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 likes | 543 Views
木兰之行: 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文苑中学 黄华武.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和老师的困惑. (一)学生的困惑: 1 、遇到语文阅读题,就束手无策,不会阅读,有畏难情绪。 ( 这是心理问题 ) 2 、平时读得少,语感差,读不懂,厌烦阅读。(这是态度问题) 3 、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有话不会说,言不达意。(这是表达问题) 4 、阅读得分低,享受不到阅读的喜悦,容易丧失阅读兴趣。(这是兴趣问题). (二)教师的困惑: 1 、没有恰当的阅读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流于形式。(这是方法指导问题)
E N D
木兰之行: 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文苑中学 黄华武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和老师的困惑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和老师的困惑
(一)学生的困惑: 1、遇到语文阅读题,就束手无策,不会阅读,有畏难情绪。(这是心理问题) 2、平时读得少,语感差,读不懂,厌烦阅读。(这是态度问题) 3、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有话不会说,言不达意。(这是表达问题) 4、阅读得分低,享受不到阅读的喜悦,容易丧失阅读兴趣。(这是兴趣问题)
(二)教师的困惑: 1、没有恰当的阅读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流于形式。(这是方法指导问题) 2、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在阅读训练中针对考纲考点,考什么就讲什么,肢解语段,导致无明显训练效果。(这是思想认识问题) 3、忽略了文本对阅读教学的示范作用,失去阅读教学的最佳时机-----课堂。(这是对待文本问题) 4、阅读教学缺乏计划性,毫无体系。(这是教学目的问题) 5、教师自身阅读量小,或者根本不读,整体感悟能力不高。(这是自身能力问题)
(一)扩大阅读范围 拓展学生视野 (二)传授阅读方法 学会举一反三 1、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 2、教给学生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三)拟定阅读计划 推进教学工作 (四)立足课堂教学 张扬学生个性 (五)培养阅读兴趣 养成良好习惯
1.记叙文的定义 2.记叙文的考点 3.记叙文的要素 4.句子含义的理解 5.对于题目的理解 6.对记叙线索的把握 7.记叙的顺序
8.概括记叙文的内容与中心 9.分析文中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10.记叙文的写作特色
记叙文定义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考点: • 一、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含义. •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 三、理解文中重要句段作用。 • 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 五、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 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 七、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 八、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九、体验作品的形象和情境,拓展作品的主旨和内涵。
一、记叙的要素 : • 1、 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 2、掌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概括文章中心或段落大意。 • 把握六要素技巧,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
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及主要内容的把握。 划分段落层次技巧: • 一是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二是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 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 即:主体+主体的行为+行为的结果+修饰限制性的内容
1、用简洁的语言准确而完整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答案不超过30个字,不含标点符号)《宽容》 答:兰登先生宽容诚实的马克 吐温,并让女儿嫁给了他。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天堂》 答:病危女孩胡艳艳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忍着病痛到校上了半天课。 3、本文记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内容。《母亲的米袋那样灿烂》答:一位身体有病的母亲讨米供儿子上学。
要遵循基本的原则: • 一是力求完整,不能以偏概全; • 二是力求简洁,不要过多复述; • 三是力求明确,不能笼统含糊。
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含义 1、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 2、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言外之义。 3、结合整篇文章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如何赏析文章中所喜欢的句子: • 1、从修辞手法上分析;(修辞的作用) • 2、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 • 3 从语言风格上(豪放、婉约……) • 4、从用语、遣词准确传神巧妙 • 5、从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 • 6、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此类题型常考的句子类型及其作用: • 1、修辞句(比喻): • 方法:明确本体和喻体,把本体和喻体代入句 中,用自己比较通俗的语言复述句子的 意思。 • 例1:放心吧,孩子们!老天不会让我们总是呆在冬天里!《父亲的格言》 • 分析:“老天”是指生活,“冬天”是指困境; • 答:告诉孩子们,生活是有希望的,我们不会总生活在困境中的。
2、双关句: • 方法:一要答出本义,二要答出深层含义; • 例:《父亲的格言》中“不要为了几枚硬币而硌坏了自己的脚,那样自己走出的路就会歪歪扭扭。” • 分析:“硬币”既指实际的硬币,也指小利益; • “硌坏了自己的脚”有损于自己的品质,“路”既指现实的路,又指人生道路;“歪歪扭扭”指误入歧途。
3、富含哲理的句子: • 方法: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然后代入原句,用自己的话复述句意。 例1:《高贵的舍弃》4题。怎样理解最后一段中卡巴的“而亨利的人生,是我的名声所不能承受之重”这句话的含义。 • 亨利一生的幸福比我的名声更重要,表现了卡巴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4、理解句子含义还可结合上下文,分析原因或写出具体指代内容。4、理解句子含义还可结合上下文,分析原因或写出具体指代内容。 • 例1:《你在伞里吗》5题。 • 例2:《高贵的舍弃》第1题
三、题目考点 • 一.为文章拟标题。 • 1、方法:找文章的线索、内容或中心 • 依据有(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 (3)核心事件 (4)作者情感 • 二、品味题目的含义 • 例题:《小扇轻摇的时光》 • 可以从—— 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 •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四、记叙线索: •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 • 线索类型: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线索大致分六类: •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寻找线索的依据 • ①文章的标题 • ②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 •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 ⑤“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五、记叙顺序及其作用: • 顺叙:按时间发展,有条有理。 • 倒叙:1、强调。 2、制造悬念。 3、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 • 插叙:1、补充内容,丰富情节。 2、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 3、交代背景,丰满形象。突出中心。
六、概括归纳记叙文中心 • 参看题目; • 连缀、整合段意; • 参看抒情议论句;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常用的格式: •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 举例: • 《背影》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分析文中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描写是记叙文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运用描写手法,能栩栩如生地再现人物、事件和景物。描写主要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
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 A、人物描写及其作用 • 类型: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 • 人物描写方法作用:描写+对象+特征(性格) • B、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 1、暗示时代背景。 • 2、渲染气氛。 • 3、烘托人物性格、心理。 • 4、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
分析人物形象 • 从两个方面入手: •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社会环境 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场所、风土人情、社会背景、 历史背景的描写。 作用 能揭示人物思想产生和导致事件结局的社会根源。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要先找出描写的句子,再联系文章的内容、时代背景综合考虑。
自然环境 描写指对日、月、星辰、天气、自然风光等的描写。 作用 1、能烘托气氛 2、表现人物的心情 3、表现人物的品质 4、突出人物身份地位 5、推动情节的发展起衬 托中心意思的作用。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A.类型:记叙文中的议论,有先叙后议、先议后叙之分。 B.作用:议论的目的在于揭示记叙事物所蕴涵的思想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抒情 分类:一种是作者直接抒 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叫直接抒情;一种是寓情于景或托物抒情,叫间接抒情。 作用:抒发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
开放性试题应注意:谈看法、读启示、读体验、谈做法等开放性试题应注意:谈看法、读启示、读体验、谈做法等 • ①平时一方面要关注生活,注意勤观察、勤思考;另一方面要广泛阅读,开阔视听,不断吸取知识营养。积累较丰富的材料,“谈”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 ②“谈”时要针对话题,选取适当的角度,具体阐述,避免空泛,“谈”的内容应从原文生发,要中心明确,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 • ③“谈”时要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议论记叙相结合);语言力求简明扼要(注意文字数量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