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 likes | 597 Views
嵌入式与物联网. 工程教育改革 -- 实践与思考. 汇报:张有光教授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主 要 内 容. 工程教育理念 实验班与书院 课程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改革. 一、工程教育理念. 教育改革背景 中国教育思想 西方教育思想 课程教育理念. 1.1 工程教育改革 背景. 教育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推行国际工程专业认证 学 校 导师制 小班化 个性化 国际化 书院制 - 学生成长 有 温度 的教育. 1.2 中国教育思想 -- 儒家. 中庸 - 兼容并包.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
E N D
嵌入式与物联网 工程教育改革--实践与思考 汇报:张有光教授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主 要 内 容 • 工程教育理念 • 实验班与书院 • 课程教学改革 • 实践教学改革
一、工程教育理念 教育改革背景 中国教育思想 西方教育思想 课程教育理念
1.1 工程教育改革 背景 • 教育部 •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 推行国际工程专业认证 • 学 校 • 导师制 小班化 个性化 国际化 • 书院制-学生成长 有温度的教育
1.2 中国教育思想 --儒家 中庸 - 兼容并包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
1.2 中国教育思想 --道家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 教师不以自己观点强加给学生,从每个学生的个性出发,鼓励其探寻自我发展道路 •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1.2 中国教育思想- 佛教 迷者自悟,机锋棒喝,空不执着 教外别传,禅者初心,空杯心态
卢晓东-乔布斯的启示乔布斯的基础扎实吗?扎实基础是否所知障?卢晓东-乔布斯的启示乔布斯的基础扎实吗?扎实基础是否所知障? 李晓榕-如何理解基础 扎实基础,多次学习逐 步提升,未必一步完成 成功也是失败之母! 1.2中国教育,强调基础
1.3 大学的任务 - 费希特 1810年 柏林大学首任校长 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 在无法预料未来局势中自我作出有意义的选择 教育要唤醒学生的力量
1.3 大学的理念 -纽曼1851 三者和谐统一, 造就完整而健康的大学教育? 1/3教师对学生的教育 1/3 学生对学生的影响 1/3学生独自学习
1.3 怀特海 -教育的目的 • 研究是智力--智慧的探险 • 教育是对生活探险的训练 • 大学,使青年和老年人融为一体,对学术进行充满想像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
1.3 雅斯贝尔斯 -灵魂教育 推崇苏格拉底式对话教学 知性的 日常教学认识 思维的 学习哲学思考 心灵的 感受间接传达
1.3 教育思想 -激发学生内在自觉 • 第斯多惠 •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 • 皮亚杰 • 把一样东西教给人,有时是剥夺他人自己发现那东西的机会
1.4 课程教学方法 • 探究式、互动式学习 • 基于问题、创设情境,虚拟再创造 • 协商课程--自由学习? • 学生主动参与,教师为主持人角色
1.4 挖掘科学史的教育价值 经典原理的现代价值 • 萨顿、科恩 • 以实证的方式,追溯科学概念被发现和完善的全部历史过程 • 弗赖登塔尔 • 要让学生观察到知识的来龙去脉 • 知识像是被重新创造和发现一样
1.4 专业教育中 --人文教育 • 八种方式 • 起于知识,启迪精神 • 渗透美育,行为互动 • 营造氛围,以悟导悟 • 以人为本,止于境界
二、实验班与书院制 “北斗”创新实验班 国外学院制、住宿 制 中国书院制发展概况
2.1 “北斗”创新实验班 • 兼容并包-学生组成 • 选择热衷课程学习、社团活动、科技活动等各种类型学生 • 多元评价-全面发展 • 肯定学生个性特点,引导多元发展,从宽容他人到欣赏他人,培养自信、拓展视野
2.2 牛津、剑桥-学院制 教会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索…清晰表达自己对论题的理解…在讨论中,学生能从其对自我立场的竭力辩护中受益…
2.2 牛津、剑桥 -导师制 • 纽曼导师制 • 学术的指导者,道德与宗 • 教的守护者,心灵的引路人 • 大学与学院 • 大学:追求知识,教授制 • 学院:发展性格,导师制
2.2 哈佛、耶鲁 -住宿制 • 住宿制 • 性格的养成也取决于良好同伴的氛围 • 不同年级学生住一幢楼,提供文化交流机会增强学术兴趣,补充正式教育 • 导师制 • 角色:院长、学监、导师与学生顾问 • 院长茶会:分享来自各界声音与故事
2.3 中国书院教育特点 • 门户开放,百家争鸣 • 讲会制度-朱熹和陆九渊鹅湖之会 • 不落窠臼,教训合一 • 完善学生道德品格作为首要目的
2.3 中国书院教育特点 • 自学为主,方法为先 •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 • 师生父子,耳濡目染 •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2.3 钱穆 新亚学规 一个活的完整的人,应具有多方面的智识,但多方面的智识,不能成为一个活的完整的人 你须在寻求智识中来完成你自己的人格,你莫忘失了自己的人格来专为智识而求智识
三、课程教学改革 新生研讨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 经典论文欣赏 创新创业课程
3.1 新生研讨课 -教学目的 • 适应性转换 • 引导新生认识大学生活,熟悉学校环境 • 学术性转换 • 初步体验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和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机 • 初步培养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实现学习阶段的顺利转换
3.1 新生研讨课 -合作学习 实现名师与新生间的对话 架设教授与新生间的桥梁 缩短新生与教授间的距离
3.1 新生研讨课 - 智能手机谈起 公开视频课 翻转课堂? 移动通信 计算之芯 信息存储 集成电路 人机交互 照相摄像 信息之窗 手机电池移动互联 应用软件 能力素质 知识体系 大学教育 大学怎么读
3.2专业核心课程 • 重构教学过程 • 案例方式分组讨论、基于问题探究方式 • 科研四要素 -虚拟再现 •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凝练问题 • 给出问题的数学描述、问题求解 • 追问结果的物理意义、进一步优化 • 探求应用推广的可能性等等
3.3 经典论文欣赏 -课程目的 展示科学思想 的发展历史 • 科学思想的产生背景 -经典传承 • 作者贡献和思维方法 -思维能力 • 对学术和产业的影响 -意义探寻 • 论文表述方式的欣赏 -论文写作 • 初步培养 • 论文检索、文献综述、提出 问题、解决问题、论文写作…
3.3 经典论文欣赏 课程特点 体验知识创造的 “探索”之旅 • 以科普方式和研讨方式 • 将学生引导到学科前沿 • 不强调知识点的连续性 • 重要的是带到学科前沿 • 培养创新的勇气和信心
3.4 技术创业管理课程 • 课程内容 • 创业起源与机会,与管理、 • 市场策略、融资方式、知识产权…… • 教学方式 • 典型案例为背景,诠释创业管理基本要素 • 学生撰写商业计划书,共同讨论逐步修订
3.4 ERP电子沙盘模拟 从经验教训中 获得新知 • 课程组织 • 6个小组,每组6人-承担6种角色 • 按照规则,模拟6年企业经营活动 • 课程目的 • 感悟-商科与工科思维方式的差异 • 规则的灵活性-因境而变,定性与 定量分析结合,团队协作精神
3.4 电子信息 案例分析 展示信息产业 的演化历史 • 拓宽学生视野 - 跳出技术范围 • 激发学习热情 - 重要人物事件 • 培养系统思考 - 产品的生态链 • 提升表达沟通 - 提问质疑表述 • 初步培养意识: • 创业、团队、成本、专利 • 标准、营销、金融等意识…
3.4 电子信息 案例分析 课程范围 体验创新创业的 “探险”之旅 选择学生有所耳闻、经常接触的智能手机、移动互联、搜索引擎 产品设计师、企业高管等角色审视电子信息系统 — 用户体验、成本控制、标准与知识产权、商业模式、营销策划、商业生态链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跨文化交流 • 科学研究实验平台 • 工程实践教学基地 SRTP、学科竞赛 自由探究实验平台
4.1 学科竞赛、SRTP 在选拔、指导、检查、验收过程中如何培养工程师能力素质? • 规定题目 • 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 • 自主选题 • 全国“挑战杯”竞赛 • 全国 嵌入式 邀请赛 •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 北航冯如杯比赛等等
4.2 实验平台建设 -举例 • 3D 媒体 • 支持图像获取处理和显示,二次开发 • 无线安全 • 支持安全攻击与防御演示,二次开发 • 卫星导航 • 支持导航信息处理与应用,二次开发
4.2 实验平台建设 --依据 • 产业有前景 3D为例 • 3D时代来临:节目开播、产品上市 • 学院有基础 • 重点实验室:数字电视、雷达成像 • 学生有优势 • 技术与艺术交汇、有兴趣 能创新 • 冯如杯一、二等奖、挑战杯特等奖
4.2 自由探索实验 -运行模式 • 参与平台构建 • 平台的开放,学生创新就是平台 • 学生自主管理 • 以学生创意为基础,开展自由探索 • 以年轻人“初心”,超越老师经验 • 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4.3 本科生走进科研团队 成为实验研究骨干,取得重要成果 • 教育资源 • 教师、研究生组成的研究团队 • 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 • 参与方式 • 选择SRTP、学科竞赛指导教师 • 以学生研究兴趣选择指导教师 • 提前确定毕业设计、研究方向
4.4 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教师引导促进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 与企业合作 • 参与到企业运作的过程中,阶段性研讨 • 预期培养-企业管理 • 体验:成本控制、产品营销、绿色环保 • 认识:可靠性、可制造性、维护性设计 • 感受:竞争的激烈及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4.5 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 • 国际合作办学 • 联合培养学生,增强教师间的交流 学生交流,与一流大学共同建课程 • 留学生直接参与社团活动学科竞赛 • 国内外交换生 • 增加高校之间交换生的数量和质量
4.5 国际工程教育 • 合作对象 • 美国国际教育联盟 • 合作课程 • 国际工程交流与沟通 • 国际工程基础 • 国际工程创新与创业
谢 谢! 联系我:zyg@buaa.edu.cn zhangyouguang@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