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likes | 637 Views
古典的科學哲學 課程說明. 2013.10.18 (復旦大學哲學院) 臺灣大學 哲學系 教授 兼系主任 苑舉正. 哲學的起源:蘇格拉底. 首先,探討科學本質的目的,在於理解 真理 的含意,並且透過這個理解,決定我們對於日常生活中的認知,其中包含與 倫理 相關以及與 品味 相關的行為。 這句話看似複雜,其實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因為這句話所包含的內容,其實就是古希臘哲學 時期,尤其是以蘇格拉底為代表的 哲學思想。 . 蘇格拉底 認為,. 哲學的主要工作,不在於說「真理」是什麼,而在於 理解什麼是「真理」 。
E N D
古典的科學哲學課程說明 2013.10.18 (復旦大學哲學院)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苑舉正
哲學的起源:蘇格拉底 • 首先,探討科學本質的目的,在於理解真理的含意,並且透過這個理解,決定我們對於日常生活中的認知,其中包含與倫理相關以及與品味相關的行為。 • 這句話看似複雜,其實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因為這句話所包含的內容,其實就是古希臘哲學時期,尤其是以蘇格拉底為代表的哲學思想。
蘇格拉底認為, • 哲學的主要工作,不在於說「真理」是什麼,而在於理解什麼是「真理」。 • 換言之,真理不是一項固定的東西,可以被指認,而是一個可能伴隨理解而發生轉變的結果。 • 我知道這也不是一句容易理解的話,但是很諷刺的是,這句話「不容易理解」的原因,正是我們要說明本系列講座的目的,即「科學方法論的歷史」,其中最重要的觀念是:真理在經驗中的變動性。
真理在經驗中的變動性 • 蘇格拉底說,我們無法指認真理是什麼。 •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說,「這就是真理」,或「這不是真理」時,我們從來就不曾真正脫離「認知什麼是真理」的意涵。 •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我們覺得「這好像不真?」或「這才是真的!」或「這根本是假的。」時,這些感覺都牽涉到「真理的認知」。
有關真理的認知意義 • 因此,從古到今,哲學家都不斷地想要知道,為什麼一個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感受得到的理念(即「真理」) ,卻不能被確切地指認出來? • 這個問題形成一切有關知識論的探討,而這個探討的歷史,也可以說就是科學方法論法展的歷史。 • 我們先來一段有關真理、知識與科學的哲學說明。
「知」的真實必須性 • 為什麼真理、知識以及科學會在這個脈絡中連結在一起呢? • 答案就是因為,既然真的認知無法被確切地指出,那麼我們就以「代表真理」(representing truth)的知識,作為「指認真理為何」的體現(embodiment)。 • 然後,我們就會說,「如果你知道『X為何』,你就不應該說『我知道,X為何,以及,X是錯誤的』。
「知」的責任 •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用使用「知道」這個動詞,認為「我知道我叫什麼名字。」;「我知道我家住在哪裡。」等等。 • 蘇格拉底說,「其實你並不真正知道。」或是說,「你只是想知道,但說出來的只是你的信念。」。 • 如果你「真的」知道X,那麼你有責任「確認」X為真。
宣稱「知道X」的倫理意涵 • 「我知道X」這句話,對於蘇格拉底而言,帶有一個「舉證事實」的責任,也是一個倫理的責任,也就是「說實話的責任」。 • 因此,對於西洋哲學中的知識論發展而言,宣稱「知道」(to know)任何事物,是很嚴肅的宣稱,帶有倫理意涵,也就是「實話實說」的責任。
問題 • 問題來了。如果說,我們既然無法確切指認真理為何,我們怎麼能夠知道「實話」為何呢? • 這不是矛盾嗎? • 我們一方面在倫理道德上被要求「實話實說」,但在知識論的討論中,我們又被告知「真理」是認知,而不是指認的對象。 • 果真如此的話,那麼誰能夠符合這個道德的要求呢?
真理在哪裡呢? • 這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也不是僅存在於古代的問題,而是人類有思考以來,最重要的哲學問題(詭辯學者,高爾基亞就說過,認知與指認,是兩回事)。 • 這個問題直指另一個問題,「我們在做判斷時,依據是什麼?」是傳統嗎?是情緒嗎?應該都不是!那麼,是什麼呢? • 既然不是一個「既抽象又不定的」真理概念,那麼我們必須思考,讓我們一直感覺到,卻又不定的真理,哪裡來的呢?
答案是,我們的經驗 • 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這種「感覺到真實」的經驗。 • 因此,經驗成為擁有真理這個理念的前提,不過問題是,這個前提在呈現真理的過程中,應當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 亞理斯多德對於這個角色採取極為積極的態度,因為他認為,經驗是我們在追求客觀性中所僅有的依據。
答案是,我們的經驗 • 他認為,除非我們像柏拉圖那樣,貶抑這個以經驗為主的感官世界,追求那個超越經驗,並以數學推理為代表的形上世界,否則我們必須承認,知識的來源,就是我們共有的經驗。 • 這個經驗依然不必是固定的,因為當我們以嗅覺、觸覺、味覺、視覺與聽覺五種感官知覺感覺外在世界時,我們不但具有大同小異的感官知覺,也會因為記憶、意識、認知、感覺等能力,產生不直接接觸外在事物的「間接經驗」。 • 問題是,「經驗的客觀性」。
如何確定這種經驗 ? • 如果不直接接觸外在事物,那麼我們要如何確定這種經驗呢? • 語句(例如說,「我看見一隻狗在我面前走過。」)就是亞理斯多德的答案,其實也是所有哲學家的答案。 • 但是,正如同我們先前說的,語句其實也不能完整地展示所有經驗在我們認知中的內容與轉變。對於亞里斯多德而言,這並不構成過於嚴重的問題,因為若不如此,我們根本無從討論知識為何。
歸納法的應用 • 他認為,雖然我們並不能完全掌握真理為何,但是我們可以從經驗中的內容,透過歸納的方法,幫助我們掌握經驗中不斷出現,而且是規律出現的內容。 • 透過歸納的方法,經驗重複地出現,可以發展成為一個展現規律的語句(例如,「每次主人拿出食物,那隻狗必然走過去吃」)。
以方法表現知識 • 在敘述經驗規律性的過程中,我們透過方法,尤其是歸納法,把日常經驗中共同性最高的部分,以命題的方式指涉出來(例如說,「凡是烏雲密佈的日子,都是會下雨的日子」)。 • 這就是透過方法,表現知識的過程。同時,這整個建構的過程,不但呈現出科學就是一種建構知識的活動,也表現出科學是一種「面對限制」,持續追求真理的努力。
科學知識所面對的限制 • 歸納法是人與生具有的能力,不是真正的方法。 • 歸納法所呈現的限制很明顯,就是過往的經驗,不會一成不變地繼續發生。 • 其實,這不是真正的問題;真正的問題是,歸納出來的結果,往往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即使錯誤是永遠無法完全避免的。 • 這是科學本質的問題,也是一個自然到底為何的形上學問題。
科學本質中的三點特色: • 這三點可以簡化為如下三個觀念: • 1.「可錯性」(fallibility)、 • 2.「系統性」(systematicity)、 • 3.「經驗性」(empiricity)。
科學本質中的三點特色: • 1. 科學是一種持續的活動,而且基本上是持續不斷修正錯誤的活動。 • 2. 科學並不是真理的代名詞,而只是展現我們共同經驗規律性的系統化敘述。 • 3. 科學並不具有永恆意義,因為她只是我們對於現存經驗的規律之認知,但因為我們對於掌握經驗內容的方式往往是因外在環境而隨之發生變化的緣故,我們並不認為經驗、命題與自然之間存在一個固定的符應關係。
科學本質的理解,與日常生活 • 我必須強調,這三點的應用,並不限於科學,也可以延伸至我們日常生活中有關倫理行為與鑑賞能力的判斷。 • 譬如,當我們決定要不要幫助某一個人時,我們應當從「真」的角度來問,「作這件事情『真地』是符合道德原則的嗎?」或是說,「這麼做,『真地』符合有美感的生活嗎?」 • 正如同我們先前所說的,在古希臘哲學的傳統中,追求真理的目的,在於知道如何作出正確的判斷。
「科學知識」不是真理 • 雖然後來因為確定性的困難,以致於這個追求真理的過程,被建構科學知識的過程所取代,但這並不因此表示「科學知識」就是真理,並且成為一切為真的判斷基礎。 • 正好相反,科學知識不是真理,只是追求真理困難下的「暫時結果」。 • 然而,這並不表示這個「妥協結果」是沒有價值。事實上,這個結果,是不斷妥協的結果,而這個不間斷而且持續的發展,正足以凸顯我們的經驗對於真實內容的影響。
怎麼辦?回到經驗 • 科學知識不是真理,那麼她是什麼? • 這導致亞理斯多德的基本立場,也就是回到經驗論。 • 經驗並不會提供真理,但經驗卻是我們在追求真理過程中,擁有普遍性、客觀性與合理性知識的基礎。 • 沒有真理,不但不影響追求知識,還有幫助!
經驗論(作為科學方法論) 亞氏認為,我們只能知道事物的表象,叫做「現象」(phainomena)。 蒐集經驗資料,然後呈現現象的過程,就是研究的工作(historia)。
經驗論 經驗研究從單一觀察開始,經由歸納法的應用,得到普遍法則(用語句寫出來),直到我們確定經驗的內容為何(empeiria)。 經驗使我們可以假設式地宣稱自然所包含的原則,而這個假設的原則也不斷地受到經驗進一步的檢驗。
經驗論作為科學方法論的起源 一個人檢視,自然呈現的外貌;這 就是「觀察現象」。 B. 這個人對現象進行調查,就是蒐集經驗資料。 C. 調查的結果,就是從累積的觀察中所歸納的普遍敘述,也就是經驗的內容。
經驗論作為科學方法論的起源 D. 經驗,因為它的特徵是普遍的陳述,所以它們可以進一步累積為原則,而這些原則可以受到其他經驗的檢驗。 E. 科學調查,就是這麼一個透過普遍化觀察,形成原則,然後進一步經由觀察檢驗原則的過程。
現象與觀察的不同 現象表面與自然不同,只有經驗內容可以呈現自然。 A. 現象只能展示自然的表面。 B. 自然只能透過觀察經驗的材料,加以調查。 但是,現象是我們調查自然的起點。天文學史告訴我們這個觀念的重要性。
亞理斯多德與蘇格拉底 亞理斯多德基本上延續了蘇格拉底發覺真理的方式,但不是以詰問、論證、批判等方法找尋真理。 亞里斯多德認為,歸納法應用的結果,能夠讓我們直接掌握事物的本質,成為科學方法論的基礎。 這與蘇格拉底方法何關?
蘇格拉底「詰問法」的翻轉 蘇格拉底最有名的一句話就是,「我宣稱,我一無所知。」(I profess that I do not know anything)。這裡的「宣稱」(profess),為亞里斯多德轉換成為「假稱」(pretend)。 換言之,對於亞里斯多德而言,此處最為關鍵的,就是將蘇格拉底的「無知宣稱」,轉換為「求知方法」。
亞里斯多德三段論證的基礎 事實上,歸納法在科學應用中,綜合了「約定性」與「確定性」兩者。 在透過歸納法敘述事物之本質時(例如「所有的人都是以雙腳走路的」),事物的單例是經由約定定義而獲得指認(例如,「張三是人;張三以雙腳走路」)。 這個本質是,「確定的」
科學方法論,就是求知的妥協 在這個轉換上,亞里斯多德從事了兩個步驟: 首先,將蘇格拉底的「無知宣稱」,說成是是一種「諷刺語言」(歷史上稱之為「蘇格拉底的諷刺」(the Socratic Irony))。 另外,將蘇格拉底的否定法(elenchus),直接轉換為一種正面獲得證明的方法。
科學方法論,就是求知的妥協 原先蘇格拉底那個讓所有自以為有所知的人,承認自己無知的「否定法」,在亞里斯多德的轉換之中,成為正面追求證據的方法。 這個方法,就是以經驗觀察為主,藉由歸納法語演繹法,建構知識的起點。
下週一,我們要討論邏輯實證論的背景與內涵。下週一,我們要討論邏輯實證論的背景與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