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1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知识梳理: 1. 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 1 ) 公理 1 ∵A∈ , B∈ ,∴ AB .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知识梳理: 1. 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 1 ) 公理 1 ∵A∈ , B∈ ,∴ AB . ( 2 ) 公理 2 ∵A , B , C 三点不共线,∴ A , B , C 确定 一个平面 . 三个推论:①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 ② 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 ③ 过一条直线和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 ( 3 ) 公理 3 ∵P∈ , 且 P∈ ,∴ ∩ =l ,且 P∈l. ( 4 ) 公理 4 ∵a∥c,b∥c,∴a∥b.

brendy
Download Presentation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知识梳理: 1. 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 1 ) 公理 1 ∵A∈ , B∈ ,∴ AB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知识梳理: 1.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1)公理1 ∵A∈ ,B∈ ,∴AB . (2)公理2 ∵A,B,C三点不共线,∴A,B,C 确定 一个平面. 三个推论:①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②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③过一条直线和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3)公理3∵P∈ ,且P∈ ,∴ ∩ =l,且P∈l. (4)公理4∵a∥c,b∥c,∴a∥b.

  2. (5)等角定理∵OA∥O1A1,OB∥O1B1, ∴∠AOB=∠A1O1B1或∠AOB+∠A1O1B1=180°. 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1)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a ,b , a∥b, ∴ a∥ . (2)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a∥ ,a , ∩ =b, ∴a∥b. (3)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a ,b ,a∩b=P, a∥ ,b∥ ,∴ ∥ . (4)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 ∥ , ∩ =a, ∩ =b,∴a∥b.

  3. 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1)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m ,n ,m∩n=P, l⊥m,l⊥n,∴l⊥ . (2)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a⊥ ,b⊥ ,∴a∥b. (3)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a ,a⊥ ,∴ ⊥ . (4)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 , ∩ =l, a , a⊥l,∴a⊥ . 4.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1)定义. (2)范围: ∈(0,]. (3)求法:先通过取中点或作平行线找到两异面 直线所成的角,然后解含有这个角的三角形.若求 得的角为钝角,则这个角的补角才为所求.

  4. 5.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1)定义. (2)范围: ∈[0, ]. (3)求法:先找到(或作出)过斜线上一点垂直 于平面的直线,斜足与垂足的连线就是斜线在平 面内的射影,该斜线与射影的夹角就是所求的线 面角,解这个角所在的直角三角形可得.

  5. 7.唯一性定理 (1)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 (2)过平面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平行于已知平面. (3)过空间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平面. (4)过空间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垂直于已知直线.

  6. 问题突破: 一、线线、线面的平行与垂直 例1正三棱柱A1B1C1—ABC中,点D是BC的中 点,BC= BB1,设B1D∩BC1=F.求证: (1)A1C∥平面AB1D; (2)BC1⊥平面AB1D. 思维启迪 本题可先挖掘正三棱柱中 有关的线面平行及垂直关系,第(1)问 可利用“线线平行”或“面面平行”, 第(2)问可利用“线线垂直”来证 “线面垂直”.

  7. 证明(1)连结A1B,设A1B与AB1 交于E,连结DE. ∵点D是BC中点,点E是A1B中点, ∴DE∥A1C ∵A1C 平面AB1D, DE平面AB1D, ∴A1C∥平面AB1D. (2)∵△ABC是正三角形,点D是BC的中点, ∴AD⊥BC. ∵平面ABC⊥平面B1BCC1, 平面ABC∩平面B1BCC1=BC,AD平面ABC, ∴AD⊥平面B1BCC1,

  8. ∵BC1平面B1BCC1,∴AD⊥BC1. ∵点D是BC的中点,BC= BB1,∴BD= BB1. ∵ ,∴Rt△B1BD∽Rt△BCC1. ∴∠BDB1=∠BC1C. ∴∠FBD+∠BDF=∠C1BC+∠BC1C=90°. ∴BC1⊥B1D.∵B1D∩AD=D,∴BC1⊥平面AB1D. 探究提高 解决此类问题要注意线线平行(垂直), 线面平行(垂直)与面面平行(垂直)的相互转化.在解决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问题时,若题目中已出现了中点,可考虑在图形中再取中点,构造中位线进行证明.

  9. 变式训练1如图所示,在直四棱柱 ABCD-A1B1C1D1中,已知DC=DD1= 2AD=2AB,AD⊥DC,AB∥DC. (1)求证:D1C⊥AC1; (2)设E是DC上一点,试确定E的位置, 使D1E∥平面A1BD,并说明理由. (1)证明 在直四棱柱ABCD- A1B1C1D1中,连结C1D, ∵DC=DD1, ∴四边形DCC1D1是正方形. ∴DC1⊥D1C.

  10. 又AD⊥DC,AD⊥DD1, DC∩DD1=D, ∴AD⊥平面DCC1D1, D1C平面DCC1D1,∴AD⊥D1C. ∵AD、DC1平面ADC1, 且AD∩DC1=D, ∴D1C⊥平面ADC1, 又AC1平面ADC1, ∴D1C⊥AC1.

  11. (2)解连结AD1,AE, 设AD1∩A1D=M,BD∩AE=N, 连结MN, ∵平面AD1E∩平面A1BD=MN, 要使D1E∥平面A1BD, 须使MN∥D1E, 又M是AD1的中点, ∴N是AE的中点. 又易知△ABN≌△EDN, ∴AB=DE. 即E是DC的中点. 综上所述, 当E是DC的中点时,可使D1E∥平面A1BD.

  12. 二、面面平行与垂直 例2如图所示,在正三棱柱 ABC—A1B1C1中,AA1=AB, F、F1分别是AC、A1C1的 中点.求证:(1)平面AB1F1∥平面C1BF; (2)平面AB1F1⊥平面ACC1A1. 思维启迪 本题可以根据面面平行和垂直的判定定 理和性质定理,寻找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证明(1)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 ∵F、F1分别是AC、A1C1的中点, ∴B1F1∥BF,AF1∥C1F.

  13. 又∵B1F1∩AF1=F1, B1F1、AF1面AB1F1, ∴平面AB1F1∥平面C1BF. (2)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 AA1⊥平面A1B1C1,F1是A1C1的中点. ∴B1F1⊥AA1,B1F1⊥A1C1.又∵A1C1∩AA1=A1, ∴B1F1⊥平面ACC1A1,而B1F1平面AB1F1, ∴平面AB1F1⊥平面ACC1A1.

  14. 探究提高(1)要证两平面平行,常根据:“如 果一个平面内有两相交直线分别和另一平面平行, 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或“一个平面内两相交直线 分别与另一平面内两相交直线平行,那么这两个平 面平行”,还可以利用线面垂直的性质,即“垂直 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2)要证明两平面垂直,常根据“如果一个平面经 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垂直”.从 解题方法上说,由于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 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因此整个解题过程始终沿着 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转化途径进行.

  15. 变式训练2(2009·江苏,16)如图, 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E、F分别是 A1B、A1C的中点,点D在B1C1上,A1D ⊥B1C.求证:(1)EF∥平面ABC; (2)平面A1FD⊥平面BB1C1C.

  16. 证明(1)由E、F分别是A1B、A1C的 中点知EF∥BC. 因为EF平面ABC.BC平面ABC. 所以EF∥平面ABC. (2)由三棱柱ABC—A1B1C1为直三棱柱 知CC1⊥平面A1B1C1. 又A1D平面A1B1C1,故CC1⊥A1D. 又因为A1D⊥B1C,CC1∩B1C=C,CC1、B1C平面 BB1C1C,故A1D⊥平面BB1C1C,又A1D平面 A1FD,所以平面A1FD⊥平面BB1C1C.

  17. 三、平面图形的折叠问题 例3(2009·济南模拟)已知四边形ABCD是等 腰梯形,AB=3,DC=1,∠BAD=45°,DE⊥AB (如图1).现将△ADE沿DE折起,使得AE⊥EB (如图2),连结AC,AB,设M是AB的中点. (1)求证:BC⊥平面AEC; (2)判断直线EM是否平行平面ACD,并说明 理由.

  18. 思维启迪(1)在梯形DEBC中,用数量关系证明 BC⊥EC. (2)可用反证法,假设EM∥平面ACD,可推出矛 盾. 证明(1)在图1中,过C作CF⊥EB垂足为F, ∵DE⊥EB,∴四边形CDEF是矩形. ∵CD=1,∴EF=1. ∵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 AB=3,∴AE=BF=1. ∵∠BAD=45°,

  19. ∴DE=CF=1. 连结CE,则CE=CB= . ∵EB=2,∴∠BCE=90°. 即BC⊥CE. 在图2中,∵AE⊥EB,AE⊥ED,EB∩ED=E, ∴AE⊥平面BCDE. ∵BC平面BCDE, ∴AE⊥BC. ∵AE∩CE=E, ∴BC⊥平面AEC. (2)用反证法. 假设EM∥平面ACD.

  20. ∵EB∥CD,CD平面ACD,EB平面ACD, ∴EB∥平面ACD. ∵EB∩EM=E, ∴平面AEB∥平面ACD. 而A∈平面AEB且A∈平面ACD,与平面AEB∥平面 ACD 矛盾. ∴假设不成立.∴EM与平面ACD不平行. 探究提高 (1)解决与折叠有关的问题的关键是 搞清折叠前后的变化量和不变量,一般情况下,线 段的长度是不变量,而位置关系往往会发生变化, 抓住不变量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在解决问题时,要综合考虑折叠前后的图形, 既要分析折叠后的图形,也要分析折叠前的图形.

  21. 变式训练3如图①,长方形ABCD中,BC= ,AB =6,把它折成正三棱柱的侧面(如图②),使AD 与BC重合,长方形的对角线AC与折痕线EF、GH分 别交于M、N,连接AN. (1)求多面体AMND的体积大小; (2)求证:平面DMN⊥侧面ADFE.

  22. (1)解 由题知,长方形被折成正三棱柱, 故AE=EG=GA=2,AD=3. 如图,由于AEG-DFH是正三棱柱, ∴EF∥平面AGHD. ∴M与E到平面AGHD的距离相等. 取AG的中点Q,连接EQ,则EQ⊥平面AGHD. ∵正三角形AEG的边长为2.∴EQ= . 又S△AND= ×2× = . ∴VM-AND= × × =1. 所以多面体AMND的体积为1. (2)证明如图,取AE、DF的中点K、L,连接KL交DM 于O,连接NO,过N作NP∥HF交EF于P.

  23. 在Rt△DHN与Rt△NPM中,DH=NP=2,NH=MP= . ∴Rt△DHN≌Rt△NPM, ∴DN=NM. 又K、L分别为AE、DF的中点, ∴OL∥MF,∴O为DM的中点, ∴NO⊥DM. 而OL MF NH,且NH⊥HL, ∴四边形NHLO是矩形.∴NO⊥KL. 又DM∩KL=O,∴NO⊥平面ADFE. 而NO 平面DNM, ∴平面DMN⊥侧面ADFE.

  24. 规律方法总结 1.线线、线面、面面的平行与垂直的关系可以通过下列形式转化. 在证明平行或垂直的问题中,认真体会“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不仅要领悟“平行”“垂直”内部间的转化,还要注意平行与垂直之间的转化关系.

  25. 2.弄清各类问题的关键点,把握问题的层次,重视容易忽视的问题,如证平行时,由于过分强调线线、线面、面面平行的转化,而忽视由垂直关系证平行关系;证垂直时,同样忽视由平行关系来证明和利用勾股定理计算证明.2.弄清各类问题的关键点,把握问题的层次,重视容易忽视的问题,如证平行时,由于过分强调线线、线面、面面平行的转化,而忽视由垂直关系证平行关系;证垂直时,同样忽视由平行关系来证明和利用勾股定理计算证明. 3.图形的展开、折叠、切割在考查空间想象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弄清图形变化前后的点、线、面的对应关系,并分析清楚变化前后点、线、面的位置变化.

  26. 演练提升: 一、选择题 1.(2008·安徽文,4)已知m、n是两条不同直线, 、 、 是三个不同平面,下列命题中正确的 是 ( ) A.若m∥ ,n∥ ,则m∥n B.若 ⊥ , ⊥ ,则 ∥ C.若m∥ ,m∥ ,则 ∥β D.若m⊥ ,n⊥ ,则m∥n

  27. 解析 对于A,直线m、n分别平行于同一平面 ,则这两条直线m、n不一定平行,还有可能相交或异面,其中相交情况如图(1);对于B,两个平面同时垂直于一个平面 ,则这两个平面 、 有可能相交,如图(2);对于C,若两个平面同时平行于一条直线,则两个平面不一定平行,还可能相交,如图(3);而选项D是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重要推论之一,即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答案 D

  28. 2.设m、n是不同的直线, 、 、 是不同的平 面,有以下四个命题: ∥ ⊥ ∥ m∥ m⊥ m∥n m∥  n 其中,真命题是 ( )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① ② m⊥ ∥ ④ ③ ⊥ m∥

  29. 解析①正确,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②错误,由线面平行、垂直定理知:m不一定解析①正确,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②错误,由线面平行、垂直定理知:m不一定 垂直于 ;③正确,由线面平行,垂直关系判断正确;④错误,m也可能在 内.综上所述,正确的 命题是①③,故选C. 答案 C

  30. 3.(2009·山东理,5)已知 , 表示两个不同的 平面,m为平面 内的一条直线,则“ ⊥ ” 是“m⊥ ”的 (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析 由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知如果m为 平面 内的一条直线,m⊥ ,则 ⊥ ,反过来 则不一定.所以“ ⊥ ”是“m⊥ ”的必要 不充分条件. B

  31. 4.已知直线l、m,平面 、 ,且l⊥ ,m , 给出下列四个命题,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为( ) ①若 ∥ ,则l⊥m ②若l⊥m,则 ∥ ③若 ⊥ ,则l⊥m ④若l∥m,则 ⊥ A.1 B.2 C.3 D.4 解析 ①∵l⊥ , ∥ , ∴l⊥ .又∵m ∴l⊥m. ④∵l⊥ ,l∥m,∴m⊥ . 又∵m ,∴ ⊥ . 可知①④正确,②③错误.故选B. B

  32. 5.已知平面 ⊥平面 , ∩ =l,点A∈ , Al,直线AB∥l,直线AC⊥l,直线m∥ , m∥ ,则下列四种位置关系中,不一定成立 的是 ( ) A.AB∥m B.AC⊥m C.AB∥ D.AC⊥ 解析 如图所示的正方体中,平面OCMN为平面 . 平面AOB为平面 .此时AC与平面 不垂直. D

  33. 二、填空题 6.如图所示,在直三棱柱ABC-A1B1C1 中,底面为直角三角形,∠ACB=90°, AC=6,BC=CC1= ,P是BC1上一动点, 则CP+PA1的最小值是. 解析 将△BCC1沿BC1线折到面A1C1B上,如图. 连结A1C即为CP+PA1的最小值,过点C作CD⊥C1D 于D点,△BCC1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CD=1,C1D=1,A1D=A1C1+C1D=7. ∴A1C= = .

  34. 三、解答题 7.一个多面体的三视图及直观图如图所示,M、N分 别是A1B,B1C1的中点.求证: (1)MN∥平面ACC1A1; (2)MN⊥平面A1BC.

  35. 证明由三视图可知,在这个多面体的 直观图中,AA1⊥平面ABC且AC⊥BC,AC=BC=CC1=a. (1)连结AC1,AB1,因为四边形ABB1A1 为矩形,所以AB1过A1B的中点M. 在△AB1C1中,由中位线性质,得MN∥AC1. 又AC1平面AC1,MN平面AC1, 所以MN∥平面ACC1A1. (2)因为BC⊥平面ACC1A1,AC1平面AC1, 所以BC⊥AC1. 在正方形ACC1A1中,A1C⊥AC1, 又因为BC∩A1C=C,所以AC1⊥平面A1BC. 由MN∥AC1,得MN⊥平面A1BC.

  36. 8. 如图所示,在棱 长为2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 E、F分别为DD1、DB 的中点. (1)求证:EF∥平面ABC1D1; (2)求证:EF⊥B1C; (3)求三棱锥 的体积. (1)证明 连结BD1,在△DD1B中,E、F分别为 D1D,DB的中点,则 EF∥D1B D1B平面ABC1D1 EF平面ABC1D1 EF∥平面ABC1D1

  37. (2)证明 连结BC1,可得: B1C⊥AB B1C⊥BC1 AB,BC1平面ABC1D1 AB∩BC1=B B1C⊥平面ABC1D1 BD1平面ABC1D1 B1C⊥BD1 EF∥BD1  (3)解 ∵CF⊥平面BDD1B1 ∴CF⊥平面EFB1且CF=BF= . EF⊥B1C

  38. ∵EF= BD1= , ∴EF2+B1F2=B1E2,即∠EFB1=90°. ∴ = = ··CF = ·EF·B1F·CF = ∴三棱锥 —EFC的体积为1. 返回

  39. 9.(2009·浙江理,17)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 AB=2,BC=1,E为DC的中点,F为线段EC(端 点除外)上一动点,现将△AFD沿AF折起,使平 面ABD⊥平面ABC,在平面ABD内过点D作 DK⊥ AB,K为垂足,设AK=t,则t的取值范围是.

  40. 解析如图,在平面ADF内过D作 DH⊥AF,垂足为H,连结HK,过 F点作PF∥BC交AB于点P. 设∠FAB= ,则cos ∈ . 设DF=x,则1<x<2.∵DK⊥平面ABC,DH⊥AF,则AH⊥HK. 在Rt△ADF中,AF= ,∴DH= . ∵△ADF和△APF都是直角三角形,PF=AD ∴Rt△ADF≌Rt△APF,AH= ,AP=DF=x. ∵ Rt△AHK中,cos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