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k likes | 1.22k Views
高考第一轮总复习——《生活与哲学》. 考点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 联系的含义 (2) 联系的特征.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① 联系的普遍性. ② 联系的客观性. ③ 联系的多样性. ④ 联系的条件性. 1、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 指事物之间 以及 事物内部 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特性(特点). ① 联系的普遍性.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内部. 联系的普遍性. 横向联系 纵向联系. 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
E N D
高考第一轮总复习——《生活与哲学》 考点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含义 (2)联系的特征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①联系的普遍性 ②联系的客观性 ③联系的多样性 ④联系的条件性
1、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的含义 •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特性(特点) ①联系的普遍性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内部 联系的普遍性 横向联系 纵向联系 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 事物之间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的思维 客观 世界 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整个世界 主观世界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那是否意味着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那是否意味着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②联系的条件性 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不存在不与周围事物发生联系的事物。普遍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但从某一事物是否与另一事物是否有具体联系,则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具体的 •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在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 的时候要注意到联系的条件性。
③联系的客观性 含义: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自在事物中的联系 都是客观的 人为事物的联系
练习: 分析下列联系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 左眼跳财,右眼跳灾 • 计算机网络化将整个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 • 沪宁高速公路的建成与沪宁及其沿线地区的联系
思考 ③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人对事物的联系是否就无能为力了呢? •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客观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方法论]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方法论]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 B、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④联系的多样性 含义: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性质、形式、地位和作用多种多样,各有各的特点。 直接联系 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 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 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 偶然联系 因果联系,整体部分联系…… 表现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 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 转移
考点2: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1)整体与部分的区别 (2)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3)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一)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 1、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 (1)含义不同 整体——事物发展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看是一 部分——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看是多
(2)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功能不同(2)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部分从属于整体,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相互联系 (1)二者相互依赖 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具有部分的功能。
制约 部分 影响 “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 (2)二者相互影响 整体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 整体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部分 整体
能举例说明吗? (3)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依据 依据 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有时甚至还会对全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A.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寻求最优目标 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B.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考点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2)系统的基本特征 (3)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地球,由地核、地幔、地壳三大部分的相互联系构成的系统。地球,由地核、地幔、地壳三大部分的相互联系构成的系统。 考点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
考点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2)系统的基本特征 ①整体性 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 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的结构,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 ②有序性 ③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系统内部各要素的优化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
(3)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①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 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高考第一轮总复习——《生活与哲学》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考点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发展的普遍性 (2)发展的实质
都是发展的 考点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发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 整个世界 人类社会 人的认识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方法论)
(2)发展的实质 ①发展的含义 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发展与联系的关系——自然界的发展是由物质世界的相互联系引起的。物质世界的相互联系包含着相互作用,事物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变化与发展。
(2)对发展的理解 A.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关系 联系: 都表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不是凝固不变和僵化的 区别: 没有表达、规定事物运动变化的总体性质和趋势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一般的变化 变化侧重于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以至性质的改变。 发展是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 揭示运动变化的趋向性
袁世凯称帝 新中国成立 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 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对发展的理解 B.发展的实质 倒退下降的变化 前进上升的变化
(2)对发展的理解 C.要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 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有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
电脑 算命 “计算机科学算命”,这是新事物吗? 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由过去的直接武装入侵发展到现今以人权为幌子入侵的新干涉主义。这种所谓的新“干涉主义”是不是新事物? 当第一台蒸汽机车问世时,有人驾着马车与火车赛跑,讥笑火车没有马车快;今天那些讥笑火车的人却受到历史的讥笑。 讨论: 如何区分新事物、旧事物? 不能简单地以事物出现的时间先后来判断新旧事物 ※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错误标准之一: 时间标准 不能以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快慢、是否成熟完善来判断新旧事物 ※ 目前力量强大、发展速度快、成熟和完善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错误标准之二: 现状标准 不能仅从事物的名称、旗号、包装等表面形式来判断新旧事物 ※有人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 错误标准之三: 名称、旗号标准
符合客观规律 (1)是否__________ (2)是否__________ (3)是否__________ 具有强大生命力 具有远大发展前途 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经济利益至上,可持续发展. 三点五英寸A盘,U盘等移动存储 是 否 新事物 旧事物
E.“人民公社化”运动 F.“大跃进” G.机器人抢险 H.“大锅饭”观念 A.新中国的成立 B.经济全球化 C.基因工程 D.“绿色奥运” 新 旧事物 (ABCDG)
考点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原理内容 (2)方法论要求
1.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原理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 (3)要正确对待事物发展 方法论要求:既要看到光明的前途,充满信心,积极进取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敢于接受挫折和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1、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为什么?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克服了。。 汲取了。。 增添了。。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的优越性 前途光明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新事物是不可阻挡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新事物产生初期有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 新事物 道路曲折 人们对新事物认可有一个过程 旧事物开始时比较强大,顽强抵抗,扼杀新事物 旧事物
(3)要求: 既要看到光明的前途,充满信心,积极进取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敢于接受挫折和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事物发展趋势原理、事物发展途径原理)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事物发展趋势原理、事物发展途径原理) •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 方法论要求:我们应正确对待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坚定信心,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考点3:量变与质变 (1)量变、质变的含义 (2)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 (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2、做好量变的准备 促进事物的质变 (1)量变、质变的含义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 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统一、相持、平衡、静止等) 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是统一物的分解、是平衡、静止的破坏等) 在量变阶段,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仍然是这个事物;而质变则是事物根本性质的改变,是由一种性质的事物向另一种性质的事物的根本转变。
(2)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事物的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 (3)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事物在新质基础上开始量变。事物是不断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⑶、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P66) 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请说说体现量变与质变原理的名言警句: 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5、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7、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8、防微杜渐 9、欲速则不达
考点4: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 ——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1)内因、外因的辩证关系 (2)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和外因之间互相依存、不可分割。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和外因之间互相依存、不可分割。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看事物、看问题都要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防止片面性
议一议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成语包含了什么哲学寓意?是不是近朱者必赤,近墨者必黑?
一、联系的观点 (1)联系的含义 (2)联系的特征: ①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 ②对应的方法论要求 (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二、发展的观点 (1)发展的普遍性(2)发展的实质 (3)发展的总趋势和途径(4)发展的状态(5)发展的原因
高考第一轮总复习——《生活与哲学》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考点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 (2)矛盾的基本属性 (3)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1)矛盾的含义: 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含义应注意的问题 ①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②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存在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这种关系 ③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有:斗争性,同一性 矛盾的 对立属性 矛盾的 统一属性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①矛盾同一性: 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 有两种情形: A.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 存在以另一方存在为前提, 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B.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 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