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likes | 632 Views
內壢得勝靈糧堂 主日信息. 【 築壇生活大驚奇 】. 周將福 區長 2012/02/5. 築壇生活大驚奇. 創 12:6-8 創 13:18 創 22:9. 12:6 亞伯蘭經過那地,到了示劍地方、摩利橡樹那裏。那時迦南人住在那地。 12:7 耶和華向亞伯蘭顯現,說:「我要把這地賜給你的後裔。」亞伯蘭就在那裏為向他顯現的耶和華築了一座壇。 (1) 12:8 從那裏他又遷到伯特利東邊的山,支搭帳棚;西邊是伯特利,東邊是艾。他在那裏又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求告耶和華的名 (2).
E N D
內壢得勝靈糧堂 主日信息 【築壇生活大驚奇】 周將福 區長 2012/02/5
築壇生活大驚奇 創12:6-8 創13:18 創22:9
12:6 亞伯蘭經過那地,到了示劍地方、摩利橡樹那裏。那時迦南人住在那地。 12:7 耶和華向亞伯蘭顯現,說:「我要把這地賜給你的後裔。」亞伯蘭就在那裏為向他顯現的耶和華築了一座壇。(1) 12:8 從那裏他又遷到伯特利東邊的山,支搭帳棚;西邊是伯特利,東邊是艾。他在那裏又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求告耶和華的名(2)
13:18 亞伯蘭就搬了帳棚,來到希伯崙幔利的橡樹那裏居住,在那裏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3) 22:9 他們到了 神所指示的地方,亞伯拉罕在那裏築壇,把柴擺好,捆綁他的兒子以撒,放在壇的柴上。(4)
壹.前言:一.為什麼我們需要禱告祭壇 1.任何跟復興是從禱告祭壇開始 2.我們都盼望神祝福台灣 3.有祭壇就能吸引神同在 (人與神溝通橋樑) 但因為這地巳被咒詛(創3:17,4:11,結22) 拜偶像(背逆頑梗),流無辜人血,輕慢父母, 淫亂,取利,欺壓, 讒謗--- 代下7:14: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 禱告,尋求我的面,轉離他們的惡行.我必 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
二.什麼是禱告祭壇(好像橋樑) 新約中我們就是祭司,祭物,來獻祭 • 人與靈相交的地方(創28:17,約1:51) • 團契,交通的地方(創13:18) • 敬拜,吸引神同在地方(詩43:4,啓8:3)
連結,溝通橋樑的地方(代上21:26) • 獻祭,犠牲(祭物)的地方(羅12:1-2) • 立約的地方(創15:18) • 得能力的地方(王上18:30,38-39) • 順服,得供應的地方(創22:9,14)
貳.本文 • 一.回應之壇(創12:7) 示劍 • 二.見證之壇(創12:8) 伯特利,艾 • 三.歸回之壇(創13:18) 西伯崙 • 四.順服之壇(創22:9) 摩利亞山 (四座壇是亞伯拉罕信心不同層度寫照)
一.回應之壇(創12:6-7) 12:6亞伯蘭經過那地,到了示劍地方、摩利橡樹那裏。那時迦南人住在那地。 12:7 耶和華向亞伯蘭顯現,說:「我要把這地賜給你的後裔。」亞伯蘭就在那裏為向他顯現的耶和華築了一座壇。(第一座壇)
一.回應之壇(創12:6-7) 1.回應上帝的呼召(徒7:2-4,創12:1) 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 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 本地指故鄉 本族指親族 父家指全家 (偶像之城 )(家族拜月神 )( 割捨親情) 書24:2 約書亞對眾民說:「耶和華─以色列的 神如此說:『古時你們的列祖,就是亞伯拉罕和拿鶴的父親他拉,住在大河那邊事奉別神---
一.回應之壇(創12:6-7) 2.回應上帝第二次呼召繼續往前行 創12:1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 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 3.回應上帝的顯現祝福(創12:6-7) 示劍(原文為肩膀)就是有能力之地 Handle 含多路 吳珥-示劍1,000km
二.見證之壇(亞伯拉罕是異鄉客) 創 12:8 從那裏他又遷到伯特利東邊的山,支搭帳棚;西邊是伯特利,東邊是艾。他在那裏又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求告耶和華的名。(第二座壇)
二.見證之壇(創12:8) 1.見證上帝的名 2.過支搭帳棚生活(行李簡單) 3.築壇表明屬靈領空佔領 4.伯特利---神的殿 艾---一片廢墟 5.築壇依靠上帝勝過世界 創 12:8 從那裏他又遷到伯特利東邊的山,支搭帳棚;西邊是伯特利,東邊是艾。他在那裏又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求告耶和華的名。(第二座壇)
三.歸回前試煉(創12:10-13:18) 1.下埃及的失敗(創12:10-20) 失敗非浪費時間生命,而是使 我們有空間從新開始和成長 2.智慧處理紛爭(創13:5-18) 知道吃虧就是佔便宜
12:10 那地遭遇饑荒。因饑荒甚大,亞伯蘭就下埃及去,要在那裏暫居。12:11 將近埃及,就對他妻子撒萊說:「我知道你是容貌俊美的婦人。12:12 埃及人看見你必說:『這是他的妻子』,他們就要殺我,卻叫你存活。12:13 求你說,你是我的妹子,使我因你得平安,我的命也因你存活。」12:14 及至亞伯蘭到了埃及,埃及人看見那婦人極其美貌。12:15 法老的臣宰看見了她,就在法老面前誇獎她。那婦人就被帶進法老的宮去。
12:17耶和華因亞伯蘭妻子撒萊的緣故,降大災與法老和他的全家。12:18 法老就召了亞伯蘭來,說:你這向我做的是甚麼事呢?為甚麼沒有告訴我她是你的妻子?12:19 為甚麼說她是你的妹子,以致我把她取來要作我的妻子?現在你的妻子在這裏,可以帶她走吧。」12:20 於是法老吩咐人將亞伯蘭和他妻子,並他所有的都送走了。
說謊的動機(下埃及没築壇,帳棚,求告) 1.害怕:在有權勢異地寄居,無法面壓力 2.怕死:埃及法律法禁止搶奪有夫之婦 3.没信心:看環境(饑荒)忘了神的應許 靠自己,没有築壇,没求 告神 没過帳棚生活
說謊受法老責備,但神憐憫 1.西洋鏡被法老拆穿,無地自容 撒拉差一點成為別人老婆(但神出手) 2.All God’s giant have been weak men 3.回到伯特利見證神的保守(13:3-4) 失敗不是浪費時間,而是使我們有空間重新開始. 4.神有恩典有憐憫且有豊盛的慈愛(13:2) 羅得也因神愛屋及鳥而蒙福(13:5)
13:7 當時,迦南人與比利洗人在那地居住。亞伯蘭的牧人和羅得的牧人相爭。13:8 亞伯蘭就對羅得說:「你我不可相爭,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爭,因為我們是骨肉(原文是弟兄)。13:9 遍地不都在你眼前嗎?請你離開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13:10 羅得舉目看見約旦河的全平原,直到瑣珥,都是滋潤的,那地在耶和華未滅所多瑪、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華的園子,也像埃及地13:11 於是羅得選擇約旦河的全平原,往東遷移;他們就彼此分離了。
13:12 亞伯蘭住在迦南地,羅得住在平原的城邑,漸漸挪移帳棚,直到所多瑪。 13:13 所多瑪人在耶和華面前罪大惡極。 13:14 羅得離別亞伯蘭以後,耶和華對亞伯蘭說:「從你所在的地方,你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 13:15 凡你所看見的一切地,我都要賜給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 13:16 我也要使你的後裔如同地上的塵沙那樣多,人若能數算地上的塵沙才能數算你的後裔。
亞伯拉罕智慧處理紛爭(13:5-18) 1.問題起因於牲畜極多,水草不足(13:2-8) 創13:2 亞伯蘭的金、銀、牲畜極多。 極多原文意思是沉重,負擔 2.亞伯拉罕深知吃虧就是佔便宜(13:9) 3.羅得憑肉眼僅看見世界美麗的陷井(13:10-13) 4.神的選擇最美好--啓示性的洞見 (13:14-16)
三.歸回之壇(創13:18) 13:18亞伯蘭就搬了帳棚,來到希伯崙幔利的橡樹那裏居住,在那裏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第三座壇)
三.歸回之壇(創13:18) 在希伯崙幔利築第三座壇(13:18) 1. 希伯崙原文是交通(團契),神的顯現 幔利原文是剛強,力量. 與神交通必重新得力 2.經試煉歸回與世界有別 (近硃者硃,近墨者黑) 在祂没有難成的事(耶33:3) 耶33:3 你求告我,我就應允你,並將你所不知道、又大又難的事指示你。
22:1 這些事以後, 神要試驗亞伯拉罕,就呼叫他說:「亞伯拉罕!」他說:「我在這裏。」22:2 神說:「你帶著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你所愛的以撒,往摩利亞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獻為燔祭。」22:3 亞伯拉罕清早起來,備上驢,帶著兩個僕人和他兒子以撒,也劈好了燔祭的柴,就起身往 神所指示他的地方去了。
22:7 以撒對他父親亞伯拉罕說:「父親哪!」亞伯拉罕說:「我兒,我在這裏。」以撒說:「請看,火與柴都有了,但燔祭的羊羔在哪裏呢?」22:8 亞伯拉罕說:「我兒, 神必自己預備作燔祭的羊羔。」於是二人同行。22:9 他們到了 神所指示的地方,亞伯拉罕在那裏築壇,把柴擺好,捆綁他的兒子以撒,放在壇的柴上。(第四座壇)22:10 亞伯拉罕就伸手拿刀,要殺他的兒子。
22:11 耶和華的使者從天上呼叫他說:「亞伯拉罕!亞伯拉罕!」他說:「我在這裏。」22:12 天使說:「你不可在這童子身上下手。一點不可害他!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 神的了;因為你沒有將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留下不給我。」22:13 亞伯拉罕舉目觀看,不料,有一隻公羊,兩角扣在稠密的小樹中。亞伯拉罕就取了那隻公羊來,獻為燔祭,代替他的兒子。22:14 亞伯拉罕給那地方起名叫「耶和華以勒」(就是耶和華必預備的意思),直到今日人還說:「在耶和華的山上必有預備。」
四.順服之壇(創22:9)第四座壇 1.信心之最高考驗(創22:9-10) 撒上15:22耶和華喜悅燔祭和平安祭,豈如喜悅人聽從他的話呢?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 (完全的順服) 順服的深度決定屬靈高度 2.摩利亞原文是神的面 有什麼攔阻或取代神在我們心中地位 3.上帝豊富的預備+信仰傳承(創22:14)
參.結論 亞伯拉罕蒙召,築壇,求告,順服,蒙福 他築了四座壇:回應,見證,歸回,順服 讓我們也一起來都來建立神的祭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