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ikes | 454 Views
欢迎参加. 植 物 学. 专题讨论课. Rubisco 酶的研究进展 导师:顾蕴洁教授 王忠教授 学生:周宏伟. Rubisco 首先由 Wildman 和 Bonner 于 1947 年从菠菜叶中作为一种可溶性大分子蛋白质被发现,当时称为 “ 分部 Ⅰ 蛋白( fraction I protein ) ” 。后来碳同化研究发现分部 Ⅰ 蛋白就是催化光合作用中 CO 2 固定的 RuBP 羧化酶。
E N D
欢迎参加 植 物 学 专题讨论课
Rubisco酶的研究进展 导师:顾蕴洁教授 王忠教授 学生:周宏伟
Rubisco首先由Wildman和Bonner于1947年从菠菜叶中作为一种可溶性大分子蛋白质被发现,当时称为“分部Ⅰ蛋白(fraction I protein)”。后来碳同化研究发现分部Ⅰ蛋白就是催化光合作用中CO2固定的RuBP羧化酶。 • 1971年发现RuBP羧化酶是一个双功能酶,它还能催化RuBP的氧化作用。此后该酶就被称为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简称Rubisco。 • Rubisco存在于叶绿体间质中,它占叶片可溶性蛋白质50%以上,是地球上最为丰富的一种蛋白质。
磷酸乙醇酸 O2 磷酸甘油酸 光呼吸 RuBP PGA Rubisco 光合碳还原 CO2
1. Rubisco蛋白质结构 • 自然界中有两种类型的Rubisco: (1) Rubisco类型I (2) Rubisco类型Ⅱ
(1) Rubisco类型I • 此类型的Rubisco由8个大亚基和8个小亚基组成,广泛存在于所有真核和大多数原核的光合有机体中,大亚基一般由47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它们的序列大多是通过核苷酸序列而推测所得的。大多数Rubisco小亚基由12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Rubisco大亚基的三维结构图 Rubisco小亚基晶体结构立体图
(2) Rubisco类型Ⅱ • 此类型的Rubisco仅由2个大亚基构成,存在于一种紫色非硫光合细菌深红红螺菌(Rhodospirillum rubtnm)中。虽然类型ⅡRubisco不含有小亚基,但它同样像类型I Rubisco一样催化RuBP的羧化和氧化两个反应。 Rubisco二聚体的背面图
2.亚基间的相互作用 • 实验结果表明,亚基之间存在着疏水作用,而且大亚基之间的疏水作用比大小亚基之间的疏水作用要强,因此在接近等电点的偏酸性条件之下,Rubisco解离为大亚基核L8和游离小亚基,同时失去酶活性。
3.Rubisco活性的影响因子 (1)Rubisco活化酶 (2)光照 (3) CO2浓度 (4)温度 (5)其他
4. Rubisco酶的提纯和鉴定 对Rubisco酶的结构、功能以及其它生理生化过程的研究都离不开纯化的Rubisc酶的获得。而提取和纯化后的酶要经过对它的鉴定才能确保其纯度,使得对它的研究更加真实可信。
Rubisco的提取与纯化 (1)摘取新鲜的绿叶,剪碎后加入预冷的样品提取液和少许PVP,用匀浆器研磨成匀浆备用。
(2)在15000转/分的冷冻离心机上离心30分钟,取上清液用。(2)在15000转/分的冷冻离心机上离心30分钟,取上清液用。
(3)在低温下按照要求浓度的配制方案配制45%-55%的硫酸铵溶液进行盐析,取这一段盐析出的蛋白质段。(3)在低温下按照要求浓度的配制方案配制45%-55%的硫酸铵溶液进行盐析,取这一段盐析出的蛋白质段。
(4)用上述过程得出的蛋白质段,上Sephadex G-25柱层析,用缓冲溶液平衡、洗脱,收集蛋白质峰。
(5)在上述步骤中收集的蛋白质峰,再上DEAE-纤维素阴离子交换柱,用缓冲液洗脱,再用有浓度梯度的缓冲液梯度洗脱,收集蛋白质峰进行纯度鉴定。(5)在上述步骤中收集的蛋白质峰,再上DEAE-纤维素阴离子交换柱,用缓冲液洗脱,再用有浓度梯度的缓冲液梯度洗脱,收集蛋白质峰进行纯度鉴定。
Rubisco的纯度鉴定 利用ND-PAGE和SDS-PAGE鉴定Rubisco纯度。
Rubisco的纯度鉴定结果 标准蛋白 Rubisco 分子量(×1000) 97.4 66.2 大亚基 45 31 20.1 小亚基 14.4 Rubisco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 Rubisco的非解离聚丙烯 酰胺凝胶电泳结果
5.小 结 • 迄今为止,对Rubisco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多 方面的进展,但它的一些行为的分子作用机理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 此外这种光合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酶,在 农业科学中对它的定量定性测量,依然没有很好的方法。我们实验室正在这方面做着一些工作,有望解决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