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3

第十二章 生產要素市場 作者:顏榮祥 (南台科技大學管理與資訊系) 中 華 民 國 97 年 9 月

第十二章 生產要素市場 作者:顏榮祥 (南台科技大學管理與資訊系) 中 華 民 國 97 年 9 月. 報告大綱 壹、生產要素的種類與性質 貳、生產要素的需求曲線 參、生產要素的供給與均衡 肆、生產要素的需要彈性 伍、專買剝削與專賣剝削 陸、後彎的勞動供給曲線 柒、工資決定 捌、土地與地租 玖、資本與利息 拾、企業家才能與利潤 拾壹、所得分配. 壹、生產要素的種類與性質 一、 生產要素的種類 1 、勞力 2 、土地 3 、資本(資本財或投資財) ( 1 )實物資本:生產財本身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十二章 生產要素市場 作者:顏榮祥 (南台科技大學管理與資訊系) 中 華 民 國 97 年 9 月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二章 生產要素市場 作者:顏榮祥 (南台科技大學管理與資訊系) 中 華 民 國 97 年 9 月

  2. 報告大綱 壹、生產要素的種類與性質 貳、生產要素的需求曲線 參、生產要素的供給與均衡 肆、生產要素的需要彈性 伍、專買剝削與專賣剝削 陸、後彎的勞動供給曲線 柒、工資決定 捌、土地與地租 玖、資本與利息 拾、企業家才能與利潤 拾壹、所得分配

  3. 壹、生產要素的種類與性質 一、生產要素的種類 1、勞力 2、土地 3、資本(資本財或投資財) (1)實物資本:生產財本身 (2)貨幣資本:可用以購買實物資本之債權 4、企業家才能

  4. 二、最終需求與引伸需求之比較 1、最終需求 2、引伸需求 三、生產要素間相互依存的關係 1、合作性 2、替代性

  5. 註1: 生產函數成本函數 短期 q = f ( K0 , L ) = f (L ) 固定成本 變動成本 長期 q = f ( K , L ) 變動成本

  6. 註2: C TPL B A O L L1 L2 L3 MPL APL Ⅰ Ⅲ Ⅱ A’ B’ APL C’ L O L1 L2 L3 MPL

  7. 一、TPL、APL及MPL 之定義 TPL = qL = f ( K0 , L ) = f (L ) APL = TPL / L MPL = △ TPL /△ L (或= d TPL /d L) 二、 APL及MPL 之幾何意義 1、過TPL上任一點作一條切線,切線之斜率 即為MPL 。 2、過TPL上任一點與原點之連線,此連線之 斜率即為APL 。

  8. 三、TPL及MPL 之關係 TPL加速遞增 → MPL大於0且遞增 TPL減速遞增 → MPL大於0且遞減 TPL最大時 → MPL等於0 TPL遞減 → MPL小於0 四、APL及MPL 之關係 0<L<L2 → MPL > APL L=L2 → MPL = APL (此時APL為最大) L>L2 → MPL < APL

  9. 五、生產三階段之劃分之關係 0<L<L2 → 第Ⅰ階段 L2<L<L3 →第Ⅱ階段 L>L3 →第Ⅲ階段 <註>生產者會選擇第Ⅱ階段來生產 六、報酬遞減率(邊際報酬或邊際生產力遞減率) 於第Ⅱ階段,在K固定時,隨著L的增加, MPL有遞減的現象,稱為報酬遞減率。 <註>報酬遞減率與遞減規模報酬之比較

  10. 註3: 1、產品市場 →完全競爭 MR = △TR/ △ q = d TR/ d q AR = TR/q 故P0 =AR = MR TR=P0×q D S TR P P0 S D O q O Q AR MR P0 P0=AR=MR=d q O

  11. 2、要素市場 (以勞動市場為例)→完全競爭 MFCL= △ TFCL / △ L = d TFCL / d L AFCL = TFCL /L 故W0=AFCL=MFCL TFCL=W0×L DL SL TFCL W W0 O L O L W W0=AFCL=MFCL=SL W0 L O

  12. 3、產品市場 →非完全競爭 TR TR =P × q,其中P=f(q) O q AR MR ∣Ed∣=∞ ∣Ed∣>1 ∣Ed∣=1 ∣Ed∣<1 ∣Ed∣=0 q O MR P=AR=d

  13. 4、要素市場 (以勞動市場為例)→非完全競爭 AFCL MFCL MFCL W=AFCL=SL O L

  14. 貳、生產要素的需求曲線 一、MRPL與VMPL之比較 1、MRPL = △TR/ △ L = MR × MPL (邊際收入產出) 2、VMPL = P× MPL (邊際產值) 二、產品市場 →完全競爭 MRPL = VMPL (∵ MR = P ) 產品市場 →非完全競爭 MRPL < VMPL (∵ MR < P )

  15. 產品市場 →完全競爭 MRPL VMPL MRPL=VMPL O L

  16. 產品市場 →非完全競爭 MRPL VMPL VMPL MRPL O L

  17. 三、廠商利潤最大之勞動雇用量的條件 1、廠商利潤最大之勞動雇用量的條件 MRPL=W=DL <註> MRPL<W → 少雇用L MRPL>W → 多雇用L

  18. 以勞動市場為完全競爭為例 W W DL SL W*=AFCL=MFCL=SL W* W* MRPL= DL O L O L L*

  19. 2、要素市場利潤最大的條件亦包括了產品市場2、要素市場利潤最大的條件亦包括了產品市場 利潤最大的條件 MRPL= MR × MPL = W → MR=W / MPL = MC 原因:將L*代入q = f (L ) ,即可求得利潤最大的產量

  20. 參、生產要素的供給與均衡 以要素市場為完全競爭為例 全體市場 廠商 Df Sf Pf Pf Pf*=MEf=AEf=sf Pf* Pf* MRPf= df O O Qf qf* qf

  21. 一、廠商購買生產要素均衡條件 MRPf = MEf 二、就L而言,均衡條件 MRPL = W 三、廠商購買生產要素均衡條件的一般式 MPL/PL=MPK/PK=MPT/PT=1/PX L:勞動 K:資本 T:土地 X:產品

  22. 肆、生產要素的需要彈性 一、弧彈性 1、 原始公式 EF = (△QF/QF) / (△PF / PF) = (△QF/△PF) × (PF/QF) 2、 修正公式 EF= (△QF/△PF) × (PF1+PF2 )/(QF1+QF2) PF A PF1 B PF2 QF O QF1 QF2

  23. 二、點彈性 EF = (dQF/dPF) × (PF/QF) = 1/(dPF/dQF) × (PF/QF) = 要素需求曲線斜率的倒數 × 點的位置 PX D A D QX O 三、要素需求彈性一定為負(因需求法則之故)

  24. 四、決定生產要素需求彈性之因素 一種生產要素需求彈性之大小 1、決定於用它生產的產品需要彈性之大小。假定產品需要彈性 大,要素需要彈性亦大;若產品需要彈性小,則要素需要彈 性亦小。 2、視這項生產要素在產品中所佔的比率大小而定。比率若大, 彈性則大;比率若小,彈性則小。 3、要看與其他生產要素之替代性而定。替代性若大,彈性則大 ;替代性若小,彈性則小。 4、依其價格之上升是否會引起替代性生產要素價格之上升而定 。若不會引起替代性生產要素價格之上升,彈性則大;若會 ,彈性則小。

  25. 伍、專買剝削與專賣剝削 一、產品市場上的專賣 即一般所稱的獨佔,生產者以專賣的方式出售產 品,此時買方為價格的接受者。 二、要素市場上專賣 要素的供給者組成工會,壟斷了勞動的供給。 三、要素市場上的專買 廠商在產品市場具有獨佔力量,成為要素市場的 獨買者;或多家廠商透過組成公會,集體購買生 產要素,形成要素需求的獨家買主,壟斷了勞動 的需求。 四、要素市場上的雙邊獨佔 要素市場上的買方與賣方均只有一人。

  26. 一、產品市場為完全競爭,要素市場為專買 →AB為專買剝削 W MFCL A W=AFCL=SL W* B MRPL=VMPL=DL O L L*

  27. 二、產品市場為專賣,要素市場為完全競爭 →AB為專賣剝削 W A B W* W=AFCL=MFCL=SL VMPL MRPL=DL O L L*

  28. 三、產品市場為專賣、要素市場為專買 →AB為專賣剝削,CD為專買剝削 W MFCL A W=AFCL=SL B W* C VMPL MRPL=DL O L L*

  29. 四、產品與要素市場均為完全競爭 →無專買剝削與專賣剝削 W W=AFCL=MFCL=SL W* MRPL=VMPL=DL O L L*

  30. 五、雙邊獨佔 W MFCL A Wu 工會訂定的工資 W=AFCL=SL 勞資協議的工資 Wc Wm 專賣者給的工資 B MRPL=VMPL=DL O L Lc Lm

  31. 陸、後彎的勞動供給曲線 Y 所得 C B 斜率=W3 斜率=W2 M A 斜率=W1 K 時間 O H2 H3 H1 D(=24) 工作 休閒 C’ 勞動供給曲線 W3 B’ 工資 W2 A’ W1 工作時間 O D-H1 D-H3 D-H2

  32. 柒、工資決定 一、均衡工資之決定

  33. 二、影響工資水準之因素 1、勞動需求方面之各種因素 (1)市場對產品的需求 (2)勞動與資本的可替代性 2、勞動供給方面之各種因素 (1)工會控制力量的強弱 (2)擇業人數的規模與流動性 (3)勞資雙方在談判中的力量強弱 (4)整個社會的經濟狀況 (5)政府干預的程度與政策的傾向

  34. 三、工會對工資的影響 1、工會運用各種合法的手段、方式,限制非工會員 工受僱,迫使政府通過強迫退休、禁止使用童工 、限制移民、減少工作時間等法律途徑,以減少 勞動的供給,達到提高工資的目的。

  35. 2、工會透過議會立法或其他活動以增加出口、限制進2、工會透過議會立法或其他活動以增加出口、限制進 口、實行保護貿易政策等方法來提高對勞動的需求 ,從而達到提高工資的目的。

  36. 3、工會運用各種途徑,促使政府設定基本工資,以使3、工會運用各種途徑,促使政府設定基本工資,以使 • 工資維持在一定的水準之上 • (1)基本工資 ― 工資的下限 • 政府為保障勞動市場中基層勞工、弱勢勞工最基 • 本的生活,往往會依照當時生活水準、勞動生產 • 力狀況,設定勞動市場的工資下限,即基本工資 • 或最低工資(minimum wage),造成勞動市場供需 • 及價格的變化。

  37. (2)設定基本工資對勞動市場之影響 • 如果最低工資設定低於均衡工資,此一規定對 • 勞動市場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如果最低工資設 • 定高於均衡工資,市場產生的超額勞動供給, • 造成失業。 超額勞動供給

  38. 四、外勞引進對工資的影響 外勞引進會造成勞動供給增加,勞動供給曲線 外移,將會使工資水準降低為w1,本國勞工產 生失 業L2L0。

  39. 捌、土地與地租 一、地租 係指土地或其他自然資源(礦場、油田)的使用者, 支付給這類生產要素所有者的代價。 1、地租由土地的供給和需求決定。就整體經濟或短期 來看,土地的供給不能增加,故土地的供給曲線為 一垂直線。另外,地租決定於土地的邊際生產力, 因土地的邊際生產力呈現遞減,故土地的需求曲線 向右下傾斜、斜率為負。從長期來看,隨著經濟的 不斷成長,對土地的需求增加,地租將會呈現上升 的趨勢。如下圖所示:

  40. R S R2 R1 D2 D1 T O

  41. 2、就個別行業來看,土地的供給量是可以變動的,因2、就個別行業來看,土地的供給量是可以變動的,因 此土地供給曲線為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曲線。土地 具有多種用途,使土地可在多種用途間移轉。當個 別行業由於土地的邊際生產力提高,其他行業的土 地一旦被吸引至該行業來,則均衡點由E1移至E2, 產生更高的地租和更多的土地供應量。 S R E2 R2 E1 D2(個別行業新的土地需求曲線) R1 D1(個別行業原來的土地需求曲線) T O T1 T2

  42. 3、即使本行業土地供需不變,其行業由於使用土地效 3、即使本行業土地供需不變,其行業由於使用土地效 率提高,需要增加土地的使用量,並願意支付更高 的地租,為了避免土地向他行業轉移,本行業必需 支付更高的地租,否則較低的地租,只能獲得較少 的土地供應。 4、不同地段的土地,其邊際生產收益不同,故地租也 會有所不同。 5、土地的需求取決於土地的邊際生產力,廠商使用土 地的原則為土地的邊際生產收益(MRP)等於使用土 地所付的地租(MFC)。

  43. 二、農地釋出對地價之影響 政府將非都市農地變更為工業區、工商綜合區、 勞工住宅等用地,將擴大土地的供給,在需求不 變下,土地價格下跌。如果農地釋出仍須遵循『 農地農用』原則,將無助於土地價格的下降。 R S1 S2 R1 R2 D1 T O T1 T2

  44. 三、住宅與都市發展 • 由於工業和服務業興起,都市需要大量勞工;農業 • 產量提高足以支持供應都市糧食;農村人口大量湧 • 入城市;交通設施之改良等都市化因素,使得都市 • 的內部結構及機能不斷地發生變化,其範圍也不斷 • 地向外伸展,住宅的需求急遽增加。為兼顧都市的 • 生活品質與經濟發展。因此,住宅建設方面規定建 • 蔽率與容積率的限制。 • 1、建蔽率 • 一塊土地上可做為建築之用的土地比率,即單層建 • 築面積與該基地面積之上限比例,旨在規定建地必 • 須留有空地,以維持環境品質。 • 2、容積率 • 總樓地板面積與該基地面積之上限比例,其規定視 • 情況而定。

  45. 四、都市與土地 • 1、除了自然環境所產生的障礙外,經濟因素也決定 • 了都市區域的擴展。 • 2、典型環狀都市的圖像

  46. 3、都市規模與土地價值 都市的均衡規模決定於都市土地運用價值相等於農 地使用價值。

  47. 4、都市擴展的主要原因 都市擴展的主要原因為技術變遷所致。技術進步使 都市土地更具使用價值;便宜的車輛與改善的交通 系統,提高了民眾支付副都市中心土地的意願,使 得都市土地需求曲線提高;農業技術增加農業產出 ,使得農地使用得以更為經濟,降低了農地的使用 量。

  48. 五、經濟租 經濟租指生產要素提供者所獲得的實際收入超過 其所要求得到的收入,屬於一種額外的報酬。經 濟租的產生,源自於某特殊生產要素所有者索取 不同的報酬所致。 L1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