期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工作。这座博物馆修建在帝陵园内,紧贴封土堆,距离皇帝的地下冥宫近在咫尺,有些外藏坑的西端有通向封土的斜坡道。这一大胆的选址决定缘于外藏坑的重要性,它们对于西汉帝王陵寝制度以及西汉中央官署机构的设置与职掌研究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而保持并展现遗址的原真状态又避免发掘现场的暴露现状,不仅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遗址的保护问题,而且也有利于专家长期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工作。
此外,直逼两千多年前西汉王朝中枢机构和宫廷生活的现场感受也必将大大增强它的观赏效果。于是,经过国家文物局多次组织的权威专家论证,决定在DK12-21的10个外藏坑原址上建设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此外,直逼两千多年前西汉王朝中枢机构和宫廷生活的现场感受也必将大大增强它的观赏效果。于是,经过国家文物局多次组织的权威专家论证,决定在DK12-21的10个外藏坑原址上建设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
第三,全封闭式的文物保护方式是现代科技与古代文明的完美结合。在长期科学实验和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大面积推广应用了封闭式保护技术的成果。整个保护大厅覆罩在10座外藏坑上,用于封闭结构的玻璃达到1900余平方米。第三,全封闭式的文物保护方式是现代科技与古代文明的完美结合。在长期科学实验和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大面积推广应用了封闭式保护技术的成果。整个保护大厅覆罩在10座外藏坑上,用于封闭结构的玻璃达到1900余平方米。
其中8座坑被这种特殊的玻璃合围起来,立面玻璃通过金属结构与建筑的底部和顶部相连,使得遗址区域与外界环境隔绝,为人为有效地按照设定的技术参数创造最适宜文物遗址保存的环境提供了空间条件。其中8座坑被这种特殊的玻璃合围起来,立面玻璃通过金属结构与建筑的底部和顶部相连,使得遗址区域与外界环境隔绝,为人为有效地按照设定的技术参数创造最适宜文物遗址保存的环境提供了空间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