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第三节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第三节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一 概 述.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是指其 分 泌 和 重吸收 作用。. 分 泌 : 指小管上皮细胞将自身代谢产物排入管腔的过程。. 重吸收 : 指小管上皮细胞将原尿中某些成分重新摄回 血液的过程。. 重吸收和分泌的证据 : ①比较下表原尿与终尿中成分的质和量可见: 蛋白质、葡萄糖 原尿中有→终尿中无 (= 重吸收 ) ; 肌酐、氨 原尿中微量→终尿中大量 (= 分泌 ) 。. 血浆、原尿和终尿主要成分比较 (g/L) 成 分 血浆 原尿 终尿 浓缩倍数

brandee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三节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节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一 概 述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是指其分 泌和重吸收作用。 分 泌:指小管上皮细胞将自身代谢产物排入管腔的过程。 重吸收:指小管上皮细胞将原尿中某些成分重新摄回 血液的过程。

  2. 重吸收和分泌的证据: ①比较下表原尿与终尿中成分的质和量可见: 蛋白质、葡萄糖原尿中有→终尿中无(=重吸收); 肌酐、氨原尿中微量→终尿中大量(=分泌)。 血浆、原尿和终尿主要成分比较(g/L) 成 分 血浆 原尿 终尿 浓缩倍数 水 900 980 960 1.1 蛋白质 80 微量 0 - 葡萄糖 1 1 0 - Na+ 3.3 3.3 3.5 1.1 Cl- 3.7 3.7 6.0 1.6 K+ 0.2 0.2 1.5 7.5 尿酸 0.02 0.02 0.5 25.0 尿素 0.3 0.3 20.0 67.0 肌酐 0.01 0.01 1.5 150.0 氨 0.001 0.001 0.4 400.0 ②比较原尿与终尿量: 原尿量=125ml/min×60 ×24=180L/d 终尿量 =1-2L/d (=重吸收)

  3. 重吸收的方式 方式 被动: Passive reabsorption 单纯扩散、渗透、易化扩散、溶剂拖曳(溶质随水分子一起转运) 主动: Passive reabsorption 原发主动转运(H+泵、 Na+ - K+泵、钙泵等) 继发主动转运(Na+ -葡萄糖、 Na+ -氨基酸、 K+-Na+-2Cl- 、同向 转 运;Na+ - H+ 、 Na+ - K+逆向转运) 途径 跨细胞转运途径 细胞旁转运途径 如水分子和部分Na+、2Cl- 的重吸收。 肾小管各段对物质的转运水平: 近端小管约重吸收67%的Na+ 、 2Cl-、 K+、和水,85%的HCO3-、全 部的GS、AA、分泌H+ 。约有20%的Na+ 、 2Cl-、 K+等物质在髓襻被 重吸收。远曲小管,结合管重吸收约12%的Na+ 、 2Cl-,分泌不同量的K+、 H+,管重吸收不同量的水。

  4. 一、近端小管中的物质转运 (一)Na+的重吸收 1.Na+重吸收机制: ⑴前半段:主动过程。 ①管腔膜:Ⅰ.Na+分别与葡萄糖、氨基酸、HCO3-、PO43-、等同向偶联转运; Ⅱ. Na+与H+逆向偶联转运。 ②管周膜:Na+-K+泵。主动2/3 X X ⑵后半段:被动过程。 ①Cl-顺浓度差经紧密连接处重吸收→管两侧电位差→Na+顺电位差经紧密连接处重吸收。被动1/3②Na+与H+逆向偶联转运。

  5. (二)Cl-的重吸收 机制: ⑴由于Na+、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已在近曲小管的前半段主动重吸收→后半段的管内外Cl-的浓度差↑(高20~40%)→Cl-顺浓度差经紧密连接处(称细胞旁路途径)进入细胞间隙。 ⑵ Cl- -HCO3-同向交换体 ●特点:被动重吸收;先于Cl-被重吸收 伴随Na+与H+逆向偶联转运。 K+ Cl- Cl- HCO3

  6. (三)H2O的重吸收 ●重吸收机制:被动过程(渗透作用)。 ●重吸收途径:①细胞旁路途径; ②跨细胞旁路途径。 ●重吸收特点: ①类同Na+,具球-管平衡现象,即重吸收量始终为滤过量的65~70%(后述)。 ②重吸收量不随机体的需要而被调节,故近曲小管水的重吸收量对终尿量的影响不大,而终尿量主要取决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

  7. (四)HCO3-的重吸收与H+的分泌 1.重吸收的机制:被动过程。 2.重吸收的特点: ⑴不是以HCO3-的形式而是以CO2的形式重吸收的; ⑵HCO3-的重吸收优先于Cl-的重吸收; ⑶HCO3-的重吸收与Na+-H+逆向交换或H+泵呈正相关(H+分泌↑→重吸收HCO3-↑)。 (碳酸酐酶的抑制剂为乙酰唑氨) H+泵

  8. (五)K+的重吸收 原尿中的K+绝大部分(≈70%)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入血,终尿中的K+主要是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 K+重吸收的机制:主动过程(尚不清楚)。 ∵[K+]管内∶ [K+]管外=1∶40 (4mol/L) (150mol/L) ∴是逆浓度差进行的,故认为是主动的。

  9. (六)葡萄糖的重吸收 1.重吸收部位:仅限于近曲小管(尤其前半段)。 2.重吸收机制:继发性主动转运。 ⑴管腔膜: 葡萄糖与Na+依赖载体的同向偶联转运入细胞内。 ⑵管周膜: 葡萄糖顺浓度差经载体易化扩散进入细胞间隙(单一转运)。 Na+被管周膜Na+泵泵出→[Na+]i↓→为管腔膜葡萄糖协同转运提供动力。 因此,将管周膜Na+泵的活动称原发主动;将葡萄糖在管腔膜的协同转运称继发主动。

  10. 3.葡萄糖重吸收的特点: 具有一定的限度(可能与协同转运载体的数目有限有关)。 ▲肾糖阈:尿中刚刚出现糖时的血糖浓度(或不出现尿糖的最高血糖浓度)。 正常值:血糖为180mg/100ml 180mg/100ml ▲葡萄糖最大转运率(TMG):当全部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能力都达到极限,尿中的糖量与滤出的增多量相等时的血糖浓度。 正常值:成人男性为血糖为375mg/100ml, 成人女性为血糖为300mg/100ml。

  11. (七)其它物质的重吸收和分泌 1.氨基酸的重吸收同葡萄糖。 微量蛋白质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吞饮作用被重吸收。 2.HPO42-、SO42-是与Na+同向转运重吸收的。 3.进入体内的某些物质如青霉素、酚红和大多数利尿药等,由于与血浆蛋白结合而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均在近曲小管被主动分泌。

  12. 二、髓袢中的物质转运 特点:水盐重吸收相分离 ●髓袢降支细段: 对尿素、Na+不通透; 对水高度通透:水经水通道以渗透方式重吸收→渗透压渐↑。 ●髓袢升支细段: 对水不通透; 对尿素中等通透; 对Na+高度通透:顺浓度差被动重吸收→渗透压渐↓。 ●髓袢升支粗段: 对水、尿素不通透; 对Na+通透性低; 但能以Na+∶2Cl-∶K+同向转运体方式的继发主动转运。

  13. Na+ 2Cl- ●同向转运体模式: 管腔膜上有Na+:2Cl-:K+同向转运体→Na+(抑制剂为呋喃苯氨酸). 进入细胞内的:Na+由管周膜Na+泵泵出,Cl-经管周膜Cl-通道、K+经管腔膜K+通道顺浓度梯度易化扩散出细胞。 (证据:1.管腔为正电位10MV, Cl- 为被动转运2.不含K+正电位消失, Cl-的重吸收抑制。3.应用Na+泵抑制剂哇巴因后Cl-的转运受阻。) K+ Na+、钙 K+ Na+ K+ K+ 2Cl- 2Cl-

  14. 三、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 Na+ Na+ K+ K+ Cl- (一)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1.Na+的重吸收 ⑴重吸收的机制:是主动重吸收过程。 ①远曲小管初段:Na+在管腔膜由Na+-Cl-同向转运进入细胞 内,然后在管周膜由Na+泵泵出细胞而被重吸收。Na+-Cl-的同向转运可被噻嗪类(thiazide)利尿剂所抑制。 Na+ Na+ K+ Cl- ②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主细胞吸收Na+、 Cl-、水及泌K+ 。闰细胞泌H+。Na+在管腔膜主要通过Na+通道进入细胞内,然后在管周膜由Na+泵泵出细胞而被重吸收。管腔膜的Na+通道可被氨氯吡咪(amiloride)抑制。

  15. 2.水的重吸收 ⑴机制: ①远曲小管初段:同髓袢升支一样,对水仍不通透。 ②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管腔膜有ADH调控的水通道(当ADH作用时,水通道便从胞浆镶嵌到管腔膜上),调节水的重吸收。 ⑵特点: ①重吸收量根据机体的需要而被调节; ②重吸收量对终尿量的影响很大。

  16.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Na+ Na+ K+ K+ Cl- 1. K+的分泌Excretion of potassium部位:远曲小管末段和集合管的主细胞⑴K+分泌动力:  A.是Na+的浓度差 ①[K+]管内<[K+]管外  B.管腔膜Na+重吸收→管外为正 10MV管内为负的电位差 C.管腔膜Na+重吸收促进了泵的活性

  17. ⑵K+分泌特点: ①泌K+与泌H+呈负相关。 ∵ Na+-K+交换与Na+-H+交换具有竟争抑制。 酸中毒:Na+-H+↑,Na+-K+↓→泌K+↓→高血钾症 高血钾症:Na+-K+↑,Na+-H+↓→泌H+↓→酸中毒 ②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当大量使用利尿药时,应注意适当补钾,以防止低血钾症的发生。

  18. 2.H+的分泌 ⑴H+分泌机制: 闰细胞是主动分泌。 ∵①Na+-H+交换 ②H+泵 HCO3- NH3 HPO42+ H+ Na+ CO2 NH4+可滴定碱 H2PO4-可滴定酸 H+ ⑵H+分泌特点: ①泌H+与重吸收HCO3-、Na+呈正相关 =泌H+助碱贮(∵泌H+→促HCO3-重吸收→排酸保碱)。 ②泌H+与泌K+呈负相关(∵竞争抑制)。 ③泌H+是有限度的:当小管液pH值<4.5时,泌H+则停止。

  19. 3. NH4+的分泌Aminonia secretion部位:肾小管和集合管(除髓袢细段外)机制:谷氨酰胺→NH3(小管液)→NH3+ H+→NH4+→NH4Cl作用:排 H+↑,NaHCO3重吸收↑, 维持酸碱平衡 NH3 H++NH3 NH4+

  20. NH3分泌特点: ①泌NH3与泌H+呈正相关:即泌NH3促进H+-Na+交换,促进排酸保碱,调节机体酸碱平衡。 ②NH3扩散的量决定于管腔液与管周液的pH值:管腔液pH值较低时,NH3较易扩散。 ③正常时NH3只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酸中毒时,近曲小管也分泌。

  21. 肾小管和集合管物质重吸收的总结 一、Na+重吸收

  22. 肾小管和集合管物质重吸收的总结 二、H2O重吸收 近曲小管水的重吸收量对终尿量的影响不大,而终尿量主要取决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