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印地安人的音樂

印地安人的音樂. 組員名單 92513109 胡智翔  92513131 周嘉華 94513127 李瑋傑  94515133 陳韋伶 94515136 劉怡亭. 報告大綱. 介紹歷史及地理位置 文化、祭祀活動、習俗、信仰 音樂使用之樂器 部族的音樂、特性 影片欣賞. Before we start…. 還記得風中奇緣的故事嗎 ? 讓我們一起來回味片頭音樂吧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msDEFp71BM. 歷史及地理位置. 關於美洲原住民的起源.

bunny
Download Presentation

印地安人的音樂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印地安人的音樂 組員名單 92513109 胡智翔 92513131 周嘉華 94513127 李瑋傑 94515133 陳韋伶 94515136 劉怡亭

  2. 報告大綱 • 介紹歷史及地理位置 • 文化、祭祀活動、習俗、信仰 • 音樂使用之樂器 • 部族的音樂、特性 • 影片欣賞

  3. Before we start… • 還記得風中奇緣的故事嗎?讓我們一起來回味片頭音樂吧!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msDEFp71BM

  4. 歷史及地理位置

  5. 關於美洲原住民的起源 • 有研究者認為,美洲原住民的祖先可能是是在大約2萬年前從亞洲渡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的,或者是通過冰封的海峽陸橋過去的。 • 兩萬多年前,有一批來亞洲的流浪者,經由北美到中南美洲,這些人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約有 2000 萬,其中有大約 100 萬人住在現在的加拿大和美國中北部,其餘絕大部分住在現在的墨西哥和美國南部。 • 大約 1 萬年前,又有另一批亞洲人,移居到北美北部,這是後來的愛斯基摩人。而最早到美洲的白種人大概是維京人,他們是一群喜好冒險的捕漁人,有人認為他們在1,000 年前,曾到過北美東海岸。

  6. 印第安人 • 印第安人是對除愛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原住民的總稱。美洲土著居民中的絕大多數均為印第安人,分佈於南北美洲各國,傳統將其劃歸蒙古人種美洲支系。 • 印第安人所說的語一般總稱為印第安語,或者稱為美洲原住民語言。印第安人的族群及其語言的系屬情況均十分複雜,至今沒有公認的分類。

  7. 名稱由來 • 印第安人在15世紀末之前本來並沒有統一的稱法。拉丁美洲,在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前,住在這土地的原住民是印地安人,( 即是印地安人,也是歐洲人對原住民強加的稱謂---當年哥倫布是把美洲的原住民,誤以為是印度人(Indian ) • 直到今天在美洲的印地安(Indian)的英文是一樣的、區分為(American Indian)。不過到了20世紀,許多美洲國家印第安人的地位有了明顯改善,一些政府機構或民間組織開始對「印第安人」這一名稱進行「正名」,比如在加拿大往往被稱為更加政治正確的「第一民族」(英文:「First Nations」)等等。

  8. 殖民時期的印地安人 • 然而,由於後來西方殖民者迫害、殺戮印第安人,毀滅印第安文化,致使現在殘存的古代文明材料已經不多,但目前的研究越來越引起考古界的關注,美洲國家也開始下大力發掘古代印第安文化。 • 據統計,殖民時期,西班牙所屬的領地有1300萬印第安人被殺,巴西地區有大約1000萬被殺,美國西進運動中又有100萬左右印第安人被殺。目前大約有3000萬印第安人。

  9. 文化、祭祀活動、習俗、信仰 北美印地安節,是一個年度性慶祝活動,也是最大與最盛況的黑腳部族(Blackfeet Tribe)的慶典,接待著來自美國和加拿大各個區域的北美原住民。主要活動包括:傳統的擊鼓和跳舞比賽、黑腳族小姐(Miss Blackfeet)加冕,遊行和趣味賽跑等等。 。

  10. 文化 about the culture • 在亞里桑那東北邊境內的侯琵(Hopi)族的男子正利用傳統方法編織布匹印第安人經過兩萬多年的分化和發展,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民族和語言。在歷史上印第安人曾建立過四個帝國,其中最重要的是北美洲的阿茲堤克帝國和南美洲的印加帝國。印第安人中的瑪雅人發明了瑪雅文字,對天文學的研究造詣也相當深入。

  11. 紅種人? • 另外,印第安人曾被誤認為是紅種人,因為他們的皮膚經常是紅色的,後來才知道這些紅色是由於印第安人傳統上習慣在面部塗紅顏料所給人的錯誤認識。 • 上圖:在巴西亞馬遜 地區的印地安人 • 下圖:臉擦的紅紅的印 地安人

  12. 祭祀活動、習俗、信仰 • 印地安人,是整個美洲印地安人的統稱,事實上美洲原住民,是涵蓋很多不同的族群;但整体而言,印地安人音樂,是對祖靈信仰、自然敬畏、祈福治病、祭典儀式、打仗出獵、節慶豐收、舞蹈習習相關的,圍圈燃火、打鼓跳舞是印地安人的特色、旋律簡約、唱詞單純、節奏較複雜有力 • 印地安的音階以5音階(古馬雅有到七音階)、很少有半音的出現、 Do Re Mi So Ra 的旋律為其特色,有加入共振誇張的裝飾音的習慣、合唱曲由音頭、團員追唱的方式、近似台灣原住民的合音唱法。印地安歌舞的存在,不是為了娛樂,而是族人共生共榮的生活方式。

  13. 圖騰崇拜 • 圖騰崇拜是將某種動物或植物等特定物體視作與本氏族有親屬或其他特殊關係的崇拜行為,是原始宗教的最初形式,大約出現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圖騰為印第安語totem的音譯 ,源自北美阿耳貢金人奧季布瓦族方言ototeman,意為「他的親族」或「他的氏族」,相當於是整個部族的標記。許多氏族往往以它命名。 • 圖騰崇拜的動物是不能捕殺的,只能在特殊的場合舉行祭祀時才能殺死它。

  14. 祭典 v.s 音樂舞蹈 • 印地安的音樂往往須與不同的舞蹈結合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VkJvUTY2Dw

  15. 音樂使用之樂器 • 印地安的樂器,可追溯印加帝國馬亞文物,二千年前的龜甲及鹿角,印地安樂器主要是以鼓的打擊樂器為主,弦樂器少之又少;小提琴、豎琴、風琴、鋼琴、吉他全是15及16世紀傳入,手風琴則是19世紀出現在阿根廷的。

  16. 印地安的傳統樂器,各種大小尺吋的鼓及埋在地上十數人合擊的地鼓,用鹿皮做的木鼓Tunku長二尺、鼓聲可傳十里外,石鼓、八卦形及圓型小鼓,上面畫上不同的圓案,是印地安鼓的特色,傳自非洲鼓改良的康加鼓(Conga)。印地安的傳統樂器,各種大小尺吋的鼓及埋在地上十數人合擊的地鼓,用鹿皮做的木鼓Tunku長二尺、鼓聲可傳十里外,石鼓、八卦形及圓型小鼓,上面畫上不同的圓案,是印地安鼓的特色,傳自非洲鼓改良的康加鼓(Conga)。 • 上圖:康加鼓 • 下圖:印地安鼓

  17. 另外還有用竹、陶土、動物骨做的直笛,嘎啦搖、海螺喇叭、蘆笛、捧鼻笛、還有最具特色的排笛,在美洲每個國家,有不同的名稱,但共同的名稱禪波娜(Zampona),用果殼挖空,放乾果子的雪克。另外還有用竹、陶土、動物骨做的直笛,嘎啦搖、海螺喇叭、蘆笛、捧鼻笛、還有最具特色的排笛,在美洲每個國家,有不同的名稱,但共同的名稱禪波娜(Zampona),用果殼挖空,放乾果子的雪克。 • 右圖為 Zampona(竹製的排笛), 可分為兩組音群的樂器: ira (雄性), arca (雌性), 演奏時分兩組人, 以合作 (Hocket) 的方式吹奏一條旋律, 在6月至9月間的乾季中舉行的慶典的遊行中吹奏.

  18. 常用樂器照片 左圖:手上為 Zampona,中間的鼓為 double- head drum 右圖:charango ( little 5-course guitar)五弦吉他

  19. John Huling Music Native American Flute Video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rWMhUdKLHY

  20. 部族的音樂、特性 北美洲中部印第安人(蘇族)服飾

  21.  印第安人的音樂文化,根據部落狀況的不同,難以一概而論,但是大致可作如下歸納: 首先,印第安人的音樂很多是和生活密切相關,與宗教、勞動、舞蹈相結合的,所以,一般說來,他們所擁有的旋律單純而帶有獨特的表情。這種特點尤其在安第斯地帶以民歌為基礎的南美民間音樂(採用印第安的樂器和吉他來演奏)名曲《神鷹飛翔》中表現出來,沒有半音的五聲音階,以do、 re 、mi 、so、la的五音構成的旋律,形成獨特的風格、趣味。

  22. About 神鷹飛翔  數千年前生活在安地斯山脈的印地安人,就以Quena為主要吹奏樂器,歐美有時音譯為Kena。早期Quena有用蘆葦、竹子、陶土等製成,印地安巫師特別使用兀鷹( Condor )翅膀骨製成,因為他們自認是太陽神的子民,死後將羽化為鷹翱翔天際,知名的秘魯古謠—老鷹之歌( EL CONDOR PASA )即為代表作。  右圖: Quena 對簫

  23. 北美印地安的音組織,本質上是屬於單聲部曲調的結構,特別是由許多人的同音齊唱及個人獨唱的歌數量最多。北美印地安的音組織,本質上是屬於單聲部曲調的結構,特別是由許多人的同音齊唱及個人獨唱的歌數量最多。 • 其中歌頌天地或創造神話的歌,一般都在五度音域之內,而且皆由二音至三音所構成 • 驅邪、治病、祈福、病癒還願等所唱的歌,一般都在八度至十度音域之內,做四度或三度的跳躍進行。

  24.  其次,印第安人的音樂節奏比較單純。但是根據記載,在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以前,在墨西哥,為了適應宗教性的舞蹈,已經具有了非常複雜的、由打擊樂器敲打的節奏。另外,在印第安人的傳統音樂中,沒有歐洲意義上的和聲。 其次,印第安人的音樂節奏比較單純。但是根據記載,在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以前,在墨西哥,為了適應宗教性的舞蹈,已經具有了非常複雜的、由打擊樂器敲打的節奏。另外,在印第安人的傳統音樂中,沒有歐洲意義上的和聲。

  25. 印第安人音樂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處於孤立偏僻地區印第安人的音樂,如亞馬遜熱帶叢林區的印第安人。由於處於較原始的狀態,其音樂比較簡單;又如厄瓜多爾希法羅人的音樂只採用了三個音。印第安人音樂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處於孤立偏僻地區印第安人的音樂,如亞馬遜熱帶叢林區的印第安人。由於處於較原始的狀態,其音樂比較簡單;又如厄瓜多爾希法羅人的音樂只採用了三個音。 • 巴西卡馬尤拉人的音樂也比較簡單,但卻擁有世界上最長的管樂器--由兩根植物莖(一長1.6米、一長2.2米)捆綁在一起的樂器,他們的音樂與舞蹈是緊密相連的,而且往往是在各種儀式、慶典上才表演。這些,對於研究音樂的起源和發展是很有用的。

  26. 另一類是發展得較高的印第安人的音樂,如秘魯、玻利維亞、厄瓜多爾等國的安第斯高原音樂,它是印加傳統音樂的繼承和發展。他們演奏的排簫、豎笛音樂很有特點,在表現高原印第安人的風情方面十分出色。另一類是發展得較高的印第安人的音樂,如秘魯、玻利維亞、厄瓜多爾等國的安第斯高原音樂,它是印加傳統音樂的繼承和發展。他們演奏的排簫、豎笛音樂很有特點,在表現高原印第安人的風情方面十分出色。 • 莊嚴的太陽神頌歌,憂鬱抒情的亞拉維情歌,歡快活潑的瓦衣諾舞曲,都是他們的創造。美妙動人的民間花腔女高音唱法一安第斯高原唱法是世界民間音樂中的瑰寶。 • 印加古都庫斯科被稱為“美洲考古之鄉”,每年6月24日是著名的太陽祭節日,在隆重的慶典上可以見到傳統的印地安人音樂歌舞表演。玻利維亞高原的普諾也被譽為"美洲大陸民間歌舞之鄉"。

  27. Felipe Rose Trail of Tears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TkIygRMreg

  28. 參考資料來源 • http://www.indianandworldmusic.net/WorldMusic/a0019.php • http://www2.ouk.edu.tw/yen/Chinese/World%20Music/week4-3.htm • http://mayase.com/5/5.html • http://mail.hlgs.hlc.edu.tw/~ouhw/geog22/america.htm •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B0%E5%9C%B0%E5%AE%89%E4%BA%BA&variant=zh-tw •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B%BE%E8%85%BE%E5%B4%87%E6%8B%9C&variant=zh-tw • http://www1.pu.edu.tw/~spanksho/Historia_hispano/musica.htm • http://xoomer.alice.it/cesaretto/Andina/Andina.html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