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likes | 486 Views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第一讲: 心理素质与人成长的关系. 南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陈 建 华 cjanhua2002@yahoo.com.cn. 一、培养健全心理,坦然面对人生. 讨论 为什么来自同一个城市,同样的考分,家庭经济状况相似,到了大学后有人如 鱼得水,有人却感到事事总不如意,个 别同学甚至读不下去。. 这节课要讨论的 是. 什么是心理?人的心理受哪些因素影响 ? 什么是心理素质 ? 心理素质与人生发展的关系? 如何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 ?. (一)什么是心理 请问:你看了此图片的第一感受?.
E N D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第一讲: 心理素质与人成长的关系 南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陈 建 华 cjanhua2002@yahoo.com.cn
一、培养健全心理,坦然面对人生 讨论 为什么来自同一个城市,同样的考分,家庭经济状况相似,到了大学后有人如 鱼得水,有人却感到事事总不如意,个 别同学甚至读不下去。
这节课要讨论的是 • 什么是心理?人的心理受哪些因素影响? • 什么是心理素质? • 心理素质与人生发展的关系? • 如何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什么是心理 请问:你看了此图片的第一感受?
为什么同样的一幅图片,人们有 不同的感受呢? • 再比如:春天春暖花开,人们纷纷 踏春赏花,可也有人看花落泪
林黛玉: •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心理: 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是生物演化到高级阶段中脑的特殊功能。 问: 这种主观映象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我们再看一个小故事: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的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 爬去,由于墙壁太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 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 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 爬过去呢?我以后可不能像他那样蠢。”于是-----; 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于是,他变的坚强起来-
扩而展之: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扩而展之: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主观性: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带有主体自身的特点。 能动性: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自觉、主动的,集中体现了人的心理特点。 总之:人对事物的反映要受到他的个性特征、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影响, 这些都是人的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假如马家爵的同学并不冤枉他作弊,并且不会让马感到伤心、自卑的话?假如马家爵的同学并不冤枉他作弊,并且不会让马感到伤心、自卑的话? 假如他能以宽容的心对待同学打扑克时所说的他认为瞧不起他的话,丢掉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 马将近4年都过来了,假如他再克制一些? 假如马有一些心理保健的知识,能进行心理自我调节,把心中的委屈向他人说一说? 总之:如果马家爵的心理素质高一些,将会又是什么的结果?
1. 素质的涵义 由先天遗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实践活动所决定和形成的人的发展水平和发展倾向,是人从事各种活动和进一步发展的品质和条件。
人的素质: 自然素质:生理机能、运动机能、体质体型等方面素质。 心理素质:个体认知、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素质。 社会文化素质:个体所受的教育、文化科学知识、思想品德素养、劳动生活技能、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素质。
自然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 心理素质是核心,推动促进着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提高和优化。
2. 心理素质的涵义及内容 心理素质 : 在个体遗传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与生活的磨练而形成的人的心理倾向和心理发展水平的总和。 心理素质大致可分为四大类:
(1)智力与能力因素类 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创造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述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操作能力等等。
(2)非智力因素类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情绪、情感、气质、性格、意志、态度、理想、信念、人生 观、价值观、世界观等等。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和能力之外的,而又决定智力活动效益的一切心理因素,它对一个人的智力起着动力、导向、催化、补偿等作用。 美国学者特尔曼提出情绪智商EQ学说: 一个人的事业成就20%决定于智商IQ,80%决定于情商EQ 。
(3)心理状态类 包括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爱、自尊、自信、自律、自强、自立、自我评价、乐观、进取、心理平衡、心理承受力等等。 心理状态素质是一个人内在的心理品质,包含了对自己的认可、肯定、接受和支持及自己对自己的情绪、感觉、认识和评价。
(4)社会适应类 包括社会化、学习心理、性心理、爱心、同情心、宽容、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敬业精神、事业心、责任心、角色意识、规范意识、现代意识、健康意识等等。 积极健康的社会适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改变自己以顺应环境或顺应环境中的某些变革; 二是不断地与环境抗争和选择,从一个目标走向另一个目标。
3.心理素质的特点 (1)先天性与后天性 (2)共同性与差异性 (3)稳定性和可变性 (4)客观性和能动性
4、心理素质的意义与作用 (1) 心理素质影响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因。一个人心理素质水平高,可以促进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心理素质水平低的人则会阻碍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2)心理素质影响其他素质的发挥 心理素质不仅可以影响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而且还会促进或制约其他素质的发挥。 (3) 心理素质会制约其他素质的发挥 如有的学生平时功课不错,但一上考场就“怯场”,甚至脑子里一片空白,平时明明会做的题目此时束手无策; 有些运动员大赛失常,技术动作出现差错,水平发挥不出来,这些都是心理素质差所造成的。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人 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做一个大写的:
1.强化心理健康意识 健康新观念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美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摆脱虚弱的状态。
大学生心理健康要求: (1)智力正常,学习努力,求知欲强 (2)了解自我,悦纳自己 (3)接受、善待他人 (4)正视现实,适应环境 (5)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6)意志健全 (7)人格完整,协调发展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促进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 1.遗传、教育与认知三因素并重的原则;(关键因素) 2.人与环境协调原则; 3.身心统一原则; 4.个体与群体相结合的原则; 5.知、情、意、行相对平衡的原则。(过程与机制) (系统和谐)
2. 认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为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完成在校的学习任务,为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创设情境 → 参与体验 → 知觉经验 → 整合经验 → 迁移经验 → 巩固经验 → 内化经验 → 形成品质”
本课程的课时安排: 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本课程分两个阶段,分别在大一和大三两个年级开设,各16个课时,1个学分。
大一学习的内容分别是: 第1章:大学生心理素质与成才 第2章: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 第3章: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验与自我探索 第4章:大学生自我意识与人格成长 第5章:大学生涯规划与设计 第6章:大学生合理学习方式的辅导 第7章: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第8章:大学生时间与任务管理辅导
大三由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以下8个心理训练模块中任选一个模块:大三由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以下8个心理训练模块中任选一个模块: 模块一: 人际关系心理辅导 模块二: 就业心理辅导与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模块三: 恋爱与性心理辅导 模块四: 成功学 模块五: 自信心培养与训练 模块六: 创造思维与创业心理训练 模块七: 情绪管理辅导与训练 模块八: 网络心理与行为辅导
3.在实践中自觉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在学习、工作、生活等各种实践活动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达到不断完善自我的目的。
谢谢大家! 欢 迎 提 问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