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likes | 413 Views
深入研究 把握规律 增强针对性 提高实效性. ---2010 年中高考总结会暨二轮高中课改推进会. 2010 年 9 月 29 日. 简要回顾. 新课改的第一年我区高考呈现出了喜人的局面 : 一批本科上线率持续稳步提升 , 与 2009 年相比提高了 4.6 个百分点,与“十五”末相比,翻了一番,提高了 19.37 个百分点
E N D
深入研究 把握规律 增强针对性 提高实效性 ---2010年中高考总结会暨二轮高中课改推进会 2010年9月29日
简要回顾 • 新课改的第一年我区高考呈现出了喜人的局面: • 一批本科上线率持续稳步提升,与2009年相比提高了4.6个百分点,与“十五”末相比,翻了一番,提高了19.37个百分点 • 本科以上上线率大幅度提高,本科以上上线率较2009年提高了11.76个百分点,较2005年的40.60%提高了36.12个百分点。本科以上上线率首次跨上70%的新台阶,扭转了我区高考成绩逢改革之年即下降的历史,成功地实现了新旧课程的平稳过渡 • 专科以上上线率接近100%,达到99.44%,实现了凡升入我区高中就学的学生均能上大学的愿望。 • 高分段呈现持续增长态势,600分以上比例较2008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较2009年提高了1.04个百分点,呈现出连年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 • 大幅度超市平均水平,与全市本科平均值相比,我区2010年本科上线率高出市均水平22.97个百分点,实现了连续四年稳步超出市均水平的高考目标。
2010年中考成绩4项指标均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 • 综合及格率高位稳定,与2009年比提升了2.2个百分点,达到历史最好成绩。与“十五”末相比,提高了13.6个百分点 • 学生总分平均分稳步提升,较2009年再次提升 2.5分,达到历史最好成绩。与“十五”末相比,提高了47.2分 • 500分以上人数略有增加,在中考难度增加的情况下,500分以上人数较2009年增加208人,提升1.9%。与“十五”末相比,优秀率提高9.3个百分点 • 300分以下人数持续降低,较2009年减少14人。与2006年相比减少903人。 受今年试题难度影响,今年全市中考成绩总体较往年略下降。(摘自《京华时报》7月6日A06版),但优秀率略有下降
坚韧品格、奉献精神、执着追求---是中高考最大的收获,是最有价值的收获,要让这种价值生根发芽,要让这种价值升华为“教育者”文化的核心、从业的本质、校园的主旋律。坚韧品格、奉献精神、执着追求---是中高考最大的收获,是最有价值的收获,要让这种价值生根发芽,要让这种价值升华为“教育者”文化的核心、从业的本质、校园的主旋律。
存在不足 • 从教育结果上看高端水平的学生数量不多; • 从课程的建设上看能够体现学校特色、促进学生最大化发展的选修课程不够突出、体系尚不健全; • 从教学管理上看有效指导教与学的能力亟待提升; • 从教育科研上看教育教学研究的意识有待加强、能力、水平有待提升。
今后工作的一些思考 一、切实做好阶段性课改总结,规划好新一轮课程改革 二、认真梳理中高考备考经验,把握毕业班备考的规律性 三、深入开展教情学情研究,增强教与学指导的针对性 四、加大课堂教学管理力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切实做好阶段性课改总结,规划好新一轮课程改革一、切实做好阶段性课改总结,规划好新一轮课程改革 • 要明确做好总结的工作方案; • 总结的方法要科学; • 提炼出好的做法、分析出问题,研究出改进的办法; • 总结报告的学习与宣传;
深入推进高中课改的核心突出了一条主线---促进学生发展,提出了以满足学生个性需求规划好校本课程建设,要推出十个校本课程具有鲜明特点的学校;以促进学生研究能力的发展,抓实综合实践课程的建设,要评出一百个具有一定水平和价值的研究性学习成果;以提升学生学业水平,实施课堂教学改进计划,打造一千节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效果好的课堂教学案例。归纳起来就是要以全面促进学生发展为主线,实施课程改革的“十、百、千工程”。深入推进高中课改的核心突出了一条主线---促进学生发展,提出了以满足学生个性需求规划好校本课程建设,要推出十个校本课程具有鲜明特点的学校;以促进学生研究能力的发展,抓实综合实践课程的建设,要评出一百个具有一定水平和价值的研究性学习成果;以提升学生学业水平,实施课堂教学改进计划,打造一千节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效果好的课堂教学案例。归纳起来就是要以全面促进学生发展为主线,实施课程改革的“十、百、千工程”。
二、认真梳理中高考备考经验,把握毕业班备考的规律性二、认真梳理中高考备考经验,把握毕业班备考的规律性 • 备考时段安排规律 • 复习定位规律 • 中高考命题规律 • 学科学习规律 • 学生思想变化规律
2011年中高考工作的定位 • 继续以时段安排规律为指导,坚持“六段四考”的备考管理模式 • 继续遵循复习定位规律,坚持教学的中低档考点的定位 • 继续按照命题规律,坚持提升能力的教学研究方向 • 深入开展学科学习规律、学生思想变化规律的研究
复习定位规律 • 测量学研究告诉我们:一份有效的考试卷其难度应该是遵循3:5:2的规律 • 考试说明,理科的数学P43、理综P197明确写道:“试卷由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组成,并以中等难度题为主,总体难度适当”
复习定位规律 • 2006-2010年五年的高考分数线,文科一本分数线大致在515-530之间,占总分数的70%左右;二本分数线大致在470-490之间,占总分数的60%左右;三本分数线大致在440-460之间,占总分数的50%左右;理科也大致如此
复习定位规律 高考复习任务的确定应以中低档考点为主来进行复习的定位。甚至把80%的时间和精力用于80%的内容,这一教学定位要坚定不移,按“八八定位”原则来设计教学
命题规律 • 命题包括三个部分 • 立意 • 情景 • 设问 • 规律 • 立意基本稳定 • 情景稳中有变,突出三贴近(贴近生活、社会及经济生活) • 设问灵活、多样、角度多变
规律指导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的选择、例习题的编制、教学方法的选择基本指明了方向,同时,也相当于给出了方法,即重点内容重点复习,例习题的编制要和学生的生活、社会热点及经济生活紧密联系,对于同一题目、材料要采取不同的设问方式教学。 重点知识的教学应站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连接点上进行设计 命题专家曾提出过知识的“三点论”----知识点,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点,连接点上繁衍出来的生长点
学科学习规律 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规律(本质),变化的是材料背景(现象) • 学习的普遍规律 • 序进累积规律------归纳总结方法 • 学思结合规律------不断反思 • 知行统一规律------应用训练 • 环境制约规律------建立良好关系 • 记忆遗忘规律------及时复习、巩固 • ……. • 学科个性规律
三、深入开展教情学情研究,增强教与学指导的针对性三、深入开展教情学情研究,增强教与学指导的针对性
如何打破怪圈? • 研究如何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 要切实抓好教研组、备课组的带动和指导功能 • 加强研究成果的交流和推广,建立研究成果的评选和推广机制
毕业班学生常见现象 • 高原现象---出现一段时间学习成绩和复习效率停止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 • 舌尖现象---看见一些很容易的题目,答案就在嘴边盘旋,但就是写不出来; • 心理饱和现象---只是重复地进行着大量的练习,活动单一,结果在以后的学习中出现疲惫、学习效果不佳的现象; • 克拉克现象---对考试内容可以倒背如流,然而到了考场,特别是到了高考时刻,却发挥失常,表现为紧张、慌乱,甚至记忆骤退,脑海里似乎一片空白; • 阴影缠绕现象---过度的关注成绩,如果考不好了自信心受搓,长期走不出失败的阴影; • ……
四、加大课堂教学管理力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四、加大课堂教学管理力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 要沉下去,走进课堂 • 将教学管理思想转化为教学的工作行为,进而转化为教学的工作目标。切忌以思想的管理代替具体的行为指导,成为空中楼阁
抓好备课 • 学生是备课的主体,针对学生实际水平设计教学,讲学生之所缺,练学生之所需; • 当一回学生学一学教材,要学生有感受,首先教师要有感受;要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学生动情,教师首先要动情 • 确定一节课学生要学会什么,怎样做能有利于学生学会,什么活动可以放给学生,什么地方不能放,学生会遇到困难,需要教师做,怎么做学生能接受 观念由知识为本转变为学生为本 生本意识
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 • 无计划,效益低 • 形式呆板,氛围不浓 • 浮于表面,层次不够 • 认识有偏差,生本意识缺乏 • 备课的精力与时间投入不足
建立机制 • 不断调研的机制,让教师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堂 • 多一些平等 • 多一些鼓励 • 灵活的教学方式 • 良好的基本功 • 教学内容恰当 • 监控机制,完善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健全质量监控体系 • 明确课堂教学质量标准 • 研究标准的评价要点 • 细化要点的评价方法和方式 • 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 • 发展研究机制,搭建打造课堂不断改进的平台 • 教学自检阶段 • 教学改进研讨 • 教学改进展示 • 教学改进评估
谢谢! 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