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0 likes | 933 Views
肾功能衰竭. 第一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 ( acute renal failure, ARF). GFR 急剧 ↓/ 肾小管变性、坏死 ↓ 一种严重的急性病理过程 ↓ 少尿或无尿 (少尿型) 尿量不少 (非少尿型 ) 氮质血症、高钾血症、 代谢性酸中毒、水中毒等. 一.分类和原因. (一)肾前性 ARF. ( 肾前性氮质血症,功能性肾衰). 由于肾灌流急剧↓所致。. 1.病因. 如:失血、外科手术、烧伤、 严重呕吐等所致 休克的早期.
E N D
GFR急剧↓/肾小管变性、坏死 ↓一种严重的急性病理过程 ↓少尿或无尿(少尿型) 尿量不少(非少尿型) 氮质血症、高钾血症、 代谢性酸中毒、水中毒等
(一)肾前性ARF (肾前性氮质血症,功能性肾衰) 由于肾灌流急剧↓所致。
1.病因 如:失血、外科手术、烧伤、 严重呕吐等所致休克的早期
2. 特点 属功能性ARF,肾无器质性损害
(二)肾性ARF (器质性肾衰,肾实质性肾衰) 由于肾本身的一些器质性病变和肾毒物所致的急性肾小管坏死(ATN)
1.病因:(1)广泛性肾小球损伤(2)急性肾小管坏死:重金属、药物 、有机毒物及生物性毒物(毒蕈)(3)体液因素异常:低钾、高钙等(4)异型输血(血红蛋白性肾病)
2. 特点 肾器质性损伤
(三)肾后性ARF(肾后性氮质血症) 肾盂→尿道口任何部位的梗阻所致
1.病因: 结石,肿瘤、前列腺肥大等
2.特点:在早期,无肾实质器质性损害;若及时解除梗阻,肾功能可迅速恢复正常。2.特点:在早期,无肾实质器质性损害;若及时解除梗阻,肾功能可迅速恢复正常。
(一).肾缺血 (1)肾灌注压↓ (2)肾血管收缩 • 儿茶酚胺增加 • RAS系统激活 • PGE2产生减少
(3)血液流变学的改变a.血液粘度↑b.白细胞与肾血管阻力:白细胞阻塞微血管→血流阻力↑,血流量↓(3)血液流变学的改变a.血液粘度↑b.白细胞与肾血管阻力:白细胞阻塞微血管→血流阻力↑,血流量↓
c.微血管改变:血管口径缩小、自 动调节功能丧失、血红蛋白附壁 →微血管痉挛、增厚 进一步加剧肾缺血 →肾小管坏死
(二).肾小管阻塞的损伤作用 异型输血、挤压综合征→ 急性肾小管坏死 →脱落的上皮细胞/肌红蛋白/血红蛋白形成管型 →阻塞肾小管 →管内压↑ →囊内压↑ → GFR↓
(三)肾小管原尿返流 肾缺血或肾毒物 →肾小管坏死 →管壁破裂 →原尿漏入间质 →尿量↓,间质水肿 (压迫肾小管和肾血管) →GFR↓
1.少尿期(oliguric phase) • (1)尿的变化: a.少尿:<400ml/24h无尿:<100ml/24h
b.低比重尿: • 尿比重最高能达1.020,常<1.015 等比重尿: • 尿比重固定在1.008 ~ 1.012)
c.尿钠浓度升高: • >40mmol/L d.血尿、蛋白尿、管型尿: • 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 肾小管受损
(2)水中毒: 机理:排尿↓ 水负荷↑:内生水↑(分解代谢↑),输液过多等入水量相对较多 后果: 脑水肿,肺水肿,心衰
(3)高钾血症 (最危险) 机理: GFR↓→排钾↓ 细胞内钾释出增多:组织分解等 钾来源↑:含钾食物摄入↑等 后果: 心律失常
(4)代谢性酸中毒 机理: 肾排酸障碍(GFR↓) 肾小管泌H+、NH4+↓; 分解代谢增强 后果: 抑制心血管、CNS; 高钾
(5)氮质血症 定义:由于GFR↓→血液中非蛋白氮 (NPN)浓度水平超过正常值。 (40mg/dl或28.6mmol/L) 机理: GFR↓; 组织分解加强
2.多尿期: (多尿机理)(1)肾小球滤过功能逐渐恢复;(2)间质水肿消退,管型阻塞解除;(3)再生肾小管上皮细胞功能不完善 , 重吸收功能差;(4)原尿溶质浓度高,渗透性利尿;(5)肾代偿性排出体内多余的水。
多尿期早期:仍有内环境紊乱 (如氮质血症,高钾);多尿期晚期:脱水,低钾,低钠和感染.
四.防治原则(一)病因学防治(二)鉴别功能性肾衰与器质性肾 衰,采取不同的补液措施
功能性肾衰 --充分扩容 器质性肾衰 --严格控制输液量 (量需而入,宁少勿多)
(三)防治并发症(针对少尿期) • 1)防止和处理水中毒: 计24小时液体出入量,严格控制输液量(量需而入,宁少勿多); 甘露醇和利尿剂的使用
2)处理高钾: • 促进细胞外K+进入细胞内: 如输葡萄糖+胰岛素液(GI液); 葡萄糖酸钙等; 透析疗法
3)纠正代酸: --补碱如NaHCO3
4)控制氮质血症: 限制蛋白质摄入; 输G.S减少蛋白质分解; 透析疗法
(四)其它: 营养维持 雄激素(降低蛋白质分解) 抗感染
CRF: 肾单位发生进行性破坏↓ 残存的肾单位不能充分排除废物和维持内环境恒定 ↓ 代谢废物的潴留/水电与酸碱平衡紊乱/肾内分泌功能障碍
一.病因 肾疾患:慢性肾小球肾炎最常见 (50%-60%) 肾血管疾患: 尿路慢性梗阻:
二.发展进程及其机制(一)慢性肾功能不全分期:(1)代偿期(肾脏储备功能降低期) (2)肾功能不全期;(3)肾功能衰竭期; (4)尿毒症期(最危险阶段)
肾 衰 临 床 表 现 尿毒症期 肾功能衰竭期 肾功能不全期 肾功能不全代偿期 无症状期 25 50 75 100 内生肌酐清除率占正常值的%
(二)机制: 1.健存肾单位日益减少 2.矫枉失衡学说 4.肾小管-肾间质损害 3.肾小球过度滤过学说
2.矫枉失衡学说 是指机体对GFR↓的适应过程中所发生的新的失衡,这种失衡使机体进一步受到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