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0

漫談地殼變動

漫談地殼變動. 地震 是說明地殼變動最好的證據 。 人類史前的地殼變動亦可由地形的變化得到證明。. 地震. 地震波傳到地球表面使地面震盪。 地震波在地下的發源處稱震源。 震源垂直投影到地面上之點叫震央。. 地震真相圖解. 震央距↘. 等震線. 極震區. ← 震源距. 震央. 地震波. 震源. 依震央到震源的距離 (d) 分:. 淺源地震:d<70公里 中源地震:70<d<300公里 深源地震:d>300公里. 民國七十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震央在花蓮的大地震,造成臺北盆地內華陽市場之倒塌。. 地震分級.

bri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漫談地殼變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漫談地殼變動

  2. 地震是說明地殼變動最好的證據。 人類史前的地殼變動亦可由地形的變化得到證明。

  3. 地震 • 地震波傳到地球表面使地面震盪。 • 地震波在地下的發源處稱震源。 • 震源垂直投影到地面上之點叫震央。

  4. 地震真相圖解 震央距↘ 等震線 極震區 ←震源距 震央 地震波 震源

  5. 依震央到震源的距離(d)分: 淺源地震:d<70公里 中源地震:70<d<300公里 深源地震:d>300公里

  6. 民國七十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震央在花蓮的大地震,造成臺北盆地內華陽市場之倒塌。

  7. 地震分級 地震強度以地面震撼或破壞的程度表示一地點的地震。 地震規模依地震所釋能量多寡來分級,現在世界通用的是芮氏地震規模(Richter earthquake magnitude) (小地震<5.0、中度地震5.0~7.0、大地震>7.0)

  8. 地震的災害 地震是一種自然災害,小則使人驚怖, 大則使地表變形、地裂山崩、建築物倒塌等。

  9. 民國八十四年元月十七日 日本發生大地震,造成大阪、神戶間的高架公路崩塌,二地交通因此中斷。

  10. 岩層受外力而發生不同的現象所產生的構造, 有褶皺、節理和斷層等現象。

  11. 一、褶皺 岩層呈波浪狀彎曲,由軸部和兩翼組成。 包括背斜和向斜兩種構造。

  12. 背斜構造 兩翼傾斜方向是相背的,也就是中心岩層向上隆起。

  13. 向斜構造 兩翼傾斜方向是相向的,也就是中心岩層向下凹陷。

  14. 紅河谷中粗窟砂岩褶皺成向斜構造。

  15. 南蘇澳岩層中的向斜構造。

  16. 二、節理 岩石受力破裂,破裂面兩側岩石未發生明顯的相對移動。 節理面大約為一平面。 一組節理是一些近乎平行的面。 兩組節理常成正交(90°)或斜交(<或>90°)。

  17. 基隆八斗子附近的砂岩層面上,可清晰的看到兩組正交節理。基隆八斗子附近的砂岩層面上,可清晰的看到兩組正交節理。

  18. 北關海砂岩層被兩組節理交切形成豆腐岩。

  19. 三、斷層 岩石受力破裂,破裂面兩側岩石作相對的移動。 破裂的面是斷層面。斷層面以上稱上磐。斷層面以下稱下磐。 斷層可分正斷層、逆斷層和平移斷層。

  20. 正斷層 上磐受壓力影響,沿斷層面相對向下移動。

  21. 龍洞岩台上的正斷層及斷層面。 斷層面

  22. 逆斷層 上磐受壓力影響,沿斷層面相對向上移動。

  23. 深海沈積的岩層經壓力擠壓形成逆斷層。 ↗ ↙

  24. 平移斷層 以水平移動為主,分左移斷層和右移斷層。 ↓ 發生平移斷層示意圖,此為左移斷層。

  25. 美洲的聖安多雷阿斯斷層 ﹙太平洋板塊跟北美洲板塊交錯的地方﹚

  26. 一、大陸漂移學說 (continental drift theory) 19世紀中期法國學者提出。 1915年,德國科學家韋格納(Wegener)認為全球各大陸在兩億多年前是連成一體的,經漂移才逐漸成為今天的分布情形。

  27. 韋格納依大陸形狀與古代冰川及化石的分布等證據,所推想的盤古大陸。韋格納依大陸形狀與古代冰川及化石的分布等證據,所推想的盤古大陸。 盤古大陸﹙意即全大陸﹚

  28. 二、海底擴張學說 1962年美國科學家海斯首先倡導。 主要說明有新的海洋地殼不斷生成而使海底擴張。 地下岩漿由中洋脊(mid-ocean ridge)的裂谷湧出形成新的海洋地殼,因為熱對流使舊的海洋地殼下沈進入地函。

  29. 三、板塊構造學說 (plate tectonics) 地球外殼岩石圈由板塊拼成,而地震帶即是板塊的交界帶,也是世界主要火山所在的位置。

  30. 全球主要板塊的分布

  31. 一、張裂性 板塊交界帶 岩石受力以張力為主, 所以斷層以正斷層和平移斷層為主。

  32. 二、聚合性 板塊交界帶 岩石受力以壓力為主, 包括火成運動、地殼變動和造山運動。

  33. 1.火成運動 在隱沒帶,海洋地殼進入地函受熱熔融成為岩漿上升到地表形成火山岩,在地下冷卻成為深成岩。

  34. 2.地殼變動 隱沒帶的岩層受持續的擠壓作用, 岩石發生複雜的褶皺作用。 斷層以逆斷層為主。

  35. 3.造山運動 兩板塊相推擠,使板塊邊緣物質撓曲而推高,形成大的山脈。

  36. 結語 地殼現今仍持續不斷地在變動,所以地表才可看到許多由內營力和外營力造成多姿多采的景象。 指導老師:藍秀茹 製作人:沈大景、林志彥、蔡志杰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