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2

第七章 气 - 液 - 固三相 反应工程

第七章 气 - 液 - 固三相 反应工程. 第一节 气 - 液 - 固三相反应器的 类型及宏观动力学. 7-1 类型 : 按 反应物系性质 分: ①固相为反应物或产物 ②固相为催化剂;液相为反应物或产物 ③液相为惰性相(传热载体) ④气相为惰性相(起搅拌作用) 按 床层性质 分:固定床;悬浮床. 7-1 类型. 一、固定床气 - 液 - 固三相反应器: 三种操作方式: 流体:并流向下(石油加工中的加氢脱硫); 逆流;并流向上(苯的氯化) 滴流床(涓流床):液流向下, 以很薄的液膜的形式流过固体催

brigid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七章 气 - 液 - 固三相 反应工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章 气-液-固三相 反应工程

  2. 第一节 气-液-固三相反应器的 类型及宏观动力学 • 7-1类型: • 按反应物系性质分: • ①固相为反应物或产物 • ②固相为催化剂;液相为反应物或产物 • ③液相为惰性相(传热载体) • ④气相为惰性相(起搅拌作用) • 按床层性质分:固定床;悬浮床

  3. 7-1 类型 • 一、固定床气-液-固三相反应器: • 三种操作方式: • 流体:并流向下(石油加工中的加氢脱硫); • 逆流;并流向上(苯的氯化) 滴流床(涓流床):液流向下, 以很薄的液膜的形式流过固体催 化剂;连续气相以并流或逆流形 式流过。

  4. 7-1 类型 • 优点: • ①平推流(催化剂充分润湿,转化率较高); • ②固液比—持液量很小(使均相反应的影响降至最低); • ③液层很薄(总的液层传递阻力相对较小); • ④并流操作时无液流问题; • ⑤压降较鼓泡反应器小。

  5. 7-1 类型 • 缺点: • ①低液速操作时液流径向分布不均(如沟流、旁路)固 体催化剂润湿不充分与完全,径向温度不均,(局部过热, 催化剂迅速失活,液层过量气化) • ②催化剂颗粒较大 内扩散影响比气固相反应器更严 重,催化剂孔道堵塞(严重失活) • ③可能存在明显的轴向温升 形成热点,甚至飞温

  6. 7-1 类型 • 二、悬浮床气-液-固三相反应器:一般使用细颗粒固体(如细颗粒催化剂) • 类型: • ①机械搅拌悬浮式(适用开发研究和小规模生产) • ②气体鼓泡搅拌式——鼓泡淤浆反应器(适用固相为细 粒催化剂——强化传热、保持等温,适用大规模生产;最广 泛) • ③三相流化体反应器(不带搅拌,气液并流向上,颗粒 不带出床外) • ④三相输送床(携带床)反应器(不带搅拌,气液并流 向上,颗粒随液体带出床外) • ⑤具导流筒的内环流反应器(气体提升搅拌反应器)

  7. 7-1 类型 • 优点: • ①存液量大,热容量大,给热系数大, 易回收反应热和控制床层等温(可控制 超温和提高选择率,使用高浓度原料气) • ②可使用细粒催化剂(消除内扩散影 响,催化剂易更换、补充) • 缺点: • ①液相↑,增加了气体反应组分通过 液相的扩散阻力 • ②催化剂易磨损 • ③存在液-固分离技术问题或淤浆输送 问题

  8. 7-1 类型 • 几个概念: • 颗粒终端速度 ; • 液体流速 ; • 临界流化速度 , • 固定床,膨胀床(悬浮床), 输送床(携带床)

  9. 7-2 气-液-固三相反应的宏观动力学 • (1)(颗粒级)宏观动力学:被液体完全润湿的固体对象的宏观动力学(包括气液相间,液固相间传质、颗粒内部传质的宏观反应速率) • (2)(床层级)宏观动力学:气相和液相流动状况对宏观反应过程的影响。

  10. 气相反应物 扩散 气相反应物 扩散 气相反应物 扩散 颗粒内宏观反应 边扩散边反应 气相产 物 扩散 气相产物 扩散 气相产物 扩散 7-2 气-液-固三相反应的宏观动力学 • 一、颗粒宏观反应动力学: • * 由7个步骤组成: • 气相主体 气液界面 液相主体 催化剂颗粒外表面 催化剂颗粒外表面 液相主体 气液界面 气相主体

  11. 7-2 气-液-固三相反应的宏观动力学

  12. 7-2 气-液-固三相反应的宏观动力学 • 等温、液相为惰性介质,一个气态反应物的一级不可逆 催化反应: • 定态时导得:

  13. 7-2 气-液-固三相反应的宏观动力学 • 讨论: • ①不存在气膜传质阻力(kAG→∞)时: (7-8) • ②不存在气液界面处液膜传质阻力(kAL→∞)时:(7-9) • ③不存在液固界面处液膜传质阻力(kAS→∞)时:(7-10) • ④催化剂内扩散有效因子ζ→1时: (7-11)

  14. 7-2 气-液-固三相反应的宏观动力学 • 二、床层宏观反应动力学: • 在考虑颗粒宏观反应动力学基础上,计及气相和液相在三 相反应器中流动状况的影响===>与反应器类型有关 • * 滴流床三相反应器: • ①气相和液相都可视为平推流 • ②气相为连续相,液体呈膜状下流(因颗粒互相接触,不 可能全部均匀润湿→颗粒的有效润湿率;床层截面(径向) 上液体流动不均匀→液体均布器)==>工程设计上,将颗粒有 效润湿率与颗粒外气-液相间和液-固相间的传质阻力的综合 效应合并为外部接触效率(与液体喷淋密度有关)。 • ③液体量少,对热效应大的反应,存在轴向温升→可形成 “热点”乃至“飞温”,甚至局部“超温”而使催化剂失活。

  15. 7-2 气-液-固三相反应的宏观动力学 • 鼓泡淤浆三相反应器、三相流化床反应器、三相携带床反应器: • ①液相—连续相; 气相—呈鼓泡状分散在液相中,气泡细小; 固相分散在汽相中。 增大气-液接触面积和均匀分散是前提。 • ②颗粒悬浮,均布条件,气含率,气液按触面积,气体 均布,液气返混……(流体力学)—影响因素

  16. 第二节 滴流床三相反应器 • 7-3 气、液并流向下通过固定床的流体力学: • 一、流动状态: • 确定床层的流动状态是研究滴流床反应 器性能(持液量、返混等)的基础。 三个区: 滴流区; 脉流区; 鼓流区。 (与气速,液速有关)

  17. 第二节 滴流床三相反应器 • ①(气液稳定流动)滴流区:气相—连续相。气速较低时, 颗粒表面形成滞流液膜→滴流; 气速↑,颗粒表面出现“波 纹状或湍流状液流”,有些液体呈雾状悬浮在气流中→喷射流。 两种流的转变不明显。 • ②过渡流动区:继续提高气速,床层上部基本是喷射流; 床层下部出现脉冲流。两者交替并存。 • ③脉冲(流动)区:气速进一步增加,脉冲不断出现,并充 满整个床层。液体流速↑,脉冲频率↑。 • ④(分散)鼓泡区:液相—连续相。气体呈气泡状—分散相。

  18. 7-3 气、液并流向下通过固定床的 流体力学 • 二、持液量:单位床层体积中液体的分率。 • ①内持液量hi(inner):颗粒孔隙内的持液量。 • ε颗粒↑,hi↑;一般0.3~0.5。 • ②表面持液量hs(static):液体不流动时,润湿颗粒间 的持液量。颗粒直径↓,比表面积↑,表面粗糙↑,→ hs↑;一般0.02~0.06。 • ③动持液量hd (dynamic):气液流动稳定后,同时关闭 气、液进口阀,在出口处收集到的床层流出的液体量。 P303(7-12),适于发泡、不发泡系统; 颗粒有、无孔隙, σL影响不大。液体流率↑,气体流率↓,填料空隙率↓ →hd↑。

  19. 7-3 气、液并流向下通过固定床的 流体力学 • 三、外部有效润湿率:由液固间的接触效率引起。 • * 液固接触情况; 颗料间的表面 • 一部分被流动液膜覆盖 →液膜覆盖表面 • 一部分被静止液体覆盖 →液体遮盖表面(传质效率很低)

  20. 7-3 气、液并流向下通过固定床的 流体力学 • 对多孔固体催化剂,定义两种润湿率: • 内部润湿(孔隙充满):用于衡量可利用于反应的潜在内 部活性表面;孔道毛细管作用,内部润湿完全。 • 外部有效润湿率:颗粒与液体有效接触的外部面积。(催 化剂)颗粒内部液体和流动液体间的传质皆通过此面积)。不 同于物理的外部润湿。 σL↓,μL↑,hd↑,→外部润湿率↑。

  21. 7-4 滴流床三相反应器中的传递过程 • 滴流状态下的传质: • 气相传质系数kG,(7-13); • 液相传质系数kL,(7-14); • 液-固相间传质系数ks,(7-15)。 • 滴状床中的传热: • 气液相间相对湍动较少,传热性能较差,床温控制较难。 • 床层径向有效导热系数 • λe=(λe)0+(λ′e)G+(λe)L

  22. 第三节 机械搅拌鼓泡悬浮式 三相反应器 • 7-6 机械搅拌鼓泡悬浮式三相反应器的主要型式: 按气体分散方式,有两种主要型式:压力布气式;自吸式。 • 压力布气式: • 置于器底的搅拌器 • (螺旋桨式,六叶轮透平 式);器壁纵向固体档板;气体 分布器(分布板、多孔烧结板)

  23. 自吸式: • 半自吸式:具有两个搅拌桨。 • 自吸式:利用搅拌桨旋转产生的 背压(负压)将液面气体经中空轴 吸入。 • 反应器中固体的悬浮: 必要的转速(Nmin);必要的表观 气速(另外:表观流速)。

  24. 第四节 鼓泡淤浆床反应器 • 7-7 鼓泡淤浆床反应器的流体力学: • 一、流型: • * 其基础是气液鼓泡反应器,其流型与之相同或接近。 • (安静鼓泡区、湍流鼓泡区、栓塞区) • 气泡分散区、气泡聚并区、节涌区 • * 气液两相分区图能否适用,需视淤浆及分布器等系统具体情况而定。

  25. 7-7 鼓泡淤浆床反应器的流体力学 • 二、固体完全悬浮的临界气速ugc: 非常重要的操作参数。 • * Ugc=f(颗粒特性、固体浓度,液体特性、床层特性); • 床层特性:床层直径/分布器直径,分布器类型及开孔率,有无导流筒等 • * Ugc计算:关系式(7-22); • 关联图:(Csc/ρsl)~Ugc。 • ρsl:无气泡两相淤浆密度。 • Csc:无气泡两相淤浆固体完全 悬浮时临界固体质量浓度。

  26. 7-7 鼓泡淤浆床反应器的流体力学 • 三、气含率(气相分率)εG: 反映占主导的气泡尺寸与上升速度 ①表观气速ug↑,εG↑; ②uL↑,σL↑,εG↓; ③对大颗粒固体:(dp≥100um): 固含量εs↑,εG↓; 对小颗粒固体:εS↑,εG变化不明显; ④除床层直径很小外,εG几乎与床层直径和静止床高无关。 • 影响因素:ug↓,uL↑,σL↑εS↑→εG↓ • εG关联图或式:εG~ug;(7-24)。 • (7-23)气液两相鼓泡床关联式,可用于三相淤浆床:以淤浆密度ρsl→ρL 。

  27. 7-7 鼓泡淤浆床反应器的流体力学 • 四、气泡尺寸与分布: 气泡的平均尺寸:Santer平均值(体积-表面积平均值)dvs关联式或图:(7-26);dvs~ug关系 • 气液相界面积:a=6εG/ dvs (7-27) • a球=6 / dp

  28. 7-8 鼓泡淤浆床反应器中的传递过程 • 一、气液界面的气相容积传质系数kGa:(7-28); • 二、气液界面的液相传质:(kL、a)、kLa; • * kL: (7-29);Sc=μL /(ρL DL)。 • 表征液体性质的Schmidt数(pr=Cpμ/λ) • * kLa:湍流鼓泡区kLa关联式(7-33) • kLa关联式(7-35):Ug↑,固含率↓→kLa↑;

  29. 7-8 鼓泡淤浆床反应器中的传递过程 • 三、液一固传质系数ks: • * ks关联式:(7-41),(7-42); • Shp=ksdp/DL (按颗粒直径dp计算的Sherwood数), • res=Ebs dp4/vL3(按dp并计入单位质量流体的能量耗散速率Ebs的Keynolds数)

  30. 7-8 鼓泡淤浆床反应器中的传递过程 • 四、浸没表面对淤浆床的传热: • * 蛇管、垂直或水平换热管系、壁面夹套。 • * 仅靠近传热表面有温度突变,特征: • ①换热装置几何形状对α影响不大,仅低气速下明显。 • ②床径、床高对α无影响。 • ③气速↑,强化湍动,使α↑;但高气速下,影响幅度↓。 • * 关系式:(7-43);St= αSL/(ρSLζSLug)

  31. 第七节 压力对三相悬浮床 反应器操作性能的影响 7-12 压力及气体密度对气液鼓泡床流体力学的影响: 一、对气含率、气泡直径及气液相界面积的影响: 实际表明: P↑→dp↓、εG↑; 当p>5Mpa时,dp分布变窄,dp基本相同。 常压下,气泡性质与气体分布器型式密切相关, P↑时,关系↓;P>10Mpa时,影响消失。 关系式:εG~P,(7-79);dvs~p,(7-80); • aP,(7-81)

  32. 7-12 压力及气体密度对气液鼓泡床 流体力学的影响 • 二、对流型转变的影响: • P↑,安静鼓泡区 延缓 湍流鼓泡区 • 三、压力及气体密度对气液传质系数的影响: • * 关系式: (7-83) • * P↑、ug↑→a↑、KLa↑,KL几乎不变 • 四、压力对气液鼓泡床液相轴向返混的影响: • (7-84)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