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6

肿瘤免疫 及其免疫检验

第二十九章. 肿瘤免疫 及其免疫检验. 诊断学教研室 200 7 、 3. 本章学习要点. ● 掌握肿瘤特异性抗原、肿瘤相关抗原、分化抗原的概念,常用肿瘤标志物检测的免疫学方法。 ● 熟悉肿瘤抗原的分类,常见肿瘤标志物应用原则。 ● 了解肿瘤发生的因素、的肿瘤的免疫逃避机制,机体的抗瘤免疫效应机制。. 引言. ● 肿瘤免疫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肿瘤的抗原性,肿瘤的免疫逃避机制,机体的抗瘤免疫效应,肿瘤的免疫学诊断和免疫学治疗等。 ● 肿瘤免疫学检验是通过免疫学方法检测肿瘤特异性或肿瘤相关性标志物,达到早期筛选、辅助诊断、病情检测和预后评估等目的。

bridie
Download Presentation

肿瘤免疫 及其免疫检验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十九章 肿瘤免疫及其免疫检验 诊断学教研室 2007、3

  2. 本章学习要点 ●掌握肿瘤特异性抗原、肿瘤相关抗原、分化抗原的概念,常用肿瘤标志物检测的免疫学方法。 ●熟悉肿瘤抗原的分类,常见肿瘤标志物应用原则。 ●了解肿瘤发生的因素、的肿瘤的免疫逃避机制,机体的抗瘤免疫效应机制。

  3. 引言 ●肿瘤免疫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肿瘤的抗原性,肿瘤的免疫逃避机制,机体的抗瘤免疫效应,肿瘤的免疫学诊断和免疫学治疗等。 ●肿瘤免疫学检验是通过免疫学方法检测肿瘤特异性或肿瘤相关性标志物,达到早期筛选、辅助诊断、病情检测和预后评估等目的。 ●由于免疫学方法的特异、简便、快速和敏感、肿瘤免疫学诊断已成为肿瘤的早期普查、辅助诊断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手段。

  4. 第一节 概述 一、肿瘤的发生因素: —遗传因素、机体免疫状态、年龄 —物理(辐射、射线及紫外线等)、 化学诱变剂、生物因素(病毒) 1. 机体受到物理辐射或化学致癌剂的作用,细胞DNA受 到 损伤,导致某些基因发生突变、染色体断裂和异常重排 而发生肿瘤。 2. 机体细胞在外界因素影响下,可使细胞内原本存在的原 癌基因活化、抑癌基因失活以及基因发生重排或突变, 导致基因表达异常而发生肿瘤。内在因素 外 部 诱 因 内 在 因 素

  5. 第一节 概述 二、肿瘤的免疫逃避机制 肿瘤患者机体并不能有效地清除癌变细胞,这除与机体的内在因 素有关外,与肿瘤细胞本身的逃避宿主免疫系统攻击有关。 1. 肿瘤细胞缺乏刺激机体免疫应答所需的成分 ●肿瘤细胞缺乏有效的抗原性表位,难以激发抗瘤免疫效应 ●肿瘤细胞异常表达的MHC分子,使机体的 CTL不能识别肿瘤细胞表面 的抗原,瘤细胞得以逃避宿主免疫攻击。 ●缺乏共刺激分子 B7-1和黏附分子,不能诱发机体产生有效抗肿瘤免 疫应答。 ●肿瘤细胞表面抗原封闭或覆盖,阻碍CTL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攻击。 ●肿瘤细胞可分泌抑制因子,

  6. 第一节 概述 二、肿瘤的免疫逃避机制: 2. 肿瘤抗原诱发免疫耐受 ● 幼稚阶段的淋巴细胞接触肿瘤抗原后可被诱发免疫耐受 3. 肿瘤细胞诱导免疫细胞凋亡或自身抵抗凋亡 ● Fas表达增高,肿瘤细胞特异性导致CTL的凋亡 ● Fas信号转导分子缺陷,抵制FasL的细胞凋亡 4. 免疫抑制 ●机体免疫系统功能障碍 ●恶性肿瘤直接或间接抑制机体免疫功能

  7. 第二节 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 一、体液免疫效应 1. 激活补体的溶细胞作用 ●抗瘤抗体与肿瘤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激 活补体的经典途径,发挥溶细胞作用 2. ADCC效应杀伤瘤细胞作用的 ●机体效应细胞表面有表面有FcrR,可与肿瘤特异性抗体 结合,并借助ADCC效应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8. 第二节 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 一、体液免疫效应 3. 调理吞噬作用 ●抗瘤抗体可通过调理作用促进巨噬细胞吞噬肿瘤细胞作用 4. 干扰肿瘤细胞的黏附特性 ●封闭肿瘤细胞表面的受体,阻断所结合蛋白的生物学活性,抑制肿瘤增殖 ●封闭肿瘤抗原,阻碍肿瘤细胞的黏附特性而影响肿瘤生长5. 其它作用

  9. 第二节 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 二、细胞免疫效应 1. T细胞 ●CD4+T细胞 介导的抗肿瘤效应 —专职APC可捕获肿瘤细胞分泌的或表面脱落的抗原、摄取脱落的瘤细胞,经加工处理后,以MHCII类分子限制的方式提呈给CD4+T细胞 ,使其发挥抗瘤效应 —CD4+T细胞 还参与激活B细胞、 Mφ、NK细胞和CTL协同发挥抗瘤作用 —活化细胞所释放的多种细胞因子也参与抗瘤作用

  10. 第二节 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 二、细胞免疫效应 1. T细胞 ●CD8+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效应 —CD8+ CTL可识别瘤细胞表面肿瘤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被激活后增殖,分化为具有杀瘤活性的CTL —CD4+Th细胞在CD8+ CTL的激活过程起辅助作用 —CD8+ CTL可借助分泌细胞因子发挥杀瘤作用

  11. 第二节 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 二、细胞免疫效应 2. NK细胞 ● 无须抗原致敏、不受MHC限制,可直接杀伤敏感肿瘤细胞 ●NK细胞和肿瘤细胞间黏附分子介导的黏附作用,杀伤肿瘤 ●肿瘤细胞可能通过释放抑制信号介导NK细胞杀瘤作用 非特异性识别和杀伤机制

  12. 第二节 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 二、细胞免疫效应 3. 巨噬细胞 ● Mφ的抗肿瘤提呈作用、参与T、B细胞的特异性杀瘤效应 ●肿瘤抗原激活T细胞释放特异性 Mφ武装因子杀伤肿瘤 ●活化Mφ产生细胞毒性因子介导杀伤、和溶解肿瘤细胞 ● Mφ与致敏T细胞、特异性抗体和补体协同发挥抗瘤作用 ● Mφ过程中所产生的NO,能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 ● Mφ在抗肿瘤免疫中具有双重作用

  13. 第二节 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 二、细胞免疫效应 4. 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是一专职抗原提呈细胞,辅佐T、B细胞参与特 异性杀伤肿瘤过程 5. 其它细胞 ●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和肿瘤侵润淋巴细胞(TIL)参与抗肿瘤免疫 ●中性粒细胞与单核-吞噬细胞参与抗肿瘤免疫

  14. 第三节 肿瘤抗原的分类 肿瘤抗原(tumour antigens) ——是细胞在癌变过程中表达的新抗原物质的总称、存 在于肿瘤细胞表面或体液 肿瘤标志物(tumour marker) ——实验室诊断的物质基础 肿瘤抗原产生的可能机制 ●最直接的是细胞发生新的蛋白 ●点突变或基因重组至细胞内癌基因活化,促使表型改变 ●随机突变 ●胚胎抗原的过度表达或分化抗原的异常表达

  15. 第三节 肿瘤抗原的分类 肿瘤抗原(tumour antigens) ——是细胞在癌变过程中表达的新抗原物质的总称、存 在于肿瘤细胞表面或体液。 肿瘤标志物(tumour marker) ——实验室诊断的物质基础 肿瘤抗原产生的可能机制

  16. 第三节 肿瘤抗原的分类 肿瘤抗原产生的可能机制

  17. 第三节 肿瘤抗原的分类 一、肿瘤特异性抗原(TSA) ——只表达于肿瘤组织,而不存在于正常组织的抗原 1. 化学物质诱发的TSA ●高度个体化,具有不同的抗原特异性 ●肿瘤的抗原性较弱 2. 病毒诱发的TSA ●同一种病毒诱发的不同类型的肿瘤均可表达相同的抗原 ●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

  18. 第三节 肿瘤抗原的分类 一、肿瘤特异性抗原(TSA) 3. 自发性肿瘤TSA ●人类大多数肿瘤属于自发肿瘤,无明显诱因 ●一些类似于化学因素诱发的肿瘤,有明显的个体特异性 ●一些类似于病毒诱发的肿瘤具有共同抗原

  19. 第三节 肿瘤抗原的分类 二、肿瘤相关抗原(TAA) ——不只存在于肿瘤患者的癌变细胞或体液中,也微量存 在于正常细胞或体液中,但发生肿瘤时,此类抗原水 平明显升高,而无肿瘤特异性。 1. 胚胎抗原 ●是一类在正常情况下表达在胚胎组织而不表达在成熟组织上的蛋白。 如(AFP、CEA、FSA)等。 2. 分化抗原 ●为特定组织类型以及该组织正常分化的特定阶段所特有。 ●是正常细胞的一部分,不能刺激抗肿瘤的免疫应答。

  20. 第四节 常见肿瘤的免疫诊断及应用原则 肿瘤标志物的定义: 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 TM)是指在肿瘤的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本身所产生的或者是由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的,反映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这类物质包括蛋白质、激素、酶(同工酶)、多胺及癌基因产物等。肿瘤患者血液或体液中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对肿瘤的辅助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病情监测以及预后的评价具有一定的价值。

  21. 第四节常见肿瘤的免疫诊断及应用原则 一、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一)临床常规检测的肿瘤标志物 1. 甲胎蛋白(AFP) 是胎儿早期血清中主要的蛋白质。当肝细胞或生殖腺胚胎组织发生恶性病变时,AFP含量升高. AFP的检测: EIA 和RIA ;正常成人<20 μ g/L 成人血清AFP升高见于: ☞原发性肝癌(80-90 %)可在症状出现前6-12个月作出诊断 ☞非转移性肝癌及肝外肿瘤,生殖腺胚胎癌、胃癌或胰腺癌 ☞非肿瘤性疾病;先天性胆道闭锁症,急性肝炎,肝硬化等 ☞孕妇血清AFP增高,当>300 ug/L时

  22. 第四节常见肿瘤的免疫诊断及应用原则 一、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一)临床常规检测的肿瘤标志物 2. 癌胚抗原( CEA) 主要存在于胎儿消化道上皮组织、胰脏和肝脏。正常情况下CEA入胃肠道,而肿瘤细胞分泌的CEA则进入血液和淋巴液,故血中CEA含量会增高。 CEA的检测: EIA 、RIA 参考值<5μg/L (97%健康人低于此值) 吸烟者可达 5 μg/L 血清CEA升高见于: ☞消化道恶性肿瘤:整个胃肠道恶性肿瘤均可增高。 ☞非消化道恶性肿瘤:如卵巢癌、肺癌有不同程度升高。 ☞检测胸、腹水或胃液的CEA含量对鉴别诊断有意义。 ☞CEA与其它肿瘤标志物结合测定可以提高对癌症的检出率。

  23. 第四节常见肿瘤的免疫诊断及应用原则 一、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一)临床常规检测的肿瘤标志物 3.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 血清PSA 分子形式: 复合型PSA (t-PSA) 参考值 < 4.0 μg /L F/T比值>0.25 游离型PSA (f-PSA) 参考值 < 1.0 μg /L (PSA)是一种仅由前列腺上皮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当正常腺管结构遭到良性、恶性肿瘤或炎症的破坏时,其血浆中PSA水平升高。正常人血清中PSA<4ug/L。 注意:采集病人的血清标本前,若进行前列腺按摩,将导致血清 PSA升高。

  24. 第四节常见肿瘤的免疫诊断及应用原则 血清PSA升高见于: (1)前列腺癌患者可见血清PSA浓度升高。以血清t-PSA >4μg /L判断阳性,则阳性率可达50%-80%。t-PSA血清浓度和阳性率随着病程的进展而增高,因此,PSA可作为监测前列腺癌病情变化和疗效的重要指标。 (2)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也可见t-PSA和f-PSA水平轻度升高,必须结合其它检查进行鉴别。 (3)单独使用t-PSA和f-PSA升高来诊断前列腺癌时很难排除前列腺增生症,特别是当t-PSA在5 μg /L-10 μg /L时。此时应用t-PSA和f-PSA来判断。t-PSA/f-PSA<10%提示前列腺癌,t-PSA和f-PSA比值>25%时提示前列腺增生症。其特异性达90%, 正确率>80%。

  25. 第四节常见肿瘤的免疫诊断及应用原则 一、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一)临床常规检测的肿瘤标志物 4. 糖链抗原(CA) (1)CA19-9、CA50 (CA19-9)在消化道腺癌病人血清中的浓度可明显升高,是胰腺癌和胆管癌的肿瘤标志物。 [参考值]ELISA法和IRMA法 0~3.7 ku /L (1)胰腺癌(80%~95%)、肝癌、胆管癌、胃癌时CA19-9可明显生高。 (2)与癌肿的进展呈正相关,动态观察对疗效判断有参考价值。 (3)急性胰腺炎、胆汁淤积性胆管炎、胆石症、急性肝炎、肝硬 化 等CA19-9有不同程度升高。 (4)CA19-9、 CA50与CEA联合检测可提高阳性检出率

  26. 第四节常见肿瘤的免疫诊断及应用原则 一、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一)临床常规检测的肿瘤标志物 4. 糖链抗原(CA) (1)CA125 (CA125)是存在于卵巢肿瘤的上皮细胞内的糖蛋白类相关抗原,作为卵巢癌的辅助诊断是个重要的标志物。 [参考值]ELISA法和IRMA法 0~3.5 ku /L, 卵巢癌患者血清中CA125水平明显升高。阳性诊断率为90%,价值较 大。动态观察对疗效和判断复发较为敏感。 其它恶性肿瘤也有一定阳性率,如宫颈癌、乳腺癌、消化道癌、肺癌等。 非恶性肿瘤,如子宫内肌瘤、卵巢囊肿、肝硬化等也有不同程度升高。

  27. 第四节常见肿瘤的免疫诊断及应用原则 一、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一)临床常规检测的肿瘤标志物 4. 糖链抗原(CA) (1)CA15-3 (CA15-3 是乳腺细胞上皮表面糖蛋白的变异体,因为对乳腺癌有一定的特异性,尤其晚期乳腺癌100%,故作为诊断乳腺癌的重要标志物。 [参考值]ELISA法和IRMA法 < 20 ku/L (1)在乳腺癌的初期敏感性较低,转移性乳腺癌阳性率可达80%, CA15-3可作为原发性乳腺癌的辅助诊断指标。 (2)可以作为手术后随访,监测肿瘤复发、转移的指标。 (3)其它恶性肿瘤,如肺癌、肾癌、结肠癌、胰腺癌、卵巢癌、子宫 癌、原发性肝癌等也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

  28. 第四节常见肿瘤的免疫诊断及应用原则 一、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一)临床常规检测的肿瘤标志物 4.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NSE) [参考值] ELISA法和RIA法 ; < 15μg /L NSE是一种酸性蛋白酶,参与糖酵解,主要作用是催化二磷酸甘油变成烯醇式磷酸丙酮酸。肿瘤组织糖酵解作用加强,细胞增殖周期加快,细胞内的NSE释放进入血液增多,导致此酶在血清内含量增高。研究发现小细胞肺癌是一种能分泌NSE的神经内分泌性质肿瘤。 临床上小细胞肺癌对复合化疗及放疗敏感,治疗效果好。 注意:NSE可存在于正常红细胞中,标本溶血会影响测定结果

  29. 第四节常见肿瘤的免疫诊断及应用原则 一、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一)临床常规检测的肿瘤标志物 4.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NSE) (1)小细胞肺癌患者NSE水平明显高于肺腺癌、肺鳞癌、大细胞肺癌 等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用于鉴别诊断,监测小细胞肺癌放疗、 化疗后的治疗效果,复发时血清NSE水平升高。用NSE升高监测 复发要比临床确诊复发早4-12周。 (2)肾脏神经母细胞瘤患者NSE异常升高,也可用来监测神经母细胞 瘤的病情变化,评价疗效和预报复发。 (3)神经内分泌细胞瘤,如嗜铬细胞瘤、胰岛细胞瘤、甲状腺髓样瘤 、黑色素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等患者血清NSE也可增高。

  30. 第四节常见肿瘤的免疫诊断及应用原则 一、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二)常用肿瘤标志物检测的免疫学方法 酶免疫测定法(EIA) 放射免疫测定法(RIA) 荧光免疫测定法 (FEIA) 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 化学发光法 电化学发光法酶免疫测定法(EIA)

  31. 第四节常见肿瘤的免疫诊断及应用原则 一、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三)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 酶免疫测定法(EIA) 放射免疫测定法(RIA) 荧光免疫测定法 (FEIA) 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 化学发光法 电化学发光法酶免疫测定法(EIA)

  32. 第四节常见肿瘤的免疫诊断及应用原则 部分肿瘤标志物选择范围: 癌种 肿瘤标志物选择顺序 睾丸肿瘤 β-HCG、AFP,、AKP、CEA 膀胱肿瘤 ABO(H)、CEA、TPA 前列腺癌 PSA(包括T-PSA、F-PSA及f/t)、PAP 乳腺癌、宫颈癌 CA153、CA125、CEA、72-4 结直肠癌 CEA、CA19-9、CA50、CA125、CA242 肝癌、胰腺癌 AFP、CEA、CA50、CA19-9、APT 肺癌 CA50、CEA/SCC、NSE、SYFRA-211 卵巢癌 CA125、CA50、β-HCG、CEA 白血病、淋巴瘤 白细胞分化抗原

  33. 第四节常见肿瘤的免疫诊断及应用原则 一、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四)肿瘤标志物免疫检测的意义 1. 肿瘤的早期普查 2. 肿瘤的辅助诊断、对良、恶性肿瘤进行鉴别 3. 监测病情 ⑴ 监测肿瘤治疗效果、即肿瘤标志物浓度升高或降低 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 ⑵ 监测肿瘤的复发,即肿瘤治疗后肿瘤标志物浓度降 低肿瘤复发时明显升高 ⑶ 预测肿瘤的预后,即肿瘤标志物浓度越高,预后越 差,反之亦然

  34. 第四节常见肿瘤的免疫诊断及应用原则 二、肿瘤患者免疫状态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一)肿瘤患者机体的细胞免疫水平 (二)肿瘤患者机体的体液免疫水平 (三)肿瘤患者细胞因子检测 ● 作为肿瘤辅助诊断指标 ● 判断病情的发展与恢复情况

  35. 第三十章 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验 杨宝珍 2006、5

  36. 本章学习要点 ●掌握供者、受者、移植抗原;急性、超急性、慢性排斥反应的概念。 ●熟悉排斥反应的种类及发生机制,排斥反应的免疫学检测, ●了解器官移植的基本目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次要组织相容性、其他组织相容性的特点。

  37. 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测 器官移植 ●应用自体或异体的正常组织或器官置换病变的或功能缺损的组织、器官,借以维持和重建机体生理功能,这种疗法称为组织或器官移植。 ●提供健康组织或器官的个体称供者(donor) ●接受组织或器官者称受者(recipient) ——抗原成分(HLA)表达于细胞表面, 触发受体针对移植物发生排斥反应 ——移植免疫学是研究与排斥反应相关的 抗原及其诱导免疫应答机制的学科

  38. 第一节 引起排斥反应的靶抗原 第 6 对 染 色 体 人 类 白 细 胞 抗 原 (HLA) HLA-A HLA-b HLA-c HLA-DR HLA-DQ HLA-DP I类 II类 I类抗原—膜糖蛋白, 存在于所有有核细胞 膜上,以淋巴细胞上 的密度最大,是排斥 反应的最大抗原。 II抗原—由α和β两条糖基化 跨膜多态链构成。主要表达 在B细胞、巨噬细胞和其它抗 原递呈细胞上,与免疫应答 及免疫调节有关。

  39. 第一节 引起排斥反应的靶抗原 一、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HLA抗原(I、II)是最重要的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T细胞对移植物具有超常的反应性和有效的细胞作用 ●供、受者之间HLA型别差异是发生排斥反应的主要原 ●触发移植排斥的生物学效应,与HLA广泛的组织分布和特殊的分子结构密切相关。 来自供体HLA抗原提呈细胞和其它免疫细胞发挥双重作用 同种异体抗原 介导宿主抗移植物 反应(HVGR) 过客细胞的膜分子 参与移植物抗宿主 反应(GVHR)

  40. 第一节 引起排斥反应的靶抗原 两种方式 一、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受者免疫细胞对移植物表面HLA的识别 ● 直接识别,活化以CD8+CTL为主的 细胞, 参与强烈急性排斥反应。 ● 间接识别,活化以CD4+Th为主的 细胞,慢性排斥反应中发挥作用。 二、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mHA) ● 在供受者HLA完全配型情况下,引起的轻度、缓慢的移植排斥反应 的抗原,与个体间存在的 mHA密切相关。 直接识别—受体T细胞对移植物表面的同种异基因HLA 分子的识别,无须加工、处理和递呈 间接识别—受体T细胞对具有相同基因背景的APC所加 工、处理的移植物HLA抗原肽的识别

  41. 第一节 引起排斥反应的靶抗原 三、其它组织相容性抗原 ●ABO抗原系统 ► ABO血型抗体系天然抗体,系红细胞膜上的一类糖蛋白,位于人的 第九对染色体上,是一种重要的移植抗原。 ►广泛分布于人体器官组织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可使受者针对存在移植 物血管内皮表面的 ABO抗原发生血管排斥,导致移植失败。 ●组织特异性抗原 是一类特异性表达于各种器官、组织、细胞上的抗原系统 ►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抗原 ►肾、肝脏、胰腺、心脏、骨髓、皮肤等特异性抗原

  42. 第一节 引起排斥反应的靶抗原 几种引起排斥反应的靶抗原作用特点

  43. 第二节排斥反应的种类及发生机制 • 免疫排斥 • 排斥反应发生的基础 • 时间、组织免疫损伤机制和病理改变分 指移植后,受体发生针 对移植物的免疫应答,造成 其免疫损伤的过程。 是以受供体间组织 细胞的HLA及其他 组织相容性抗原 的差异。 超急性、急性、慢性排斥反应

  44. 第二节排斥反应的种类及发生机制 反 应机 制 一、超急性排斥反应 ——是指移植器官与受者血管接通后数分钟至 24小时内发生不可逆的体液排斥反应。 由于受者体内预存有抗供者组织抗原的抗体 ( HLA、ABO血型、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抗原) 引起血管通透性增高和中性粒细胞侵润,导致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纤维蛋白沉积和大量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从而使移植器官发生不可逆性缺血、变性和坏死。 抗体 抗原 结 合 IgM 通过补体直接破坏靶细胞 通过补体激活所产生的活性片段

  45. 第二节排斥反应的种类及发生机制 二、急性排斥反应 ——发生于移植后数周至数月内(80~90%)。在同种异基 因器官移植中最常见的一类排斥反应。 ——病理检查可见移植物组织出现大量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侵润,提示T细胞发生活化和增殖。 ●CD4+Th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是主要的损伤机制 ●CD8+和CD4+CTL可直接杀伤表达异型抗原的移植物细胞 ●激活的Mφ和NK细胞也参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组织损伤 细胞免疫应答在急性排斥反应中发挥主要作用

  46. 第二节排斥反应的种类及发生机制 有两条抗原提呈途径 二、急性排斥反应 ●直接途径—移植物中树突状细胞和单核细胞等表面富含有 HLA的I、 II分子,它可以刺激供者移植物内的抗原提呈细胞 对受者 机体的免疫系统提供最初的抗原刺激。 ●间接途径—指通过受者的抗原提呈细胞对具有同种异基因HLA的I、II 分子的移植物细胞的识别。 ●最终促使效应T细胞和分泌抗体的浆细胞形成 导致移植组织或器官血管炎 —急性体液排斥反应 —急性细胞排斥反应 移植组织或器官实质性损伤、坏死 效应性T细胞通过血液,从 淋巴组织移行至移植物造成抗原存在 部位的组织损伤;抗体分泌至血液或 移植局部发挥其生物学作用

  47. 第二节排斥反应的种类及发生机制 三、慢性排斥反应 ——发生于移植手术后数月至数年,病情进展缓慢 ——病理特点(1)—正常组织结构丧失和纤维化 ●激活的血细胞和内皮细胞释放血小板生长因子及细胞表面黏附因子介导细胞黏附,使受损的内皮被血小板和纤维蛋白所覆盖,导致血管内增生性损伤或纤维化,造成器官组织结构破坏及功能丧失。 ——病理特点(2)—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 ●由于移植物血管壁表达的同种异型抗原激活淋巴细胞进而诱导Mφ分泌平滑肌细胞生长因子所致。

  48. 第二节排斥反应的种类及发生机制 引起慢性排斥反应的因素 三、慢性排斥反应 (1)免疫相关因素 ●T细胞 、Mφ等介导迟发型超敏反应等免疫炎性 ●B细胞通过产生的抗体,激活补体或通过ADCC破坏血管内皮细胞。 (2)非免疫相关因素 ●与组织器官退行性变有关,诱发因素为供者年龄、某些并发症、移植物缺血时间过长、免疫抑制剂、微生物感染等。

  49. 第二节排斥反应的种类及发生机制 三种排斥反应的特点

  50. 第三节 排斥反应的预防与治疗 一、组织配型 ㈠常见HLA配型 1 ABO血型: ●人红细胞血型抗原系重要的组织相容性抗原,移植前应检 测,最好是完全相同或符合输血的要求。 2 HLA配型: ●供受者之间HLA型别的差异是发生移植反应的主要原因其 基因座位依次为HLA-DP、HLA-B、HLA-A抗原。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