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评价

第二篇 经济活动区位理论.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论.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评价. 第二节 韦伯工业区位论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韦伯区位论的评价. 第三节 其他区位论 一、帕兰德区位论思想 二、胡佛交通区位论思想 三、廖什的市场区位论思想 四、行为区位论思想. 本章讨论 —— 谈谈你对农业区位理论的认识 谈谈你对工业区位理论的认识.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bruce-weiss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评价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篇 经济活动区位理论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论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评价 第二节 韦伯工业区位论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韦伯区位论的评价 闽江学院地理科学系

  2. 第三节 其他区位论 一、帕兰德区位论思想 二、胡佛交通区位论思想 三、廖什的市场区位论思想 四、行为区位论思想 本章讨论—— • 谈谈你对农业区位理论的认识 • 谈谈你对工业区位理论的认识 闽江学院地理科学系

  3.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一)背景 • 19世纪,德国的农业制度改革; • 杜能本人是农业资本家; • 1826,他发表了《孤立国》,认为当时流行的泰尔轮作式农业生产方式并非是合理农业经营的一般地域配置原则。 (二)目的:从“孤立国”的假想空间出发,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探索这种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闽江学院地理科学系

  4. 关于“农业集约”的教学资料—— • 农业经营集约化生产指在单位土地中投入较多的劳、 资本以获得相应的收益。可分两阶段: • 初期阶段——以劳动力投入为主的集约; • 高级阶段——以资本的大量投入为主的集约。 二、农业区位论概要 (一) 理论前提(“孤立国”的假定条件)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通航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其他自然条件也是匀质的); 闽江学院地理科学系

  5. 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 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7、运费是运量和距离的函数,且由生产者承担。 此外,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二)地租形成机制 1.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R=PQ-CQ-KtQ=(P-C-Kt)Q 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 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 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 闽江学院地理科学系

  6. 两点结论:在“杜能条件下”,同一产品的地租只两点结论:在“杜能条件下”,同一产品的地租只 与Kt(运费)有关;运费不能无限制增加,否则要改 变经营方式(R不能为负值)。 2、地租曲线(注意斜率的不同) • 指在市场点(运费为零)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范 围)连结的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 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大, 相反则较小。由此,形成了经典的杜能圈层式农业土地利 用结构(如图3.1)。 闽江学院地理科学系

  7. 图3.1 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 闽江学院地理科学系

  8. (三)杜能的农业生产空间配置模式 1、配置基本原理 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 或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是新鲜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 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少的作物。 2、配置模式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 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的同心园结构。 闽江学院地理科学系

  9. (1)自由式农业—距市场最近,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集约化程度高,如花卉、草莓、蔬菜、鲜奶等。(1)自由式农业—距市场最近,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集约化程度高,如花卉、草莓、蔬菜、鲜奶等。 (2)林业区—内层生产供城市用的薪炭木材;外层生产 建筑用材。 (3)轮作式农业——六年一轮回,没有休闲地(如下图) 闽江学院地理科学系

  10. (4)谷草式农业——七年一轮回,有休闲地,生产较粗放(如下图)(4)谷草式农业——七年一轮回,有休闲地,生产较粗放(如下图) 闽江学院地理科学系

  11. (5)三圃式农业——三年一轮回,休闲地增加,生产更粗放(如下图)(5)三圃式农业——三年一轮回,休闲地增加,生产更粗放(如下图) (6)畜牧业圈——距城市远,运费高,生产不易腐烂或直接养活畜,谷物只能自给。以外则为无人荒地。 分析讨论:杜能带的分布说明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与谷物比重等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 闽江学院地理科学系

  12. 结论——随着离市场距离增加,土地利用由耕作地向畜牧地、荒地过渡;集约程度逐步降低;谷物比重逐步减少,休闲地随之增加。结论——随着离市场距离增加,土地利用由耕作地向畜牧地、荒地过渡;集约程度逐步降低;谷物比重逐步减少,休闲地随之增加。 三、杜能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1、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如图3.2) 乔纳森综合欧洲的人口密度,各种农作物、家畜、水果的分布与农业景观,以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 闽江学院地理科学系

  13. 图3.2 欧洲城市周围的农业地带 闽江学院地理科学系

  14. 上海市 2、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中观尺度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类型围绕城区形成五个圈域(如下图)。北京市郊区也有同样的圈层结构表现 闽江学院地理科学系

  15. 1.住宅区 2.香蕉地 3.内侧耕地 4.咖啡种植地 5.外侧耕地 6.河谷耕地 A.雨季耕地 B.旱季耕地 图3.3 卢旺达村落周围典型的土地利用形态 3、纳瓦佛等人的农村聚落环研究(如图3.3) 在发展中国家,存在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土地利用形态,从而验证了微观尺度的杜能圈模式。 闽江学院地理科学系

  16. 四、杜能区位论的评价 (一)理论缺陷 1、地租取决于运费大小,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2、没有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 3、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符合; 4、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得杜能理论中的距离因素决定性作用制约变小; 5、没有考虑到城市郊的城乡土地利用矛盾;(如图3.4) 6、假设条件过多,没有考虑土质、生产者行为决策差异,这些因素可能使杜能环增大或尖灭。 闽江学院地理科学系

  17. 图3.4 城市蔓延与农业土地利用模式(辛克莱尔的逆杜能圈)图3.4 城市蔓延与农业土地利用模式(辛克莱尔的逆杜能圈) 闽江学院地理科学系

  18. (二)理论借鉴 • 1、从理论上揭示了农业生产布局的两个原理: • 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类型)的相对优越性。 • 农业生产的集约程度、空间布局与市场的关系。 2、创立了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首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 3、修正后杜能模式考察了河流、其它小城市、谷物价格和土质对“孤立国”土地利用的影响。 闽江学院地理科学系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