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 likes | 695 Views
宋以朗 眼中 的 張愛玲. 2009 年 7 月 23 日 香港書展. 1. 我 印象中的張愛玲 本人. 這個問題似乎已經給問了幾百次 ﹐ 答案好像是重播錄音。 1952-1955 時期 ﹐ 我只是 3 到 6 歲 ﹐ 沒有印象。 1961-1962 時期 ﹐ 張愛玲住在九龍花墟近我們家 ﹐ 最後兩個禮拜住在我們家。當時她趕寫電影劇本 ﹐ 沒有太多交流。 所以我有擁的多是「流言」與「傳奇」 ﹐ 而不是個人回憶。. 1. 我 印象中的張愛玲 本人. 九龍嘉道理山家居 : 樹在 花在 椅在 人不在 想像不是印象。. 2. 張愛玲的遺囑.
E N D
宋以朗眼中的張愛玲 2009年7月23日香港書展
1. 我印象中的張愛玲本人 • 這個問題似乎已經給問了幾百次﹐答案好像是重播錄音。 • 1952-1955時期﹐我只是3到6歲﹐沒有印象。 • 1961-1962時期﹐張愛玲住在九龍花墟近我們家﹐最後兩個禮拜住在我們家。當時她趕寫電影劇本﹐沒有太多交流。 • 所以我有擁的多是「流言」與「傳奇」﹐而不是個人回憶。
1. 我印象中的張愛玲本人 • 九龍嘉道理山家居:樹在花在椅在人不在 • 想像不是印象。
2. 張愛玲的遺囑 • 為什麼張愛玲將遺產給了宋淇/鄺文美﹖遺囑附信(見後面展覽區)不明確。 • 我猜測 • 沒有家人(當時只有弟弟在生)可以託付。 • 她覺得欠了宋淇/鄺文美四十年友情與幫忙。 (“還有錢剩下的話 … 我想﹕… (2)給你們倆買點東西留念。”) • 她覺得還有沒完成或需要繼續的事﹐可是又很難開口。
3. 遺囑執行人/遺產承受人 • 張愛玲﹐宋淇與鄺文美都去世﹐遺產承受人是我們姊弟﹐遺囑執行人是我。
3. 遺囑執行人/遺產承受人 • 我的感受﹕ • 父母交下來的差事﹐不容推卸。 • 唯有小心翼翼﹐參考資料﹐揣測張愛玲的意願。 • 因為我出身統計﹐所以考慮很理性化﹐而缺少感性。以至會有批評我不「愛護」張愛玲。 • 但更可怕的是如果我每一句話後會加“這是因為我愛護張愛玲”﹐你們會不會作嘔煩死﹖
4. 遺產對我知識的影響 • 認識出版界的行規與程序﹐包括修編﹐版權﹐推銷﹐媒體﹐等等。
4. 遺產對我知識的影響 • 北大首發會的特別禮物(《小團圓》盜版﹗) • 最新爆料﹕上海已經出現了《雷峰塔》假盜版﹗ (好像<笑聲淚影>的故事)
4. 遺產對我知識的影響 • 兩種方法﹕ • 先知先發 (pro-active management) • 後知後發 (re-active management) • <色,戒>電影是“後知後發” • 《小團圓》是“先知先發”﹐ 也不是完全成功。
5. 遺產對我個人生活的影響 • 認識了馬靄媛﹐陳子善﹐劉曉雲﹐馬家輝﹐止庵﹐馮睎乾﹐林幸謙﹐姚文壇﹐鄭遠濤﹐ … • 不說是好事壞事﹐只是沒有想像過。
6. 我對張愛玲的了解﹕電影 • 上海時期﹕張愛玲可能是一個超級電影迷。 • 《小團圓》: The Trail of the Lonesome Pine(寂寞的松林徑) • 美國時期﹕張愛玲很少談電影。 • 《小團圓》﹕Spartacus(斯巴達克斯) • 沒有看過許鞍華導演的《傾城之戀》。 • 沒有聽見過王家衛的名字 (見後面展覽區1995.7.25最後一封信) • 似乎不介意他人演繹自己的小說。
7. 我對張愛玲的了解﹕經濟 • “家徒四壁”? 網上文章: 牆上是空空的,靠窗是一沓紙盒,這就是張愛玲的“寫字台” 。床前的地上,放著電視机。房間里的地上,擺著許多紙袋。貯衣室里除了近年來買的衣服,也有一些紙袋。但是沒有箱子。她用的拖鞋,是浴用的橡膠拖鞋,用骯了就扔,還有几大包新的沒用過。廚房里也多是紙碗和塑料刀叉,用過即扔。 • 貧困?潦倒?窘迫?
7. 我對張愛玲的了解﹕經濟 • 根據張愛玲美國的銀行戶口資料﹐死時有USD 14000+(~HKD 110000)﹐但收入穩定﹐開銷偏低﹐時不時有額外收入(電影版權)。 • 張愛玲晚年不是“負資產”階級份子。 • 簡陋家居只是她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
8. 張愛玲的性格 • 張愛玲1976年4月7日有關《小團圓》: 頭兩章是必要的,因為是key to her character ── 高度的壓力,极度的孤獨(几乎炸死的消息沒人可告訴)与self-centeredness。 • 壓力是從那裡來的﹖ • 《華麗緣──我的鄰居張愛玲》/戴文采
8. 張愛玲的性格 • 《 旧闻新知张爱玲》/肖進 • 狂捧张爱玲未见太肉麻 • 张爱玲骂张瑞芳 • 张爱玲严遭盘问 • 附逆未遂之女作家 张爱玲琵琶别抱
8.張愛玲的性格 • 附逆未遂之女作家 张爱玲琵琶别抱 一天胡兰成佯言将赴南京公干,须三四日方返沪,由其妻(亦非正式者)伴送上火车,午后其妻往游兆丰公园,陡见池塘暗柳之下,乃夫正与一女郎相偎而坐,情语喁喁,当时醋性大发,疾趋上前给该女郎两记耳光,兰成窘状莫名,该女郎即张爱玲也。一场醋打,闹得游人大大惊笑不已。 大公報1946.2.22
9. 張愛玲的朋友 • 炎櫻是最後二十多年沒有聯絡。(見後面展覽區1993年信) • 夏志清﹐莊信正﹐司馬新﹐林式同不可以算是知心朋友。 • 連宋淇也不是。 • 難道她真的沒有知心朋友﹖
10. 張愛玲與鄺文美 • 張愛玲語錄(見後面展覽區) • 我很少出外應酬,可是在那偶然的場合,竟會認識你們,真是我的幸運! • 每次想起在茫茫人海之中我們很可能錯過認識的機會──太危險了。命運的安排多好!
10. 張愛玲與鄺文美 • 張愛玲語錄 • 我真怕將來到了別的地方,再也找不到一個談得來的人,以前不覺得,因為我對別人要求不多,只要人家能懂得我一部份 (如炎櫻和桑弧等對我的瞭解都不完全,我當時也沒有苛求) 我已經滿足。可是自從認識你,知道這世界上的確有人可以懂得我的每一方面,我現在反而開始害怕。
10. 張愛玲與鄺文美 • 張愛玲語錄(見後面展覽區) • 讓你看了我的筆記,我心裏輕鬆了一點,因為有人分擔我過去的情感。嘴裏描述怎麼也不會這樣明白 … 你說看了覺得心疼,我很高興 ── 寫悲哀的事,總希望人家看了流淚。
10. 張愛玲與鄺文美 • 張愛玲語錄 • 幸而我們都是女人,才可以這樣隨便來往,享受這種健康正常的關係,如果一個是男的,那就麻煩了。
10. 張愛玲與鄺文美 • 張愛玲語錄 • 你天性中總有一層「憂鬱」,照相中可看出,有時我恨不能拿它揭掉。 • 眼睛的神氣──好像快樂,可是背後又有一層憂鬱。有深度。
10. 張愛玲與鄺文美 • 我本人是沒有任何朋友可以說這種話﹐還在四十年間通信650封共400000字。 • 張愛玲有﹐你有沒有呢﹖
11. 張愛玲與胡蘭成 • 《小團圓》 她再看到之雍的著作,不欣賞了。是他從鄉下來的長信中開始覺察的一種怪腔,她一看見「亦是好的」就要笑。讀到小康小姐嫁了人是「不好」,一面笑,不禁皺眉,… 她駭笑道:「唉!怎麼還這樣?」
11. 張愛玲與胡蘭成 • 張愛玲1966.12.26: 胡蘭成獨創的「怪腔」討厭到極點,看了總是又好氣又好笑。
11. 張愛玲與胡蘭成 • 張愛玲1981.9.29 《大成》與平鑫濤兩封信都在我生日那天寄到,同時得到七千多美元(內中兩千多是上半年的版稅)與胡蘭成的死訊,難免覺得是生日禮物。
12. 張愛玲,胡蘭成, 《小團圓》 • 張愛玲1976.8.15唐文標寄了本《今生今世》來,我只翻了翻,看這次出版有沒有添寫點關於我的。添了些,我也沒看,不然《小團圓》更寫不出了;只看見從前看了最剌目的什麼德國人要「包」我的一段。連remotely牽扯得上的事都沒有。
12. 張愛玲,胡蘭成, 《小團圓》 • 張愛玲死後
13. 《小團圓》的出版決定 • 詳情見 《小團圓》前言。 • “先知先發”不是通天曉﹗不可能預料所有能發生的事。 • 事前沒想到會有人提倡“罷買﹐罷讀﹐罷評”﹐更沒有想到那會是最好宣傳﹗
13. 《小團圓》的出版決定 • 《小團圓》前言引用 張愛玲致陳皪華 1993年10月7日信: 《小團圓》一定要儘早寫完,不會再對讀者食言。 • 有人疑問﹕真有沒有這封信﹖
13. 《小團圓》的出版決定 • 投稿報紙登出影像﹕ • 有人疑問﹕是不是斷章取義﹖
13. 《小團圓》的出版決定 • 投稿報紙登出全信影像(《小團圓》後記)﹕ • 有人疑問﹕不代表真的傳了過去﹗
13. 《小團圓》的出版決定 • 個人網站登出傳真收條影像(見後面展覽區)﹕ • 還會有人總結﹕宋以朗是個騙子﹗
14. 《小團圓》的出版反應 • 很多是自我投射(self-projection)與想像(self-imagination): “如果我是張愛 玲﹐我會覺得…”可是你不是張愛玲﹗ • 不少是脫離事實﹐但還像是言之有據。
14. 《小團圓》的出版反應 • 香港書展張愛玲展覽有《小團圓》最重要的文件﹐830000+ (?)人看過﹐期望少幾個人說“遺囑明令XXX”之類。 • 傳統與互聯網媒體偏愛唱反調﹐正面言論只是宣傳稿﹐沒有人會有興趣。
15. 《小團圓》銷量 • 我還沒有收到詳細報告﹐所以我也只有媒體報導與胡言亂語。 • 亞洲周刊熱門書籍指(2009年5月10日刊) #1:香港 #1:台灣 #1:新加坡 #1:北京 #1:上海 #1:廣州/深圳 #1:重慶/成都
15. 《小團圓》銷量 • 路邊消息 • 香港已到第六印(可是不知道每印是多少)。 • 台灣已到第十六印(可是不知道每印是多少)。 • 大陸四月報載已到 30+30+10=70 萬本。 • 最新爆料﹕大陸估計已有 50 萬盜版﹗
16. 《小團圓》讀者反應 • 意見不同是正常 • “我喜歡﹗” • “我不喜歡﹗” • “很好﹗” • “很壞﹗”
16. 《小團圓》讀者反應 • 小團圓組(豆瓣) • 很傻 很天真 • 骗人的张爱玲 • 惹人疼惜小团圆 • “无赖人”泡妞法 • 一本应该烧掉的书 • 一读张爱玲就头疼 • 张爱玲vs胡兰成,张爱玲ko • 试想一下,那些惊艳性感的文字,出自70多岁的老妇人之手
16. 《小團圓》讀者反應 • 小團圓組(豆瓣) • 无耻的陈子善 • 宋以朗這个骗子 • 九莉让我想到了林黛玉 • 我把《小团圆》弄湿了! • 给我点鼓励把,小团圆看不下去了! • 如果张爱不写《小团圆》,那该多好 • 对于张爱玲与汉奸相恋你们有什么看法? • 人人都有前男友:张爱玲《小团圆》乱谈
17. 《小團圓》讀者理解 • “到開始讀頭三章,只見什麼茹璧劍妮柔絲啊墜賽梨大爺二叔二嬸三姑老七項八韓媽碧桃鄧升純姐姐蘊姐姐,絮絮叨叨令人頭昏腦脹,恨不得把半部書撕掉而後快…”
17. 《小團圓》讀者理解 • “看了张爱玲的《小团圆》,是国内的那个版本。说实话,看后一头雾水。出场的人物林林总总有名或有姓的总有50个左右,但真搞不清他们的关系以及故事的发展。 完全没有以往读张爱玲的感觉。难道真的这个版本是国外版本的删节版?那又何必呢?要么就别出,要出就出全,好不好?怎么对得起故人和读者呢?”
17. 《小團圓》讀者理解 • “《小團圓》不好看,情節雜亂,語言急促。張愛玲寫這個書,大約是想終老之前把這一生交待清楚,但是又缺乏交待的耐心。于是就像一個困极了的人,急著上床睡覺,把衣服匆匆褪在床邊胡亂堆成一團。 ...”
17. 《小團圓》讀者理解 • “張愛玲只花了十個月便寫成「小團圓」,書中情節頗多顛倒錯亂之處。南方朔認為,正因為「趕」,張愛玲想到什么就寫什么,讓這本書更貼近她內心的幽微處,「為張學研究者開啟一個藏寶箱」。”
17. 《小團圓》讀者理解 • “張愛玲只花了十個月便寫成「小團圓」,書中情節頗多顛倒錯亂之處。南方朔認為,正因為「赶」,張愛玲想到什么就寫什么,讓這本書更貼近她內心的幽微處,「為張學研究者開啟一個藏寶箱」。”
17. 《小團圓》讀者理解 • 張愛玲1976.3.18信(見後面展覽區) “這篇小說時間上跳來跳去,你們看了一定頭昏,我預備在單行本自序里解釋為什麼要這樣。” • 是要自己努力找出那個理由﹐還是說“老太太年老體弱﹐思想紊亂”﹖ • 簡單的說﹐我期望能看到更“專業”更“專家”更“深層”的思考。
18. 初評《小團圓》 • 推薦:馮睎乾: 初評《小團圓》2009年《万象》雜志第7月號
18. 初評《小團圓》 第一章,记九莉十八岁时对剑妮说「我不看报,看报只看电影广告」(第20页);第二章,近代史她总读不进脑,因为「越到近代越没有故事性,越接近报纸。报上的时事不但一片灰色,枯燥乏味,而且她总不大相信,觉得另有内幕」(第45页);第三章回忆,倒叙她九岁时(第76页): 楚娣有一天说某某人做官了,蕊秋失笑道:「现在怎麽还说做官,现在都是公仆了。」九莉听了也差点笑出声来。她已经不相信报纸了。
18. 初評《小團圓》 同章五十二页後,记九莉十七岁考上英国大学,若欧战爆发便不能成行,但她「这样着急,也还是不肯看报」(第128页)。同一件事,看似琐碎不过,作者却提了四次,然而每次都像闲话家常,丝毫不想触动读者神经──最後也求仁得仁,被大多数读者忽略──,那却是为了什麽呢?
18. 初評《小團圓》 其实九莉对报纸的排斥,指向她内心一个特殊状态:不相信现象,觉得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世事背後,还有些大家看不透丶摸不着的真实,彷佛哲学家所谓的「物自身」(Ding an sich)。这想法其实穿透了九莉整个生命,但张爱玲就是不要你妈妈虎虎便洞悉她。再细心点的读者,也许还会记起作者在〈年轻的时候〉已说:「看报,吸收政府的宣传,是为国家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