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振动的能量 受迫振动与共振

振动的能量 受迫振动与共振. 要点 · 疑点 · 考点. 课 前 热 身. 能力 · 思维 · 方法. 延伸 · 拓展. 要点 · 疑点 · 考点. 1. 振动的能量 (1) 对于给定的振动系统,振动的动能由振动的速度决定,振动的势能由振动的位移决定,振动的能量就是振动系统在某个状态下的动能与势能之和 . (2) 振动系统的机械能大小由振幅大小决定,同一系统振幅越大,机械能就越大 . 若无能量损失,简谐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为等幅振动. 要点 · 疑点 · 考点. 2. 阻尼振动与无阻尼振动 振幅逐渐减小的振动叫阻尼振动 .

bryant
Download Presentation

振动的能量 受迫振动与共振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振动的能量 受迫振动与共振 要点·疑点·考点 课 前 热 身 能力·思维·方法 延伸·拓展

  2. 要点·疑点·考点 1.振动的能量 (1)对于给定的振动系统,振动的动能由振动的速度决定,振动的势能由振动的位移决定,振动的能量就是振动系统在某个状态下的动能与势能之和. (2)振动系统的机械能大小由振幅大小决定,同一系统振幅越大,机械能就越大.若无能量损失,简谐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为等幅振动.

  3. 要点·疑点·考点 2.阻尼振动与无阻尼振动 振幅逐渐减小的振动叫阻尼振动. 振幅不变的振动为等幅振动,也叫无阻尼振动. 【注意】等幅振动、阻尼振动是从振幅是否变化的角度来区分的,等幅振动不一定不受阻力作用.

  4. 要点·疑点·考点 3.受迫振动 振动系统在周期性驱动力作用下的振动叫受迫振动. 受迫振动稳定时,系统振动的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跟系统的固有频率无关.

  5. 要点·疑点·考点 4.共振 当驱动力的频率等于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时,振动物体的振幅最大的现象叫做共振. 共振曲线如图7-3-1所示 图7-3-1

  6. 课 前 热 身 1.关于振幅,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B) A.物体振动的振幅越大,振动越强烈 B.一个确定的振动系统,振幅越大振动系统的能量越大 C.振幅越大,物体振动的位移越大 D.振幅越大,物体振动的加速度越大

  7. 课 前 热 身 2.弹簧振子在振动过程中, 动(势) 能和 势(动) 能相互转化;在平衡位置 动 能最大;在最大位移处 势 能最大;振幅越小则振动能量越 小 .

  8. 课 前 热 身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C) A.物体做自由振动时,其振动频率与振幅无关 B.物体做受迫振动时,其振动频率与固有频率无关 C.物体发生共振时的频率就是其自由振动的频率 D.物体发生共振时的振动就是无阻尼振动

  9. 课 前 热 身 4.关于共振的防止和利用,应做到(AD) A.利用共振时,应使驱动力的频率接近或等于振动物体的固有频率 B.利用共振时,应使驱动力的频率大于或小于振动物体的固有频率 C.防止共振危害时,应尽量使驱动力频率接近或等于振动物体的固有频率 D.防止共振危害时,应使驱动力频率远离振动物体的固有频率

  10. 能力·思维·方法 【例1】在图7-3-2中,当A振动起来后,通过水平绳迫使B、C振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A.只有A、C的振动周期相等 B.A的振幅比B小 C.振动的振幅比B大 D.A、B、C的振动周期相等 图7-3-2

  11. 能力·思维·方法 【解析】A振动后迫使水平绳振动,水平绳再迫使B、C振动,所以B、C做受迫振动,其振动周期等于策动力周期即A自由振动周期,TB=TC=TA固= ,而TC固= ,TB固= ,所以C发生共振,B不发生共振,C的振幅比B大,因此正确答案为C.

  12. 能力·思维·方法 【解题回顾】这种装置中若让B或C先振动起来呢?同样,也是谁先振动谁就提供其他球振动的策动力,其他球作受迫振动.

  13. 能力·思维·方法 【例2】如图7-3-3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个绝缘的弹簧振子,小球带负电,在振动过程中,当弹簧压缩到最短时,突然加上一个沿水平向左的恒定的匀强电场,此后(A) 图7-3-3

  14. 能力·思维·方法 A.振子的振幅将增大 B.振子的振幅将减小 C.振子的振幅将不变 D.因不知电场强度的大小,所以不能确定振幅的变化

  15. 能力·思维·方法 【解析】弹簧振子在加电场前平衡位置在弹簧原长处,设振幅为A,当弹簧压缩到最短时,突然加上一个沿水平向左的恒定的匀强电场,此位置仍为振动振幅处,而且振子的振动是简谐运动,只是振动的平衡位置改在弹簧原长右边,设此时弹簧伸长量x0,满足kx0=qE,即振子振动的振幅A′=A+x0,所以振子的振幅增大,正确答案为选项A.

  16. 能力·思维·方法 【解题回顾】振幅是振动系统获得总机械能大小的标志,此题中振幅增大,是通过什么力做功而使系统的机械能增大的呢?

  17. 能力·思维·方法 【例4】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弹簧振子,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振子质量为M,振子的最大速度v0,如图7-3-6所示,当振子运动到最大位移为A的时刻把质量为m的物体轻放其上, 图7-3-6

  18. 能力·思维·方法 则: (1)要保持物体和振子一起振动,二者间动摩擦因数至少为多大? (2)一起振动时,二者过平衡位置的速度多大?振幅又是多大?

  19. 能力·思维·方法 【解析】放物体前其最大回复力大小F=kA,振动的机械能为:E=1/2Mv20. (1)放上物体m后,一起振动的最大加速度大小为:a=kA/(M+m). 对物体m而言,所需要的回复力是M施加的静摩擦力,则放上时加速度最大,所需的静摩擦力亦最大,设最大静摩擦力大小为mg,则满足mg≥ma时,两者可一起振动,即: ≥a/g=kA/[(M+m)g].

  20. 能力·思维·方法 (2)当两者一起振动时,机械能守恒,过平衡位置时,弹簧恢复原长,弹性势能为0,则: 1/2(M+m)v2=1/2Mv02, 物体和振子在最大位移处,动能为0,势能最大,这个势能与没有放物体前相同,所以弹簧的最大形变是不变的,即振幅仍为A.

  21. 能力·思维·方法 【解题回顾】如果物体m在M通过平衡位置时放到M上并黏到一块一起振动,系统的机械能是否发生了变化?振幅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变化,怎样变化?

  22. 延伸·拓展 【例5】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停放着一辆质量为m1的小车,质量为m2的物体与一轻弹簧固定相连,弹簧的另一端与小车左端固定连接,将弹簧压缩后用细线将m2拴住,m2静止在小车上的A点,如图7-3-7所示,设m2与m1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O点为弹簧原长状态时m2相对于小车的位置,将细线烧断后m2、m1开始运动. 图7-3-7

  23. 延伸·拓展 (1)当m2位于O点左侧还是右侧时,物体m2的速度最大?简要说明理由. (2)若物体m2达到最大速度v2时,物体m2已相对小车移动了距离s,求此时m1的速度v1和这一过程中弹簧释放的弹性势能Ep. (3)判断m2与m1的最终运动状态是静止、匀速运动还是相对往复运动?并简要说明理由.

  24. 延伸·拓展 【解析】(1)m2速度最大的位置应在O左侧.因为细线烧断后,m2在弹簧弹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合力作用下向右做加速运动,当弹力与摩擦力的合力为0时,m2的速度达到最大,此时弹簧必处于压缩状态.此后,系统的机械能不断减小,不能再达到这一最大速度.

  25. 延伸·拓展 (2)选m2、m1为一系统,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2v2=m1v1;系统克服摩擦力做的总功W克=m2gs;设这一过程中弹簧释放的弹性势能为Ep,则有Ep=m1v12/2+m2v22/2+W克.由以上各式解得: v1=m2v2/m1 , (3)m2与m1最终将静止,因为系统动量守恒,且总动量为0,只要m2与m1间有相对运动,就要克服摩擦力做功,不断消耗能量,所以m2与m1最终必定都静止.

  26. 延伸·拓展 【解题回顾】(1)问中有的同学会直接判断为就在O点;(2)问中也容易忽略摩擦力做功而损失的机械能;要纠正这些错误,就要养成冷静而全面地分析受力情况和运动过程.用做功和能量转化的观点去分析问题等良好的习惯,而不能想当然地套用现成的一些结论.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