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k likes | 1.48k Views
第三节 物理因素及其危害. 刘云儒 公共卫生学院. 物理因素包括: 气象条件(气温、气湿、气流、气压) ; 噪声 ; 振动 ; 电磁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 物理因素的特点: 1. 除激光外,其它因素在自然界中均有存在。 2. 有明确的来源,停止工作,则消失。 3. 有些物理因素在适宜范围内,是人体所必须的外界 条件。 4. 针对物理因素的预防不是消除这些因素,而是设法 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最好是适宜范围。. 生产环境气象条件: 气温、气湿、气流、热辐射。
E N D
第三节 物理因素及其危害 刘云儒 公共卫生学院
物理因素包括:气象条件(气温、气湿、气流、气压);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物理因素包括:气象条件(气温、气湿、气流、气压);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
物理因素的特点: 1.除激光外,其它因素在自然界中均有存在。 2.有明确的来源,停止工作,则消失。 3.有些物理因素在适宜范围内,是人体所必须的外界 条件。 4.针对物理因素的预防不是消除这些因素,而是设法 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最好是适宜范围。
生产环境气象条件:气温、气湿、气流、热辐射。生产环境气象条件:气温、气湿、气流、热辐射。 (1)气温(temperature):除取决于大气温度外,还受太阳辐射、工作热源和人体散热等的影响。 通过传导、对流、辐射作用,使生产环境温度升高。 (2)气湿(humidity):相对湿度>80%, <30%。
(3)气流:室内外温差越大,产生的气流也 越强。 (4)热辐射:主要指红外线及部分可见光的辐射。正辐射,负辐射。 生产环境中的气象条件受很多因素影响,卫生学评价时要综合考虑。
一、高温 (一) 高温作业(high temperature work):是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以本地区夏季室外平均温度为参照基础,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及以上的作业。 热车间(高温车间):热源散热量大于23 W/m3的车间。
高温作业的类型和职业接触 三种基本类型。 (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干热作业):如冶金、铸造、锻造、陶瓷等作业。 (2)高温、高湿作业(湿热作业):如印染、缫丝、造纸等作业。 (3)夏季露天作业:农田劳动、建筑。
(二) 高温作业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1. 机体生理功能调节 (1) 体温调节:产热减少,散热增加。 皮肤蒸发散热是最重要而有效的散热方式。 (2)水盐代谢:出汗。6L, 1.5%。 (3)循环系统:皮肤、工作肌血流量增 加,而出 汗造成有效血容量减少。
(4)消化系统:血流减少,导致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酶活性和胃酸降低,导致食欲减退和消化不良。(4)消化系统:血流减少,导致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酶活性和胃酸降低,导致食欲减退和消化不良。 (5)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使工作效率下降,工伤事故增加。 (6)泌尿系统:尿液减少,可致肾功能不全。
2. 热适应(heat acclimatization): 是指人 在热环境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 生适应的现象。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 HSPs)
热适应的形成一般需1-2周时间,停止接触一周左右,热适应可消退,即脱适应。热适应的形成一般需1-2周时间,停止接触一周左右,热适应可消退,即脱适应。
中暑(heat strock): 是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疾病(acute heat-induced illness)。
致病因素: • (1) 环境温度过高、湿度过大、风速小; • (2) 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 诱发因素: • (1) 过度劳累、睡眠不足、体弱、肥胖; • (2) 尚未产生热适应。
1.按发病机制分为三类: 热射病(heat stroke,含日射病sun stroke)、 热痉挛(heat cramp)、 热衰竭 (heat exhaustion)
(1)热射病: 人体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失调所致的疾病。 临床特点:为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可达40 ℃以上,开始时大量出汗,以后出现“无汗”,并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死亡率很高。
(2)热痉挛: • 由于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 • 主要表现:明显的肌肉痉挛,伴有收缩痛。患者神志清醒,体温多正常。
(3)热衰竭: 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皮肤血流的增加不伴有内脏血管收缩或血容量的相应增加,因此不能足够的代偿,致脑部暂时供血减少而晕厥。 临床表现:一般起病迅速。头昏、头痛、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短暂下降,继而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
中暑的诊断与治疗 1.中暑的诊断原则 (1)高温作业人员的职业史 (2)体温升高、肌肉痉挛或晕厥等主要临床表现 (3)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可诊断为职业性中暑。
2.中暑的分型及诊断 (1)先兆中暑 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全身疲乏、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2)轻症中暑: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1)头昏、胸闷、心悸、面色潮红、皮肤灼热。 2)出现呼吸和循环衰竭的早期症状,大量出 汗、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细弱而快。 3)肛温升高达到38.5℃以上。
(3)重症中暑: 出现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表现之一。
3.中暑的治疗原则 (1)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者,应迅速离开高温作业环境,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安静休息。补充含盐清凉饮料,必要时给予仁丹、解暑片、霍香正气水。 (2)对热痉挛者,及时口服含盐清凉饮料,必要时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点滴。 (3)对重症中暑者,应迅速送入医院进行抢救。
4. 预防: (1)卫生标准:ISO标准,我国标准。 考虑劳动强度;综合考虑气象条件。
车间内工作地点夏季空气温度规定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
综合温度相当于湿球黑球温度指数(WBGT) 高温作业场所综合温度容许限值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接触限值GBZ 2-2002)
(2)防暑降温措施: 技术措施:合理设计工艺流程,隔热,通风降温。 保健措施:清凉饮料,补充营养,个人防护,医疗 预防(就业前体检)。 组织措施:加强领导,严格执行标准,调整高温作 业劳动和休息制度。
隔热面罩 隔热披肩面罩 个人防护用品 隔热手套 隔热服
二、噪声( noise) (一)基本概念 1. 声音(sound) 物体振动后,振动能在弹性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传到人耳引起的音响感觉。 频率(frequency):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声波(sound wave):人耳能够感受到的声音频率在20-20000Hz之间,这一频率范围的振动波称为声波。
二、噪声( noise) 2. 噪声(noise) 卫生学概念: 凡是使人感到厌烦或不需要的声音。 物理学概念: 频率和强度无规律地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 声音。
3.生产性噪声(industrial noise ): 二、噪声( noise)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声音,其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称为生产性噪声或工业噪声。
二、噪声( noise) 生产性噪声的来源及分类 1.按照来源分为: (1)机械性噪声:由于机械的撞击、摩擦、转动所产生的噪声。 (2)流体动力性噪声:气体压力或体积的突然变化或流体流动所产生的声音。 (3)电磁性噪声:变压器发发出的声音。
二、噪声( noise) 2. 按存在状态 (1)连续声: 稳态噪声:随着时间的变化,声压波动< 5dB 非稳态噪声:随着时间的变化,声压波动≥5dB (2)间断声 脉冲噪声:声音持续时间小于0.5秒,间隔时间大于1秒,声压有效值变化大于40 dB的噪声。
二、噪声( noise) 3. 按频率 低频噪声:主频率在300Hz以下 中频噪声:主频率在300-800Hz 高频噪声 :主频率在800 Hz以上 此外还可分为:窄频带和宽频带噪声等
二、噪声( noise) (二)声音的物理特性及评价 1. 声压与声压级 声压(sound pressure) :由于声波振动而对介质 (空气)产生的压力称声压,以P表示,单位为帕 (Pa)或(N/m2)。 听阈声压或听阈(threshold of hearing): 为20μPa或2×10-5N/m2 痛阈声压或痛阈(threshold of pain): 为20Pa或20 N/m2。
二、噪声( noise) 声压级(sound pressure level,SPL) :用对数来表示声压的大小,即声压级,单位为分贝 (dB)。 从听阈到痛阈为:120dB.
二、噪声( noise) 2.响度和响度级 响度: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量。 响度级:以1000Hz的标准声产生的音响感觉为基准,与之产生同样音响感觉声音的响度均以此标准音的声压级表示,称之为响度级。 单位是方(phon)。
二、噪声( noise) 3.等响曲线(equal loudness curves) 利用与基准音比较的方法,得出听阈范围各种声频的响度级,将各个频率相同响度的数值用曲线连接起来,称为等响曲线。
等响曲线 对高频敏感,低频不敏感,特别是2000~5000Hz。
二、噪声( noise) 4. 声级(sound level) 根据人耳对声音的感觉特性,参考等响曲线,使用几种频率计权网络,设计了不同类型的滤波器,使用这些频率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称为声级。 A声级、B声级、C声级、D声级
二、噪声( noise) A计权网络: 模拟人耳对40方纯音的响应,对低频段 (小于50Hz)有较大幅度的衰减,对高频不衰减,这与人耳对高频敏感,对低频不敏感的感音特性相似。 B计权网络: 模拟人耳对70方纯音的响应曲线,对低频音有一定程度的衰减。
二、噪声( noise) C计权网络: 模拟人耳对100方纯音的响应特点,对所有频率的声音几乎都同等程度地通过, 故C声级可视作总声级。 D计权网络: 是为测量飞机噪声而设计的,突出高频部分(3k-6kHz)的响应特点。
二、噪声( noise) 特异作用---听觉系统损害 非特异作用—其他系统的损害 (三)噪声对机体的影响
二、噪声( noise) 1.对听觉系统的影响 暂时性听阈位移 (temporary threshold shift,TTS) 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听阈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以恢复到原来水平。
(1)听觉适应(auditory adaptation)指短时间暴露在强烈噪声环境中,感觉声音刺耳、不适,停止接触后,听觉器官敏感性下降,脱离接触后对外界的声音有“小”或“远”的感觉,听力检查听阈可提高10dB~15dB,离开噪声环境1分钟之内可以恢复。 二、噪声( noise)
(2) 听觉疲劳(auditory fatigue) : 较长时间停留在强烈噪声环境中,引起听力明显下降,离开噪声环境听阈提高超过15dB-30dB,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称为听觉疲劳 。 二、噪声( noise)
永久性听阈位移 (permanent threshold shift, PTS) 是指噪声引起的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听阈升高。根据损伤的程度,永久性听阈位移又分为听力损伤及噪声性耳聋。 二、噪声( noise)
(1)听力损伤(hearing impairment) 听力曲线在3000Hz~6000Hz出现“V”型下陷。此时患者主观无耳聋感觉,交谈和社交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二、噪声( no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