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0 likes | 883 Views
第二章 生物性食品安全危害. 2008-3-4~3-18. 复习. 食品安全支持体系. 食品安全 检测技术. 食源性危险 危害性评估技术. 食品安全 支持体系. 监测 网络体系. 食品安全 软科学研究. 食品安全 标准体系. 食品安全 过程控制技术. 第一节 细菌. 沙门菌 不产芽孢、荚膜 兼性厌氧 最适温度: 20-37 度 粪便和冰水中可存活 1-2 月 耐 12-19% 的盐 100 度立即死亡 污染食品无症状. 伤寒沙门菌纯培养的革兰氏染色. 第一节 细菌. 沙门氏菌.
E N D
第二章 生物性食品安全危害 2008-3-4~3-18
复习 食品安全支持体系 食品安全 检测技术 食源性危险 危害性评估技术 食品安全 支持体系 监测 网络体系 食品安全 软科学研究 食品安全 标准体系 食品安全 过程控制技术
第一节 细菌 • 沙门菌 不产芽孢、荚膜 兼性厌氧 最适温度:20-37度 粪便和冰水中可存活1-2月 耐12-19%的盐 100度立即死亡 污染食品无症状 伤寒沙门菌纯培养的革兰氏染色
第一节 细菌 • 沙门氏菌 全年皆可发 多见于夏季 发病者多有共同饮食史 患病类型不完全一致 多见急性胃肠炎型 污染来源:污水、人畜粪便 污染食品:肉类、鱼、禽、蛋 致病原因: 大量沙门菌使肠粘膜发炎 同时释放内毒素引发中毒
第一节 细菌 • 案例 某公司在例行产品检查中,在速冻熟虾成品中检出沙门氏菌 其加工流程: 原料验收 清洗 粗加工 清洗 加配料 清洗 蒸煮 预冷 速冻 镀冰衣 内包装 金属探测 外包装 入库贮存
第一节 细菌 • 副溶血性弧菌 嗜盐性细菌 G-多形态杆菌或稍弯曲弧菌 最适温度:30-37度 耐受冷冻 对热抵抗力较弱 对醋酸敏感 主要发生于夏秋季 与海产品上市旺季有关 病后免疫力不强 主要病症:腹痛、腹泻、呕吐、发热
第一节 细菌 • 副溶血性弧菌 污染源:存在于海水、海产品中 食物容器或案板 污染食品:海产品、盐腌渍品、蛋、肉、蔬菜 致病原因:产生耐热性溶血(毒)素、脂多糖、脲酶
第一节 细菌 • 葡萄球菌 无芽孢、不形成荚膜 最适生长温度:37度 较耐热 较耐冷和干燥 竞争能力弱 革兰氏染色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
第一节 细菌 • 葡萄球菌 污染源: 广泛分布于空气、土、水及物品上 是常见的化脓性球菌之一 污染食品: 乳制品、腌制肉、鸡、蛋、含淀粉类食品 致病原因:产生耐热性的肠毒素 多种酶 全年且可发 多见于夏秋季 主要症状: 恶心、反复剧烈呕吐、伴有腹部痉挛性疼痛、一般不发烧
第一节 细菌 • 案例 某公司报请当地进出口检验检疫局对其冷冻金枪鱼块进行抽样检测,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工艺流程: 原料接受 分割 切片 高压冲洗 冷冻 包装 入库储存
第一节 细菌 • 蜡状芽孢杆菌 G+杆菌,有芽孢、不形成荚膜 对酸较敏感 适宜pH:4.9-9.3 耐热 15度以下不生长 对氯霉素等敏感 对青霉素等耐受 污染产毒的食品不易被发觉
第一节 细菌 • 蜡状芽孢杆菌 有明显季节性 多见夏秋季 症状: 胃肠道外感染 胃肠道感染(又分呕吐 型和腹泻型) 污染源:自然界分布广泛 污染食品:谷物制品, 如:米饭、酒酿、甜点心等 致病原因:两种肠毒素(对热和酶稳定 的致呕吐型;对胰蛋白酶敏 感的致腹泻型) 大量活菌 酶、溶血素等
第一节 细菌 • 李斯特菌 G+杆菌、无芽孢 兼性厌氧 耐受低温 2-45度均能生长 耐热性较强 耐盐性强 对多种物质有较强抵抗力 对大多抗生素敏感 对酸性环境敏感
第一节 细菌 • 李斯特菌 发病多呈散发 病死率约30-50% 易感人群为免疫功能低下者 症状:败血症、脑膜炎、 脑脊膜炎等 污染源: 土壤、腐生植物、人畜排便物等 污染食品: 乳制品、肉制品、水产品、果蔬等 致病原因: 产生溶血素性质的外毒素
第一节 细菌 • 肉毒梭菌 G+杆菌、产芽孢 有鞭毛、无荚膜 专性厌氧 耐热性强
第一节 细菌 • 肉毒梭菌 污染源: 在自然界分布广泛 污染食品: 冷藏的牛羊肉、豆制品 致病原因: 厌氧环境中产生的肉毒毒素 目前已知毒物中毒性最强的一种 小鼠LD50为0.00625ng 对人致死量为0.1μg 不耐热 多发于青黄不接的冬季、春季 症状:恶心、呕吐、头晕、 头痛、乏力 出现特有的神经麻痹症状和体征
第一节 细菌 • 大肠埃希菌 G-杆菌、无芽胞 多数有周身鞭毛、菌毛和性菌毛 肠外感染菌株常有多糖包膜(微荚膜) 兼性厌氧 营养要求不高 生长温度范围广(15℃~45℃) 不耐热
第一节 细菌 • 大肠埃希菌 污染源:粪便污染的水源、土壤 污染食品:动物性食品、果蔬等 致病原因: 肠产毒素型 ——肠毒素和定植因子 肠侵袭型——侵袭肠粘膜上皮细胞 肠致病型——肠粘膜表面大量繁殖 肠出血型 ——菌毛和毒素 肠集聚型 ——毒素和粘附素 好发于夏季和秋季 病症:严重腹泻及败血症 不同种类有不同的表现
第一节 细菌 • 椰毒伯菌 多发于气温高、湿度大的季节 东北三省为高发区 平均病死率41.8% 症状:胃部不适、全身无力 呕吐物多为咖啡色 肝功能明显改变等 G-杆菌、无芽孢 抵抗力较弱 对金霉素高度敏感
第一节 细菌 • 椰毒伯菌 污染源:外环境的土壤 污染食品:谷类发酵食品、变质银耳、薯类制品 致病原因:米酵菌酸(耐热性强、不溶于水)和黄毒素两种肠毒素
第一节 细菌 • 产气荚膜梭菌 G+杆菌、有芽胞 可形成荚膜、无鞭毛 厌氧培养中生长繁殖极快 根据其毒素种类不同,而分为A~E共5型 A、C型都能形成耐热性芽孢
第一节 细菌 • 产气荚膜梭菌 污染源: 分布于土壤、人及动物肠道中 污染食品: 蛋白质性食品 致病原因:肠毒素 外毒素(β毒素、α毒素等) 荚膜 多见于夏秋季节 所有人群均为易感者 症状:自限性感染 坏死性肠炎 组织坏死及血 管通透性增加
第一节 细菌 • 案例分析1 在天凉好个秋的季节里,某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接到了一起食物中 毒事件报告,原来有7名在教师家中搭伙的学生吃完早餐后,6名学 生出现恶心、呕吐等现象,其中三人症状严重。 经调查,学生们吃了前一天剩余且没有经过冷藏的米饭。
第一节 细菌 • 案例分析2 某段时间,陆续在不同批次的屋顶型含乳饮料中检出少量产品大肠 菌群超标 该产品的工艺流程: 各种原辅料 均质 巴氏杀菌(85度,15秒) 2-6度贮存缸贮存 罐装 入库 检测 合格出厂 屋顶型包装机的工作流程: 储盒架 盒片打开 心轴 底部加热 底部折叠成型 底部封接 取盒入链道 输送链 顶部预折 罐装头 顶部加热 顶部密封
第一节 细菌 • 案例分析3 自7月以来,幕司类产品连续多个批次出现菌落总数超标现象 基本加工过程: 配料 搅拌 烘烤 蛋糕胚 切制成形 熬煮咖啡糖水 入模组合 脱模 装饰美化 芝士、奶油等辅料制成慕司 包装
第一节 细菌 • 案例分析4 某公司换了新员工后,发现部分龟苓膏产品出现胀包和酸化现象 工艺流程: 温水溶解龟苓膏粉 打散 熬煮 调味 继续加热 热罐装 薄膜热风口 杀菌 冷却 包装
第一节 细菌 • 案例分析5 冷冻蘸酱炭烤鸡肉串细菌超标 工艺流程: 原料肉(菜)验收 切分 称量 穿串 浸味 蒸煮 炭烧 蘸调味料 速冻 包装
复 习 第二章 生物性食品安全危害 • 食品的细菌污染指标 细菌总数:单位(g,ml,cm2)食品中细菌的个数,但不考虑其种类,反映食品的一般卫生质量 大肠菌群:包括肠杆菌科的埃希氏菌属、柠檬酸杆菌属、肠杆菌属和克雷伯菌属等,是食品被粪便污染的指标 一些特殊的致病菌
复 习 第二章 生物性食品安全危害 • 防止细菌污染的措施 原辅料的卫生质量 科学合理的工艺操作流程 严格遵守杀菌规程 环境卫生 个人卫生 健全的各项卫生制度和措施,并能严格贯彻执行
第二节 病毒 • 长期以来,人们对病毒的了解很少 病毒无法在食品上生长繁殖 在食品中的数量少 有些病毒尚不能培养出来 多数病毒从感染到发病潜伏期长,难以追溯
第二节 病毒 • 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 HAV) 单股RNA 对热、酸碱、乙醚均有一定抵抗力 耐低温 100度5分钟、紫外照射、甲醛溶液处理均可使其灭活 导致甲型病毒性肝炎-肠道传染病 发病通常在秋末冬初 传染性强、暴发流行 症状:急性黄疸型 急性无黄疸型 急性淤胆型 重症型 病后有持久免疫力,一般不慢性化
第二节 病毒 • 甲型肝炎病毒 污染源:被病人粪便污染的水源 病人接触食品 污染食品:水生贝类、凉拌菜、冰淇淋、水果汁、如及乳制品等 致病因子:HAV(较差的环境卫生+不良的个人习惯)
第二节 病毒 • 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 HEV) 导致戊型病毒性肝炎—胃肠道传染病 呈明显季节性 大多水型暴发或流行 症状:起病急 半数发热 大多为黄疸型 一般发病6周内恢复正常,不慢性化 病死率高于甲肝和乙肝 单股RNA 对高盐、氯化铯、氯仿等敏感 在-70~8度易裂解 但在液氮中保存稳定 细胞培养未获成功
第二节 病毒 • 戊型肝炎病毒 污染源:经污染的水源 污染食品:猪、牛、羊、狗、鼠、鸡 饮用水等食品 致病原因:HEV
第二节 病毒 • 轮状病毒(rotavirus, RV) 导致轮状病毒腹泻 世界范围内流行 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一般发生在寒冷的季节 症状:突然发病 腹泻、呕吐、发热 双链RNA 在环境中较稳定 耐酸、耐温 可被消毒剂灭活
第二节 病毒 • 轮状病毒 污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及病毒携带者的粪便污染 感染轮状病毒的食品从业人员 污染食品:饮用水或其它食品 致病因子:RV
第二节 病毒 • 诺瓦克样病毒(Norwalk-like virus, NLV) 导致胃肠炎 主要感染大龄儿童和成人 世界范围内的感染率都很高 散发或暴发流行 症状:恶心、呕吐 腹泻、腹痛 发热、厌食等 单股RNA 对外界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 耐酸 可被10mg/L的氯溶液灭活
第二节 病毒 • 诺瓦克样病毒 污染源:被粪便污染的水源 患病的食品从业人员 污染食品:贝壳类水生动物、凉拌菜、莴苣和水果等 病因:NLV
第二节 病毒 • 朊病毒(prion) 本质未完全了解 无病毒形态和结构 是呈纤维状的感染性蛋白颗粒 抗蛋白酶 高度热稳定 抗紫外等预防和杀灭感染性细菌或病毒的所有一般性措施 能引起近20种人畜共患的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 病毒潜伏期长,从感染到发病平均28年 人患朊病毒病有:遗传性、医源性、散发性和食源性 症状:脑部发生病变,表现为神经障碍、痴呆等
第二节 病毒 • 朊病毒 污染源:不明 正常哺乳动物体内的蛋白质发生立体结构变化 污染食品:患病动物的肉、内脏、脑等 被朊病毒污染的食品(有报道)
第二节 病毒 • 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uth disease, FMD) 主要感染对象:偶蹄类动物 世界范围内发生 有时呈地方性流行 症状:使动物发高烧 使裂开的蹄处产生水泡 使动物致命 但不危及人类生命 很小 只有RNA和一些蛋白质
第二节 病毒 • 口蹄疫病毒 污染源: 患病的牛羊猪等家畜 患病的病人 污染食品:病畜奶、奶脂、肉制品
第二节 病毒 • 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 PV) 单股RNA 但对热及干燥极为敏感 50度以上或紫外照射可迅速杀死 易被各氧化剂灭活 能显著提高抗热性
第二节 病毒 • 脊髓灰质炎病毒 导致小儿麻痹症 常散发、也可呈地区流行 温带以夏秋季节多发;热带无季节性 人群普遍易感,之后能产生持久免疫力 症状:初期类似轻度流感 出现下、上肢肌肉弛缓性瘫痪 呼吸障碍直至死亡 污染源: 患者及带病毒者的 大便、咽部分泌物、双手 污染食品: 水源、乳类及各类食品 致病原因: PV
第二节 病毒 复习 • 污染食品的途径 通过粪便和尸体直接污染 通过手等接触污染 感染或携带病毒的动物 通过病媒动物 传染性
第二节 病毒 复习 • 出口蔬菜要求检测乙肝病毒 背景: 欧盟一家进出口公司准备与中国国内一家公司签订蔬菜进口合同,提出此要求 但我国目前尚无相关的国家(行业)标准 国外对此也不做常规检测 检测方法:PCR 检测设备昂贵、日常检测费用高
第二节 病毒 复习 • 解决措施 设法消除乙肝病毒污染食品的各种可能 保证原料无病毒 蔬菜生产、管理人员 保证生产过程无污染 保证包装过程无污染 加入一道灭活乙肝病毒的生产工序 使用能灭活此病毒的次氯酸钠溶液 对所有能接触蔬菜原料的器具、包装、工人手等进行处理 必要时对蔬菜原料进行处理
第三节 寄生虫 • 寄生虫 一群不能独立生活、大半时间要在宿主体内寄生,吸收宿主的养分才能发育成熟的动物 • 宿主 在寄生和被寄生的关系中,以其机体给寄生虫提供空间和营养物质的生物 • 寄生虫病 寄生虫侵入人体,并有明显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感染 • 食源性寄生虫病 易感个体摄入被寄生虫或其虫卵污染的食物而感染寄生虫病
第三节 寄生虫 • 寄生虫对人畜产生危害的机理 寄生虫以幼虫或感染性虫卵等形式侵染人体 大多被感染的病人不能产生免疫 机械损伤 夺取养分 分泌毒素 造成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