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1

第八章 货币需求

第八章 货币需求.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货币需求的测量,凯恩斯、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了解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及凯恩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本章知识点设置. 8.1 货币需求及其决定. 一、货币需求 (money demand) 的涵义. 1 、货币需求的概念: 需求: 有支付能力的主观愿望。 货币需求: 由货币需求能力与货币需求愿望相互作用、相互决定的特殊需求。 2 、研究货币的需求有两个视角: 微观货币需求与宏观货币需求. 二、货币需求 (money demand) 的类型.

brede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八章 货币需求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八章 货币需求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货币需求的测量,凯恩斯、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了解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及凯恩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2. 本章知识点设置

  3. 8.1 货币需求及其决定

  4. 一、货币需求(money demand)的涵义 1、货币需求的概念: • 需求:有支付能力的主观愿望。 • 货币需求:由货币需求能力与货币需求愿望相互作用、相互决定的特殊需求。 2、研究货币的需求有两个视角: • 微观货币需求与宏观货币需求

  5. 二、货币需求(money demand)的类型 1、微观货币需求与宏观货币需求: • 微观货币需求:微观经济主体(个人、家庭或企业)在既定的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和其它经济条件下,机会成本最少、收益最大时对货币的需求。 • 宏观货币需求:从宏观经济主体运行的角度进行界定,讨论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如资源约束、经济制度制约等),整个社会应有多少货币来执行交易媒介、支付手段和价值储藏等功能。 • 二者关系:从数量意义上说,全部微观货币需求的总和即为相应的宏观货币需求。

  6. 2、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 • 名义的货币需求是指经济主体在不考虑商品价格变动情况下的货币意愿持有量 • 实际的货币需求是指经济主体在扣除物价因素的影响后所需要的货币量,它是用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来衡量的。 • 两者的区别:是否剔除了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所引起的物价变动的影响。

  7. 三、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 收入状况 • 市场利率 • 预期和偏好 • 信用发达程度 • 经济体制

  8. (一)收入状况 • 关系:收入状况这一因素可分解为两个方面:一是收入的数量;二是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一般情况下,货币需求量与收入水平成正比,与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的长短成正比。 • 货币需求量与收入数量成正比的原因是:第一,人们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财富只是其总财富的一部分,收入的数量通常决定着总财富的规模和增长速度。第二,收入的数量往往决定着支出的数量。 • 货币需求量与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的长短成正比:假设居民的全部收入用于当期支出,且其支出均匀分布。故在每月支付一次工资的情况下,其平均货币持有额是月工资的一半;而在每半个月支付一次工资的情况下,虽然月工资总量不变,但其平均货币持有额只有月工资的1/4。

  9. (二)市场利率 • 关系:在正常情况下,市场利率与货币需求负相关。 • 原因: • 1、市场利率提高,意味着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增加,货币需求自然减少。 • 2、市场利率影响人们对资产持有形式的选择。当市场利率上升到一定高度,人们预计未来利率将下降,预期债券价格将上升,于是人们减少货币的持有量,购进债券,以期日后取得收入。

  10. (三)人们的预期和偏好 • 预期市场利率上升,则货币需求增加;预期市场利率下降,则货币需求减少。 • 预期物价水平上升,则货币需求减少;预期物价水平下降,则货币需求增加。 • 预期其它有息金融资产投资收益率上升,则货币需求减少;预期其它有息金融资产投资收益率下降,则货币需求增加。 • 人们对货币的偏好增加,则货币需求增加;人们对其他金融资产的偏好增加,则货币需求减少。

  11. (四)信用的发达程度 • 关系:信用发达,货币需求量较少。 • 原因: • 一方面,信用发达条件下,债权债务多,债权债务的相互抵消可以节约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要量,货币需求量相应减少。(对交易媒介的节约)——票据 • 另一方面,信用发达条件下,金融市场比较完善,投融资渠道相对畅通,人们可以很便利地通过金融市场取得现金或贷款(流动性),人们可以减少货币持有量(对储藏手段的节约)

  12. (五)经济体制 • 经济体制涉及产权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及宏观管理方式等方面,它与一定时期的经济政策相结合,构成了居民和企业这些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运作环境。这些环境如果存在根本性差异,就会形成不同的货币需求行为。

  13. 8.2 货币需求的测量 (货币需求函数)

  14. 货币需求的测量与货币需求函数 • 货币需求的测量,常用的方法是构造货币需求函数,并对影响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以此来确定一定时期内的社会货币需求量。由于货币需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货币需求函数通常是一种多元函数,即含有多个自变量。 • 货币需求函数的自变量:规模变量、机会成本变量和其它变量。

  15. 一、规模变量 • 规模变量:是指货币需求函数中决定货币需求规模的变量,这类变量主要由财富(存量)和收入(流量)两种。 • 规模变量具有如下两个特征: • 一是量的特征,在统计上比较容易获得,计量上比较方便. • 二是具有规模经济特征,即经济主体会从规模经济的角度来调整其货币需求量与这些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16. (一)收入变量(流量) 分为宏观变量和微观变量两种。 • 宏观收入变量主要是指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和产品交易总额等经济总量。 • 微观收入变量主要是指个人和家庭的收入。从微观角度考察,收入可划分为过去收入、现期收入、期望收入和永久收入。过去收入和现期收入是已知的资料,可以通过统计方法取得;期望收入是在合理预期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对未来收入水平的估计;永久收入则可以通过把过去收入和期望收入加权平均而产生。

  17. (二)财富变量(存量) • 有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之分。非人力财富即物质资本,可以用统计方法测得;人力财富是指个人在将来获得收入的能力,而这种能力转化为非人力财富要受很多因素的制约,无法准确估计。 • 收入与财富的关系:存量与流量的关系,财富是未来期望收入的贴现值。永久收入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变量,可以用来代表财富变量。

  18. 二、机会成本变量 • 包括:货币自身收益率、货币以外其它资产的收益率和预期通货膨胀率。 三、其他变量 • 与上述各变量相比,还有一些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相对较小,作用机理较为复杂的因素,这些因素可统称为其它变量而列入货币需求函数。其它变量主要是指:实际工资率以及制度变化的影响。实际工资率对货币需求有系统的正效应。经济制度的变化也会影响货币需求函数。

  19. 金融创新与货币失踪 •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使得许多既能提供支付便利又可获得利息收入的创新产品问世,使传统的M1货币需求函数严重地高估了货币需求。戈德弗尔德把这种现象称为货币失踪。

  20. 8.3 货币需求理论流派 三大流派: • 古典货币数量论 •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 现代货币数量论

  21. 一、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现金交易数量说 • 背景:美国经济学家爱尔文.费雪(Irving Fisher)在《货币购买力》(1911)一书中,对古典的货币数量论作了最清晰的阐述。 • 内容:货币的唯一职能是充当交换媒介,人们需要货币仅仅是因为货币具有购买力,可以用来交换商品和劳务。因此,一定时期内社会所需要的货币总额必定等于同期内参加交易的各种商品和价值总和。据此,他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即:M V = P TM代表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货币的平均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即货币周转率,也就是一美元每年用来购买经济中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平均次数;P代表所有交易中商品的平均价格,即一般物价水平;T代表全部商品和劳务的总交易量;  因此,PT代表的是该时期内商品或劳务交易的总价值。

  22. PY 取代PT : • 由于所有商品或劳务的总交易量资料不容易获得,而且人们关注的重点往往是总产出,而不是交易总量,所以交易方程式通常写成如下形式:MV=PYor Md=1/V×PY (货币需求函数) 式中:Y为以不变价格表示的一年中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价值,也就是总产出; P为一般物价水平(用价格指数表示),PY即为名义总收入或名义GDP; V为货币流通速度; M代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流通中的货币量。交易方程式表示:货币数量乘以在给定年份中货币被使用的次数必定等于名义收入。

  23. 基本观点: • 假定1:货币流通速度是由经济中影响个人交易方式的制度决定的。故在短期内货币流通速度可视为一个常数。 • 假定2:经济能够自发调节保持充分就业水平,因此Y在短期内也将保持不变。 • 假定3:在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下,人们持有的货币数量等于货币需求量

  24. 结论(货币数量论): • 1、货币需求仅仅是名义收入的函数。 • 2、价格水平的变动仅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且P与M同方向同比例变化),要想保持物价稳定,货币量必须保持稳定。 • Md=1/V×PY(交易方程式)

  25. (二)现金余额数量说 • 现金余额数量说是由马歇尔(A.Marshall)、庇古(A.C.Pigou)等剑桥学派的经济学家创立的。 • 该理论认为:货币首先可被视为一种资产,个人在持有货币的数量上有一定的弹性,并不仅仅受交易制度的约束,与之对应,他们没有排除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 现金余额数量说注重从个人的资产选择角度来探讨货币需求的分析方法,(具有转折意义)使得后来的经济学家在谈到货币需求时,不再是讨论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多少,而是讨论在人们的财产总额中希望以货币这种资产形式持有的部分是多少。

  26. 观点: • 1、人们将货币视为一种资产,资产选择决定货币持有量。 • 2、持有货币的多少,取决于: • 个人财富总额的限制。 • 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的影响,也就是受货币以外各种资产的收益率的影响。 • 对未来收入、支出和物价的预期 • 3、剑桥方程式

  27. 剑桥方程式 Md代表货币需求,K为比例系数,即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名义收入的比例,P代表一般物价水平,Y代表总产出;K是一年中人们愿意以现金余额方式持有的货币量占商品交易量的比率。因此剑桥方程式也称为现金余额方程式 Md=1/V×PY(交易方程式) 剑桥学派还假定整个经济中的货币供给M和货币需求会自动趋于均衡, 就是剑桥方程式的典型形式。

  28. (三)现金交易数量说与现金余额数量说的区别(三)现金交易数量说与现金余额数量说的区别 • 共同: • 1、假定货币存量(供给量)等于货币需求量。 • 2、货币需求量与名义收入成正比 • 不同: 现金交易数量说 现金余额数量说

  29. 二、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 一)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 背景: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是马歇尔的学生,早期是现金余额说的忠实信徒和重要代表。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中,他虽然继承了剑桥学派的分析方法,但放弃了剑桥学派将货币流通速度视为常数的观点,并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非常重要。 • 内容: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被称为流动性偏好理论。 • 流动性偏好,就是指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高但不能生利的现金和活期存款而不愿持有股票和债券等虽能生利但不易变现的资产。因此,流动性偏好实质上就是人们对货币的需求。 • 三个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30. 1、交易动机: • 交易动机层面的货币需求是指企业或个人为了应付日常的交易而愿意持有一部分货币,这是由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而引致的一种货币需求。凯恩斯强调这一层面的货币需求主要由人们的交易水平决定,与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一样,他认为货币需求的交易动机层面与收入成正比。

  31. 2、预防动机: • 个人或企业为了应付突然发生的意外支出或有未能预见的有利时机而保留一定量的货币余额。凯恩斯认为,未来是不确定的,人们总要在日常的支出计划之外,留出一部分货币,以应付诸如生病、原材料涨价等突发事件,或者捕捉一些意料之外的购买机会(如商品降价等)。 • 这部分货币凯恩斯称之为预防动机层面上的货币需求。该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对未来交易水平的预期,而未来交易水平与收入成正比,因此,出于预防动机的货币持有与收入成正比。

  32. 3、投机动机: • 人们为了在未来的某一适当时机进行投机活动而保持一定数量的货币。(这是凯恩斯作出的同古典学派不同的并运用规范化的分析方法建立起来的方程式,这是他对货币理论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取决于当前市场利率水平与投机者对正常利率目标的取值之差。 • 如果当前市场利率水平较低,那么预期利率上升的投机者就会较多,从而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的投机者就越多,货币的投机性需求也就越大,反之亦然,所以货币的投机性需求是当前利率水平的递减函数。 • 在极端情况下,当利率降至非常非常低的水平后,所有人都预期利率将升高,人们将不再愿意持有债券而只愿意持有货币,这样对货币的需求将变为无限大,这就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

  33.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公式 • 凯恩斯对实际的货币需求和名义的货币需求进行了严格的区分。他认为,人们要持有的是一定数量的实际货币余额(以不变价格表示的货币数量),而不是名义上的货币数量多少。他的三种持币动机表明,实际货币需求与实际收入Y和利率i有关。 • 其中,货币的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层面的货币需求基本与利率无关,主要取决于实际收入水平,并与实际收入成同方向变动

  34. 而投机动机层面上的货币需求与利率反向变动,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减少。用函数表示如下:而投机动机层面上的货币需求与利率反向变动,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减少。用函数表示如下: i L1(Y) L2(i) Md 将上两式合并,可得货币需求总函数: 是指名义货币需求量除以一般物价水平得出的实际货币需求量

  35. i L L • 名义货币需求:是根据各种名义变量测算的,包含物价变动因素的货币需求,不宜作为判断依据。 • 实际货币需求:是扣除价格变动因素的货币需求,是货币供给的依据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曲线 

  36.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与传统的货币数量说的比较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与传统的货币数量说的比较 • 第一,货币需求是不稳定的,与利率负相关。由于利率的波动和对未来正常利率水平预期的不确定性,导致货币需求与利率和实际收入之间缺乏稳定的关系,因此,货币需求不仅是波动的,而且是难以预测的。 • 第二,货币流通速度并非常量。一方面,货币流通速度随利率的变动而波动。货币流通速度与利率正相关。利率是顺周期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也是顺周期的。 • 另一方面,对未来正常利率水平的预期也会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影响。一旦持有债券的预期回报率下降,货币的吸引力增加,结果货币需求增加,导致V下降。 • 第三,货币量M与名义收入PY之间不可能有稳定的关系。

  37.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 鲍莫尔-托宾模型 • 缘起:5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第一次深入地探讨了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的关系。随后,托宾也发展了相似的模型,证明了交易性货币需求同样受利率的影响。他们的模型被合称为鲍莫尔-托宾模型。 • 基本思路:收入的获得和使用一般不会同时发生,人们以现金持有收入中用于日常开支的一部分,其余的以非货币形式持有,在必要时变现,以供日常支付。货币与非货币的比例主要看支付的需要和非货币资产投资的净收益。利率越高,利息超过交易费用的机会越大,而由非现金资产变现的次数就可以越多,手持现金越少。鲍莫尔指出:即使持有现金仅为了满足当前交易的需要,现金的需求也同样是利率的递减函数。

  38. 债券出售的次数为 ,交易成本则为 ,所损失的利息收入为 其平均货币持有额为 假定:① 消费者(或企业)每隔一段时间就获得一定数量的收入(Y),并且支出是连续的均匀的。② 非现金资产以政府短期债券的形式所持有,因为该证券最安全且最易变现。③ 每次出售债券的时间间隔和出售量(K)都相等。 消费者在期初将所有收入变成债券,然后在每笔支出发生时卖出一部分以满足日常支付 b为每次出售债券时的交易费用 所以,保存现金的总成本C为:

  39. 成本函数的极值:上式对K求一阶导数,并令其为零:成本函数的极值:上式对K求一阶导数,并令其为零: 于是: 同时还可求得:

  40. 所以使C最小化的二阶条件也得到了满足。即K*为是总成本C最小化的每次债券出售额。相应的,最优的交易性需求货币平均持有额M*为所以使C最小化的二阶条件也得到了满足。即K*为是总成本C最小化的每次债券出售额。相应的,最优的交易性需求货币平均持有额M*为 上式就是著名的“平方根公式”。 M*是指最优的交易性需求货币平均持有额 K*是指总成本C最小化的每次债券出售额 b为每次出售债券时的交易费用,Y是收入,i是指债券的利率 结论: 最优的交易性需求货币持有额与收入Y和债券的交易费用b的平方根成正比,与利率i的平方根成反比。 也就是说,交易性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和利率弹性分别为0.5和-0.5。该模型由此论证了交易层面的货币需求也受利率因素的影响。

  41. 惠伦模型 • 缘起: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惠伦(Edward L.Whalen)构造了一个模型(即惠伦模型)来论证了预防性货币需求也是利率的递减函数。 • 基本思路:影响最优的预防性货币余额的因素:非流动性的成本(cost of illiquidity)和持有预防性货币余额的机会成本。 • 非流动性成本即因流动性资金不足而造成的损失。 • 持有预防性货币余额的机会成本是指为持有这些现金而必须放弃的一定的利息收入。 • 非流动性成本和持有预防性货币余额的机会成本构成了预防性货币需求的总成本。这两种成本在量上存在此消彼涨的关系。一个理性的决策者会选择一个最优的预防性货币余额,以使总成本最小。

  42. 模型假定:出现非流动性资金不足时的损失为b,出现的概率为P,则非流动性成本为Pb;用i来代表利率,用M代表预防性货币余额的平均持有量,则持有预防性货币余额的机会成本为Mi。模型假定:出现非流动性资金不足时的损失为b,出现的概率为P,则非流动性成本为Pb;用i来代表利率,用M代表预防性货币余额的平均持有量,则持有预防性货币余额的机会成本为Mi。 持有非货币资产的总成本C: 我们需要估计P的大小。假定未来某一时间内的净支出X(支出减去收入)遵循某一随机分布,且均值为0,方差为S2。根据切比雪夫不等式,可知净支出与均值之间的偏差大于预防性货币余额的概率P满足:   持有非货币资产的总成本C的极值:对M求一阶导数,并令其为0: 将式(13-18)代入式(13-16),得: 假设企业和个人都是风险规避者,所以(13-17)变成以下等式:

  43. 于是: 同时,根据式(13-19),可得: • 可见总成本C最小化的二阶条件也得到满足,所以由式(13-21)所确定的M*最优的预防性货币需求余额。 • 结论:最优的预防性货币需求余额与净支出(支出减去收入)分布的方差以及非流动性成本大小呈同相变化;与利率呈反向变化。从数量上分析,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1/3。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函数的一般形式:根据鲍莫尔-托宾模型和惠伦模型可知货币的交易性需求和预防性需求均与利率相关,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应被修正为:

  44. 三、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货币主义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三、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货币主义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 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论:一种新的阐释》(1956)一文,奠定了现代货币数量说的基础。在该文中,弗里德曼指出货币数量说不是产出、货币收入或价格水平的学说,而是货币需求的学说,这一货币需求学说所要研究的是:人们意愿持有的现金余额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存量分析法)

  45. 影响人们货币持有量的因素 (1)财富总额。货币是人们持有财富的一种形式,因此货币持有量不可能超过其财富总额。以永久性收入代表财富总额。 (2)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占财富总额的比例 。人力财富占财富总额的比例越大,对货币的需求越大。 (3)持有货币和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率(机会成本变量)。究竟以何种形式持有财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种财富形式预期收益率的比较。如果非货币资产相对于货币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上升,则货币需求减少;如果非货币资产相对于货币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下降,则货币需求增加。 (4)其他因素。其他因素包括人们持有货币所得到的效用及影响这种效用的收入以外的其他各种因素,如人们对货币的主观偏好、对未来经济稳定性的预期、各种技术和制度因素等。

  46.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 Md表示名义货币需求量; P表示价格水平;rm表示货币预期收益率;rb表示债券的预期收益率;re表示股票的预期收益率;1/p.dp/dt表示商品的预期收益率(物价变动率);w表示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例;Yp表示名义永久性收入,用来代表财富; u为影响货币需求的其他因素。 • 弗里德曼认为上述货币需求函数是P和Yp的一阶齐次函数。即若P或Yp发生变化, Md将同比例变动。因此,我们把上式两边同除以,可得实际货币需求函数

  47. 实际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需求函数的简化: 1、省略u、 w 、1/p.dp/dt,因为这些因素在短期内相对稳定。 2、省略rm 、rb 、re,因为各类金融资产的收益率都受市场利率影响和制约,可以用市场利率i来代表。

  48. 货币需求函数可简化为 • 即实际货币需求与永久性收入和市场利率有关,该式看起来与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说非常相似,但是,通过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弗里德曼的理论跟凯恩斯理论有着显著的不同。

  49. 弗里德曼需求的分析 • 弗里德曼认为,永久性收入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弗里德曼的实证分析也证明了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极低 • 弗里德曼强调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只要货币需求稳定且可以预测的,那么货币流通速度也是稳定的可以预测的。因此,我们可以把货币流通速度的预测值代入交易方程式,就可以估算出名义总收入的变动。V=Y/ƒ(YP)

  50. 货币主义学派的货币需求函数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的区别货币主义学派的货币需求函数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的区别 弗里德曼 凯恩斯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