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 likes | 829 Views
我国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 范柏乃博士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06 年 5 月 14 日. 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我国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瓶颈 我国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策略. 一、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从国内生产总值( GDP )来看 从国际贸易来看 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来看 从竞争力与现代化水平来看 . ( 一 ) 从国内生产总值( GDP )来看. GDP ( gross domestic product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 。 生产法: GDP =∑总产出-∑中间消耗;
E N D
我国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 范柏乃博士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06年5月14日
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 我国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瓶颈 • 我国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策略
一、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 从国内生产总值(GDP)来看 • 从国际贸易来看 • 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来看 • 从竞争力与现代化水平来看
(一)从国内生产总值(GDP)来看 •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 。 • 生产法:GDP=∑总产出-∑中间消耗; • 收入法:GDP=∑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利润; • 支出法: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
GDP由1978年的3624.1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13.65万亿元(核算数),增长了38倍;GDP由1978年的3624.1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13.65万亿元(核算数),增长了38倍; • 人均GDP由1978年的379元增长到2004年的10500元,增长了28倍; • 1978-2004年,GDP年均实际增长9.4%。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 • 国务院2003年7月决定,将原有的工业、第三产业和基本单位普查合并,开展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 • 成立以曾培炎为组长、李德水为副组长领导小组。 • 温家宝总理签发了《全国经济普查条例》。 • 共组织培训了300多万名普查员、普查指导员。 • 1000多万名的统计、财务人员参加普查。 • 标准时点2004年12月31日,时期为2004年度。 • 普查对象是在我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经济普查的主要结果 • 2004年GDP总量15.99万亿元(约1.9317万亿美元),比原来核算数增加2.3万亿元,增加16.8%。
2005年中国GDP • 2005年GDP总量18.23万亿元,比2004年增长9.9%; • 按照2005年平均汇率计算,约为2.2万亿美元; • 人均GDP达到1703美元。
1990-2005年中国GDP增长(亿元) 增长了近10倍,实际增长率9.5%
2004年中国GDP在世界排名(亿美元)(以当年的平均汇率计算)2004年中国GDP在世界排名(亿美元)(以当年的平均汇率计算)
2004年中国人均GDP及在世界排名 2004年我国调整后人均GDP只有全球人均GDP的1/5
世界银行2004年对176个国家和地区统计结果(三年平均汇率计算)世界银行2004年对176个国家和地区统计结果(三年平均汇率计算)
OECD经济学史专家对中国GDP估算 • OECD安格.麦迪逊在《中国长期的经济运行》中按购买力实际平价(PPP)计算了1820-1995年中国GDP占世界比重变化趋势。 • 1820年GDP总量居世界第一位,1890年第二位,1913年第三位,1978年降为第四位,1995年上升为世界第二位。
中国GDP占世界比重(1820-1995) 1820-1952,中国经济增长0.22%,世界平均1.62% 1952-1978,中国经济增长4.4%,世界平均4.5% 1978-1995,中国经济增长7.49%,世界平均2.7%
中国人均GDP占世界人均比重(1820-1995) 1820-1952,中国人均GDP增长-0.08%,世界平均0.92% 1952-1978,中国人均GDP增长2.34%,世界平均2.56% 1978-1995,中国人均GDP增长6.04%,世界平均1.01%
2001年,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统计了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其中有6名是中国人;2001年,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统计了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其中有6名是中国人; • 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珅、伍秉鉴、宋子文; • 明武宗年间太监刘瑾处死后,搜出黄金3360公斤、白银725万公斤,而明末国库仅有200万公斤白银; • 清朝和珅被查出贪污白银2.2亿两 ; • 1834年伍秉鉴是世界首富,他的财产是2600万银元,相当于今天50亿元人民币。
(二)从国际贸易来看 • 改革开放来,我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6%; • 1980年我国出口额居世界第26位,1985年居17位,1990年居15位,1997年进入世界前10位,2003年居第4位,2004年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3位; • 外贸依存度2001年43%,2003年63%,2004年超过70%(出口36%、进口34%); • 世界平均水平外贸依存度40%,发达国家38%,发展中国家50%。
2001年12月11日加入WTO以后,对外贸易加速发展,2001-2004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4.9%;2001年12月11日加入WTO以后,对外贸易加速发展,2001-2004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4.9%; • 2004年贸易总额1.15万亿美元,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三; • WTO统计显示,完成进出口总额从1千亿美元增长到1万亿美元的飞跃,美国用了20年,德国用了26年,我国用了16年; • 中国人均外贸额还不到850美元,大大低于世界人均近2400美元的水平。
2004年世界贸易额国家或地区分布 据WTO统计,2004年世界贸易总额达22.276万亿美元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正面影响 • 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 2003年中国外贸进口吸收美国出口增量的22%,德国的28%,日本的32%,,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约17%。 • 在东亚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领头羊作用 • 2003年韩国对中国贸易顺差220亿美元,贡献率4%。 • 泰国对中国贸易顺差50亿美元,贡献率3%; • 新加坡对中国出口增加35亿美元,贡献率3%; • 马来西亚对中国出口增加71亿美元,贡献率7%。
带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共同发展 • 在WTO成员国中,中国是对最贫穷国家进口产品实行零关税的少数国家; • 中国对发展中国家通过减免关税、增加进口,向其支付了大量外汇,对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 在国际协商中增加了谈判筹码 • 截至2006年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为8537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一。 • 2007年将成为首个外汇储备超万亿美元的国家。
(三)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来看 •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从1990年7120亿元增长到近2005年的14.22万亿元,增长了19.8倍; • 居民消费水平从1990年803元增长到2005年的5051元,增长了6.3倍; • 1990-2005,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4.8%; • 1990-2005,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9%。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 (亿元) 增长了19.8倍
全国居民消费水平 增长了6.3倍
(四)从全球竞争力来看 • 世界经济论坛 •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 • 《中国现代代报告》
《2005-200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 • 评价机构:世界经济论坛(总部在瑞士日内瓦); • 公布时间:2005年9月28日; • 评价对象:全球117个国家和地区; • 评价体系:宏观经济环境、公共机构服务质量、技术完备性和创新水平四个领域100多个指标; • 前10位:芬兰、美国、瑞典、丹麦、中国台湾、新加坡、冰岛、瑞士、挪威和澳大利亚; • 中国排名:第49位。
2006年《全球竞争力年度报告》 • 评价机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从20世纪80年代起); • 公布时间:2006年5月10日; • 评价对象:世界上最主要的60个左右经济体; • 评价体系:经济运行状况、政府工作效率、商务活动效率和基础设施状况四个领域的314个指标; • 前12位国家:美国、中国香港特区、新加坡、冰岛、丹麦、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士、卢森堡、芬兰、爱尔兰和挪威; • 中国排名:从去年的第31位跃居第19位。
根据人均GDP、农业劳动力比重等指标计算经济水平综合年代差,中国与美国等7个国家差距超过100年;根据人均GDP、农业劳动力比重等指标计算经济水平综合年代差,中国与美国等7个国家差距超过100年; • 根据城市化、平均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等指标计算的社会水平综合年代差,中国与英国、美国、德国、瑞典和法国5国的差距超过80年; • 2003年中国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73分(82% ),在109个国家中第57位;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28分,排第59位;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25分,排第60位; • 按照1980-2003年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年均增长率测算,中国完成一次社会现代化大约需要15年。
中国在2010年的世界排名为第60名左右,2020年为50名左右,在2050年进入世界前40名;在2080年为前30名左右,在2100年为前20名左右。中国在2010年的世界排名为第60名左右,2020年为50名左右,在2050年进入世界前40名;在2080年为前30名左右,在2100年为前20名左右。 • 如果实现这个目标,届时中国就是一个现代化国家,中华民族就实现了伟大复兴。
二、我国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瓶颈 2004年,在世界49个主要国家中,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位居28位,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 科技创新投入不足 • 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 • 科学研究的质量不高 • 发明专利少 • 关键技术自给率低 • 环境污染严重 • 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一)科技创新投入不足 2005年,我国R&D 投入为 2360亿元, R&D 投入强度 1.3% .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2004年,美、日、德、法、英的R&D经费分别是我国的 13倍、6倍、3倍、2倍和1.8倍。
中国 中国 2004年世界各国R&D投入强度对比
(二)高层次科技人才严重匮乏 • 我国科技人才规模近6000万,但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 • 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包含的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我国参与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其中在一级科学组织担任主席的仅1名,在二级组织担任主席的仅占1%。
(三)科学研究的质量不高 • 2004 年我国学者在SCI、EI 、ISTP 收录的论文111356 篇,占世界论文总数1760620篇的6.3%。 • 美国、日本、英国、德国、中国
能否在《Science》和《Nature》发表论文是衡量研究成果份量的一个重要尺度;能否在《Science》和《Nature》发表论文是衡量研究成果份量的一个重要尺度; • 哈佛大学每年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100余篇论文,第一作者论文50-60篇; • 1997.1-2003.6,我国学者(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在Nature上发表论文99篇,第一作者69篇 ; • 1997年5篇,1998年11篇,1999年15篇,2000年12篇,2001年21篇,2002年22篇,2003年(上半年)13篇, • 我国学者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1997年4篇,1999年为11篇,2000年为10篇,2001年为18篇; • 2004年《Science》中国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2篇,《Nature》中国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5篇。
2002年,ISI公布《Science》和《Nature》的影响因子分别30.4 、28.95 • 2000-2002
2002年,我国科学家发表的科学论文的平均被引用次数为2.11,而国际平均被引用次数为2.29;2002年,我国科学家发表的科学论文的平均被引用次数为2.11,而国际平均被引用次数为2.29; • 1993-2003年,世界各学科领域按照作者统计的SCI论文被引用次数,前20名没有中国学者,前100名仅有2人。
(四)发明专利少 • 2004年,授予发明专利权共4.94万件,其中国内申请1.8万件,占37%,国外3.13万件,占63%; • 我国发明专利数量仅占世界总量的2%; • 我国拥有专利的企业仅为1%; •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产品企业仅为万分之三 ; • 我国外贸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但自主创新的高技术产品在对外贸易中所占份额仅为2%。
国外著名企业都拥有大量的专利和核心产品 • 东芝、索尼每年有2万多件专利申请; • 日立公司每年申请发明专利就有1万多件; • 爱迪生创立通用电气公司已获得6万多项专利,目前有效专利就有1.6万多件; •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年专利申请量为300多件,目前有效专利就有3万多件; • 世界著名的贝尔实验室成立于1925年,目前拥有有效专利超过2.5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