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0

第八章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第八章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古代建筑某些局部形制与构造的演绎变化过程。 (二)考核知识点 1 、台基、踏道、栏杆、铺地 2 、大木作 3 、墙壁 4 、屋顶 5 、装修(宋称小木作) 6 、色彩与装饰 (三)考核要求 1 、台基、踏道、栏杆、铺地 了解:( 1 )台基( 2 )踏道( 3 )栏杆( 4 )铺地 2 、大木作 了解:( 1 )柱( 2 )枋( 3 )斗拱( 4 )屋架( 5 )多层木建筑.

burian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八章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八章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古代建筑某些局部形制与构造的演绎变化过程。 (二)考核知识点 1、台基、踏道、栏杆、铺地 2、大木作 3、墙壁 4、屋顶 5、装修(宋称小木作) 6、色彩与装饰 (三)考核要求 1、台基、踏道、栏杆、铺地 了解:(1)台基(2)踏道(3)栏杆(4)铺地 2、大木作 了解:(1)柱(2)枋(3)斗拱(4)屋架(5)多层木建筑

  3. 3、墙壁 了解:(1)土墙(2)砖墙(3)木墙(4)偏条夹泥墙 4、屋顶 掌握:(1)屋顶种类 了解:(1)屋顶做法 5、装修(宋称小木作) 了解:(1)门(2)窗(3)天花、藻井、卷棚 (4)其他装饰(5)家具陈设 6、色彩与装饰 了解:(1)色彩(2)装饰

  4. 第一节 台基、踏道、栏杆、铺地 (一)台基: 台基:房屋下面的底座,是整座建筑物的基础部分。 台基作用:御潮防水,后出于外观及等级制度的需要。 台基发展演变: 夯土台基(新石器晚期) 高台建筑(周代,是台基发展的顶峰)。 台基分类: 根据使用功能和外形(自南北朝起 ), 分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两类。 根据台基的层数,分为单层(一般房屋)、2或3层(隆重的殿堂)。

  5. (1)普通台基 • 至少在商代早期已出现,全部由夯土筑成。 • 东汉画像石中所示的台基巳外包砖石,而且还具备了压阑石、角柱和间柱,形制和后代的已基本一致。 • 南北朝至唐的台基常在侧面错砌不同颜色的条砖,或贴表面有各种纹样的饰面砖,或作成连续的壶门。 • 宋式做法可参阅《营造法式》卷三;在宋画中也有不少表现,大抵以石条为框,其间嵌砌条砖或虎皮石。

  6. (2)须弥座 • 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比较复杂,一般用在高级的建筑。 • 最早的实例见于北朝石窟,开始形式很是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的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 •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草纹饰、力神、角柱、间柱、壶门等,造型日益复杂。 • 唐代须弥座更加华丽,装饰性很强。 • 五代、两宋和辽、金也继承了这种作风,特别是壶门中佛像、伎乐人物的雕刻更加细腻生动, • 元代起须弥座趋向简化,束腰的角柱改成“巴达玛”(蒙语“莲花”)式样,壶门及人物雕刻已不大使用。 • 明、清的须弥座上、下部基本对称,且束腰变矮,莲瓣肥厚,装饰多用植物或几何纹样。

  7. 天坛圜丘石阶

  8. 故宫外三殿第一层台基

  9. (二)踏道 • 踏道:用以解决具有高度差的交通设施。 • 踏道类型:阶梯形和斜坡式两种。 • (1)阶梯形踏步 •    始于新石器时期的半穴居建筑中 • 初由原生土中直接挖掘而成,后来使用了夯土。 • 在踏跺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最早见于东汉的画像砖。 • 踏步的布置,可位于室内或室外,也可用单阶、双阶或多阶等形式。 • (2)坡道 •   礓礤是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 • 《营造法式》规定:城门慢道高与长之比为1:5,厅堂慢道为1:4。 • 辇道则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在唐宋壁画中,已将辇道置于二踏跺之间,后来在荤道上雕刻云龙水浪,其实用功能就逐渐为装饰化所取代了。

  10. 故宫保和殿 后踏道、陛石

  11. (三)栏杆 • 距今六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期聚落遗址中,已发现木构的直棂栏杆; • 周代铜器如春秋的方鬲也有卧棂栏杆的表示; • 而战国铜匝上的纹饰则刻划为实心的矮墙。 • 在汉代的画像石和陶屋明器中形象更为丰富,栏杆的望柱、寻杖、阑版都已具备,而且望柱头也有了装饰。 • 南北朝,石刻中又出现了勾片造阑版。 • 唐代木勾阑式样更为华丽,其寻杖和阑版上常绘以各种彩色图纹。 • 宋代大体沿用唐制,一般用一层阑版,称为“单勾阑”。《营造法式》中有.用二层阑版的,称为“重台勾阑”。 • 园林建筑的栏杆处理比较活泼自由。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可兼作坐凳,称为坐槛。木、竹栏杆造型轻快灵巧,栏版部分变化极多。除了可供休息,还能增加建筑外观上的变化。

  12. 故宫钦安殿石栏杆

  13. (四)铺地 • 类型:分为室内铺地与室外铺地。 • 室内铺地: • 原始社会已烧烤地面使居室地面硬化,以隔潮湿。 • 周初也有在地面抹一层由泥、沙、石灰组成的面层。 • 晚周已出现铺地砖, • 春秋、战国的地砖,底面四边有突楞,正面有米字纹、绳纹、回纹等。 • 秦代有截面为平行锯齿纹的地砖,长边留子母唇供搭接。 • 汉墓中铺地形式有数10种,一般为方砖或条砖,也有用石板或空心砖。 • 东汉墓中已出现了施工技术要求较高的磨砖对缝地砖。 • 而唐长安大明宫地砖侧面已磨成斜面,从正面看几乎辨不出灰缝。 • 宋代起砌砖普遍使用了石灰,使防水性和粘着力都大有提高。 • 室内铺地多用方砖或条砖平铺,很少侧放。一般对缝或错缝。  

  14. 室外铺地: •   新石器中期已有卵石铺砌的室外路面。 • 西周中期,有了以卵石竖砌室外散水 。 • 秦、汉时又在卵石两侧砌砖,使散水不易被冲散。 • 唐代就全用预制的地砖了。 • 铺于室外的地砖既为了防滑,又起着保护路面、装饰美观等作用,为 此,砖之表面多作成各种花纹。 • 以上情况表明,我国传统建筑无论室内或室外,历来重视地面排水。

  15. 第二节 大木作 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 构成:柱、梁、仿、檩等组成。 意义: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 开间: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 通面阔:各开间的总和。 开间数:在汉以前有奇数也有偶数的,汉以后多用11以下的奇数。 各开间的名称:明间(正中一间);次间(明间左、右侧);梢间(次间 再外) ;尽间(最外的房间);

  16. 故宫皇极殿

  17. 各间面阔:夏、商宫殿中是相等的,后中部各间相等,仅端部一间减窄。各间面阔:夏、商宫殿中是相等的,后中部各间相等,仅端部一间减窄。 在宋代建筑遗物和《营造法式》中,各间间阔有相等的; 有当心间稍宽,次间较窄的;也有各间不匀的。 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 进深: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 清代各步距离相等,宋代有相等的、递增或递减以及不规则排列的。

  18. 沈阳故宫崇政殿侧面

  19. (一)柱 • 类型:总的可分为外柱和内柱。 • 形制演变: • 早期木柱大多为圆形断面,下端埋于土中,后用土填塞柱穴.再夯实。 • 商代时已于柱下置卵石为柱础。 • 秦代已有方柱。 • 汉代石柱更增加了八角、束竹、等式样,并出现倒栌斗栱式柱础,柱身也有直柱和收分较大的二种。 • 南北朝时受佛教影响,出现了高蓬瓣柱础和束莲柱和印度、波斯、希腊式柱头,但外来的形式后来没有得到发展。 • 宋代以圆柱为最多,另有八角形和瓜楞断面的,《营造法式》中已有梭柱做法,规定将柱身依高度等分为三,上段有收杀,中、下二段平直。 • 元代以后重要建筑大多用直柱。 • 明代南方某些建筑又复采用梭柱。 

  20. 柱的断面、高度与建筑尺度的关系: 《营造法式》中规定,柱径与柱高间的比率有一个从大到小变化过程。古建筑内外柱有等高的和不等高的,按照室内空间的不同要求、荷裁的大小来选择长度和断面不同的柱子,因此内外柱不等高和不等径的出现是结构上一个进步。

  21. (二)枋 作用:不是主要承重构件,但在辅助梁架组成整体构架中却起着重要作用。 类型:  (1)额枋     是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南北朝及以前大多置于柱顶,隋、唐以后才移到柱间。 (2)平板枋     位于阑额之上,是承托斗栱栱的构件。宋、辽使用渐多,开始的断面形状和阑额一样,后来逐渐变高变窄,至明、清,其宽度已窄于额枋。早期在角柱处不出头,后来出头的形式有垂直截割,或刻作海棠纹等。    (3)雀替     是置于粱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可能由实拍栱演变而来,金、元及以后,发展为蝉肚及出锋,有的下面还附以插栱。

  22. (三) 斗栱  • 斗栱: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 • 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栱、斜的昂组成。 • 作用: • 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栱传递到柱上。 • 有一定的装饰作用,又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 • 此外,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 类别:斗栱一般使用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中, • 大体可分为外檐斗栱和内檐斗栱、矶类。 • 从具体部位又分为柱头斗栱,柱间斗栱、转角斗栱。 • 另外还有平坐斗栱和支承在檩枋之间的斗栱等。

  23. 斗栱演变: • 最早见于周代铜器,汉代的画像砖石、壁画、建筑明器上有很多,形式 多样。 • 唐代,我国斗栱发展的又一重要阶段,当时的柱头铺作已相当完善并使 用了下昂,总的形制和后代相差不远。 • 宋代,斗栱发展的成熟期, • 辽、金继承了唐、宋的形制,但又有若干变化, • 元代起斗栱尺度渐小,真昂不多。 • 明、清时斗栱尺度更小,柱头科和平身科尺度已有差别。

  24. 斗栱组成: (1)斗、升     位于一组斗栱最下的构件是坐斗; 位于挑出的翘(宋称华拱或卷头)头上的叫十八斗(宋称交互斗)。 位于里跳与外跳横拱二端上的叫三才升, 位于坐斗正上方横拱二端上的叫槽升子(均相当宋代的散斗)。 它们外观都差不多,只是形体大小不同,开槽口有四面和两面的区别。 坐斗正面的槽口叫斗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淮。 斗口两侧凸起部分叫斗耳,斗口下平直部分叫斗腰,下面倾斜部分叫斗底。

  25. (2)栱 栱:置于坐斗口内或跳上的短横木,现存遗物以汉代为最早。 形状:已有矩形、曲线形、折线形以及曲线与折线混合形, 大概到了唐代才统一式样。 建筑尺度的衡量标准: 宋代将“材”的高度划分为15分,宽度为10分 ,作为建筑尺度的衡量标准。 清代以坐斗斗口宽度为标准,分为十一等。

  26. 斗栱用材趋势:是由大变小。 栱的名称:依部位而不同,凡是向外出跳的栱,清式叫翘; 跳头上第一层横栱叫瓜栱(宋称瓜子栱),第二层叫万栱(宋称慢栱)。最外跳在挑檐檩下的、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叫厢栱(宋称令栱)。正处于坐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栱叫正心瓜栱(宋称泥道栱),第二层叫正心万栱(宋称慢栱)。 在坐斗口内或跳头上只置一层栱的叫单栱,二层栱的叫重栱。跳头上置有横栱的叫计心造,不置的叫偷心造。 唐、宋建筑斗栱常用偷心,金、元以后多用重栱计心。

  27. 山西晋祠献殿斗栱

  28. (3)昂 昂:是斗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 类别:有上昂与下昂之分,其中以下昂使用为多。 演变:汉代建筑中还未发现此构件,唐佛光寺大殿柱头铺作中的批竹昂是现知最早的实例。宋柱头铺作亦有这种做法, 上昂始见于宋代建筑的内槽铺作,下端撑在柱头枋处,上端托在内跳令拱之下。 元以后柱头铺作不用真昂。 至明清,带下昂的平身科又有转化为溜金斗拱的做法,原来斜昂的结构作用至此已丧失殆尽。 形制:宋代用批竹昂或琴面昂,元、明的琴面昂咀较厚。 象鼻昂始见于元,盛行于明、清。至于镂空的雕花昂,更是末期片面强调装饰的产物。

  29. 四屋架 (1)举架     举是指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和层面的材料而定。在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所以求得的屋面横断面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由若干折线组成的,这就是“折”。 (2)推山与收山     推山是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收山是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 其目的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了结构上的某些变化。   

  30. (3)梁 按它在构架中的部位,可分为单步梁、双步梁、三架梁、角梁等。 宋梁栿的名称是按它所承的椽数来定的,而清则按其上所承的檩数来命名。 梁的外观可分为直梁和月梁。后者在汉代文献中又称为虹梁,经唐、宋到今天,我国南方建筑中还在使用。 梁的断面大多为矩形,宋木梁的高度比为3:2,明、清则近于方形。 南方的住宅、园林中也有用圆水为梁,称为圆作。在制作大截面梁或为了装饰梁架,常用拼帮的形式,将若干小料以铁箍、钉等拼合。 (4)桁 依部位可分为脊桁、上金桁、中金桁、下金桁、正心桁、挑檐桁等。

  31. (5)椽 椽是垂直搁置在檩上,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 按部位可分为飞檐椽、檐椽、花架椽、脑椽、顶椽等。 断面有矩形、圆、荷包形等。 椽在屋角近角梁处的排列有平行的和放射的两种,前者较早。 椽档间距在早期较宽,约为椽径的四倍,后来渐变为1:1。 椽径尺寸亦随建筑大小而定。 (6)其他构件 爪柱       爪柱最早只用于脊桁下,其他承梁处都用驼峰,或矮木加斗栱。 驼峰       形如骆驼之背,一般在彻上明造梁架中配合斗栱承载梁栿。有全 驼峰和半驼峰之别,前者形式较多,后者少见。 叉手和托脚       叉手支撑在侏儒柱两侧,托脚是支撑上金桁的构件。 替木       为支承在栌斗或令栱上的短木以托梁枋,开始均呈矩形,后来下 端渐有收杀。此外,也有直接置在柱头上的。

  32. (五)多层木建筑    多层木建筑如楼、阁、塔等。多层木建筑是若干单层木构架的重叠。 其关键是上下层柱的交接,在宋代有以下做法:    (1)叉柱造    其做法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栱内;而平座柱则叉立在下檐柱斗栱上,但向内退进半柱径。缺点是柱脚开榫口较大,削弱了柱体强度;立面上因收进较少,外观不够稳定。优点是在构造上比较省事,不用增加其他构件。    (2)缠柱造    它是在下层柱端增加一根斜梁,并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在结构上和外观上都比较妥善,但需增加梁,另角部每面还要增加一组斗栱——附角斗。

  33. 第三节 墙 壁 • 分类: • 根据单栋建筑墙壁的性质和部位:檐墙、山墙、槛墙、八字墙、屏风墙、照壁、隔断墙等。 • 根据建筑材料:土墙(夯土或土坯)、砖墙、石墙、木墙、编条夹泥墙等。 • 按结构受力情况:承重墙、非承重墙。 • (一) 土墙 •     常见的有夯土墙、土坯墙等。 • 夯土墙是我国墙壁最古老的形式之一。 • 由粘土或灰土,或土、砂、石灰加碎砖石、铺垫入植物枝条砌成。 • 土墙的隔热、隔声性好,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可就地取材,施工简易, • 但易受自然侵蚀,所以古代筑墙时很注意选址和排水。   

  34. (二)砖墙  (1)空心砖墙     空心砖墙体型较大,有断面为方形或带有企口的。砌时干摆,侧放以为墓壁,平置以为墓底,在砖对外的一面常模印几何纹样作装饰。  ( 2)条砖墙     条砖又称为小砖,由于体小量轻,使用灵活,所以应用最广。砖砌方式已有半砖顺砌、平砖丁砌、侧砖顺砌、侧砖丁砌、立砖顺砌、立砖丁砌等多种。前二种多用于实砌墙,后面几种多用于空斗墙或墓中。在砌法上,绝大多数都是错缝的。 (3)空斗墙     空斗墙砖砌成盒状,中空或填以碎石泥土,多半不承重,或承少量荷载,南方民居及祀庙建筑中常见使用。空斗墙厚度大多为一砖至一砖半,砌法有马槽斗、盒盒斗、高矮斗等多种。

  35. (三)木墙     木墙是井干式结构形成的,它的榫卯已很精确,有燕尾榫、割肩透榫、搭边榫、细腰嵌榫、挂钩垫榫等多种形式。 (四)编条夹泥墙     多用于南方穿斗式建筑,可作外墙,也可作内墙。它是在柱与穿枋间以竹条、树枝等编成壁体,两面涂泥,再施粉刷。特点是取材简易,施工方便,墙体轻薄,外观也很美观,适用于气候温暖地区。

  36. 第四节 屋顶 (一)种类 :    (1)庑殿     它的出现先于歇山,后来成为古代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式样。一般用于皇宫、庙宇中最主要的大殿,可用单檐,特别隆重的用重檐。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故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    (2)歇山     它是两坡顶加周围廊形成的屋面式样。歇山的等级仅次于庑殿。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若加上山面的二条博脊,则共应有脊十一条。它也有单檐、重檐的形式。    (3)悬山     是两坡顶的一种,也是我国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特点是屋檐两端悬伸在山墙以外。悬山一般有正脊和垂脊,也有用无正脊的卷棚。山墙处常露出木构架的柱、梁或枋,若围以土、砖墙,其山尖部分常作成五花山墙。   

  37. 重檐庑殿式----午门

  38. 单檐庑殿式----华严寺大雄宝殿

  39. 重檐歇山式—天安门

  40. (4)硬山     也是两坡顶的一种,但屋面不悬出于山墙之外。其山墙大多用砖石墙,并高出屋面,墙头作出各种直线、折线或曲线形式,或另在山面做出搏风板、墀头等。   (5)攒尖     多用于面积不太大的建筑屋顶,如塔、亭、阁等。特点是屋面较陡,无正脊,而以数条垂脊交合于顶部,其上再覆以宝项。    (6)单坡     多用于较简单或辅助性建筑,常附于围墙或建筑的侧面。可以说单坡屋面是斜屋面的最基本单元,一切较复杂的斜屋面都可由它组合而成。    (7)平顶     即在椽上铺板、垫以土坯或灰土,再拍实表面。  

  41. 硬山屋顶 硬山屋顶

  42. 单檐攒尖屋顶

  43. (二)屋顶做法    (1)屋面曲线     它包括建筑的檐口、屋脊和屋面的曲线。檐口曲线的形成是由于檐柱逐渐升起的结果;屋面曲线应包括纵向曲线和横向曲线。屋面曲线的形成,不但有利于雨水的宣泄,而且还为室内争取到较多的阳光,屋面外形因此也变得更加柔和与秀丽。    (2)屋角     我国北方建筑屋角起翘较平,外观庄重浑厚;南方屋角起翘较陡,外观活泼轻快。但起翘的做法有所不同。    (3)屋面材料     民间建筑常用茅草、泥土、石版、陶小瓦等作屋面材料,官式建筑或用陶简、板瓦或用琉璃瓦。    (4)屋脊和屋面装饰:朱雀、凤鸟、鸱尾,兽吻、仙人等。

  44. 苏州拙政园屋角

  45. 故宫太和殿 屋脊装饰 正 吻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