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7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 —— 改善教学的行动研究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 —— 改善教学的行动研究. 杨玉东 mathedu@163.com 上 海 市 教 育 科 学 研 究 院. 一、从 “ 案例 ” 到 “ 课例 ” —— 为何聚焦到课例. 引言 教师的需求 1 什么是课例、课例研究? 2 课例研究中有哪些问题要注意?. A. 未结合课例的纯理论指导. 36.7. 35.7. 40. B. 与同事共同阅读理 论材料并相互交流. 35. 30. 21.6. C. 课改专家与经验丰富的教 师共同指导课堂教 学. 25. 20. D. 经验丰富的同事在教材 教法方面的指导. 15.

Download Presentation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 —— 改善教学的行动研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改善教学的行动研究 杨玉东 mathedu@163.com 上 海 市 教 育 科 学 研 究 院

  2. 一、从“案例”到“课例” ——为何聚焦到课例

  3. 引言 教师的需求 1 什么是课例、课例研究? 2 课例研究中有哪些问题要注意?

  4. A. 未结合课例的纯理论指导 36.7 35.7 40 B. 与同事共同阅读理 论材料并相互交流 35 30 21.6 C. 课改专家与经验丰富的教 师共同指导课堂教学 25 20 D. 经验丰富的同事在教材 教法方面的指导 15 10 2.8 3.2 5 E. 同事之间对教学实际问题 相互切磋交流 0 A B C D E 教师的需求:关注务实 • 教师需要有课例的专业引领 “在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怎样的专业指导对教师的帮助最大?” (295份有效问卷)

  5. 与自己水平相当的教师相 互听课讨论 专家和优秀教师听自己的 课并点评 听优秀教师的课并听专家 点评 专家、优秀教师和自己合 作备课,听课、评课,研 究改进 听优秀教师的课,并结合 自己的教学实际参加讨论 • 教师需要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 “哪种听课、评课方式对教师帮助最大?”(295份有效问卷)

  6. 1.什么是课例、课例研究? “课例”是一个课堂教学改进的实例,是对教学改进过程中的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讲教学研究的故事”)。 “课例研究”试图有主题、有目标、有方法、有基点地研究一堂课如何改进,而且这个改进过程对于我们改进一类课有所启发,是传统教研活动的精致化研究。

  7. 案例(法学、医学都有) 教育案例(如班主任如何处理学生考试作弊) 课堂教学案例(专称为课例) • 课例与教案(教学设计)有何差别? • 课例与案例有何关系? • 课例有何突出特点?

  8. 2.课例研究有哪些问题要注意? 相关文章链接: (1)不要把课例研究看得太复杂 (2)不要让课例研究的选题绊住了手脚 (3)也议课例研究是先“选题”还是先“选课” 可参见:嘉沪高级研修班导师组的博客 http://blog.cersp.com//userlog8/94606/index.shtml

  9. 二、从常规教研到课例研究 ——如何做课例研究

  10. 引言 常规教研的问题与需求 1 问题驱动学习(有主题) 2 差异推动进取(有目标) 3 技术突破经验(有方法) 4 共识导向深入(有基点)

  11. 常规教研:问题与需求 问题1:“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以应付考试为中心” 是常规教研活动中的突出问题 本次调研范围覆盖了上海市8区的329所中小学。涉及24个学科的教师问卷896份,其中有效问卷835份;个别访谈446人,其中校长96人,教研组长150人,特级教师40人,一般教师160人。我们采用Thurston统计方法,试图测评教师心目中哪个是“当前学校教研活动中的突出问题”。我们根据访谈结果归纳出了五个方面的选择支。

  12. 问题2:“问题意识差,交流对话少”,教研活动中教师缺乏问题2:“问题意识差,交流对话少”,教研活动中教师缺乏 真正的合作学习,研讨风气有待进一步开创 我们同样用Thurston统计方法,了解“在集体教研活动中,老师觉得自己经常或擅长做的是什么?”有意思的是,我们试图问的是“最擅长和经常做的是什么”,但统计图中展示给我们最明显的却是:教师自以为“不擅长或不经常做”的是“质疑别人的经验和做法”、“表达自己的经验与不足”

  13. 需求:教师欢迎集体研讨、有专家参与的研讨 我们对教师所认为的“有效教研活动”形式进行调查,问卷结果: • 94.76%的教师认为“集体研讨”更有效; • 91.18%的教师认为“有专家指导的研讨”更有效。

  14. 如何开展课例研究?——提高常规教研的有效性如何开展课例研究?——提高常规教研的有效性 • 教研活动如何有明确的方向? • 教研活动如何让不同类型的教师受益? • 教研活动如何突破经验层面的局限? • 教研活动如何让研讨开展得深入?

  15. 1、问题驱动学习(有主题) ——选取研究的主题和授课内容 问题:主题哪里来? 授课内容如何确定?

  16. 例1:漏“÷2”仅仅是粗心所致吗?——如何让学生获得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概念性理解例1:漏“÷2”仅仅是粗心所致吗?——如何让学生获得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概念性理解 在一次非正规数学教研活动中,几位老师不约而同的对三角形面积公式学习中很多学生漏除2的现象产生了共鸣。这漏除2仅仅是记忆缺失问题还是学生根本就没有获得“探究性理解”呢?经过进一步的交流,对于学生漏除2的原因我们基本达成以下认识:学生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自然遗忘的学生比例可能会相对逐步增加,但经过教师提醒或者复习后,有部分学生可以重新获得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有一部分学生的理解却始终无法激活。记忆缺失的主要原因应该归咎于学生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时的理解不够深刻,即机械记忆造成的。

  17. 但上述分析仅仅是我们教研组老师基于经验的分析,为了让我们的教学更具针对性,我们觉得有必要把经验分析建立在调查的事实基础之上。为此,我们在学校五六年级学生中做了一次关于三角形面积内容的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35份,回收435份,有效卷435份,其中五年级220份,六年级215份。但上述分析仅仅是我们教研组老师基于经验的分析,为了让我们的教学更具针对性,我们觉得有必要把经验分析建立在调查的事实基础之上。为此,我们在学校五六年级学生中做了一次关于三角形面积内容的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35份,回收435份,有效卷435份,其中五年级220份,六年级215份。

  18. 问题:主题哪里来? 授课内容如何确定? • 源于引起教研组老师普遍关注的现象 • 在学过公式的五六年级435名学生的调查(62名错误,78名无法解释) • 漏掉“÷2”不仅仅是遗忘,那么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获得概念性理解?

  19. 例2:来自青浦珠溪中学一个教研组的活动 2004年10月到11月间,我们——上海市教科院的研究人员和进修学院的教研员——两个学校的“局外人”,参加了青浦珠溪中学物理教研组的系列研修活动。说实话,作为研究者与物理学科教研员,我们参加这样的研修活动是有预先目的的。我们想了解:

  20. ●普通中学的教师对新课程究竟有怎样的理解和准备?他们在实施新课程中存有哪些困惑与难处?●普通中学的教师对新课程究竟有怎样的理解和准备?他们在实施新课程中存有哪些困惑与难处? ● 如何发起教研组全体教师都能投入的研修活动,让老师们面对现实,真正体会群体智慧的力量? ● 教师发展的支持者和促进者如何在与一线教师的合作中,探寻有效研修活动所需的技术和能力? 带着问题和期盼,我们走进了青浦珠溪中学物理教研组。

  21. 珠溪中学,上海青浦朱家角镇上的一所农村初级中学,生源不理想,物理成绩处于全区中游偏下的位置。珠溪物理组,三位老教师和四位年轻教师组成的集体,老教师中最年轻者三年后将退休,年轻教师中最长者有着五年的教龄。珠溪中学,上海青浦朱家角镇上的一所农村初级中学,生源不理想,物理成绩处于全区中游偏下的位置。珠溪物理组,三位老教师和四位年轻教师组成的集体,老教师中最年轻者三年后将退休,年轻教师中最长者有着五年的教龄。

  22. (1)面对学生厌学,唤醒改变的自觉 我们去的那天是全区所有学校物理组分散教研活动时间。珠溪中学物理组的教研内容是:期中考试的布置和准备。 尽管我们一再说明并不想打扰老师们的正常活动,但是教研组长谭老师——五年教龄任教研组长有一年多,还是汇报式地向我们介绍了学校的物理教学情况。将近十多分钟,谭老师独白与其他老师简短的插话、问话,似乎成了零零落落的画外音。为了扭转这种气氛,也为了让老师感觉由我们所参加的教研活动是有意思的,我们提出了一个话题:请老师们说说面对课改,他们的困难,困惑或者是苦衷。可能“话题”正切中了老师们的现状,是老师们平时想说而又没有机会谈论的,在座的老师一下子话多了起来。

  23. “拿我带的两个班来说:学生连最简单计算都会不可思议地出错;手把手地教,还是教不会;物理差的学生其他成绩也差,各科老师轮番找他们补课,于是用于物理的个别辅导时间少得可怜。”“拿我带的两个班来说:学生连最简单计算都会不可思议地出错;手把手地教,还是教不会;物理差的学生其他成绩也差,各科老师轮番找他们补课,于是用于物理的个别辅导时间少得可怜。” “象实验中学不仅多媒体设备好,教音频时还有学生弹吉他演示,我们的学生不要说会弹吉他了。” “我们的学生很多来自农村,不仅调皮,学习动机也不高,为了让他们学好,我们真是动足了脑筋。”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坐下来听”,徐老师叹了口气说。

  24. 作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者和支持者,当我们听到老师们这样的归因,我们是有焦虑的。怎么办?我们试图再次利用我们的身份来扭转这个局面。我们接着徐老师“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坐下来听”这句话,抛出了第二个话题:用什么办法能让学生听,而且听了能懂呢?我们的初衷是:面对学生厌学,唤醒教师改变的自觉。改变观念、方法、手段、策略等等,让我们的教更适合学生的学。作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者和支持者,当我们听到老师们这样的归因,我们是有焦虑的。怎么办?我们试图再次利用我们的身份来扭转这个局面。我们接着徐老师“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坐下来听”这句话,抛出了第二个话题:用什么办法能让学生听,而且听了能懂呢?我们的初衷是:面对学生厌学,唤醒教师改变的自觉。改变观念、方法、手段、策略等等,让我们的教更适合学生的学。

  25. (2)情境议题太大,看来要由具体课例启动 老师们是用心的,谈到这个话题也是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不同的老师亮出了他们不一样的做法和想法。 “这次我教电路时,把学生带到了实验室,让他们动手做一做,结果这次测验很多学生这部分掌握得挺好的。学生的兴趣很重要。” “学生这一头精神涣散,思想不集中,一些基本的概念都记不住。学校最好有些希奇的实验器材就能吸引学生了。” “其实不仅是教具,创设一些有趣的学习情境也相当重要。有时我会将电视里看到的一些与物理有关的事情给学生讲,初中的学生还是小孩子,和生活联系的物理是他们感兴趣的,有意思的。” “是啊,现在有些教学类的电视节目就是创设了一些很有趣的情境,让孩子有兴趣去动脑筋,然后学习一些科学的概念和原理的。” “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也是物理课改提倡的。”

  26. 老师们这样的谈话似乎显得有点空泛,因为所谈论的都还只是在课的边缘,是一些去情境化的抽象表征,并没有真正涉及物理这门学科本身的教与学。看来“情境”这个议题太大,要由具体的课例启动。老师们这样的谈话似乎显得有点空泛,因为所谈论的都还只是在课的边缘,是一些去情境化的抽象表征,并没有真正涉及物理这门学科本身的教与学。看来“情境”这个议题太大,要由具体的课例启动。 谭老师建议由她来上《滑轮》这一课作为大家具体研讨的对象,她先备课,拿出教案。谭老师的动议马上得到了我们全体的响应。因为我们都明白,镶嵌于具体情境中的“课例”,是教师专业知识激活或重构的“触媒”;源于真实问题的课例,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共同探索、发展和分享相关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的平台。

  27. (3)有话可说,引发异质讨论 《滑轮》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今天在座的七位老师也都有教滑轮的经验,所以对于谭老师的教学设计时,老师们非但不陌生,而且都感到有很多话要说。老师们各抒己见: “用定滑轮提重物,学生容易掌握,但用动滑轮就不会了,因为他不能想象,提重物时连同滑轮一起往上提,竟然会省力。这个设计估计学生掌握很困难。” “要求学生组装滑轮时,老师一定要铺垫好,指导语要明确,尤其是动滑轮,因为学生这方面的概念很差,以前老师演示一遍,学生跟着做,还有学生不能掌握的。” “建立杠杆和滑轮间的关系,可能自制一个的教具,将杠杆的五个要素放大,会效果好的。我以前做过的。”……

  28. (4)教案不能复制效果,还需行为跟进 又过了一天,我们全体观摩了谭老师的课。谭老师在正式上课之前,给我们发了份她的教案。谭老师的教案思路清晰,而且环环紧扣,吸收了教研组其他老师的一些建议,也有好多自己的想法。但是,课似乎并不象教案那样的清晰,有亮色。

  29. “课上得很急,学生实验也不充分,整堂课的秩序蛮乱的。学生的观察、表达、实验数据的处理,都没有到位,和我本来的意图相差很远”,谭老师一脸沮丧。“课上得很急,学生实验也不充分,整堂课的秩序蛮乱的。学生的观察、表达、实验数据的处理,都没有到位,和我本来的意图相差很远”,谭老师一脸沮丧。 “今天课上出现了好些用滑轮的情境,蛮能吸引学生的。但有些好象学生不明白你说的情境比如攀岩的装置中也有滑轮,我也糊涂了。还有一个学生讲到升降机上有定滑轮,你一下子楞住了”。 “让学生探究实验好象挺好,但今天课上,学生动手显得多余,效果还不如老师先上一节课,再让学生动手做的好”,徐老师感慨地说。 ……

  30. 最后,我们一致认为:谭老师应该再上一堂课。因为惟有通过行为的跟进——再次上课,才能使讨论中的设想、建议等与真实的课堂发生交互作用,让我们参与讨论的每个人都有机会对问题进行再一次的实践审视,提升我们的实践知能;也惟有如此,才能使下一次的研修活动以前一次实践积累的经验和反思为起点,有一个发展与深化。这是一个环环相扣,连环改进的过程。最后,我们一致认为:谭老师应该再上一堂课。因为惟有通过行为的跟进——再次上课,才能使讨论中的设想、建议等与真实的课堂发生交互作用,让我们参与讨论的每个人都有机会对问题进行再一次的实践审视,提升我们的实践知能;也惟有如此,才能使下一次的研修活动以前一次实践积累的经验和反思为起点,有一个发展与深化。这是一个环环相扣,连环改进的过程。

  31. (5)评论与碰撞,进一步聚焦问题 当一群人聚在一起研讨的主要目的不是要解决个人方面的问题,而是去完成某项有意义的任务,旨在探讨一种更深层次上的问题时,我们不用兜圈子,不用东拉西扯,避免尴尬,我们直言不讳,冲突、碰撞开始出现。这是必然的,我们要做的是,通盘考虑全局,分析哪些是好的主意,哪些是课的毛病,形成看法和办法,然后大胆地去尝试它。又一次的课后反馈会议开始了:

  32. “人们制造机械的目的,无非是为方便或为省力,所以我们应该呈现给学生的也是越简单越直观越好,可以直截了当地导入新课。”“人们制造机械的目的,无非是为方便或为省力,所以我们应该呈现给学生的也是越简单越直观越好,可以直截了当地导入新课。” “现在课上创设情境,是为了让学生感受用了机械比不用确实是方便了,省力了。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理解物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很重要”。 “情境不是装门面的,不是光为了吸引学生的,情境是为后面的学习提供思路,问题是后面要学的是什么?” “创设情境由学生动手探究得出结论,课是生动了,一些学生也能掌握,这比老师‘灌’要好得多,但这里的前提是学生的能力。对象不适合,效果肯定不好”。 “这些都是很好的设想,但知识点的落实上是有问题,考试怎么办?”

  33. 老师们安静下来了,讨论似乎陷入了僵局。“发展能力与落实知识点”——一个严肃的话题。其实仔细想想,不难发现,当下面临的僵局,正是每位教师内心思维冲突的一种外显:对于学科和学科教学的理解。老师们安静下来了,讨论似乎陷入了僵局。“发展能力与落实知识点”——一个严肃的话题。其实仔细想想,不难发现,当下面临的僵局,正是每位教师内心思维冲突的一种外显:对于学科和学科教学的理解。 作为本次研修活动的一员,我们以理论工作者的角度,向老师们介绍了当今新的学习理论,以及它们在科学学习中的应用。经过一番问答、争论,我们最终将问题进一步聚焦于: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促进学生对于物理(滑轮)概念的理解。

  34. 课例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1)不要把课例研究看得太复杂 (2)不要让课例研究的选题绊住了手脚 (3)课例研究是先“选题”还是先“选课”

  35. 2、差异推动进取(有目标) ——制定教研组或备课组活动计划 问题:谁该对本次课例研究负责? 参与老师分担怎样的角色?

  36. 3、技术突破经验(有方法) ——应用课堂观察技术和研究方法 问题:如何使用观察技术记录课堂信息? 如何运用学科内容分析工具? 如何获取学习效果“以学论教”?

  37. 如何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每轮课后抽取好、中、差学生各三名进行访谈: • 你能说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 你能举出图形解释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意思吗? • 你还有别的图形可以解释公式吗?

  38. 4、共识导向深入(有基点) ——梳理教研活动中的讨论 问题:每一轮授课后的讨论如何展开? 每一轮授课改进在哪里? 有什么相关研究可以利用? 最后达到了什么共同认识?

  39. 第一阶段:侧重于“÷2”的理解 小学生的概念性理解必须借助表象操作——建立直观模型 ÷2的理解有两类模型: • 补出一个△——较易理解 • 同一个△等积变形——较难理解 第二阶段:侧重于分类处理 获得概念性理解的两种方式:建构性理解与解释性理解 • 在得出公式阶段——建构性理解(用容易理解模型) • 得出公式后——解释性理解(用较难理解的模型)

  40. 结论:“如何让学生获得概念性理解” • 很多看似 “粗心”的错误,是没有获得概念性理解所致 • 概念性理解在教学上可以分阶段而获得,与教师的分阶段呈现方式或处理策略相关 • 在概念性理解的教学中,要把握哪些是学生容易理解的、哪些是容易误解的 • 学生的概念性理解在知识的前后连贯中容易获得 • 用学科中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获得前后连贯的概念性理解

  41. 三、从经验论文到课例研究报告 ——课例有何特点

  42. 1 课例有哪些要素构成? 2 课例有哪些类型? 3 一个好的课例有何特征? 4 如何写出一个课例? 5 经验论文离课例报告有多远?

  43. “认真”难,认真中保持“清醒”更难! 为了保持清醒,时时质问: 1、这个课例想解决什么问题? 2、课例中引用了哪些过程性资料,如何围绕研究问题的?课例研究中使用了哪些方法观察或分析课堂教学? 3、课例中哪个部分给我印象最深?如何描述的? 4、课例研究得到了什么结果?提炼和概括超越经验水平了吗?

  44. 1. 课例由哪些要素构成? • 背景与主题 • 情境描述 • 问题讨论 • 诠释与研究 常见问题、困扰难点、核心理念 环绕主题、裁减情节、引人入胜 提出问题、引发讨论、放飞思维 理性解读、提炼观点、超越经验

  45. 2. 课例有哪些类型? • 问题呈现型 • 经验分享型 • 理论验证型 • 知识产生型

  46. 2. 课例有哪些类型? • 问题呈现型 • 经验分享型 • 理论验证型 • 知识产生型 关注理论与实践关系,但偏重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设法找到理论来协助解决实践问题,以问题唤起深思和反省的行动。

  47. 2. 课例有哪些类型? • 问题呈现型 • 经验分享型 • 理论验证型 • 知识产生型 强调故事和利用叙述体故事来获得知识和沟通,课例是重要文献资料,是理论无法取代的知识。

  48. 2. 课例有哪些类型? • 问题呈现型 • 经验分享型 • 理论验证型 • 知识产生型 尊崇理论的价值,认为教学是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结果,课例为印证理论的实例。

  49. 2. 课例有哪些类型? • 问题呈现型 • 经验分享型 • 理论验证型 • 知识产生型 有新发现,课例本身就是知识 。

  50. 3. 一个好的课例有何特征? • 主题明确 • 线索清楚 • 具有关键性事件 • 过程性资料翔实 • 有结论和反思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