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likes | 521 Views
閱讀偵探. 吳敏而 國家 教育研究院. 案例一 Serendipity. 你如何破案?. 你收集線索 你把線索連接起來 你形成自己的假設 你運用假設做預測 你依照預測的結果修改假設 你監控自己的理解 你最少用了六個思考歷程. 你如何破案 ( 形成概念 ) ?. 蒐集資料 分析資料,做分類,做連結 表達規律 說出共同點 說出變化 說出變化中的不變值 試探規則的通用性. 協助讀者破案 ( 發展概念 ). 「發現教學」並非協助學生了解「外在」的世界,而是協助他發現「內在」的想法 筆記的功能 讀者不能只看,必須深入觀察
E N D
閱讀偵探 吳敏而 國家教育研究院
案例一 Serendipity
你如何破案? • 你收集線索 • 你把線索連接起來 • 你形成自己的假設 • 你運用假設做預測 • 你依照預測的結果修改假設 • 你監控自己的理解 你最少用了六個思考歷程
你如何破案 (形成概念)? • 蒐集資料 • 分析資料,做分類,做連結 • 表達規律 說出共同點 說出變化 說出變化中的不變值 • 試探規則的通用性
協助讀者破案(發展概念) • 「發現教學」並非協助學生了解「外在」的世界,而是協助他發現「內在」的想法 • 筆記的功能 • 讀者不能只看,必須深入觀察 • 讀者不能只觀察,必須邊看邊想 • 讀者不能馬上做結論,必須先提問和反思 • 每個結論都是暫時的理論
從閱讀的觀點來看 • 你從閱讀中學習概念 • 我沒有教你、沒有修正你 • 我只安排和引導你的學習 • 我是閱讀偵探的老師
為什麼不給定義? • 因為我的聯想還沒有學生的豐富 • 因為我的定義會誤導 • 因為這是閱讀課─我要讓學生: 自己獨立看懂 練習從閱讀中學習 辨別哪些概念可從上下文獲得 學習形成概念的方法
為什麼不解釋? 我想讓學生知道 • 閱讀不是別人可以幫我做的 • 我需要了解自己理解的程度 • 我需要監控自己閱讀的歷程 學生需要相信自己,才會有信心
案例二 航行 金老爺買鐘
觀念的延伸 把剛才的每項線索想作一篇文章 就是一系列文章的連結
兩個案件有甚麼關係 (外部連結)
問蚱蜢兩個問題 問蚊子兩個問題
問金老爺兩個問題 問鐘表師傅兩個問題
兩個案件哪裡很像? 寫兩個例子 說明理由
案例三 不要講話
男生女生比賽: 講話多的輸 請讀遊戲規則 在貼紙上條列規則
比對兩句 A寫:只要出了校門,就採榮譽制 B 寫:我們自己記錄自己的錯誤 A 說:意思不同 B說:意思一樣 你會如何回應?
回應 請每人找出文本的相關部位,互相討論 A寫:只要出了校門,就採榮譽制 B 寫:我們自己記錄自己的錯誤 文本:只要出了校門,就採榮譽制,這是唯一的辦法。我們自己記錄自己的錯誤,然後誠實報告點數。
協助讀者破案(獨立理解) • 練習比對線索 • 練習溝通、說自己的道理 • 練習從文本找到自己推論的依據
案例四 什麼是蒸發?
A生寫:水、太陽、雲、冰塊 • B生寫:氣體、火、熱空氣、溫度 • 研究者: • 你們寫的很不同耶!一個是水一個是火,你們談的是相同的現象嗎?互相說說,你們對蒸發的理解一樣嗎。 • (兩人交談之後,表示她們的概念相同)
研究者:好吧,請各用自己剛才寫的四個語詞,寫成一句或一小段話,讓我看看你們的想法是怎麼的一樣。研究者:好吧,請各用自己剛才寫的四個語詞,寫成一句或一小段話,讓我看看你們的想法是怎麼的一樣。 • A寫:太陽照射冰塊溶化成水,水受熱 變成雲 • B寫:液體碰到了火,轉化為氣體,又受 熱轉化為熱空氣,將溫度提高上升 筆者:現在有句子了,可是,我怎麼知道你們兩人寫的是蒸發,都沒有「蒸發」這個詞在句子裡,看不出什麼是蒸發,要不要修一修句子,把「蒸發」加上去。
跟PIRLS測驗的關係 • PIRLS裡半數問題是短答題 • 總有一兩題,要受試者寫出自己的想法,或是進而要求解釋和證明 • 台灣學生習慣答選擇題,寫標準答案 • 台灣學生不太習慣寫出個人想法和論證,所以很多人都放棄,或寫「不知道」 • 學生應多做這一類閱讀偵探的思維練習,並且有能力寫出個人的論點和理由。 • 必須重新檢視小學常練習的「造句」和「照樣造句」,是否能有效的培養學生表達能力。
總結 我認為 • 閱讀理解不只是要思考文字的意思(讀到什麼) • 還包括從文字中所獲得的意義 (學到什麼) • 閱讀就是思考 • 閱讀可以改變思維
傳統的中文教學 • 沒有重視閱讀 • 沒有重視閱讀理解 • 沒有重視閱讀理解策略 • 沒有重視培養獨立理解的讀者
台灣教師正努力改進,但是還沒到位 • 閱讀教學的重點仍然是課文的理解 • 閱讀策略的教學聚焦在回答測驗題和習作題 • 教學策略在於評估學生直接從文本 提取資訊的能力 • 沒有幫助學生獨立閱讀和獨立理解的策略
主要的閱讀理解策略 • 找連結(已知文本、文本文本) • 運用已知 • 推論(閱讀中、閱讀後) • 預測(閱讀前、閱讀中) • 提問(問自己、問作者、問文本中的人) • 圖像化 • 抓重點 • 統整 • 監控理解 • 修正誤解
推廣閱讀≠教閱讀 • 鼓勵學生多看書≠教閱讀 • 講解課文、導讀小說≠教閱讀 • 寫閱讀心得 ≠教閱讀 • 寫習作(再訂正)≠教閱讀 • 做閱讀測驗(再訂正)≠教閱讀
描述策略≠教策略 • 告訴學生「閱讀字裡行間的意思」,不足以協助他們推論 • 教師需要練習把自己的思路明朗化,用「有聲思考」做閱讀理解的示範 • 教師需要練習從學生的言談中協助他們發現自己的思路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