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7

霸凌生態意涵與諮商策略

霸凌生態意涵與諮商策略. 現職: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學歷:台灣師範大學心輔所諮商心理博士 經歷:國中小資深駐區、駐校心理師 大學諮商諮商心理師 社會福利機構特約心理師. 我與霸凌研究. 動心起念、始於諮商僵局 國小老師感到最為頭痛的小孩,多半併合 ADHD 的問題 社經地位高中低均有 在國小階段,霸凌者學業成就多半不低(尤其運用關係霸凌者) 接觸父母的感受極為兩極化 有時老師甚至袒護功課好的霸凌者、有些時候甚至造就了霸凌者 霸凌兒童家長的親職敘事研究 教師對於霸凌兒童行為的有效處遇策略 關係霸凌. 目標. 探究參與者霸凌經驗 圖卡 探究霸凌行為

brock-hyde
Download Presentation

霸凌生態意涵與諮商策略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霸凌生態意涵與諮商策略 現職: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學歷:台灣師範大學心輔所諮商心理博士 經歷:國中小資深駐區、駐校心理師 大學諮商諮商心理師 社會福利機構特約心理師

  2. 我與霸凌研究 • 動心起念、始於諮商僵局 • 國小老師感到最為頭痛的小孩,多半併合ADHD的問題 • 社經地位高中低均有 • 在國小階段,霸凌者學業成就多半不低(尤其運用關係霸凌者) • 接觸父母的感受極為兩極化 • 有時老師甚至袒護功課好的霸凌者、有些時候甚至造就了霸凌者 • 霸凌兒童家長的親職敘事研究 • 教師對於霸凌兒童行為的有效處遇策略 • 關係霸凌

  3. 目標 • 探究參與者霸凌經驗 • 圖卡 • 探究霸凌行為 • 小學到大學的研究、觀察與諮商經驗 • 從生態觀點看霸凌行為 • 霸凌的循環 • 霸凌的代間複製 • 霸凌的社會與文化脈絡 • 霸凌/被霸凌的諮商實例分析 • 霸凌/被霸凌的處遇重點

  4. 霸凌 • 何謂霸凌? • 歷史上有名的霸凌者 • 歷史上有名的被霸凌者

  5. 認識霸凌行為 • 目前對霸凌行為的定義,多沿用Olweus(1986,1991)的定義: • 一個或數個孩子持續對另一個孩子施以某些負向行為。 • 負向行為是指一方意圖以具有攻擊性的行為騷擾、傷害或讓另一方不舒服 • 「霸凌」的行為基本上並非偶發或不小心的行為,通常必須持續一段時間。 • 霸凌必須涉及兩者強度的不對等,當兩方身體或心理強度相當時,應該是打架或吵架,不能以霸凌稱之。

  6. 到底何謂霸凌? • 國小階段 • Ben因霸凌同學被老師轉介諮商。他在簿子上寫滿小萱的的壞話,小萱看到氣死了!告訴老師。這樣的狀況不只一次,他常常辱罵小萱,多半寫在課本上,看到小萱生氣他就覺得很高興。我問「小萱對你做了什麼,讓你要這樣做?」他說,小萱常常罵他「笨」、「豬」、「白癡」,拿課本打他的頭。 • 捉弄國小女生,看她們的內褲 • 集體脅迫小男生,因為他劈腿

  7. 常見的霸凌行為 • 職場霸凌: • 以要你走路逼你就範的老闆 • 關係霸凌: • 想分手卻難以如願,因對方威脅傷害她 • 求愛不成反被排擠當成怪咖 • 劈腿後成為女生的公敵 • 網路霸凌 • 做錯事被網路公幹 • 性霸凌:性騷擾、性侵害

  8. 霸凌是種人際界限的問題 • 滿紙荒唐寫的Andy • Andy & Carol到底誰霸凌誰? • 白目的Eddie • 想要成為STAR、崇拜小鍾 • 常常捉弄同學、開玩笑(報復意味濃厚) • 人際挫折

  9. 霸凌者的心理特性(霸凌者的研究) 優越型霸凌者通常具有相當優越感,對自己的身份、體格、才智、成就感到優越,可能以「正義」、或「其他受負者的問題行為」之名霸凌他人,或藉名義壓制不順己意者者 自我中心、強烈的需要權力和主導支配,以霸凌行為取得或維繫支配地位。 與他人採取敵對和競爭的姿態,傾向解釋他人對他有敵對的行為,一定要贏。 害怕被輕視或貶抑、歸因他人,對受負者缺乏同理心。 呈現相當的情緒問題,脾氣急躁、衝動、對挫折的容忍度較低 期待同儕關係,但也易於破壞關係,經常性的人際衝突 容易與權威和規範對立,甚至挑戰權威,他們藉由跨越界線,來告訴別人「我什麼都敢做」,若挑戰權威是受歡迎的、因此在團體中展現自己,霸凌行為將更為固著。

  10. 涉入霸凌行為兒童的家長敘事研究(杜淑芬,2010)涉入霸凌行為兒童的家長敘事研究(杜淑芬,2010) • 親子經驗部分 • Strong-Willed Child,固執己見的孩子 • 小時過度被寵溺,需求鮮少受限制、因此人際界限較為模糊 • 父母之一為專制型,另一位可能是寵溺型的父母,均對孩子的順服有高要求。 • 當孩子出錯時,均以權力壓制處理孩子的問題,例如體罰 • 處理策略缺乏同理、母親對孩子缺乏情感連結或情緒支持 • 母親均要求完美、害怕批評、曾有憂鬱狀況。

  11. 霸凌兒童的生態系統(杜淑芬,2010) 霸凌家長也有個「高掌控、要求順服、高壓制不順服」「一定要贏、不能丟臉」的母親 霸凌兒童與教師通常呈現對立狀況,而這些教師也是「高掌控、要求順服、高度壓制不順服」以及「不能丟臉」或 對霸凌行為討好、不作為的教師往往無法有效的設立行為界線,結果讓霸凌者認為他可以號令(宰制)其他的孩子。

  12. 以生態觀點檢視霸凌行為(杜淑芬,2010) 大系統 外系統 中系統 小系統 衝突的父母(檯面化或相遠) 升學主義與重視學業成就的華人文化 低同理 高要求順服、高壓制不順服的老師 強烈性格/ADHD 的兒童 強調長幼有序、「順從」的文化 重視孩子順服、高壓制不順服的家長 贏家文化 原生家庭壓制順服的代間傳遞

  13. 河流_追求事實或追求正義 • 訪談Joe的家長 • Joe在校集體霸凌(制裁)另外一個孩子阿鴻(口語霸凌他人),大家都很討厭阿鴻,Joe是班長,成績不錯、身材也棒,於是帶頭制裁阿鴻,男生們都很崇拜Joe,Joe也樂於繼續扮演這個角色。當有同學被阿鴻嗆(也可能這個同學故意逗弄阿鴻),他就出去教訓一下阿鴻。 • 母親提及70歲阿公的義舉 • 看到有人搶皮包,馬上追兇手。

  14. 受害者 • 內外在是害怕的、逃避的 • 在被貶抑和被保護的環境中成長,受負時傾向於尋求外在支持 • 有些受害者是弱勢的一員,可能在智能、與其他身心障礙狀況,讓他們有困難處理複雜的人際情境 • 更多受害者默默承受和處理,學習低調、潛抑原來的自我,例如從活潑變得老二哲學,擔心踩到別人的界線 • 也有很多受害者由於缺乏人際或社會支持因此有身心症狀、拒學、或其他情緒困難。

  15. 反擊型的霸凌者 • 反擊型的霸凌者通常兼具受害者和霸凌者的特性。 • 內在是害怕的,他們從對立反抗和霸凌行為中得到力量,深信如不使用暴力,自己將受到傷害。 • 通常兼具被寵愛、被保護和被貶抑等環境中成長

  16. 遇見霸凌的孩子、家庭與學校_ 霸凌循環 親師衝突 師生衝突 親子衝突

  17. 反擊性霸凌(霸凌循環的後果_以暴制暴) • 原本是霸凌的受害者,後轉變為霸凌者 • 先霸凌比自己弱的人,這樣別人就不會欺負我 • 通常內在是害怕的、依附更強勢的霸凌者 • 同流合污:加入群體、組織、或幫派,以組成更強大的力量 • 不管旁觀者、受害者、霸凌者都是社會環境的受害者,但是視自己為受害者的人很容易成為加害者

  18. Chan_A bully_Victim • 自視甚高、又自卑甚鉅的Chan • Chan上課的時候總是主動幫老師做很多事情,期待得到T的注意,John總是會幫他講話,但他自己總是「害羞的拒絕」。 • Chan來找我談他被霸凌的歷史與創傷,同學排擠他,甚至肢體霸凌他。他發現用錢買友誼是個好方法。他供他們吃喝玩樂,讓他們保護他、需要他,他被欺負時替他出力。因此,他不相信友誼。 • Chan也自命優越,當他談到好朋友時,似乎覺得別人都應該在乎他。他不在乎團體的成績,即於表現自己得到老師的讚許。

  19. Jack的故事_案例解析 • Jack一邊玩電動、一邊上課,並經常得藉口出去哈個煙。 • 實務課程算是努力學習,不斷告訴我他終於找到自己的方向。我給與期許和鼓勵時,他總是點頭稱是。但他常常缺席課堂,並缺交功課,每次都回說他會交。 • 我們在課堂上不僅一次談論霸凌的議題。他也揭露很多國小、國中都被霸凌的事情。在校被霸凌的經驗讓他封閉自己、不信任別人。他覺得老師根本不懂霸凌、任何事情都是沒有用的,你告訴老師,他們會報復你。 • 他的夢境與沙遊。 • 有次他分享到自己如何霸凌別人。當看到新同事時,會相當不友善,試著排擠新同事。 • 他好逸惡勞,遇到困難則運用逃避處理問題。分組時,總是找媽媽型的同學,包容他、幫他做好功課。別人做好PPT,他卻搶著報告,運用口才享受光環。

  20. 小結_從生態看霸凌

  21. 極端維護傳統的思想 • 馬基雅維利主義:人們把那些為達到自己目的,缺乏對常規道德的關心,而不惜在人際關係中使用欺詐和機會主義手段,審視和擺佈別人的人稱為“馬基雅維利主義者” • 白人優越主義 • 男性主義/女性主義 • 家庭(家族、國族)主義 這些人也同時很有正義感,只是他們認為對的,你不能與他們有所不同(無法容納異己)

  22. 女生的關係霸凌 • Cindy & Annie是好朋友,Cindy常邀著Annie同進同出。 • Annie 是個活潑的女生,跟誰都玩在一起,這陣子下課都和男生打打鬧鬧,有時候真的很吵,甚至忽略Cindy,「她太OVER了,見色忘友」,cindy向許多女同學抱怨Annie,認為應該給她一點警告,幫助她改變。 • 於是Cindy聯合一群女生排擠Annie。Annie發現後,開始退縮起來,很少發表自己的意見。

  23. 關係霸凌是人際關係中的權力 霸凌者 • 霸凌者通常具有強烈的需要權力和主導支配(爭強好勝),霸凌行為取得或維繫支配地位 • 與他人採取競爭、敵對的姿態,傾向解釋他人對他有競爭和敵對的行為。 • 沒有安全感,擔心人際關係的失落,藉由拉攏人際關係來獲取安全感和優越感,例如「非友即敵」、沒有模糊地帶、好惡分明、「愛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 • 非常重視人際關係、內在是害怕的

  24. 關係霸凌是人際中的權力議題 受害者 • 受害者通常是孤單的、心靈和人際都是 • 受害者也許與霸凌者有同樣的議題,在競爭落敗 • 受害者也許是代罪羔羊 • 固著、缺乏彈性 • 人際技巧不佳 • 受害者往往有人際關係的議題

  25. 與老師或權威的關係 • 意圖操弄權威:先靠近權威、拉攏權威、若權威不順其意,則詆毀之,最容易發生拉A打B、表裡不一的狀況 • 老師喜歡女生,男生都很生氣 • 對立反抗權威:直接對立反抗,這種情形比較少,關係霸凌通常比較精緻

  26. 關係霸凌是人際界限的問題 • 人際界限是指我們能否尊重別人,即是不喜歡他、不認同他,仍能不批判,不強壓他改變。 • 關係霸凌是人際間的「合縱連橫」策略,同一國相互COVER,不同國相互排擠 涉入關係霸凌的霸凌者可能同時熱心公益、正義的使者 • 當心沒有理性、對話與尊重的正義

  27. 旁觀者效應 • 西瓜偎大邊 • 沒有我的事 • 霸凌者會連我一起霸凌 • 被霸凌者的行為的確有問題 • 旁觀等於選邊站 • 重點: • 你可以不喜歡她,但不一定硬要逼著她改變 • 保護旁觀者不想要站出來的立場,用「我看到…」比「有人告訴我」好多了

  28. 為什麼女生運用關係被動的攻擊? • 社會化歷程 • 女性被鼓勵維繫關係,「女生應該要討人喜歡」(男性比較被鼓勵追求自我實現) • 女性的關係議題容易被視為正常關係的一部份,父母不以為意 • 女性的語言與情緒表達:女性被鼓勵適應、溫柔體貼,追求幸福而不是成功 • 兩性 • 男性觀點下的女性關係霸凌

  29. 症狀是表象、冰山一角 症狀反映過去僵化的人際因應策略的問題 這些人際因應策略過去是有用的(逃避) 用IP觀點看「症狀」

  30. 從IP看霸凌 • 「恃強凌弱」的人際重演

  31. 霸凌者的典型內在冰山(HAPPY MODE) 水平線 老大哥、 捉弄弱者 情緒 (Happy或噪) 想法/信念/假設/觀念 (看見我有多厲害/) 期望 (期待出人頭地、期待他人肯定) 未滿足的需求 (尋求注意、被看見、被肯定) 我是誰(自我價值、生命力、靈性) 我的生命價值依據別人看我多重而定 霸凌冰山(Happy)

  32. 受害霸凌者冰山 霸凌者的典型內在冰山(Angry/Fear Mode) 水平線 霸凌 情緒(害怕) (憤怒/難過/羞愧) 想法/信念/假設/觀念 (別人看不起我) 期望 (期待出人頭地、期待他人肯定) 未滿足的需求 (被看見、被肯定) 我是誰(自我價值、生命力、靈性) 我的生命價值依據別人看我多重而定

  33. 被霸凌者冰山 被霸凌者的典型內在冰山 水平線 哭泣/畏懼 情緒(害怕) (難過/憤怒/羞愧) 想法/信念/假設/觀念 (不要欺負我、逃避) 期望 (期待有人喜歡我、拯救我) 未滿足的需求 (我想要被喜歡、不想被討厭) 我是誰(自我價值、生命力、靈性) 我沒有能力、我是個好人

  34. IP的核心概念 • 四個核心概念 • 人際重演 • 歷程向度(process dimension) • 修正性情緒經驗(correc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 案主回應的獨特性(client response specificity) 第一章 人際歷程取向 第28頁

  35. 人際重演 • 孩子透過一再重複的親子互動,發展出人格或「自我系統」—人際因應策略或人際因應模式。 • 成長過程中,個體與他人互動過程中所形成的人際因應策略(或人際因應模式),會重複地應用在與他人的人際關係中。 • 類似腳本的概念,但不同的是,人際重演重在人際關係的動力模式 • 例如: • 受害者腳本(我覺得我好可憐、別人都欺負我) • 關係模式(內在焦慮:他想要獲得人際的主宰、擔心別人沒有肯定他。外在人際因應模式:對抗他人)

  36. 概念化案主的人際模式 第七章 缺乏彈性的人際因應策略 第326頁

  37. 修正性情緒經驗 聚焦於經驗性、行為上或親身體驗的再學習(in vivo relearning)。 治療師與案主共同合作,幫助案主辨認出常與他人出現的適應不良的關係模式,並且與案主合作改變此問題模式 第一章 人際歷程取向 第31-32頁

  38. 提供修正性情緒經驗的歷程 • 為了提供修正性的情緒經驗並幫助案主改變,治療師的目的為: • 1. 辨認(identify)出案主生活中不斷發生、造成問題的錯誤信念與期待、適應不良(不合宜)的關係模式,以及無效的因應方式。 • 2. 預先預期(anticipate)這些破壞案主人際關係的模式或議題,在當前與治療師的互動中,可能如何表現或發揮作用。 • 3. 提供(provide)嶄新或修正性的回應,以便幫助案主解決問題。 • 4. 幫助案主將此嶄新的互動方式,類推運用(generalize)到日常生活中的人際關係。 第一章 人際歷程取向 第33頁

  39. 案主回應的獨特性 治療師需要調整其回應,以符合每一位案主的特定需求─單一準則無法適合所有的人 關鍵在於治療師必須具有彈性、注意傾聽線索、評估案主的反應,並尋求回應特定案主最好的方式 治療師與案主一起在共同探索的過程中,試著尋找每個獨特經驗對於案主的主觀意義 第一章 人際歷程取向 第40-41頁

  40. 改變歷程的人際模式 第七章 缺乏彈性的人際因應策略 第328頁

  41. 改變歷程的人際模式 第七章 缺乏彈性的人際因應策略 第328頁

  42. Carols的人際歷程治療案例

  43. 解構Jack重複人際議題

  44. 霸凌實例解析_2 • 恐怖前夫篇

  45. 辨識案主的人際模式 • 受暴者其中一種人際循環 • 男友依賴案主,案主同情男友,滿足他需要的物質慾望,換取男友的愛 • 主角覺得被剝奪,常常叨唸/貶抑男友,男友不爽但隱忍 • 男友生氣語帶威脅,主角不在叨唸 • 男友道歉,作些順服主角願望,讓主角高興的事情,關係得到滿足。 • 主角覺得自己不當(罪惡感),物質賄賂男友,要求原諒

  46. 對受負者的輔導 • 協助案主看到自己的優勢與核心衝突 • 修正性經驗 • 與CO的談話中,發現自己是有能力的人。 • 從出庭練習中,發現自己可以控制前夫的反應。 • 我可以對弟弟設限,弟弟也沒有因此走上絕路。 • 在CO的協助下,練習不刺激前夫的對話,並協助案主演練可能的自救之道。 • 發現自己在關係中並非弱勢,前夫非常需要他。 • 彈性與修通:仍害怕但覺得能掌控

  47. 實例解析: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