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 likes | 644 Views
工业壮腰 荆州梦想. 荆州市发改委 汤光华 二○一三年四月. 工业壮腰 荆州梦想. 一 曾经的辉煌. 二 衰落的轨迹. 三 现实的境遇. 四 振兴的梦想. 一 曾经的辉煌. (一)发展历程 1 、工业萌芽 始于清末. 1895 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 《 马关条约 》 ,将包括沙市在内的四个内陆城市划为通商口岸。由此,沙市的工业开始萌芽。. 1897 年,开办中日烟厂. 1906 年,邓氏织布厂. 一 曾经的辉煌. 1 、工业萌芽 始于清末.
E N D
工业壮腰 荆州梦想 荆州市发改委 汤光华 二○一三年四月
工业壮腰 荆州梦想 一 曾经的辉煌 二 衰落的轨迹 三 现实的境遇 四 振兴的梦想
一 曾经的辉煌 (一)发展历程 1、工业萌芽 始于清末 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包括沙市在内的四个内陆城市划为通商口岸。由此,沙市的工业开始萌芽。 1897年,开办中日烟厂 1906年,邓氏织布厂
一 曾经的辉煌 1、工业萌芽 始于清末 到1949年末,沙市共有工业企业37家,职工1966人,工业总产值1407万元(1980年不变价)。 1930年,杜月笙创办了沙市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沙市始有“现代生产线上经营的企业” 辛亥革命时期,工业发展较快,开办6家工厂,总资产55万元(银元),职工500余人。 20世纪30—40年代,沙市工业有重大发展。
一 曾经的辉煌 2、“一五”、“二五”,奠定基础 1958年3月,毛主席视察沙市,与时任沙市市委第一书记陈明、书记曹野(右二、右一)交谈,指示:(沙市)这个地方要发展轻工业。
一 曾经的辉煌 2、“一五”、“二五”,奠定基础 “一五”、“二五”期间(1953—1962年),投资2亿多元,新建、扩改建重要工业项目171个,初步形成了纺织、印染、轻工、化工、机械、电子、汽车配件制造的产业格局。 到1957年,沙市有工业企业133家,工业总产值为8209万元,比1949年增长4.83倍,平均年递增24%,实现利税1643万元,增长5.44倍,平均递增26.2%。 到1962年,沙市有工业企业233个,职工19795人,工业总产值10220万元,比1957年增长24.49%。
一 曾经的辉煌 3、发力“三线”,确立地位 “三线时期”(1963—1980年)是沙市工业发展黄金时期,是荆州老工业基地形成的主要时期,国家在战略层面上将沙市定位为全国29个重要轻纺工业城市之一,高度集中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支持,使沙市工业迅速壮大。
一 曾经的辉煌 3、发力“三线”,确立地位
一 曾经的辉煌 3、发力“三线”,确立地位 (1)从上海、北京等地迁建了一批项目。“三线建设”时期,在上海的支援下,组织了7家私营针织厂和4家热水瓶厂迁沙,组建了公私合营的市针织一厂(原称内衣一厂)和市热水瓶厂;在北京的支持下,原属商业部的棉花机械厂搬迁到沙市;中国石化集团江汉石油管理局第四机械厂从甘肃油矿局搬迁至荆州。这些企业迁入的同时,还带来了1万余名职工和随行家属,其中包括1000余名前来支援的技术人员。
一 曾经的辉煌 3、发力“三线”,确立地位 (2)建设了一批军工项目。“三线建设”时期,国家投资在荆州新建了生产步枪的原国营第九八二厂(后合并到沙市轻工机械厂)、生产枪弹的原国营九四九厂(后转制为湖北荆大精密钢管实业有限公司)、生产兵器制造工具的国营九六六九厂、国营二六三九厂、生产军用通讯产品的七一一厂,生产军用雷达为主的南湖机械总厂等。在毛主席建设“三线”的号召下,一批批热血青年从全国各地汇聚到荆州,职工和家属共有2万余人,他们克服艰苦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国防建设奉献了青春。
一 曾经的辉煌 3、发力“三线”,确立地位 (3)新建和改造了一批项目。为建设全国的轻纺工业基地,在国家投资的大力支持下,我市新建和改造了一大批以纺织、轻工为主的项目。
一 曾经的辉煌 3、发力“三线”,确立地位 1963年—1980年,沙市共实施新建和改扩建、技改项目1万余项,总投入超过16亿元,形成了以纺织印染产业为主的六大产业。 (1)纺织印染产业。到1980年,国家为沙市纺织印染产业投资5.31亿元,重点建设了沙市第一棉纺织厂、沙市棉纺织印染厂、荆沙棉纺织厂、东风印染厂等33家国有纺织印染企业。 纺织工业区 纺纱 织布 印染 床单
一 曾经的辉煌 3、发力“三线”,确立地位 (2)轻工产业。到1980年,国家累计为沙市日用品产业投资1.33亿元,建设了以沙市日用化工总厂和荆江热水瓶厂为主的3家企业。 沙市日化 荆江热水瓶
一 曾经的辉煌 3、发力“三线”,确立地位 (3)化工产业。到1980年,国家累计给沙市化学工业投资总额为2496万元,重点建设了以沙市农药厂、石化厂、化肥厂为主的13家化工企业。 沙市石化厂 沙市农药厂
一 曾经的辉煌 3、发力“三线”,确立地位 (4)电子产业。到1980年,国家累计给沙市电子产业投资5900万元,重点建设了以南湖机械总厂、七一一厂、光学仪器厂、无线电一、二、三厂等为主的10家企业。 南湖机械总厂 七一一厂
一 曾经的辉煌 3、发力“三线”,确立地位 (5)机械装备产业。到1980年,国家共给荆州机械装备产业投资2亿元,重点建设了江汉油田第四机械厂、沙市钢管厂、湖北柴油机厂、湖北汽车电机厂、湖北内燃机配件厂、机床一厂、阀门厂、轴承厂和九四九、九八二、九六六九等军工企业共40余家企业。 四机厂 钢管厂 柴油机厂 机床一厂 轴承总厂
一 曾经的辉煌 3、发力“三线”,确立地位 (6)家用电器制造产业。到1980年,国家累计投资3200万元,建设了以沙市电冰箱厂、洗衣机厂为主的家用电器生产企业。 电冰箱 洗衣机
一 曾经的辉煌 (二)历史贡献 1、工业总产值居全省前列
一 曾经的辉煌 2、上解财政收入累计近19亿元
一 曾经的辉煌 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全省前茅 1985年,沙市棉纱产量占全省产量的18.17%,居第2位; 布19400万米,占全省产量的17.18%,居第2位; 化学农药9700万吨,占全省产量的66.44%,居第1位。
一 曾经的辉煌 4、是湖北省重要的外贸出口基地 1949年—1985年,累计出口额达到103048 万美元,稳居全省第二位,仅次于武汉市。
一 曾经的辉煌 5、解决劳动就业10万余人
工业壮腰 荆州梦想 一 曾经的辉煌 二 衰落的轨迹 三 现实的境遇 四 振兴的梦想
二 衰落的轨迹 1、发展战略左右摇摆 ?????
二 衰落的轨迹 2、防汛抗灾耗费大量资源 1998年,荆州全市用于防汛抗灾的直接投入就达22亿元,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多亿,为确保大武汉的安全丧失了自身发展的机会。1999年,荆州市工业总产值仅为192.59亿元,比1998年213.54亿元还少约10亿元。
二 衰落的轨迹 3、行政区划多次调整 1979年沙市划为省直管市; 1984年荆门划出; 1994年,仙桃、天门、潜江划出。与沙市合并; 1997年钟祥、京山划归荆门市 。
二 衰落的轨迹 4、国有企业的包袱沉重 2002年左右,我市启动了国企改革工作,从此荆州工业企业进行了一个破茧重生的历程,工业经济实力一蹶不振,从2002年到2005年,全市工业生产总值一直在220亿左右徘徊,在全省所占比重迅速下滑。
工业壮腰 荆州梦想 一 曾经的辉煌 二 衰落的轨迹 三 现实的境遇 四 振兴的梦想
三 现实的境遇 (一)工业增加值(2010年) 武汉市 1941亿元 宜昌市 747亿元 襄阳市 684亿元 十堰市 363亿元 黄石市 353亿元 荆门市 330亿元 孝感市 285亿元 荆州市 264亿元,排全省第8位。
三 现实的境遇 (二)工业投资(2010年) 宜昌市 467亿元 襄阳市 432亿元 荆州市 272亿元 居全省第5位,占全省的7%,只有宜昌、襄阳的60%左右。
三 现实的境遇 (三)产业发展 中国驰名商标7个:福娃、白云边、洪城、雪尔、天助、洪湖清水、绣林玉液 地理标志产品12个:石首“笔架鱼肚”、“桃花鸡蛋”、“松滋荞麦豆皮”、“洪湖莲子”、“石首尖椒”、“桃花楠竹”、“松滋蜜柚”、“街河市辣椒”、沙市“荆江鸭”、荆州“纪山米”
三 现实的境遇 (四)企业规模 2012年,全市销售收入过10亿元规模的企业22家,过20亿元企业9家,过30亿元企业6家,过40亿元3家,过60亿元企业1家,过百亿元企业还没有,还需要培育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工业壮腰 荆州梦想 一 曾经的辉煌 二 衰落的轨迹 三 现实的境遇 四 振兴的梦想
四 振兴的梦想 (一)“壮腰工程”的提出 2010年底,全省经济工作会,省发改委许克振主任率先提出“以荆州为中心的江汉平原振兴崛起”的战略构想。 2011年初全省两会,国生省长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江汉平原振兴崛起。 两会讨论时,鸿忠书记提出“复兴大荆州”的口号,并首次提出了“壮腰”的概念。
四 振兴的梦想 (一)“壮腰工程”的提出 2011年5月初,省发改委、中部办到荆州就“加快荆州振兴”进行了专题调研。 2011年6月27日,鸿忠书记在全省推进“两圈一带”战略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快荆州科学发展,实施‘壮腰工程’”。 在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两圈一带”战略 加快构建战略支点的若干意见》(鄂发[2011]29号)中,明确提出“加快荆州振兴”是“两圈一带”总体战略的重要工作平台。
四 振兴的梦想 (一)“壮腰工程”的提出 2011年11月26日,省委、省政府在荆州召开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现场会,会上下发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的意见》(鄂发[2011]35号),吹响了荆州跨越式发展号角。
四 振兴的梦想 (一)“壮腰工程”的提出 2012年2月16日,经省政府审查同意,省发改委印发了《加快荆州振兴总体规划》(鄂发改办发[2012]97号)。
四 振兴的梦想 (二)工业壮腰的具体要求 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不断增强荆州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化工三个千亿级产业和纺织服装、轻工建材、高新技术产业三个500亿级产业。 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00家左右,规模工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26%。
四 振兴的梦想 (二)工业壮腰的具体要求 1、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发挥荆州经济的后发优势,以建设全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契机,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1)壮大市场主体规模 (2)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3)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 (4)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
四 振兴的梦想 (二)工业壮腰的具体要求 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着力改造、提升荆州传统产业,变“包袱”为财富,壮大荆州老工业基地实力。 (1)以优势品牌提升农产品加工业 (2)以新技术改造机械制造产业 (3)以精细化为方向升级化工产业 (4)以一体化整合壮大纺织服装产业 (5)以两型化转型发展轻工建材产业
四 振兴的梦想 (二)工业壮腰的具体要求 3、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大力引进掌握先进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培育本地企业,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到2015年,电子家电、新材料、新能源、环保产业、生物产业等形成较大规模,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以上。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8%以上。 (1)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2)着力发展新材料和环保产业 (3)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产业 (4)积极发展生物产业
四 振兴的梦想 (三)“壮腰工程”一周年盘点 请看专题片《荆州跨越》
四 振兴的梦想 (四)工业壮腰的实现路径 1、敢谋善断抓战略 (1)扎实推进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2)推进中心城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工作 (3)荆州开发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 (4)松滋市纳入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范围 (5)争取国家将荆州纳入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范围 (6)争取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层面
四 振兴的梦想 (四)工业壮腰的实现路径 2、坚定不移抓园区 力争荆州开发区新建园区30平方公里以上 各县市区新建园区20平方公里以上。
四 振兴的梦想 (四)工业壮腰的实现路径 3、矢志不渝抓项目 2013年投资工作目标:确保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力争达到3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和工业完成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达到50%和55%以上,在重大项目的策划、前期工作的推进和项目开工上有新的突破。 2013年招商引资工作目标:力争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35亿元、增长50%,省外资金占比达80%以上 。
四 振兴的梦想 (四)工业壮腰的实现路径 4、集中精力抓龙头 到2015年,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过100亿、过50亿、过10亿的龙头企业群,呈现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跟进的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