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 likes | 1.85k Views
寡人之於國也章. 我對國家可說十 分盡力: 河內 饑 荒,我就把百姓 搬到 河東 !.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 又把 河東 的米穀 搬到 河內 賑災;假 如 河東 鬧饑荒, 也同樣辦理!. 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 梁惠王認為已盡心治國的原因。. 以我觀察,鄰近各 國的政治措施,沒有 比我更用心的了!. 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鄰國人口沒有 減少,我的人 口不見增加, 為什麼?. 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梁惠王對治國效果的遺憾。. 梁惠 王. 為何別國人民 不來投靠?.
E N D
我對國家可說十 分盡力:河內饑 荒,我就把百姓 搬到河東!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
又把河東的米穀 搬到河內賑災;假 如河東鬧饑荒, 也同樣辦理! 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
以我觀察,鄰近各 國的政治措施,沒有 比我更用心的了! 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鄰國人口沒有 減少,我的人 口不見增加, 為什麼? 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梁惠王 為何別國人民不來投靠? 孟子 帶出中心論題「仁政」 內容分析:治國之道 第一段 梁惠王問政
大王喜愛戰爭 ,現在就以戰 事來作比喻吧!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
鼕鼕地擊鼓催軍前進,雙方兵器交接,一方拋掉盔甲、倒拖兵器逃跑。鼕鼕地擊鼓催軍前進,雙方兵器交接,一方拋掉盔甲、倒拖兵器逃跑。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成語 「棄甲曳兵」 戰敗狼狽逃竄。
有的跑了一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才停止,跑了五十步的取笑跑了一百步的。有的跑了一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才停止,跑了五十步的取笑跑了一百步的。 膽小鬼! 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
成語 「五十步笑百步」 雖程度有異,但本質相同,用於貶義。
大王, 你認為怎樣? 則何如?
不行,只不過 不到一百步,但 也是逃跑啊! 曰:「不可,直不百步矣,是亦走也。」
孟子 講述「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故事,請惠王評論對錯。 梁惠王 不明用意,墮入圈套。 內容分析:治國之道 第二段 暫避正題,巧設圈套
大王明白這個道 理,就不用期望人 口比鄰國多了!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由設喻返回正題。 結束上文,轉入下文。
原因: 梁惠王他平時沒有積儲糧食,與鄰國沒有分別,只是「五十步笑百步」。
不違背農時, 五穀自然吃不盡! 不違農時,穀不可勝(升)食也;
禁止細密的魚網進入池塘, 魚鼈自然吃不盡! 數(朔)罟(古)不入洿(污)池,魚鼈(憋)不可勝食也;
按照時令 才讓斧頭 進入山林 ,木材自 然用不盡! 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百姓能供養生者,喪葬死 者,那就沒有遺憾!供養生者 ,喪葬死者沒有遺憾,那 是以仁治國的開始! 穀與魚鼈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成語 「養生喪死」 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後指能盡孝道。
行仁政的措施 1.保護生產
孟子 梁惠王 • 指出惠王的「仁政」與類國相比只是「五十步笑百步」 • 說明施行「仁政」的第一步 內容分析:治國之道 第三段 回歸正題,暢論仁政
讓百姓有方 圓五畝的住宅 ,周圍種滿桑樹。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五十歲老人 可穿絲棉衣了! 五十者可以衣(意)帛矣;
飼養雞犬 大小豬隻,不誤 孕育之期,七 十歲老人便 可以吃肉 了! 雞豚狗彘(自)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讓百姓有一百畝 田,不因徭役耽誤他 們的農時,數口之家就 不會挨餓了。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行仁政的措施 2.發展生產:
謹慎從事學校教育,反覆 教導孝悌之義,那頭髮花白 的老人就不會背負著東西在 路上行走了。 謹庠(詳)序之教,申之以孝悌(弟)之義,頒(斑)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七十歲老人有絲棉衣 穿、有肉吃,青年人不用挨饑受凍, 做到這樣而不能稱王的, 是從來沒有的事啊! 七十者衣(意)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行仁政的措施 3.重視教育:
孟子 • 民力、自然資源 依時令,有節制 滿足人民物質生活的基本要求 • 「制民以產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衣食、教育 梁惠王 內容分析:治國之道 第三段 回歸正題,暢論仁政
豐年時,豬狗吃人的食物而不知積穀收藏…... 不是我的錯!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斂),
荒年時,路上有餓死的屍體,卻不知開倉賑濟…...荒年時,路上有餓死的屍體,卻不知開倉賑濟…... 不是我的錯! 塗(途)有餓莩(殍)(縹)而不知發,
成語 「塗有餓莩」 饑荒慘象,指國家無道,民不聊生。
人死了…... 不是我的錯, 是收成不好! 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那不正像用 刀刺死人, 然後說: 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
不是我的錯, 是刀的過錯! 非我也,兵也。
什麼時候大王不再怪 收成不好,天下的百姓就 會歸附魏國了! 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最後兩句 1.王道仁政的根本,在於人君應有仁愛之心,。 2.全文的總結。
孟子 批評魏國:有違於仁政王道,惠王並未如自己所說的「盡心」 梁惠王 內容分析:治國之道 第三段 回歸正題,暢論仁政
一 邏輯謹嚴,層層推論 環環緊扣,層次清晰,首尾相連 作法分析:作品怎樣說理? 由寓言故事作類比引入正題 「養生喪死無憾」 王道之始 深入暢論仁政措施 對比魏國實況與王道之治
二 通過對答,掌握心理,因勢利導 孟子直接針鋒相對 惠王不滿 孟子無法提出「仁政」 孟子引導惠王陷入語言圈套 惠王自陷無可置辯的處境 孟子成功展開論說 因勢利導 作法分析:作品怎樣說理? 惠王發問
作法分析:作品怎樣說理? 三 對比論證,彰顯論旨 豐年不知收藏 荒年不知開倉濟民 反映魏國的現實情況 對比 魏國的現實情況 孟子的王道之治 見惠王未能行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