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likes | 479 Views
孙子的思想. 在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掌握战斗的主动权。没有主动权,便会陷入被动消极防御甚至处处挨打的境地。克敌制胜的关键是主动,它贯穿了整个战争的全部过程。.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 ;不知战之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 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E N D
孙子的思想 在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掌握战斗的主动权。没有主动权,便会陷入被动消极防御甚至处处挨打的境地。克敌制胜的关键是主动,它贯穿了整个战争的全部过程。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 •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 ;不知战之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 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 解析:所以,如能预知交战的地点和时间,即使跋涉千里也可以和敌人会战。而若不能预知在什么地方、时间交战,则会导致左翼救不了右翼,右翼救不了左翼,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的情况,何况想要在远达数十里,近在数里的范围内做到应付自如?……所以说,胜利是可以造就的。敌兵虽多,还是可以使它失去战斗力。
实战分析 越南战争 海湾战争
在越南战争中,美军开赴到越南本土,长期“致于人”,陷入了人民战争的重重包围之中,前后多年陷于泥潭而不能自拔,内外交困,难以为继,最终不得不灰溜溜从越南撤军,以失败收场。在越南战争中,美军开赴到越南本土,长期“致于人”,陷入了人民战争的重重包围之中,前后多年陷于泥潭而不能自拔,内外交困,难以为继,最终不得不灰溜溜从越南撤军,以失败收场。 越南战争 完善的美军装备
在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牢记越战的教训,千方百计避免在伊拉克本土“致于人”,而是主要依靠高科技手段在伊拉克本土之外“致人”,用导弹、飞机等现金武器实施远程打击,一直到伊拉克之几乎不再有抵抗能力的时候才发起地面攻势,因而始终掌握着主动权,从1991年的1月17日,至2月28日,很快便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在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牢记越战的教训,千方百计避免在伊拉克本土“致于人”,而是主要依靠高科技手段在伊拉克本土之外“致人”,用导弹、飞机等现金武器实施远程打击,一直到伊拉克之几乎不再有抵抗能力的时候才发起地面攻势,因而始终掌握着主动权,从1991年的1月17日,至2月28日,很快便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海湾战争
第七篇:军争篇 论述在战场上与敌人会战的要领,应“以迂为直”和“以患为利”。
“以迂为直”和“以患为利” 把遥远的弯路变为近便的直路,要把不利的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从而争夺制胜条件。
内容第一部分 • 提出两军对战,最难掌握的是实行“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迂直之计”,认为只有善于实行“迂直之计”,才能做到“后人发,先人至” ,取得战场的主动权和战斗的胜利。
内容第二部分 • 分析实行“迂直之计”既有其有利的一面,又有很大的风险。 • 这危险主要有三: 一是“举军而争利,则不及”。 二是“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三是“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则可能因士兵体力不支而有程度不同的人掉队,以致酿成损兵折将的败绩。 • 强调行军作战必须具备充足的辎重、粮食、器材,否则将有被歼灭的危险,“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内容第三部分 • 提出实行“迂直之计”必须掌握的三条基本作战原则: 不了解敌国的计谋,不能与之交战; 不了解地形险阻,不可以轻易行军; 没有当地的向导,不应深入敌国。 • 同时还提出实行“迂直之计”的军事行动要求——行军作战快速时像疾风;舒缓时像森林;侵略时像烈火;难测时像阴天;不动时像山岳;发动时像疾雷闪电;以及在作战取胜后应采取的基本举措和临时应变方法。
内容第四部分 • 强调提出实行“迂直之计”必须善于运用金鼓、旌旗指挥军队统一行动;必须善于治气、治心、治力、治变;以及在向敌军进攻时必须遵守的八项原则——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力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勿阙;穷寇勿迫。
第八篇 九变 九变,即机变、灵活变通 孙子曰: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五 利”,指前文的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孙子》在“九变篇”讲道:“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这说明商业上拟订投资方案时,既要考虑到有利的一面;又要考虑到不利的一面。考虑到有利的一面,才能信心百倍,使工作顺利地进行;考虑到不利的一面,才能防患于未然,趋利避害。《孙子》在“九变篇”讲道:“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这说明商业上拟订投资方案时,既要考虑到有利的一面;又要考虑到不利的一面。考虑到有利的一面,才能信心百倍,使工作顺利地进行;考虑到不利的一面,才能防患于未然,趋利避害。
张注:"知九地之变,然后可以择利而行军,故次《九变》。" 本篇主要论述在出征作战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地理条件妥善处理好行军宿营("处军")和观察判断敌情("相敌")的问题。所列三十余条"相敌"之法,均可视为实战经验之总结。 第九篇行军篇
本篇篇题诸本无异。简本篇题木牍于下篇《九地》之前有"□刑"二字,当即本篇篇名,但未见简文,而另有《地刑二》佚文残篇。又,黄邦彦《集注》"地形"作"地势",误。张注云:"行师越境,审地形而立胜,故次《行军》. "惟本篇所说地形乃指敌我所处地理形势,故与上《行军篇》所说"天井"、"天陷"等纯粹自然地理条件有所不同。 本
本篇首列"六地"之名及其处置之法,指出:"地形者,兵之助也。" "料敌制胜,计险易远近,上将之道也。"孙子还告诫说:这是"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不过,战争失败也并不都是由于客观地理条件不利所致,也可能是由于将帅主观指导上的过失所致。所以,孙子又提出了"六败"之说。他不但要求"知彼知己",而且也要求"知地知天"对于那些不明战况、不知"战道",却随意下令"必战"或"无战"的国君,在孙子看来,是可以不予理睬的。
同时,他又从思想品德上要求将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唯民是保", 要"视卒如婴儿", "视卒如爱子"。这些思想观点,都是有价值的。当然,在剥削阶级统治之下,官兵处于对立地位,所谓"如婴儿"、"如爱子"之类的爱,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标榜这些东西,不过是为了使士卒去为剥削阶级利益"赴深?"和"与之俱死"罢了。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译文:我可以去、敌也可以来的,叫通形。在通形地区,要抢先占领隆高朝阳之处驻扎,并确保粮道畅通。这样再与敌交战就较有利。 通
险 隘 挂 支
远 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 译文:在远形地区,双方地势相等,难以挑战,战而不利。
六兵 “六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 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以上六 种情况,都是造成战争失败的原因, 将帅的重大责任所在,是不可不认 真考察研究的。
军事家与孙子兵法 • 孙子兵法影响了众多的军事家,从古代的曹操,诸葛亮,岳飞到近现代的曾国藩,孙中山,刘伯承,毛泽东等等。 • (左图:岳飞;右图:曾国藩)
诸葛亮博览群书,谙熟兵法,尤其熟读《孙子》,虽身居“隆中”,对天下形势却了如指掌。他以《孙子》“五事七计”为基本标尺,对比分析彼我双方优劣,判断战争胜负。诸葛亮博览群书,谙熟兵法,尤其熟读《孙子》,虽身居“隆中”,对天下形势却了如指掌。他以《孙子》“五事七计”为基本标尺,对比分析彼我双方优劣,判断战争胜负。 提出了掌握和利用时机的方法,集中论述了进攻和防守问题,非常重视军事训练,强调作战要快速 。 诸葛亮与孙子兵法
在毛泽东的军事著作和中国现代革命战争的指挥中,对《孙子兵法》的掌握和运用,可谓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他提出"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乃至今天仍是科学真理"。 毛泽东与孙子兵法
竹木雕刻《孙子兵法》 法文《孙子十三篇》,在法国约瑟夫·J·阿米欧译《中国军事艺术丛书》中,1772年巴黎出版。 捷克文《孙子兵法》,雅罗斯拉夫·普鲁塞克等译,布拉格我们的军队出版社1949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