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k likes | 1.37k Views
古 代 汉 语. 教 学 大 纲. 一、教学目的. 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揭示并阐释古代的不同于现代的语言现象,掌握其语言规律,以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为胜任中学语文,特别是其中的古代作品的教学工作而打好基础,为发掘整理和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而准备素质条件。. 二、教学要求. 古代汉语课程总的教学要求在于: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音韵、修辞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古书注解、标点和今译的相关知识并在这些方面具备相当的实践技能,知晓专门工具书的使用以及古代典章制度、地理、历法等方面的常识。. 三、教学安排.
E N D
古 代 汉 语 教 学 大 纲
一、教学目的 • 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揭示并阐释古代的不同于现代的语言现象,掌握其语言规律,以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为胜任中学语文,特别是其中的古代作品的教学工作而打好基础,为发掘整理和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而准备素质条件。
二、教学要求 • 古代汉语课程总的教学要求在于: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音韵、修辞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古书注解、标点和今译的相关知识并在这些方面具备相当的实践技能,知晓专门工具书的使用以及古代典章制度、地理、历法等方面的常识。
三、教学安排 • 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安排在第四、第五两个学期进行。
四、教学方法 • 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采取以课堂教学为主,课余自修为辅的方针;课堂教学采取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的方法;课余自修包括让学生完成一定次数、一定容量的旨在复习和巩固课堂讲授或讨论的内容的练习。
五、 教 材 • 古代汉语课程选用作为教育部(原国家教委)推荐教材的郭锡良等编著的《古代汉语》作为教材。
六、 考 试 • 古代汉语课程在每个学期进行一次期末考试。考试采取闭卷方式。
七、与本课程配套开设的选修课程 • 《汉字学》 • 《音韵学》 • 《训诂学》 • 《汉语史》 • 《中国古代文献学》 • 《汉语声律学》 • 《语言学名著选读》 • 《诗词曲联讲习》 • 《文言白文选读》
八、教学内容 • 见 附 录 。
九、关于修订本大纲的几点说明 • 1、本大纲的修订遵循深浅适中,密切联系中学语文教学的原则。 • 2、本大纲对于“教学内容”的修订方针是把教材中的有关“通论”作为主线,选取部分“文选”以为配合。每一部分的“通论”比较详明地列出其纲目与要点,“文选”则简要地从“语言”和“文化”的视角列出其知识点。 • 3、 本大纲开列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课堂教学的内容。
十、修订人员 • 本大纲由张其昀作为主要修订者。
附录: 古代汉语课程 教 学 内 容
第一部分 绪论、文字及文选(12学时) • 这一部分的教学目有二:一是明了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内容及其学习方法。二是初步掌握汉字的结构方式及其书体演变发展的历史。要求通过学习能够对一些字理较为浅显的常用汉字正确地进行结构分析。
内 容 • (一)绪论、《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
绪 论 • 学习古代汉语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以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 • 古代汉语课程研究的对象是文言。
学习古代汉语,必须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很好地结合起来。学习古代汉语,必须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很好地结合起来。 • 学习古代汉语,首先要掌握的是古代汉语必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基本知识,其中包括语音知识、文字知识、语法知识、特别是词汇知识。 • 掌握文言词汇,主要靠阅读典范作品。
《精卫填海》 • [字词] 是:指示代词,这(只鸟)。 湮(yīn):填塞。
《夸父逐日》 • [字词] 逐走:竞走,赛跑。 • [语法] 道渴而死:“道”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处所。
《女娲补天》 • [字词] 九州:泛指大地。 济:拯救。 淫水:洪水。淫,过度。
《蝜蝂传》 • [字词] 辄(zhè):副词,总是。 困剧:劳累非常。 或:无定代词,有的。 货:钱财。 病:疲困。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上) 1、“六书”与汉字的形体构造 “六书”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它是战国以后的人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分析归纳出来的字体分类。
象形,是一种描绘事物形象的造字方法。 • 指事,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 会意,是一种会合两个或几个形体以表示一个新意义的造字方法。 • 形声,是一种由表示意义范畴的意符和表示读音类别的声符结合进来构成新字的造字方法。
2、形声字的结构形式与汉字的部首 • 形声字的结构形式主要有六种:①左形右声,如:江棋诂超;②左声右形,如:攻期胡邵;③上形下声,如:空箕罟苕;④上声下形,如:汞基辜照;⑤内形外声,如:辨哀闻闽;⑥内声外形,如:阁囿固衷。
(三)汉字的结构和发展(下) • 1、汉字的形体演变 汉字的形体演变主要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汉字的形体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结构,一是笔势。
2、异体字和繁简字 • 从古书上看,异体字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其字皆为常见字。第二类,其字有的常见,有的罕见。
异体字形体上的分岐主要有五种情况: ①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别。如:嶽/岳,淚/泪 ②形声字意符不同。如:詠/咏,睹/覩 ③形声字声符之不同。如:煙/烟,蚓/螾 ④形声字意符声符皆不同。如:粳/秔,村/邨 ⑤形声字各成分位置之不同。如:够/夠,和/咊
繁体和简体也是一种异体字。 由繁趋简是汉字发展的总趋势。 • 汉字简化主要采取五种方式: • ①采用历代的简体字或俗体字。如:乱、体、对、杰。 • ②采用新造简体字。如:队、击、币、进。 • ③采用古字和简笔异体字或通用字。如:云、礼、无、个 • ④采用同音字代替。如:丑(醜)、里(裏) • ⑤采用草书楷化。如:书、伟、为、乐
《巫山、巫峡》 • [字词] 陨:从高处下落。 抗:与之等。 并、概:平列。 封:埋葬。 乘奔御风:乘奔马,驾长风。 良:副词,的确。 • [语法] 道渴而死:“道”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处所。 [修辞] 素湍绿潭,迴清倒影:运用并提辞格。
思考题 • 1、什么是汉字“六书”? • 2、“隶变”的主要含义是什么?其意义何在?
第二部分 词义及文选(15学时) • 这一部分教学目的是:明了古今词义差异的主要方面,知晓由本义产生出引申义的主要方式。要求通过学习掌握一些常用词古今词义的主要差别;能够识别一些常用义项究竟是本义,还是引申义,或者是假借义。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 1、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 ①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如:马、山、日、 人、笑、死、重、大、黄、紫 。 ②古今词义完全不同。如:绸,古义为 “缠绕”。该,古义为“完备” 。 ③古今词义有同有异。
2、古今词义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义范围 和词义感情色彩上。 • 从古义到今义,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 ①词义范围扩大。如:菜 、睡。 ②词义范围缩小。如:宫 、瓦。 ③词义范围转移。如:暂 、汤。 古今词义情感色彩上的差异主要有: ①古为褒义,今为贬义。如:复辟、爪牙。 ②古为贬义,今为褒义。如:锻炼。 ③古无所谓褒贬,后变为贬义。如:谤。
(二)《王子坊》 • [字词] 晏清:本指日出无云,引申指天下太平。 缥囊:盛书的口袋,指书。 殷阜:富庶。 多:甚,很。称(chèn)力:按自己的力量。 过任:超过自己的负担能力。 • [语法] 亦不是过:“是”是代词宾语前置。 • [修辞] 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互文。
(三)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上) • 从分析字形入手探求本义。 • 通过形声字意符推求本义。 • 探求本义,不仅要分析字形,还必须要 有语言资料来加以证实。 • 直接引申是指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即所谓“展转为他训”。
(四)词的本义与引申义(下) • 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是本义发展为各种引申义的基本方式。 • 在考察词的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时,还要注意语音、字体的变化。 • 通过15个具体词例来解析词义的引申。
(五)《庐山草堂记》 • [字词] 丰杀(shài):即大小。 睨(nì):斜视。 颓然嗒(tà)然:心境空墟,物我两志貌。 仅(jìn):副词,将近,差不多达到的意思。 昏晓:早晓。 覼(luó)缕:原委本未。 箦(zé):竹席。 矧(shěn):连词,何况。 迨(dài):等到。 蹇剥:命运不顺当。 遑(huáng):闲暇。 岁秩:做官的任期。
[语法] 半平地,倍平台:皆为“动词+补语”结构。 脉分线悬:“脉”和“线”都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 [其他知识] 自辰及酉:古人以十二地支记时。辰时指上午七时至九时,酉时指下午五时至七时。
思 考 题 • 1、古今词义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试举例说明。 • 2、由本义产生出引申义最主要的方式有哪些? • 3、引申义与假借义的区别何在?
第三部分 语法及文选(21学时) • 这一部分的教学目的是:掌握词类活用的知识;知晓古代汉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词序;具备关于古代汉语判断句、被动句的基本知识;了解古代汉语常用的代词、介词、连词和语气词的用法;了解古代汉语的词头、词尾及其用法。要求通过学习能够分析词类活用现象;能够分析古代汉语的特殊词序,特别是能够正确解读中含复指代词“是”、“之”的特殊句式;能够解释常用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一)《郑伯克段》,词类活用(上) 《郑伯克段》 • [字词] 亟(qì):屡次。 雉:单位词。古代城 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毙:仆倒,倒下去。 鄙:边邑。 贰:两属,臣属于二主。 完聚:修城聚众。 封人:管理疆界的官。 语(yù):告诉。
[语法] 惊姜氏:“惊”用作使动。 谓之京城大叔:动词带双宾语结构。 参国之一:国都的三分之一。 何厌之有:前置宾语而以代词“之”字复指。 为之所:又一种动词带双宾语结构。 若之何:“若……何”是一种固定格式。 请:副词,含“请您允许我……”之义。 以遗之:介词“以”的宾语省略。
(一)词类活用(上) •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递系结构的内容。 ①动词的使动用方法 一般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③名词的使动用法 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使动词的名词后面可省略宾语。
(二)词类活用(下) • 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 ①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②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名词用如动词 • 除使动和意动之外,名词还可以一般性地活用为动词。这时,其词义也产生一些变化。 • 普通名词之外,方位名词也可活用为动词。
名词用作状语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表示方位或处所。如:舜勤民而野死。 ②表示工具或依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③表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如:子养黎民。 ④表示比喻。如:豕人立而啼。
词类活用的条件 • 要鉴别一个词是否活用成另一类词,主要是看它在句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比较重要的语法条件如下。
①两个名词连用,如既非并列结构,又非偏正结构,则者常常就活用为动词,后者作其宾语。 ②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的动词。 ③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④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⑤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 ⑥名词前面或后面与介词结构连用,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⑦名词用“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 词类活用,是入句后临时具有另类词的性质,不是说这个词分属于两个词类。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是两码事。
(三)《齐桓公伐楚》、《鞌之战》 《齐桓公伐楚》 • [字词] 虞:料。 涉:蹚水过河。 夹辅:辅佐。 征:巡行。 次:临时驻扎。 惠:敬词。 辱:谦词。 绥:安抚。 • [语法] 不虞君之涉吾地:“之”为连词,连接主谓结构之主语与谓语,使之成为偏正结构,作动词的宾语。 寡人是征/不谷是为:两个“是”均为代词;但前“是”本身即为前置宾语,后“是”则用以标志宾语前置。 • 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以”是介词,其宾语“方城(山)”与“汉水”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