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k likes | 1.14k Views
第四章 简单命题及其推理 第一节 直言命题 第二节 直言命题的直接推理 第三节 直言命题的间接推理 — 直言三段论 第四节 关系命题及其推理. 一、直言命题 (一)定义和结构 (二)直言命题的种类 (三)直言命题( A 、 E 、 I 、 O )主项、谓项的周延性 (四)直言命题( A 、 E 、 I 、 O )之间的真假关系 二、直言命题直接推理 (一)定义 (二)种类: ( 1 )根据对当关系进行的直接推理。 ( 2 )性质判断变形直接推理. 例: 凡法律都是有强制性的。 有的被告是无罪的。 这个故事不是生动的。 所有的金属都是导体。
E N D
第四章 简单命题及其推理 • 第一节 直言命题 • 第二节 直言命题的直接推理 • 第三节 直言命题的间接推理—直言三段论 • 第四节 关系命题及其推理
一、直言命题 (一)定义和结构 (二)直言命题的种类 (三)直言命题(A、E、I、O)主项、谓项的周延性 (四)直言命题(A、E、I、O)之间的真假关系 • 二、直言命题直接推理 • (一)定义 • (二)种类: • (1)根据对当关系进行的直接推理。 • (2)性质判断变形直接推理
例: • 凡法律都是有强制性的。 • 有的被告是无罪的。 • 这个故事不是生动的。 • 所有的金属都是导体。 • 有的物体不是绝缘体。
第一节 直言命题 • 一、直言命题的定义和结构 • 1.定义 • 性质判断是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又称直言判断。 • 2.结构 • 任何性质判断都是由主项、谓项、联项、量项四部分组成。 • (1)主项 • 是反映被断定对象的概念(在陈述句中是主语),一般用形式符号“S”来表示。 • (2)谓项 • 是反映被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的性质的概念(在陈述句中是宾语),一般用形式符号“P”来表示。
(3)联项 • 是表明主项与谓项联系情况的概念(在陈述句中是谓语)。一般分为两种:“是”;“不是”。 • 联项所表明的是判断的“质”。(是什么,不是什么?也即:具有什么属性,不具有什么属性?) • (4)量项 • 是反映被断定对象数量的概念,一般分为三种: • 全称量项,对主项的全部外延做了断定;所有的;符合表示为“”。 • 特称量项,只对主项的部分外延做了断定;有;符号表示为“”。 • 单称量项,所断定的主项只是某一个个别对象。 • 量项所表明的是判断的“量”。(有多少?)
二 、直言命题的种类 • 有六种: • 1.单称肯定判断 • 是断定某一个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 思维形式:这个S是P。 • 单称肯定判断的主项是一个单独概念,在语言表达上多用专有名词,不使用量词。 • 2.单称否定判断 • 是断定某一个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 思维形式:这个S不是P。 • 3.特称肯定判断 • 是断定一类对象中有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 思维形式:有S是P;简写:SIP;简称:I;
4.特称否定判断 • 是断定一类对象中有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 思维形式:有S不是P;简写:SOP;简称:O。 • 5.全称肯定判断 • 是断定一类对象中全体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 思维形式:所有S是P;简写:SAP;简称A。 • 6.全称否定判断 • 是断定一类对象中全体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 思维形式:所有S不是P;简写:SEP;简称:E。 • 又:由于单称判断是对主项全部外延的断定,这一点与全称判断相同,所以,从逻辑性质上说,单称判断又可被看作是全称判断,在推理中按全称判断处理。
三、直言命题(A、E、I、O)主项、谓项的周延性三、直言命题(A、E、I、O)主项、谓项的周延性 • 性质判断(A、E、I、O)主项、谓项的周延性,是指在性质判断的主、谓项的外延被断定的数量情况。 • 在一个性质判断中,如果这个判断的主项或谓项被断定了全部外延,它就是周延的。如果这个判断的主项或谓项没有被断定了全部外延,它就是不周延的。
四、直言命题(A、E、I、O)之间的真假关系 • 直言命题(A、E、I、O)之间的真假关系,取决于它们各自所包含的主项、谓项之间的关系。(欧拉图解所表示的五种关系:全同、上属、下属、交叉、反对关系之一) • 1.A为全同或上属关系时,真;A为下属、交叉、反对关系时,假。 • 2.E为反对关系时,真;E为其他四种关系时,假。 • 3.I为全同、上属、下属、交叉关系时,真;I为反对关系时,假。 • 4.O 为下属、交叉、反对关系时,真;O为全同、上属关系时,假
A、E、I、O四种判断的真假情况,可用图表表示:A、E、I、O四种判断的真假情况,可用图表表示:
A、E、I、O之间的真假制约关系还可用“逻辑方阵图”来表示:A、E、I、O之间的真假制约关系还可用“逻辑方阵图”来表示: • 反对关系 A E 从属关系 从属关系 I O 下反对关系
第二节 直言命题直接推理 • 一、直言命题直接推理的定义与种类 • (一)定义 • 是由一个性质命题(直言命题)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命题的推理。 • (二)种类 • 1根据对当关系进行的直接推理。 • 2性质判断变形直接推理。
二.根据逻辑方阵的对当关系进行的直接推理:二.根据逻辑方阵的对当关系进行的直接推理: • 1、反对关系及其推理 • A+ → E- E+ → A- A- → E+/- E- → A+/- ——→ SAP →﹁SEP;SEP → ﹁SAP 因此,根据反对关系,可以由某一命题为真推知另一命题假;但不能由某一命题为假推知另一命题的真假。两者只可同假,但不可同真的关系称为反对关系。 例如:物体都是运动的,所以并非物体都不是运动的。 法律不是无阶级的,所以,并非法律是无阶级的。
2、差等(属种或从属)关系及其推理 A+ →I+ I+ → A+/- A- →I+/- I- → A- ——→ SAP →SIP; ﹁SIP → ﹁SAP E+ →O+ O+ → E+/- E- →O+/- O- → E- ——→ SEP →SOP; ﹁SOP → ﹁SEP 因此,根据差等(属种或从属)关系,可以由全称命题为真推知特称命题为真,也可以由特称命题为假推知全称命题为假。但是不能由全称命题假推知特称命题的真假,也不能由特称命题真推知全称命题的真假。两者可同真亦可同假。 例如: 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所以,有些事物是包含矛盾的。 并非有的物体不运动,所以,并非所有的物体都不运动。
3、下反对关系及其推理 I+ → O+/- O+ → I +/- I-→ O+ O- → I + ——→ ﹁SIP → SOP; ﹁SOP → SIP 因此根据下反对关系,可以由某一命题为假推出另一命题为真,但不能由某一命题为真推出另一命题的真假。两者只可同真,但不可同假。 例如: 并非有些事物是不变的,所以有些事物不是不变的。 不是有的树林不挡风,所以,有的树林挡风。
4、矛盾关系及其推理 A+ →O- O+ → A- A- →O+ O- → A+ ——→ SAP ←→ ﹁SOP; ﹁SAP ←→ SOP E+ →I- I+ → E- E- → I+ I- → E+——→ SEP ←→ ﹁SIP; ﹁SEP ←→ SIP 因此根据矛盾关系,可以由某一命题为真推出另一命题为假,也可以由某一命题为假推出另一命题为真。两者不可同真,也不可同假。 例如: 正当防卫都是合法行为,所以,并非有些正当防卫不是合法行为。 并非所有犯罪都是故意犯罪,所以,有些犯罪不是故意犯罪。
练习一:用欧拉图表示直言命题的主谓项的关系练习一:用欧拉图表示直言命题的主谓项的关系 • 1.已知“所有S都不是P”为假,请用欧拉图表示S和P之间的各种关系。 • 2.已知“有S是P”为真,请用欧拉图表示S和P之间的各种关系。 • 练习二:已知下列命题为假,请根据直言命题间的对当关系,推出与其素材相同的其它三个命题的真假。 • 1.这个商店所有的商品都是价廉物美的。 • 2.我系有些老师是精通世界语的。 • 3。我院所有的老师都不是有电脑的。 • 练习三:已知下列命题为真,请根据直言命题间的对当关系,推出与其素材相同的其它三个命题的真假。 • 1.我们班有些同学是会下象棋的。 • 2.我院所有学生都不是外国人。 • 3.有些果木不是名贵的。
练习四:下列根据对当关系所进行的推理是否正确?为什么?练习四:下列根据对当关系所进行的推理是否正确?为什么? • 1.有些人不是诗人,所以,有些人是诗人。 • 2.并非一切中药都是苦味的,所以,有些中药是苦味的。 • 3.并非所有的办公大楼都是五层的,所以,有些办公大楼不是五层的。 • 4.参加这次学术讨论会的都是中青年教师,所以,参加这次学术讨论会的并非有的不是中青年教师。
三.性质判断变形直接推理 • (一)定义 • 性质判断变形直接推理是通过改变性质判断联项的性质,或改变主谓项的位置而进行的直接推理。 • (二)种类(三种) • 1.换质法 • (1)定义 • 换质法就是通过改变前提判断中联项的质,从而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直接推理。(从肯定推出否定,或从否定推出肯定)
(2)结构 • A、E、I、O四种判断的换质变形结构式为: • SAP—→SE﹁P • 如:所有反侵略战争都是正义战争,所以,所有反侵略战争都不是非正义战争。 • SEP—→SA﹁P • 如:凡正当防卫都不是犯罪行为,所以,凡正当防卫都是非犯罪行为。 • SIP—→SO﹁P • 如:有些资本主义的管理方法是可以借鉴的,所以,有些资本主义的管理方法不是不可以借鉴的。 • SOP—→SI﹁P • 如:有的领导干部不是党员,所以,有的领导干部是非党员。
(3)规则 • ① 改变前提判断联项的质。亦即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 • ② 以前提中谓项的矛盾概念作为结论的谓项。亦即“P”该为“﹁P”。
2.换位法 • (1)定义 • 换位法就是通过改变前提判断中主项、谓项的位置,从而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直接推理。亦即将性质判断的主项变谓项,谓项变主项。 • (2)结构 • A、E、I、O四种判断的换位变形结构式为: • SAP—→PIS • 如:所有的商品都是劳动产品,所以,有些劳动产品是商品。 • SEP—→PES 如:所有称职的国家干部都不是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所以,所有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都不是称职的国家干部。 SIP—→PIS 如:有些哺乳动物是水生动物,所以,有些水生动物是哺乳动物。 SOP—→POS?
(3)规则 • ① 前提中的主项变为结论中的谓项,前提中的谓项变为结论中的主项。 • ② 前提与结论在质上必须一致。亦即结论的质不变。 • ③ 在前提中不周延的概念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3.换质位法 • (1)定义 • 对前提判断先进行换质、再进行换位,从而得出一个新结论的直接推理。 • (2)规则 • 换质法的规则与换位法的规则。 • (3)结构 • A、E、I、O四种判断的换质位法的变形结构式为: • SAP—→SE﹁P—→﹁PES • SEP—→SA﹁P—→﹁PIS • 注意的问题:A判断的限制换位,只能得出特称。 • SIP—→SO﹁P—→? • 注意的问题:由于O判断不能进行换位,所以I判断只能进行换质,不能进行换质位。 • SOP—→SI﹁P—→﹁PIS • (4)进行换质位推理时应注意的问题 • (5)换质位推理的作用 • 兼有换质法的作用与换位法的作用。
4.换位质法: • 步骤:先对原命题换位,再对换位的结论进行换质。 • SAP —→ PIS —→ PO﹁S • SEP —→ PES —→ PA﹁S • SIP —→ PIS —→ PO﹁S
换质位法、换位质法 • 同属于换质法和换位法的综合运用。是数轮换。只是运作的顺序不同。但都必须遵守换质法和换位法的规则。 • 注意: • ① A判断换位质只能得出O判断的结论。因为,A判断换位后只能得出I判断,I判断换质后得出O判断。 • ② 以O判断为前提不能进行换位质推理。因为,O判断不能进行换位。 • ③ A判断必须先换质,后换位。因为,A判断先换位再换质后得出的O判断不能再进行换位。(只能进行一轮) • ④ E判断必须先换位,后换质。因为,E判断先换质再换位、再换质后得出的O判断不能再换位。(只能进行一轮半) • ⑤ 以I 判断或O判断为前提不能进行换质位或换位质直接推理。因为,都不能进行第二轮推理。
练习一:下列直接推理能否成立?如能成立,请用公式写出推理过程。练习一:下列直接推理能否成立?如能成立,请用公式写出推理过程。 • 1.从SEP真,推出﹁PO﹁S真。 • 2.从SAP真,推出﹁PO﹁S真。 • 3.从SEP真,推出﹁PAS真。 • 练习二:构造命题变形直接推理: • 1.“说假话的都不是正派人”推出“有些不正派的人不说真话”。 • 2.“有些生物不是有性繁殖的”推出“有些无性繁殖的不是非生物”
第三节 直言命题的间接推理 -直言三段论 • 三段论的定义 • 三段论的结构 • 三段论的公理 • 三段论的规则 • 三段论的格与式 • 三段论的省略式
所有珍稀动物都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熊猫是珍稀动物, 所以,熊猫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一、定义 三段论就是由两个包含有一个共同项(概念)的直言命题(性质命题)推出一个新的直言命题作结论的推理。
二、三段论的结构 1、任何一个三段论都包含并且只能包含三个不同的概念。 小项:结论中的主项。用“S”表示。(熊猫) 中项:在两个前提判断中出现,但在结论中不出现的概念。用“M”表示。(珍稀动物) 大项:结论中的谓项。用“P”表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三段论的结构 • 所有珍稀动物都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 熊猫是珍稀动物 • 所以,熊猫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中项(M) 大项(P) 小项(S)
在一个三段论中,只能有三个不同的概念。 违反这条规则将犯“四项错误” 。 大小项各与不同的项发生联系,这样两前提中就没有一个共同的项。因而大小项没有中介媒质而发生联系。 这种“四项错误”有三种情况: (1)前提是两个没有任何联系的命题。如: 金属是导电体, 酒精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这两个命题没有共同的中项起媒介作用,故 不能从中得出任何结论。
(2)两前提的中项虽是同一语词,但不是同一概念。(偷换中项概念)如:(2)两前提的中项虽是同一语词,但不是同一概念。(偷换中项概念)如: ●物质是永恒不灭的,恐龙是物质,所以,恐龙是永恒不灭的。 ●白头翁会下蛋,凡满头白发的老汉为白头翁,所以,凡满头白发的老汉会下蛋。 ● 新时代的青年是好学上进的,他是新时代的青年,所以,他是好学上进的。 (3)大项或小项在前提和结论中为两个不同的概念。(偷换大项或小项概念)如: ●北京人应该会说北京话,他是北京人,所以,他一定会说北京话。
2、任何一个三段论都是由三个性质判断组成的。2、任何一个三段论都是由三个性质判断组成的。 大前提:包含着大项“P”的前提判断。 小前提:包含着小项“S”的前提判断。 结 论:包含着大项“P”和小项“S”,由 两个前提推出的新判断。
三段论的结构 大前提 • 所有珍稀动物都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MAP) • 熊猫是珍稀动物(SAM) • 所以,熊猫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SAP) 小前提 结论
找出这段话中的三段论,并指出三段论中的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以及大项、中项、小项。找出这段话中的三段论,并指出三段论中的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以及大项、中项、小项。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在评价张思德的死时这样写道: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阶级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三、三段论的公理 对一类事物的全部有所断定(肯定或否定),那么对该类事物中的部分事物也必定有所断定(肯定或否定)。
公理一 中国公民(M)都要遵守中国法律(P) 我们(S)是中国公民(M), 所以,我们(S)都要遵守中国法律(P) 。 所有的M是P, 所有的S是M; 所以,所有的S 是P S M P
公理二 所有的M不是P, 所有的S是M; 所以,所有的S不是P S M P 所有中国领土(M)决不允许别人侵犯(P) , 台湾(S)是中国领土(M), 所以,台湾(S)决不允许别人侵犯(P) 。
四、三段论的规则(7条) 性质命题主项、谓项的周延情况
1.中项在两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违反这条规则将犯“中项两次不周延错误”。如:1.中项在两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违反这条规则将犯“中项两次不周延错误”。如: • 凡贪污都是故意犯罪, • 这个行为是故意犯罪, • 所以,这个行为是贪污。 分析:故意犯罪是中项,都为两个肯定命题的谓项,都不周延,违反规则1,犯了“中项两次不周延”的逻辑错误。
案例:澄子找衣 古时候,宋国有个叫澄子的人,丢失了一件黑色夹袄,到处找都找不到。有一天,他在大街上看见一个妇女穿着一件黑衣服,就立即把他揪住。这个妇女吓了一大跳:“你想干什么?”“你偷了我的衣服,赶紧还给我!”“什么?我偷了你的衣服?”妇女大吃一惊。澄子仔细一看,她穿的是一件黑色单衣,更加恼火了,说:“好啊!你把我的夹袄改成了单衣,就以为我认不出来了?休想!”妇女生气了:“光天化日之下,你想干什么?!”“你马上把这件衣服脱下来还给我,我就放你走!”澄子寸步不让。两个人在大街上吵了起来。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当人们了解了事实真相后,纷纷指责澄子。
澄子之所以认为那位妇女的衣服是他的是基 于澄子的这样一个三段论推理: 我丢失的衣服是黑色的, 你穿的衣服是黑色的, 所以,你穿的衣服是我丢失的衣服。 澄子的推理是否正确?并根据三段论的第一 条规则说明其推理正确或者错误的原因。
分析:这个推理的中项“黑色的”在 前提中都是全称肯定命题的谓项,一 次也没有周延,违反了“中项在前提 中至少周延一次”的规则,犯了“中 项两次不周延”的错误。
2.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2.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违反这条规则将犯“大项不当周延错误”或“小项不 当周延错误”。如例1: • 文秘人员需要学习逻辑学 • 我不是文秘人员 • 所以,我不需要学习逻辑学。 分析:大项“学习逻辑学”在前提中是全称肯定命题的谓项,是不周延的,在结论中是全称否定命题的谓项,变周延了,违反规则2,犯了“大项不当周延”的逻辑错误
例2: • 凡盗窃罪都是侵犯财产罪, • 凡盗窃罪都是故意犯罪。 • 所以凡故意犯罪都是侵犯财产罪。 分析:小项“故意犯罪”在前提中是全称肯定命题的谓项,是不周延的,在结论中是全称肯定命题的主项,变周延了,违反规则2,犯了“小项不当周延”的逻辑错误
案例:晏子使楚 有一次,齐国相国晏子将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大臣说:“晏子是齐国一个能言善辩的人。我想侮辱他一番,你们有什么办法?” 大臣们给楚王出了一个计策。不久,晏子来到楚国,拜见了楚王。楚王举行宴会招待晏子。宾主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差役架着一个齐国人从堂前走过。楚王故意喝道:“你们捆绑的是什么人?”侍从回答说:“齐国人,犯了偷盗罪。”楚王听了,得意地看看晏子,说:“看来,你们齐国人生来就善于偷盗啊!”晏子不慌不忙地站起身来,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桔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桔树,而移种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树。
桔树和枳树的叶子极其相似,可果实的味道却完全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由于水土不同啊。现在齐国人在齐国不偷盗,到了楚国却偷起东西来,是不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盗呢?”晏子说完,哈哈笑了起来。楚王听了,尴尬极了。桔树和枳树的叶子极其相似,可果实的味道却完全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由于水土不同啊。现在齐国人在齐国不偷盗,到了楚国却偷起东西来,是不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盗呢?”晏子说完,哈哈笑了起来。楚王听了,尴尬极了。 楚王的话中包含着这样一个三段论推理: 这个人是善于偷盗的, 这个人是齐国人, 所以,齐国人是善于偷盗的。 请问:楚王的推理是否正确?并根据三段论的第二条规则说明其推理正确或者错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