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 likes | 592 Views
作用在飞机上的空气动力. 升力 — 更大的重量 阻力 — 更小发动机功率. 问题:如何增大升力、减小阻力. 迎角. Angle of Attack (AoA). 相对气流方向 与 翼弦 之间的夹角. 不同于飞机的姿态. 升力. 气流→翼型→上表面流线变密→流管变细 下表面平坦→流线变化不大 ( 与远前方流线相比 ) 连续性定理、伯努利定理→翼型的上表面→流管变细→流管截面积减小→气流速度增大→故压强减小 翼型的下表面→流管变化不大→压强基本不变 上下表面产生了压强差→总空气动力 R
E N D
作用在飞机上的空气动力 • 升力 — 更大的重量 • 阻力 — 更小发动机功率 问题:如何增大升力、减小阻力
迎角 Angle of Attack (AoA) 相对气流方向与翼弦之间的夹角 不同于飞机的姿态
升力 气流→翼型→上表面流线变密→流管变细 下表面平坦→流线变化不大(与远前方流线相比) 连续性定理、伯努利定理→翼型的上表面→流管变细→流管截面积减小→气流速度增大→故压强减小 翼型的下表面→流管变化不大→压强基本不变 上下表面产生了压强差→总空气动力R R的方向向后向上→分力:升力L、阻力D
失速 • 通常,机翼的升力与迎角成正比。迎角增加,升力随之增大(图1、图2)。但是,当迎角增大到某一值时,则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即迎角增加升力反而急剧下降。这个迎角就称为临界迎角。 • 当机翼迎角超过临界点时,流经上翼面的气流会出现严重分离,形成大量涡流,升力大幅下降,阻力急剧增加。飞机减速并抖动,各操纵面传到杆、舵上的外力变轻,随后飞机下坠,机头下俯,这种现象称为失速。
视频演示 风洞 流线 失速
空气动力系数 • 无因次量 • 升力系数 Cy ( CL ) • 阻力系数 Cx ( CD )
Cy-α曲线的特点 • Cy=0 的迎角(用α0表示)一般为负值(0º~4º); • Cy-α 曲线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是直线段; • Cy有一个最大值Cy max,而在接近最大值Cy max前曲线上升的趋势就已减缓。
增升装置 襟翼(前、后缘)
Boeing 727 三缝襟翼 Boeing 727 Triple-Slotted Fowler Flap System
力矩特性及焦点 规定:使翼型抬头的力矩为正 升力的力矩 MzP = -Y1 ( x压 - xP ) 用力矩系数的形式表示为 零升力矩系数 mz0 焦点 — mzP不随Cy而变化的点 — 升力增量作用点
阻力 • 摩擦阻力 • 压差阻力 • 干扰阻力 • 诱导阻力 • 激波阻力
阻力1:摩擦阻力 • 由空气的粘性造成 • 附面层 ( 层流附面层 紊流附面层 ) • 层流流动,摩擦阻力小;紊流流动,摩擦阻力大的多 ->尽量使物体表面的流动保持层流状态 附面层
阻力2:压差阻力 • 运动着的物体前后所形成的压强差所产生的 • 同物体的迎风面积、形状和在气流中的位置都有很大的关系
迎面阻力 • 摩擦阻力和压差阻力合起来叫做“迎面阻力”一个物体究竟哪种阻力占主要部分,主要取决于物体的形状 • 流线体,迎面阻力中主要是摩擦阻力 • 远离流线体的式样,压差阻力占主要部分,摩擦阻力则居次要位置,且总的迎面阻力也较大
机翼的三元效应 上翼面压强低,下翼面压强高 -> 压差 -> 漩涡 -> 下洗
阻力3:诱导阻力 伴随升力而产生的 • 翼尖涡使流过机翼的气流向下偏转一个角度(下洗)。升力与气流方向垂直(向后倾斜),产生了向后的分力(阻力) • 诱导阻力同机翼的平面形状,翼剖面形状,展弦比,特别是同升力有关。
阻力4:干扰阻力 • 气流流过翼-身连接处,由于部件形状的关系,形成了一个气流的通道。B处高压区形成气流阻塞,使气流开始分离,产生旋涡,能量消耗 • 和飞机不同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有关
阻力5:激波阻力 属于压差阻力
激波 飞机飞行 -> 对空气产生扰动 扰动(以扰动波的形式)以音速传播,积聚 激波形成原理 激波照片(M=3)
飞行速度小于音速时 扰动波的传播速度大于飞机前进速度 传播向四面八方 飞行速度等于或超过音速时 扰动波的传播速度等于或小于飞机前进速度 后续时间的扰动就会同已有的扰动波叠加在 一起形成较强的波, 空气受到强烈的压缩、而形成了激波
激波前后气流物理参数的变化 波阻 能量的观点 空气通过激波时,受到薄薄一层稠密空气的阻滞,使得气流速度急骤降低,由阻滞产生的热量来不及散布,于是加热了空气。加热所需的能量由消耗的动能而来。在这里,能量发生了转化--由动能变为热能。动能的消耗表示产生了一种特别的阻力。这一阻力由于随激波的形成而来,所以就叫做"波阻"
机翼上压强分布的观点 亚音速,最大稀薄度靠前,压强分布沿着与飞行相反的方向上的合力,不是很大,即阻力不是很大。 超音速情况下,最大稀薄度向后远远地移动到尾部,而且向后倾斜得很厉害,同时它的绝对值也有增加。因此,如果再考虑机翼头部压强的升高,那么压强分布沿与飞行相反方向的合力,急剧增大,使得整个机翼的总阻力相应有很大的增加。这附加部分的阻力就是波阻。
John Gay拍摄 1999年7月7日 • F/A 18-C Hornet 在航母附近低高度(75英尺)超音速飞行的场面
正激波和斜激波 正激波的波阻大,空气被压缩很厉害,激波后的空气压强、温度和密度急剧上升,气流通过时,空气微团受到的阻滞强烈,速度大大降低,动能消耗很大,这表明产生的波阻很大。 斜激波波阻较小,倾斜的越厉害,波阻就越小。 Ma=1正激波 Ma>1钝头:正激波 尖头:斜激波
临界马赫数 上翼面流管收缩局部流速加快,大于远前方来流速度 局部流速的加快局部温度降低局部音速下降 当翼型上最大速度点的速度增加到等于当地音速时,远前方来流速度v∞就叫做此翼型的临界速度(对应临界马赫数)
局部激波 当M∞>Mcr以后,在翼型上表面等音速点后面,由于翼型表面的连续外凸,流管扩张,空气膨胀加速,出现局部超音速区。 通常机翼上表面会首先达到当地音速,局部激波首先出现在上翼面。随着速度的增加,下翼面也会出现局部激波,而且当速度进一步增加时,机翼上下表面的局部激波还会向后移动,并且下翼面的局部激波的移动速度比上翼面的大,可能一直移到机翼后缘,同时激波的强度也将增大,激波阻力将增大。
阻力 飞机所受的阻力可以分为 • 摩擦阻力 • 压差阻力 • 诱导阻力 • 干扰阻力 • 激波阻力 或 零升阻力和 升致阻力两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