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7

Srinivas R. Kandula 著 李亭林 編譯

Srinivas R. Kandula 著 李亭林 編譯.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terventions Drivers. Chapter 1. 簡 介. 本書目的. 以整合性觀點呈現績效管理的實務與理論。 呈現績效管理的策略、介入行動與驅力,以協助組織培育以及制度化高績效工作傾向。 賦予讀者發展符合該組織以顧客為中心的策略、介入行動與驅力。. 名詞定義. 策略:在本質上是廣泛的活動,由基礎與進階的介入行動所構成,目的在培育與制度化績效管理,使組織的功能成夠水到渠成。

brigid
Download Presentation

Srinivas R. Kandula 著 李亭林 編譯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Srinivas R. Kandula 著 李亭林 編譯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terventions Drivers

  2. Chapter 1 簡 介

  3. 本書目的 • 以整合性觀點呈現績效管理的實務與理論。 • 呈現績效管理的策略、介入行動與驅力,以協助組織培育以及制度化高績效工作傾向。 • 賦予讀者發展符合該組織以顧客為中心的策略、介入行動與驅力。

  4. 名詞定義 • 策略:在本質上是廣泛的活動,由基礎與進階的介入行動所構成,目的在培育與制度化績效管理,使組織的功能成夠水到渠成。 • 介入行動:是由基本的、當代的和高階的三種不同層次的驅力所構成的活動;而介入行動的執行,使得組織在致力績效管理的同時,也提升實際價值。 • 驅力:是許多行動的組合,作為執行績效介入行動的一部分。

  5. 圖1.1 七個績效管理的策略

  6. 圖1.2 績效管理的策略和介入行動

  7. 本書呈現的方式

  8. 績效管理 • 績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是設計與執行激勵策略、介入行動與驅力的過程,目標是將人力資源的潛能轉換成績效。 • 績效管理可扮演媒介的角色,藉由清除障礙及激勵與恢復人力資源,才能將這些潛能轉變成績效。

  9. 績效評估 VS. 績效管理-1 • 績效評估(performance appraisal)是單一的活動,在預定期間內,利用一組參數藉以評估員工的績效。它被認為是用來衡量員工之實際績效的工具。

  10. 績效評估 VS. 績效管理-2 • 績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是整合的活動,目的在培育與制度化績效管理,使其成為組織的基本系統。它被視為目標設定與監測目標達成的活動,是一門廣泛的學科,涵蓋了許多策略,透過適當的介入行動與驅力,可以安排整個人力資源的動機需求結構。

  11. 績效管理的重要性-1 • 競爭的企業環境 • 企業-人資合作關係 • 人力資源需求的實現 • 績效管理作為人力資源的核心 • 整合的激勵性工具

  12. 績效管理的重要性-2 • 制度化高績效工作文化的能力 • 持久的影響與永續的結果 • 個別與集體的發展 • 可測量的管理 • 人力資本最佳化 • 技巧與能力的一致性與持續更新

  13. 圖1.4 績效管理的重要性

  14. 績效管理的挑戰-1 • 理性途徑:績效管理需要全面客觀與理性的取向 。 • 工程校準:協調不同策略、介入行動與驅力能精確地吻合企業策略。 • 文化融合:績效管理的成功與否,有賴於能否融合不同作業與文化的能力而定 。

  15. 績效管理的挑戰-2 • 堅持不懈:績效管理系統的規劃與執行需要長期努力,有時需要多年的勤奮工作,且所有員工必須全心參與 。 • 人力資源能力:人力資源管理者必須磨練柔性的人力技巧,必須有能力使用量化技巧與質化方法,以及具備資訊科技的能力。

  16. 績效管理的挑戰-3 • 實用工具主義:因為績效管理鼓勵:(1)儘可能便宜地獲得人力資源;(2)維持長久的利用性;(3)當人力失去效用時,如何解雇等。 • 責任感:根據附加價值與企業利得,有助於定義責任區域。 • 策劃捨棄過程:必須捨棄過去的業務,並接受績效管理策略、介入行動與驅力的知識傳授 。

  17. 績效管理的挑戰-4 • 確保內部凝聚:績效管理最大的挑戰是確保所有策略、介入行動與驅力的緊密整合 。 • 鼓勵員工參與:績效管理者的角色是促進、指導的角色,及有系統地定期審核領導行動,激勵所有員工參與。 • 複雜化:績效管理策略、介入行動與驅力的發展與執行是個複雜的活動,因為它涉及人力資源管理相關軟體與硬體的改變。

  18. 圖1.5 績效管理的挑戰

  19. 績效管理的兩大理論基礎 • 動機理論 • 學習理論

  20. 動機理論-1 • Hull的驅力降減理論 • Murray的顯性需求理論 • Maslow的需求層級理論 • Herzberg的激勵-保健因素 • Alderfer的ERG理論 • Vroom的價值-期望-工具理論 • Charms的認知評價理論

  21. 動機理論-2 • Porter-Lawler模型 • Patton的管理激勵因素 • Adams的公平理論 • McClelland的成就理論 • Mayo的人際關係基礎動機 • Lewin的場域理論 • McGregor的X理論與Y理論

  22. Hull的驅力降減理論-1 • 理論:所有動機行為的最終目標係為了降低需求的強度。不滿足的驅力會導致個人內在與外在的失衡,因此,人們努力降低需求以維持平衡的狀態。此模式意味著,當驅力與降低的目標之間關係成立時,則容易形成習慣。

  23. Hull的驅力降減理論-2 • 此模式乃基於人類身體想要維持一種自我平衡狀態的原則下提出的。亦即個體為求生存,生理上會自行運作某些調節機制,常保個體於一適合生存的標準。 • 例如,飢餓的人會感到失衡,所以立即進食可以降低飢餓的驅力。此種降低驅力的過程稱為驅力降減(drive reduction)。

  24. Murray的顯性需求理論-1 • 四個需求 • 成就需求(achievement needs) • 親和需求(affiliation needs) • 自主需求(autonomy needs) • 權力需求(power needs)

  25. Murray的顯性需求理論-2 • 兩個主要的動機 • 方向性動機(directional motive),引導人們表現某個特定方式或特定方向的行為。 • 強烈動機(intensity motive),係指滿足某一特定需求與能力的強度。 • Murray也觀察到,這些需求大部分是學習來的而非遺傳的,且這些需求會隨著外在環境而啟動。因此,稱之為顯性需求理論(manifest needs theory)。

  26. Maslow的需求層級理論-1 • 此層級的假設是:一旦在某個層級中的需求被滿足時,會驅使人類追求下一個更高需求的滿足。因此,此理論稱為需求層級理論(hierarchy of needs)。

  27. Maslow的需求層級理論-2 •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 • 這是最基本的需求層級,人類必須滿足維持生活的最基本需求,如水、食物、住所、衣服、睡眠和性需求等。 • 安全需求(security needs) • 保護自己免受物質與經濟傷害的需求。

  28. Maslow的需求層級理論-3 • 社會需求(social needs) • 對愛、伴侶、友誼的需求,即渴望為其他人所接受。 • 尊重需求(self-esteem needs) • 受尊重的需求,不論是自尊心或他人對自己的尊重。 • 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 • 完全發揮自我長才的需求,是Maslow需求理論的最上層。

  29. 圖1.6 Maslow的需求層級理論vs.績效管理策略

  30. Herzberg的激勵-保健因素 • 人類的動機行為是由以下兩個因素所掌控: • 保健因素(hygiene/maintenance factor):為動機的基本要素,主要是關於外在的價值,與工作的環境(而非工作內容)有關。 • 激勵因素(motivator factors):這是較高的動機行為層級,主要是關於人們內在的因素,與注重工作本身的內容有關。

  31. 圖1.7 兩因素動機理論vs.績效管理策略

  32. Alderfer的ERG理論 • 人類激勵行為可以用三個連續的核心需求來加以解釋。 • 生存(existence):此近似於Maslow需求層級理論中的生理與安全需求。關心的是滿足基本的要求,如食物、住所與衣服。 • 關係(relatedness):這是有關於人際關係的需求,渴望成為群體或社群的一員,以及家庭關係。這與Maslow需求層級理論中的社會需求相當。 • 成長(growth):此需求是關於人們個人與專業的成長,與Herzberg兩因素理論中的自我尊重與自我實現相似。

  33. 圖1.8 ERG動機理論vs.績效管理策略

  34. Vroom的價值-期望-工具理論-1 • 人們會受驅動去選擇一個特定任務,並以某種特定方式完成它,因為他們期望這樣的行為會引導自己獲得重視的東西。因此,人們所付出的努力強度,一般相當於人們付出努力所導致的結果價值總和。

  35. Vroom的價值-期望-工具理論-2 • 價值(valence) • 這是指努力後「結果的價值」。 • 期望(expectancy) • 這是指執行某一行動或一組行動會產生他們想要達成的結果,此結果會讓他們獲得渴望的價值。 • 工具(instrumentality) • 這是關於人們達成目標的「機制」(mecha-nisms)。

  36. 圖1.9 Vroom的激勵理論vs.績效管理的策略

  37. Charms的認知評價理論-1 • 此理論假設: • 第一,因工作本身的趣味而帶來的內在報償(如成就感、勝任愉快),會因外在報償(如金錢、物質等)的加入,而降低激勵效果。 • 第二,因為個人覺得喪失了自我行為的控制權,導致原有的內在激勵也跟著流失了。

  38. Charms的認知評價理論-2 • 外在動機與內在動機彼此是互依而非獨立的。過度強調外在報償,將會導致內在動機需求滿足的下降;但缺乏外在報償,則會降低內在需求滿足的渴望。因此,績效管理應該平衡內在與外在的需求與滿足。

  39. 圖1.10 動機的認知理論vs.績效管理策略

  40. Porter-Lawler模型 • 此理論的兩個假設: • 激勵不會自動產生。 • 績效不會自動產生滿意。 • 此理論宗旨在於:移除中間的障礙,並促進正確的工作認知;藉由與報償結合,確保績效與滿意之間的連結。

  41. Patton的管理激勵因素-1 • 六個一般存在於經理人員中的管理激勵因素: • 挑戰性工作(challenging work):工作責任、自主權和職權。 • 身分地位(status):包括頭銜、稱號、聲望的象徵,如辦公室大小、所屬員工多寡、車子,以及其他物質的特權。 • 領導(leadership):想要領導別人,以及佔有某一重要職位的需求。

  42. Patton的管理激勵因素-2 • 競爭(competition):係指競爭並獲得某一職位的需求。缺少競爭會削弱達成高階目標的動力,而且可能無法提供真正的滿意,即使這樣的目標已經達成。 • 害怕(fear):此因素包括不安全感、害怕做錯事、任務失敗、害怕被炒魷魚和扣薪水。 • 金錢(money):在很多情況下,賺取更多的錢是人類行為最實在的激勵因素。

  43. Adams的公平理論-1 • 理論宗旨:工作績效結果的滿足有賴於對公平的認知。亦即,個人認知其所獲得的獎勵與績效程度相當時,個人會覺得滿意;假如一個人認知所獲得的獎勵,與其付出的績效比例不相當,便會漸漸產生不公平的心態。

  44. Adams的公平理論-2 • 不公平的產生有兩種: • 給付過多報酬的不公平(overpayment inequity)。 • 給付過少報酬的不公平(underpayment inequity)。 • 假如績效與結果之間存在不公平的認知時,激勵的強度會弱化;當公平的認知存在時,則動機水平會增強。

  45. 圖1.11 Adams的公平理論示意圖

  46. McClelland的成就理論 • 認為個人在工作情境中有三種重要需求: • 成就需求(need for achievement):希望把事情做到最好的一種內在需求狀態。 • 權力需求(need for authority and power):影響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求。 • 親和需求(need for affiliation):是一種與人建立友好人際關係的需求,希望自己在社會群體中被人接納或喜歡的一種內在願望。

  47. Mayo的人際關係基礎動機 • 人際關係基礎動機(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based motivation)理論主要來自於1940年代由Elton Mayo主持的霍桑實驗。 • 他認為,只有與員工維持良好人際關係的管理者,才有可能激勵員工,發揮潛能。

  48. Lewin的場域理論-1 • 根據Lewin的研究,任何事物都處在一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之平衡狀態下,這些力量包括組織成員、行為習慣、組織習俗及態度等。 其中推動事物發生變革的力量是:驅力(driving forces);試圖保持原狀的力量是:抑制力(restraining forces)。

  49. Lewin的場域理論-2 • Lewin將組織視為一動態系統,這一系統同時處在二力作用的動態平衡之中。如果組織想要進行變革,則驅力必須超過抑制力,從而打破平衡。 • Lewin提出了一個力場分析圖。

  50. 圖1.12 Lewin的立場分析示意圖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