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東亞經濟概論 -5 韓國

東亞經濟概論 -5 韓國. 河凡植 0953-464-738 bsha@nuk.edu.tw. 韓國( Korea )經歷古朝鮮、三國時代 ( 高句麗、百濟及新羅 ) 、高麗及朝鮮王朝時期,有將近 5000 年的歷史。 韓國經歷 36 年 (1910-1945) 的日帝時代,二次大戰之後分裂為二,一個是北韓( North Korea ),另一個是南韓( South Korea ),以北緯 38 度為分界。

Download Presentation

東亞經濟概論 -5 韓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東亞經濟概論-5韓國 河凡植 0953-464-738 bsha@nuk.edu.tw

  2. 韓國(Korea)經歷古朝鮮、三國時代(高句麗、百濟及新羅) 、高麗及朝鮮王朝時期,有將近5000年的歷史。 • 韓國經歷36年(1910-1945)的日帝時代,二次大戰之後分裂為二,一個是北韓(North Korea),另一個是南韓(South Korea),以北緯38度為分界。 • 1948年南韓建立大韓民國政府,而北韓建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南北韓在1950年6月25日-53年7月經歷韓國戰爭(625事變)後,到目前為止,以停戰線為對峙。 • 由於北韓長期封閉,鮮少與國際社會接觸;而南韓卻積極參與國際社會,其英文的國名是Republic of Korea。因此,南韓對外都稱為Korea,國際社會對韓國稱為South Korea韓國。

  3. 發展背景 • 一、政治發展 • 自1948年起,南韓實施憲政民主制度,但是由於韓半島情勢緊張,南韓始終是由軍人控制,並造成威權的統治。 • 在1950年代,1960年代、1970年代及1980年代期間,韓國就出現好幾位威權的總統,包括第一任總統李承晚(Rhee Syng-man),任期自1948年7月20日至1960年4月26日,這段時期被稱為南韓的「第一共和國」。李承晚總統在位12年,實施威權統治。南韓在1960年的大選,爆發嚴重的爭端事件,引發學生大規模的抗議,導致李承晚於1960年4月26日被迫辭職下台,比任期屆滿提早四個月。 • 之後,從1960年8月至1962年3月,由尹潽善(Yun Bo-seon)接任總統,採取內閣制(總理:張勉)。這是南韓的「第二共和國」,經歷第一波民主化時期。

  4. 朴正熙(Park Chung-hee)是南韓的第三任總統,同時開啟韓國的第三共和,而在1972年主導修憲,進入「第四共和國」,一直到他於1979年10月26日被暗殺為止。 • 朴正熙擔任南韓總統長達16年(1963年12月至1979年10月),他最被批評的就是軍事威權的統治,他在政治上逼迫民主化要求及政治對手,但在經濟上奠定韓國發展經濟的基礎。 • 朴正熙總統於1979年10月被刺殺身亡後,由崔圭夏(Choi Kyu-ha)繼任總統,他僅擔任不到一年的總統(1979年12月到1980年8月),就由全斗煥(Chun Doo-hwan)接任總統。 • 1980年,全斗煥是韓國中央情報局長,韓國政局陷入混亂時,他運用其職務,掌握所有的情報資訊,並主導當時政局的發展。最後終於在他的控制及操控之下,全斗煥在1980年9月被推舉為南韓的總統。

  5. 全斗煥當權之後,主導在1981年1月通過新的憲法,並在1981年2月的總統大選獲勝,因而開啟韓國的「第五共和國」時期。全斗煥當權之後,主導在1981年1月通過新的憲法,並在1981年2月的總統大選獲勝,因而開啟韓國的「第五共和國」時期。 • 1987年,南韓實施居民投票進行修憲(總統直選制),依照1987年的民主的憲法所規定,總統僅能擔任一屆5年。 • 當時,全斗煥指定參選下任的總統盧泰愚(Roh Tae-woo ),總統大選獲勝,而1988年2月25日就任南韓總統後,韓國就進入「第六共和國」。 • 韓國自第六共和開始,國家領導人都是依照憲政程序產生,每位總統只能擔任一屆,任期五年。 • 金泳三(Kim Young-san)於1993年2月25日接任韓國總統,1992年大選時,民主黨候選人金大中(Kim Dae-jung,1998年2月至2003年2月)成功政黨輪替,而盧武鉉(Roh Moo-hyun,2003年2月至2008年2月)接任,2002年大選時,大國黨候選人李明博(Lee Myung-bak),成功實現再度政黨輪替後,自2008年2月25日開始領導南韓。

  6. 二、社會變遷 • 南韓在1970年以前的社會,仍是一個以傳統社群為基礎的國家,農業及輕工業是主要的經濟活動及經濟產值。 • 可是,自1970年以後,南韓開始發展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政策,不僅鼓勵外資到韓國投資(以日本企業為主),同時亦提供相當多的誘因,獎勵出口。 • 在1970年代期間,亞太地區的其他國家大都相當不穩定,又遭逢持續的越戰(1964-1975),需要大量的後勤物資補給。 • 因此,南韓就和台灣一樣,成為美國在亞太地區最主要的後勤補給站。這段時期(1970年代)不僅是南韓經濟蓬勃發展的時期,亦是南韓經濟發展奠下基礎的時期,更是南韓開始累積外匯存底的時期。

  7. 當南韓經濟開始蓬勃發展,社會就開始產生變化,南韓就從一個農業為主的社會,逐漸轉變成為一個以輕工業,及重工業為主的社會。當南韓經濟開始蓬勃發展,社會就開始產生變化,南韓就從一個農業為主的社會,逐漸轉變成為一個以輕工業,及重工業為主的社會。 • 如今南韓出口行銷全世界的產品,已經不再是以人力密集的產品為主,而是以電子工業產品及重工業產品聞名全世界。 •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韓國的汽車工業,在1990年以前,韓國的汽車工業大都以進口為主;可是自1990年初起,韓國的現代汽車(HYUN DAI),開始生產出口的汽車。 • 在1990年代期間,韓國的現代汽車在國際市場根本不起眼,也不具備與日去汽車的競爭條件。 • 今天的現代汽車已經行銷全世界,競爭力越來強,雖然仍無法與日本汽車相抗衡,但是現代汽車在市場的佔有率,已逐年提高,顯示韓國現代汽車仍具有雄厚的發展潛力。

  8. 當韓國經濟開始工業化的同時,韓國社會亦開始都市化,農村人口開始進入都市,造成都市人口的增加,都市的軟硬設備亦開始加強,當然都市的交通建設亦明顯改進。如今韓國已經成為相當進步的工業化及都市化國家。當韓國經濟開始工業化的同時,韓國社會亦開始都市化,農村人口開始進入都市,造成都市人口的增加,都市的軟硬設備亦開始加強,當然都市的交通建設亦明顯改進。如今韓國已經成為相當進步的工業化及都市化國家。 • 以首爾(Seoul)為例,這是韓國的首都,位於漢江(Han River)的出海口,正好座落於韓半島的中央位置。首爾自古以來就是許多朝代的首都,但是首爾的都市化發展,卻肇始於1970年代初期。 • 首爾已經擁有1千萬的人口,大首都圈(包括附近縣市)的人口有2400百萬,相當於南韓全部人口的一半。在這個地區之內,共有四個聯合國文教組織(UNESCO)所設定的世界遺產:(1)Chang deogung,(2)Hwa seong Fortress,(3)Jongmyo Shrine,及(4)Royal Tombs of the Toseon Dynasty。 • 對韓國而言,首爾不僅是文化、政治及經濟的重心,而且是韓國社會發展的中心。

  9. 三、人文背景 • 韓國同時受到中華文化及日本文化的影響。不同的是中華儒家文明對韓國的影響,是歷史及文化發展而自然形成的。而日本對於韓國的影響,卻是來自日本的殖民統治,具有侵略性及強迫性。 • 因此,直到如今,韓國已經融入儒家文明,對日本文化卻仍有排斥,甚至有些敵意。 • 韓文是由朝鮮大王世宗(1425)創造的,但是,一直到19世紀末,韓國的主要文字都是以漢字。 • 在日本殖民統治朝鮮時期(1910-1945),韓國的民族主義運動開始發展,一群有識人士,提倡建立韓國自己專屬的文字,於是在1933年,成立朝鮮語學會,正式開始普及韓文的使用。後來逐漸改革及創造,今天的韓文已經完全沒有漢字,全部都是韓國人自行創造的韓文。 • 韓國文化有一股堅毅、剽悍及不服輸的性格;韓國在最近二十年的經濟發展及成就,更是突顯韓國高麗的獨特文化。

  10. 韓國在20年來積極發展文化產業,韓國政府於1993年訂定文化繁榮五年計畫,並在1994年設立「文化政策開發院」(或「文化產業政策局」),又於1998年將內閣的「文化部」擴增為「文化觀光部」。韓國在20年來積極發展文化產業,韓國政府於1993年訂定文化繁榮五年計畫,並在1994年設立「文化政策開發院」(或「文化產業政策局」),又於1998年將內閣的「文化部」擴增為「文化觀光部」。 • 自此之後,韓國政府積極開創及發展韓國的文化產業,包括韓國的電視劇、電影、流行歌曲及其他的文藝活動等,金大中在1998年就任總統之初,就公開表示要將文化產業列為二十一世紀的一個重要產業。 • 自1990年代中期以後,韓國的文化產業開始有重大的轉變。以韓國的電影市場為例,首輪院線放映外國電影的比例,自1993年起就逐年下降,從1993年的84.1%下降到1997年的74.5%,2001年的50.2%及2006年的36.1%。反之,放映韓國片的比例則逐年上升,從1993年的15.9%上升到1997年的25.5%,2001年的49.8%及2006年的63.9%。

  11. 除了電影之外,韓國的電視連續劇(韓劇)近年來更是蓬勃發展,而且其成就更勝於韓國電影的表現,因為韓國電影仍以南韓為主,可是韓劇的市場卻已發行在亞太地區的主要國家。除了電影之外,韓國的電視連續劇(韓劇)近年來更是蓬勃發展,而且其成就更勝於韓國電影的表現,因為韓國電影仍以南韓為主,可是韓劇的市場卻已發行在亞太地區的主要國家。 • 以台灣市場為例,過去台劇及港劇幾乎占領台灣電視劇的市場;可是,如今韓劇卻成獨領風騷,成為台灣市場的重要角色。 • 在台灣的韓流一直在擴散,在每日晚上10幾個頻道播出韓劇、表演及綜藝節目等。 • 最近10年以來,由於「韓流」的來到,台灣人民對韓國的影視明星亦是相當熱忠,甚至擁有大量的粉絲(Fans)。 • 台灣人民對一些有名的韓劇及表演團體亦是耳熟能詳,例如韓劇與演員、綜藝節目與主持人,以及Wonder Girls、Super Junior等當紅偶像團體。這些都是韓國文化產業興起的轉變。

  12. 經濟情勢 • 一、經濟發展 • 韓國政府於是於1962年制定五年經濟發展計畫,經濟政策為促進進口替代產業的發展。到1967年第二階段,就以勞力密集出口導向產業為主。 • 韓國的工業化在政府的政策指導下,在此時期快速的發展,出口成長每年幾乎都達到40%以上,亦因此韓國每年能夠維持8.5%以上的高平均成長率。 • 1970年代,韓國經歷來自於國內外的變化與挑戰,採取新的保護措施迅速的擴展。 • 特別是當面對全球性石油危機,勞力密集的輕工業感受到來自於工資快速上漲的壓力,韓國府的經濟政策即從原本的輕工業轉向重工業及化學工業。

  13. 1980年代,韓國政府再度修正其經濟政策,以穩定導向成長為其發展策略。韓國政府採取結構式的調整以促使經濟效率的達成。1980年代,韓國政府再度修正其經濟政策,以穩定導向成長為其發展策略。韓國政府採取結構式的調整以促使經濟效率的達成。 • 首先,將經濟政策由成長調整為穩定,逐漸促使經濟開放與鬆綁,進而有私人企業的出現。 • 然而,受到當時政治經濟環境尚未成熟的影響,反倒持續的高成長再度導致工資急遽上漲,伴隨著民主改革,使得此時期的韓國出現強烈勞工運動。 • 到了1990年代,韓國經濟出現結構性的問題,即是「高成本,低效率」的工業結構, • 由於物價的不穩定和企業經營外部擴展策略的不易變更,使得出現於高工資、高土地價值和高利率,這使得韓國企業的競爭力開始衰退。

  14. 加上,韓國受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韓國外幣流通情況就不斷持續的惡化,貨幣貶值加重企業匯兌損失。加上,韓國受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韓國外幣流通情況就不斷持續的惡化,貨幣貶值加重企業匯兌損失。 • 此時,正逢韓國總統金大中上任,並進行連串的經濟改革。 • 由於過分重視重工業,造成韓國經濟被少數龐大的家族壟斷集團,這不僅造成經營不靈活,限制創造精神,缺乏競爭能力。 • 而且這些公司與銀行系統有特殊的利益關系,雖然連年虧損,可依然能夠得到銀行的扶持。 • 因為政府與銀行支持,韓國大的公司越不倒閉,卻是釀成銀行呆帳。所以,韓國政府一方面促進了銀行業的重組,另一方面也甩掉了那些超級家族公司的龐大負擔。

  15. 韓國在1998年金融風暴衝擊的惡劣情況之後,1999年及2000年的經濟成長率分別高達11%以及9%;失業率自1998年的6.8%降至2001年的4.1%。韓國在1998年金融風暴衝擊的惡劣情況之後,1999年及2000年的經濟成長率分別高達11%以及9%;失業率自1998年的6.8%降至2001年的4.1%。 • 由於全面性經濟改革,韓國投資環境獲得大幅改善,國家信用評等回升至A級,外人直接投資急遽增加,也恢復人民對政府的信心,度過此次的金融危機。 • 至今,韓國迅速發展還有幾個原因:第一,韓國生產出口高科技、汽車、鋼鐵、石油產品,進口農產品等低附加價值的貨物,讓韓國產生了極大的貿易順差。第二,在遭受1997金融風暴的韓國,證券市場允許外資的進入,韓國的銀行也允許外資佔有一定的股份。第三,積極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包括發展影視、線上遊戲、觀光等軟性工業。最後,扶植韓國企業發展戰略性的工業,如:DRAM、LCD;世界性的消費品牌;汽車工業。目前相關產品皆已經躍居世界的前三大產業或品牌地位。

  16. 二、對外貿易與投資 • 由於韓國本身缺乏資源,國內市場有限,因此拓展海外市場,成為支撐經濟發展的必要策略。 • 韓國在1960至1970年代期間之貿易政策以積極扶植出口製造業為主,並對進口設置障礙以保護國內產業。 • 至1980年代開始才在多邊架構下逐漸開放國內市場,自1990年代初期起,為實現烏拉圭回合談判承諾,大幅度開放貿易與投資體制,並降低進口關稅壁壘。 • 最近10年來,韓國的貿易成長率為其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的2.5倍,顯示貿易仍是其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來源。 • 韓國貿易政策強調出口擴張,希望藉由擴大出口以維持貿易順差,進而達到提升經濟成長之目標。

  17. 對於東亞區域合作的趨勢而言,韓國企業則是選擇擁抱中國,開展所謂「KOINA」(KOREA + CHINA)戰略。強調不再把中國看成外國市場,而是與本國形成單一經濟圈。在中國當地進行生產、研發、行銷等所有領域的活動。 • 隨著中國經濟成長和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消費方式逐漸以高價產品為主,韓國企業把中國視為最終商品的消費市場,並建立「當地生產、當地銷售」的戰略,將把韓中兩國的經貿關係更緊密聯繫在一起。 • SK、LG、三星都採取這種戰略。除積極進軍中國市場外,對於其他東亞國家市場的開發,韓國也展現極大的企圖心。 • 在策略上,韓國政府有智慧地利用地理優勢,以及中國人反日、仇日的情緒,先以中國作練兵場,等做出成績後,再用來開發亞洲和全球的市場。

  18. 而對東南亞市場,韓國政府為期有效掌控東協市場,今後將更進一步擴大「海外援助計畫」(ODA)等開發援助、協助東協國家穩定金融、加強資源、能源及新成長合作、協助企業經營東協市場等,以期有效鞏固韓國在東協市場之地位。而對東南亞市場,韓國政府為期有效掌控東協市場,今後將更進一步擴大「海外援助計畫」(ODA)等開發援助、協助東協國家穩定金融、加強資源、能源及新成長合作、協助企業經營東協市場等,以期有效鞏固韓國在東協市場之地位。 • 韓國以金融服務業的方式,分別於2008年與2010年協助柬埔寨與寮國建立股票市場。此外,也選擇東南亞國家中的菲律賓,當成是英語學習國際化與國際行銷的練功坊,作為打入美國市場的重要跳板。 • 最後,在企業的全球策略與布局上,韓國大型企業成功地變成國際知名大企業,並藉此在世界市場上削價競爭或影響市場行情,在全球各地強力宣傳提高形象,並以大量人力和資金投入研發,故可經常推出新產品,甚至爭取到領先各國的技術。 • 過去韓國藉著OEM、ODM,學到了技術,現在韓國把品牌和技術結合起來,大量推到國外。以三星電子(SAMSUNG)為例,「三星」的招牌已經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品牌之一。

  19. 韓國與台灣的經濟競爭 ◎比較韓國與台灣的經濟發展

  20. ◎韓國進出口貿易前五大國家及佔總額比重 單位:單位:百萬美元;%

  21. 1996年以來,韓國出、進口成長率大都高於台灣,出、進口金額的領先差距逐年擴大。其原因包括:1996年以來,韓國出、進口成長率大都高於台灣,出、進口金額的領先差距逐年擴大。其原因包括: • 第一是台灣的出口以IT產品為主;而韓國除IT產品外,還有汽車、船舶、鋼鐵及石化等產品,且均名列世界前茅。 • 第二是韓國挾其1998年金融風暴後韓元大幅貶值之優勢,搶佔各主要市場; • 第三是韓國建立三星、現代與LG等全球知名品牌,與台灣以代工製造見長的產業結構,有不同的區隔。 • 對於台灣與韓國全球競爭的態勢來說,兩國都是以出口導向為主的國家,貿易市場、經濟、產業結構都很相似,重疊性很高。

  22. 台、韓前十大出口產品結構的比較 單位:%

  23. 1996年以來,韓國出、進口成長率大都高於台灣,出、進口金額的領先差距逐年擴大。其原因包括:1996年以來,韓國出、進口成長率大都高於台灣,出、進口金額的領先差距逐年擴大。其原因包括: • 第一是台灣的出口以IT產品為主;而韓國除IT產品外,還有汽車、船舶、鋼鐵及石化等產品,且均名列世界前茅。 • 第二是韓國挾其1998年金融風暴後韓元大幅貶值之優勢,搶佔各主要市場; • 第三是韓國建立三星、現代與LG等全球知名品牌,與台灣以代工製造見長的產業結構,有不同的區隔。 • 對於台灣與韓國全球競爭的態勢來說,兩國都是以出口導向為主的國家,貿易市場、經濟、產業結構都很相似,重疊性很高。

  24. 以東亞市場為例,東亞地區出口約占韓國出口值的五成,亦佔台灣出口值約六成左右,因此東亞市場同時為許多台韓廠商的生存命脈。以東亞市場為例,東亞地區出口約占韓國出口值的五成,亦佔台灣出口值約六成左右,因此東亞市場同時為許多台韓廠商的生存命脈。 ◎比較台韓兩國在東亞市場的出口 單位:百萬美元;%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