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 likes | 382 Views
第四章 采场上覆岩层的运动范围 第一节 影响采场矿压显现的岩层组成. 一、三带的划分 垮落带(冒落带) :在老塘已经冒落,在采场由支架暂时支撑,在推进方向不能保持传递力的联系。 二、影响采场矿压显现的岩层组成 根据不同力学结构和控制要求,将影响采场矿压显现的岩层分为两部分。. 三、影响采场矿压显现的岩层组成的变化 不是所有的采场都同时具有直接顶与老顶。 (一)采场分类 1 、一般采场: 二者都有,岩层强度由下而上依次递减。 2 、缓沉采场:无直接顶,直接覆盖层变形能力超过采高。
E N D
第四章 采场上覆岩层的运动范围第一节 影响采场矿压显现的岩层组成 一、三带的划分 垮落带(冒落带):在老塘已经冒落,在采场由支架暂时支撑,在推进方向不能保持传递力的联系。 二、影响采场矿压显现的岩层组成 根据不同力学结构和控制要求,将影响采场矿压显现的岩层分为两部分。
三、影响采场矿压显现的岩层组成的变化 不是所有的采场都同时具有直接顶与老顶。 (一)采场分类 1、一般采场: 二者都有,岩层强度由下而上依次递减。 2、缓沉采场:无直接顶,直接覆盖层变形能力超过采高。 3、整体塌垮:有直接顶无老顶,直接覆盖层坚硬、厚度大、 强度高,岩 层强度由下而上递增。
(二)采场类型的转化 1、采高增加——将增加冒落岩层范围 降低采高——可使直接顶部分转化为老顶。 2、推进速度——增加推进速度,缓沉采场向一般采场转化。 3、采空区——(1)充填——无直接顶或很小。 (2)强放——整体塌垮采场向一般采场转化。 4、改变开采程序——可使原来开采时冒落(或整体切断) 的岩层向不出现直接顶的缓沉采场转化。
第二节 直接顶厚度(冒高)的确定方法 冒高值估算的意义: (1)控顶方法、支架选型设计、日常顶板管理 (2)裂隙带的高度 (3)三下采煤 (4)释放瓦斯 (5)控制采场及周围巷道、开采程序设计等。 一、开采单一煤层或厚煤层顶分层的冒高值 (一)不考虑岩梁本身沉降的推断方法 观点:岩层冒落至自然接顶,不考虑岩层本身沉降的影响。
从图中可以推得: 对于强度不高,厚度不大的岩层覆盖采场,一般在初次来压阶段比较准确,而没有考虑岩层都是由沉降而发展的实际。(对于缓沉采场不能解释) (二)考虑岩梁沉降的推断方法 观点:除整体切断采场外,岩层冒落都是由弯曲沉降而来,推断冒高必须考虑岩梁沉降和岩层变形能力及下步运动空间的高度。
注意:(1)SA与KA的取值一定要在同一地点。 (2) SA与KA值的实际意义是确定的(反力中心)。 (三)影响直接顶厚度的主要因素 影响直接顶厚度的因素主要有: 1、采高h 注意冒高并不可能随采高变化而连续变化。 2、岩梁的沉降值S0及实际沉降值SA的影响 采高一定,则S0值对估计冒高影响极大。 S0的值主要由岩层厚度、强度及在推进方向上裂隙发育情况决定。 (1)实验室研究证明,对于结构简单的均质岩层,在不出现整体切断运动形式的情况下,岩层厚度越大,可能的S0值也将越大。
(2)推进方向裂隙发育程度 a、岩层分层厚度小,岩性强度底,易冒落。 b、岩层厚度大,厚度方向整体性好,强度比较高时,推进方向的裂隙将增加岩梁的变形能力。 (3)常见岩层的SA值 SA=KS×h KS——实际沉降值与采高比例系数
3、岩梁触矸处已冒落岩层碎胀系数的影响 KA值必须以确实起到支承为前提,不能以松散状况为准。 (1) 岩层的力学性质及结构情况 强度高、裂隙发育岩层取:1.3~1.35 强度较低,一般岩层取: 1.25~1.28 (2) 岩层破坏形式 剪切破坏:1 弯拉破坏:按上述取值。 4、采空区处理方法的影响 (1)采用充填法减小冒高值。 其中:hZ——充填高度,m。 (2)采取强制放顶,冒高即为放厚。 (3)开采程序影响
二、开采厚煤层下部分层直接顶厚度的确定(略)三、开采近距离下部煤层直接顶厚度的确定(略)四、冒高值的实测研究方法及其基本结果二、开采厚煤层下部分层直接顶厚度的确定(略)三、开采近距离下部煤层直接顶厚度的确定(略)四、冒高值的实测研究方法及其基本结果 1、钻孔观测研究(地面、井下) 该方法通过钻孔观测各岩层的运动。 (1)注水法 (用流水速度)向钻孔注水,在工作面后方进行,受打钻时间影响,误差大。 (2)直接观测 在工作面前方超前打钻,岩层中固定基点直接观测。结果可靠,工艺复杂,基点数目受相互牵拉的影响。
2、物探方法 (1)电磁法——瞬变CT、地质雷达、钻孔电视、数字 测井等。 (2)微地震法 3、井下岩层动态观测研究方法 (1)、 测取布置 (2)、需要观测数据 1)岩梁运动步距(a、b、c) 2)来压前后采场顶板下沉量 3)来压前后采场支架承载值 (3) 两种估算方法
1)用来压前或来压结束后工作面重新推进时支架承载值。1)用来压前或来压结束后工作面重新推进时支架承载值。 式中:P0’——来压前夕或来压后重新推进时支架承载值; γZ——直接顶岩层的平均比重; fz——考虑直接顶力矩的系数,由下式确定: 而 式中:lz——直接顶悬跨度; lk——采场控顶距; nz——支架合力作用点距煤壁距离与控顶距间的比 例系数。 lR——采场支架合力作用点距煤壁的距离。
LR值根据所使用的支柱类型决定。 当采场支架辅助性支护结构压缩量很小,在不发生破顶钻底的情况下, LR值为: 恒阻支柱: LR≈0.5LK 微增阻(HZWA): LR ≈0.5~0.6LK 当LZ=LK, nz=0.5时, fz=1, 则 2)用来压前后采场顶板下沉量估算 几何模型见图:
a图为来压前夕的采场状态, 岩梁触矸处的下沉量为: b图为来压结束时的采场状态, 岩梁的沉降值为: ①在支架承载能力不是很大,接近给定变形情况下, 两种状态之间近似存在下列关系: 解方程得: 将SA代入冒高计算公式,即可求得近似冒高值。
② 采场最终顶板下沉量△hA,在实测得到岩梁来压步距C的情况下,可用下式估算: 若△h= △hA,则: 同时由△hA及SA得: 同样将其代入冒高计算公式可求得直接顶厚度。 需要说明的是,利用这些公式计算的结果必须结合柱状图或石门剖面分析确定,并以实际岩层为准。
第三节 老顶范围及其确定方法 一、老顶的范围 老顶的范围随支架作用力的变化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约为采高的5~6倍。 二、老顶厚度的确定 1、老顶厚度的内容 1)传递岩量的位置及厚度 2)影响采场的传递岩梁数目 2、确定方法 1)传递岩量的数目 主要通过钻孔柱状或石门剖面进行分析,分析用第三章的方法(即组合梁的分析)。
例:柱状图见图所示。 第一岩梁:由3.5m中砂岩及0.9m 页岩和0.1m煤线组成,厚度为4.5m。 第二岩梁:由1.1m中砂岩及3.0m 页岩和0.4m煤层、0.3m煤层组成, 厚度为4.8m。 第三岩梁:由8m厚的砂质页岩组成。 组成老顶的岩梁数目,可以根 据实测所得采场顶板下沉量、下沉 速度、支柱承载值与工作面推进步 距间的关系推断。
例:如图中所示分别表达了一个岩梁和两个岩梁的情况。例:如图中所示分别表达了一个岩梁和两个岩梁的情况。
第四节 直接顶与老顶的相互转化 1、地质条件变化,主要是岩层厚度和断层等构造的影响。 2、采动条件变化,主要是采高与采动条件的变化。 3、改变采空区顶板处理方法。 4、改变开采程序。 本 章 作 业 1、影响采场矿压显现的岩层范围分为哪几部分? 各部分分别由哪些岩层组成?控制要求是什么? 2、理论上如何确定直接顶厚度?现场确定有哪两种方法? 3、老顶范围包括哪些内容?各如何确定? 4、已知某工作面顶板来压前夕,顶板下沉量为200mm,来压结束时顶板下沉量为500mm,相对稳定步距6m,来压步距8m,控顶距为4.5m,采高为2.2m,KA=1.25,试求直接顶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