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遠因. 領導無方 : 領導乏人是主朝衰落的主要原因。 清朝統治 , 乾隆以後 , 君主如道光、咸豐等均昏庸無能 , 毫無治國之才。 在 1862 至 1908 年間政府更乏人領導。雖然同治和光緒都是當朝皇帝 , 但大權卻落入慈禧太后手裡。 慈禧卻不是一個好的領導者。 她既反對改革 , 直接或間接引致 1860 至 1908 年間各項改革運動的失敗;也植黨營私 , 建立自己的勢力;又貪污腐敗 , 以致上行下效 , 風氣敗壞。 軍備廢弛 :

Download Presentation

辛亥革命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辛亥革命

  2. 辛亥革命遠因 • 領導無方: • 領導乏人是主朝衰落的主要原因。清朝統治,乾隆以後,君主如道光、咸豐等均昏庸無能,毫無治國之才。在1862至1908年間政府更乏人領導。雖然同治和光緒都是當朝皇帝,但大權卻落入慈禧太后手裡。慈禧卻不是一個好的領導者。她既反對改革,直接或間接引致1860至1908年間各項改革運動的失敗;也植黨營私,建立自己的勢力;又貪污腐敗,以致上行下效,風氣敗壞。 • 軍備廢弛: • 往昔清朝政府依靠強大的軍隊管轄全中國。由十八世紀末開始,這些軍隊(八旗兵和綠營兵)已無昔日戰門能力。他們既不能壓制國內叛亂,亦無力對抗外國侵略者。

  3. 改革失敗: • 清政府嘗試在1860至1911年間推行了三項改革,即:1860至1894年的《自強運動》、1898年的《百日維新》及1901至1911年的《晚清改革運動》。然而因為各種不同的原因,這些改革全部失敗。由於上述改革均在滿清領導下推行,中國人民相信他們在滿清領導下中國再沒希望;反之若中國不是被滿人統治,中國或然得救。 • 反對滿族情緒高漲: • 由於滿族入關時大肆屠殺漢人,反清情緒在漢人心中歷久不衰。反清叛亂無日無之如1796至1804年的《白蓮教之亂》以及1850至1864年的《太平天國之亂》。《百日維新》失敗後,滿族復猜疑漢人,採取排漢政策,反對滿族情緒遂再度高漲。 • 《晚清改革運動》期間,這種情緒更加膨漲。有很多改革都顯示滿清政府只想增加一己的力量;同時又削弱漢人的勢力。如「鐵路國有化」、「皇族內閣」等,所以在孫中山帶領下的革命人士更公開指出外族統治只會帶來中國的不幸,中國人不想被外族統治。

  4. 經濟崩潰及社會不安: • 清朝統治者如乾隆、慈禧太后等生活奢華,致國庫出現問題。各地天災頻仍,大凶之後人民於飽受飢饉同時,更被政府官員壓榨。而且由於貪污,鉅額賠款,改革經費以及剿匪經費所需,人民要繳付重稅。 • 中國人民同時面對土地不足的問題。在19世紀期間,人口由1億5千萬增長到4億3千萬。但是耕地只比前增多了35%。更因外人來華,國人生計日壞。蓋自中國開放以來,外國貨品湧入中國市場。外國公司紛紛成立,使中國的企業家和商人受到衝擊。是以正當傳統農業經濟受到破壞之際,新興工業亦難以茁長。 • 中國人民受上述問題煎敖日久,由於清政府沒法解決該等問題,他們被迫挺而走險,聚眾作亂。

  5. 外患及西方影響: • 自《鴉片戰爭》慘敗後,中國飽受外患侵擾: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土地被割讓;鉅額賠款;主權盡失。中國人民對滿清的管治能力深感攘疑。更視之為一頭『紙老虎』。隨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外國人就紛紛到達中國帶來很大的衝擊。他們引入西方思想,使中國人領悟到清政府是如何專制,無效率以及落後等弊病。 • 新反動勢力的出現: • 清朝一代,湧現兩股新的力量。他們就是海外華僑及新一代知識份子。 • 海外華僑在外國居住已有一段長時間。他們深感西方國家比中國先進優勝,相信中國在滿清統治下只會落後如昔。所以他們聽到孫中山的革命運動時,就紛紛支持。 • 同時,國內、外知識份子經過數十年與西方接觸的經驗,認為舊日傳統只會妨礙中國進步。他們寧信西方思想和革命思想甚於儒家思想。所以厭惡滿清的統治,參加『立憲運動』,『新軍』和『革命運動』,挑戰滿清統治。

  6. 近因 • 國父孫中山的貢獻: • 孫中山為革命運動及推翻清政府,奉獻一切。他領導革命,雖然多次失敗,但仍繼續奮門,要向中國人民表示清政府已無望。又於1905年成立『同盟會』,團結反政府勢力。並四出奔走,尋求海外華僑的支持。他更創立《三民主義》,使國人有推翻清政府的目標。當《武昌起義》爆發時,他更嘗試爭取外國的支持,卻不急於回國。凡此種種,可見他對革命的貢獻。 • 革命運動在孫中山創立的《興中會》及《同盟會》的領導下,在華南一帶起義,如1900年的《惠州起義》、1906年的《瀏陽起義》,其中以1911年3月廿九日《廣州黃花崗起義》至為激烈。是役死傷慘重(約八十餘人),使全國人民對革命有所認識,同情革命;革命黨人其後更改策略,以華中為革命新據點,企圖打破困局,因而催生《武昌起義》。

  7. 資料來源http://homework.newsgroup.com.hk/download/History%20(CE)%20Chinese%20Note/China/1911%20Revlution.doc資料來源http://homework.newsgroup.com.hk/download/History%20(CE)%20Chinese%20Note/China/1911%20Revlution.doc • 保路風潮興起: • 1911年的鐵路國有化政策亦使清朝統治提早結束。因為清廷旨在借該政策重奪地方勢力,但因資金不足,補償不夠,變成與民爭利,把國人利益讓予外人。故此,當直隸人民商人率先反對後, 四川、湖北、湖南各省議員亦聯合「爭路」。海外華僑與日本留學生亦群起嚮應,各地發生罷市、罷課,甚至築路工人舉行暴動。四川、廣東更設立『保路同志會』,與滿清政府交涉。清政府竟然採取高壓政策,釀成《成都事件》,四川總督趙爾豐開鎗擊斃爭路群眾四十餘人,爭路風潮愈演愈烈。清政府從湖北調兵入四川鎮壓騷亂,因此武昌防務空虛,造就武昌起義。

  8. 辛亥革命的經過概述 • 革命黨發動新軍: • 辛亥革命爆發於湖北。在革命前數年,與同盟會有聯繫的湖北兩個革命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曾深入新軍進行活動。受其影響的湖北新軍士兵,約佔全省新軍人數三分之一。隨著全國保路鬥爭進入高潮,湖北革命黨人決定發動起義,1911年9月,文學社領導人蔣翊武、劉復基和共進會領導人孫武、蔡濟文等組成聯合指揮機構,定於10月11日起事。 • 武昌城首舉義旗: • 10月9日,因事機洩露,起義指揮機構遭清軍攻擊,主要領導人或被捕殺,或逃出武昌,革命黨人遂決定提前起義,10 月10日夜,武昌新軍工程第八營士兵率先發難,其他各營紛紛響應,進攻總督衙署,湖廣總督瑞澂狼狽逃走,經過一夜戰鬥,革命軍佔領武昌城,很快又攻佔漢陽、漢口,革命旗幟插遍武漢三鎮。

  9. 軍政府宣告組成: • 武昌起義之後,極需有指揮革命的領導機關,起義者遂推舉新軍協統黎元洪為總督,成立軍政府,宣佈脫離清廷而獨立。 • 各省區紛紛獨立: • 武昌起義成功後,全國各地隨即響應,湖南、陝西、江西三省首先宣佈脫離清廷而獨立,其他各省也紛紛仿效,不到兩個月,全國廿四個省區中大多數脫離清廷的控制,滿清統治隨即上崩瓦解。 • 中華民國代清朝: • 1911 年12月初,革命軍攻克南京,12月底,十七省代表會議在南京舉行,推進剛由海外歸國的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後來孫中山又以清帝退位、贊成共和等為條件,讓位給清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在袁世凱的脅迫下,清帝宣統於19l2年2月12日宣佈退位,清朝正式結束。

  10. 影響 • 政治方面: • 這場變革摧毀了清政府的朽敗統治,結束了綿延兩千餘年的專制帝制,而解除專制的鐐銬,則是經濟與社會得以發展的前提。正是在這種意義上,辛亥革命不愧為中國近代化進程中所邁出的重要步伐。 • 建立民主共和政體 • 古代中國,雖有「民本」思想 從未實行政治民主,,辛亥革命提倡「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代表著中國民主政治的勝利,也是政治現代化的劃時代標誌。

  11. 思想方面: • 辛亥革命又是一場意義深遠的思想啟蒙運動。共和制度的存在,雖然為期短暫,但共和的觀念已逐漸深入人心,人們認識到皇帝並非永恆的。以共和國取代清帝國,無疑是巨大的進步。正是這樣,後來的袁世凱稱帝和張勛復辟就只能以失敗告終。 • 解放思想: • 中國傳統的政治思想,受著儒家文化支配。然內,民國建立後,配合時代需求,在儒家思想的基礎上,加入西方思想的精髓,構成一套有遠見的政治方略––「三民主義」,跳出了歷代儒家思想的框框,成功建立了現代國家。 • 此外,中國近代思想的發展,都是致力於政治改革,政治改革成功後,以皇帝統治為骨幹的「普世秩序」隨而瓦解,出現了思想文化的解放,不久更出現「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化作出重估。 • 經濟方面: • 辛亥革命還推動了「實業主義」。人們認識到必須實現工業化,國家才能臻於富強。在共和國的搖籃期,確是呈現出興辦產業的熱潮。此外,辛亥革命衝擊了現存社會秩序,為後來的變革開拓了道路。

  12. 金沖及: • http://past.people.com.cn/GB/guandian/29/163/20011009/576819.html • 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敗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但它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那麼,辛亥革命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應該說,這兩個方面同時存在 •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 • 辛亥革命是在比較更完全的意義上開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 “辛亥革命是革帝國主義的命。中國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為清朝是帝國主義的走狗。” • 劉大年: • http://past.people.com.cn/GB/shizheng/252/6534/6560/20010927/571467.html • 辛亥革命以推翻清政府的統治為直接目標,具有濃厚的反滿民族鬥爭色彩。這是由中國特殊的歷史條件決定的。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