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likes | 246 Views
上海的弄堂. 小组分工 方一舟 记录 筛选资料 徐震宁 查找资料 制作课件 贺顺 查找资料 制作课件 赵吉伟 查找资料 协助调查. 调查方式 上网 查书 调查. 如今上海的弄堂越来越少,当这些历史的产物与现代文明发 生冲突时,人们对其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就此作了一个小小的调查。. 人们对弄堂和现代文明态度调查表 参加调查人数:97人.
E N D
上海的弄堂 小组分工 方一舟 记录 筛选资料 徐震宁 查找资料 制作课件 贺顺 查找资料 制作课件 赵吉伟 查找资料 协助调查 调查方式 上网 查书 调查
如今上海的弄堂越来越少,当这些历史的产物与现代文明发 生冲突时,人们对其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就此作了一个小小的调查。 人们对弄堂和现代文明态度调查表 参加调查人数:97人 通过调查,更多的人十分重视这些历史的产物,希望能见他们保留下来,我们发现希望能两者兼得的人更多,将两者合璧,相信这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弄堂的形成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外国人被允许在此居住、经商。但“外人不得架造房舍租与华人”,1853年的小刀会起义,改变了这一局面。租界内,外商从事房地产经营“合法”。与此同时,太平天国起义迫使江浙一带大量地主、乡绅、富商、官僚纷纷携眷涌入上海租界寻求庇护。大量华人进入租界后,极大地刺激了租界内房地产经营活动。大多数外商都很快将商业与兴趣转移到房地产经营中来。一些早期的著名洋行如老沙逊、怡和、仁记纷纷投巨资从事房地产经营。
最初建造的这类专供向租界内华人出租的房屋,都是木板结构。这种出租木板房屋一般采用联排式总体布局,并起某某“里”为其名称,是后来上海弄堂的雏形。到1863年这种以“里”为名的房屋已达8740栋。1870年后,这种简易木板房屋因易燃不安全而被租界当局取缔,但由于大量建造出租住房可给租界当局带来最主要的税收来源,因此房地产经营活动非但没有被制止,反而越来越繁荣。不过,早期简易的木板房则完全被一种新形的住宅——石库门里弄所代替。从此,弄堂住宅开始正式走上上海城市建设活动的舞台,并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简易木板房被取缔后,上海租界内开始出现用中国传统的“立帖式”木结构加砖墙承重的方式建造起来的新式住宅。这种住宅比起早期木板房要正规、耐久得多。它的平面和空间更接近于江南传统的二层楼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形式,更适合于中国居民的永久性居住。它虽然无法跟过去传统民居中层层进进、庭院深深相比,也无法凿池叠石、赏花折柳,但它毕竟还保持着正当中规整的客堂,有楼上安静的内室,还有习惯中常见的两厢,对于那些离开了往日的生活节奏而开始了现代城市生活但多多少少对传统生活还有所眷恋的上海人来说,倒也更加合适。
这种住宅还基本保持了中国传统住宅建筑对外较为封闭的特征,虽身居闹市,但关起门来却可以自成一统。于是这“门”也就变得愈加重要起来。它总是有一圈石头的门框,门扇为乌漆实心厚木,上有铜环一副。这种式样的建筑被上海人称为“石库门”。为跟后来的新式石库门住宅相区别,早期所建的石库门住宅又叫做“老式石库门”。从整体看,一个个“石库门”单元被联排在一起,呈西方联立式住宅的布局方式。一排排石库门住宅之间,形成了一条条“弄堂”。
早期和后期的石库门 上海里弄式住宅建筑的数量,据五十年代初的统计居全国之首。里弄总数约有九千多处,住宅单元约二十万幢以上,其中拥有二百幢住宅的大规模里弄约有一百五十余处。里弄式住宅占上海居住建筑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五左右,其中为数较多的是老式石库门住宅和新式石库门住宅。老式石库门因其前沿为形同库房的封闭式门墙而得名,它基本上脱胎于传统的四合院 、三合院。一般每幢为两层,两楼两底,居住面积有百余至二百平方米,比较适合于大家庭。这种住宅既不像传统住宅那样占地多,又不像欧美洋房那样造价高,所以很受欢迎。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上海市民的家庭结构总体上发生了变化,老式石库门住宅便渐趋式微。这种住宅样式目前在上海已很鲜见。
新式石库门 新式石库门住宅由老式石库门改变而成,一九一九年以后大量兴建。主要是改为一楼一底,居住房间减少,以适应当时社会上出现的大家庭解体和劳动生产型的小家庭大量出现的需要,这是最普遍的类型,几乎可以说是上海民居的典型样工。其后出现的新式里弄住宅,又注重将使用功能进一步明确划分,有起居室、卧室、厨房、浴室、安装有卫生设备和煤气炉,宅前的围墙较低并有小型庭院,建筑外观更趋近代西方式样,适宜于经济收入较富裕的市民阶层居住。 弄堂的宽度在早期石库门里弄住宅群中,一般只有三米左右,后来人力车普及,便放大到四米左右。后期的一些新式里弄,国为要考虑汽车的进出,又放大到五至六米。但这决非普遍现象,因为对居民来说,享用这样宽绰的弄堂必须要以高昂的房租为代价。
其实,称“弄堂”的不只是上海人,中国江南地区都这样称呼。我们小组没有找到江苏弄堂的有关文字资料,但是找到了一张江苏水弄堂的图片。
活动感言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了解到了上海的建筑的发展,上海弄堂的形成,它的格局。也通过弄堂的发展看到了上海的这段历史。 这次活动中我们还用调查的方式了解到了现如今的人们对弄堂与现代文明的态度,从在网上的留言来看,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应该保留它。 弄堂对这个城市来说不仅是一种建筑,还是人们心中的怀念,也是对整个城市的一种见证,他对上海的影响意义非凡。
谢谢观赏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6689658.html?si=3 http://www.izy.cn/travel_guide/300/0_0_4993_1_0_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