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k likes | 1.19k Views
计划向自由 —— 北京社区科普的思考. 李大光 主任 教授 中科院研究生院科学传播中心. 内 容. 1 、社会权利重组中的科学形象; 2 、媒体:你真的在传播科学吗? 3 、科学传播模式演变的启示; 4 、令人堪忧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 5 、定性调查:一种实用的研究方法; 6 、对北京科普社区调查后的思考;. 一、社会权利重组中的科学形象. 社会权利变革中的科学.
E N D
计划向自由——北京社区科普的思考 李大光 主任 教授 中科院研究生院科学传播中心
内 容 1、社会权利重组中的科学形象; 2、媒体:你真的在传播科学吗? 3、科学传播模式演变的启示; 4、令人堪忧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 5、定性调查:一种实用的研究方法; 6、对北京科普社区调查后的思考;
社会权利变革中的科学 “社会权利”(social power)至今没有得到学界明确的定义。社会权利的构成至少是由公民的权利和国家的权利(state power)为构成的基本内涵。但是,不同的政体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两者之间的平衡与不平衡都是互为替代或者并存的。在任何一个社会时期,利益与公民文化(或者社会文化)之间都处于冲突与互为消长的状态。
厦门PX事件 谁的利益?
袁隆平 谁的杂交水稻之父?
“汉芯” 中国的“雄心”吗?
“庞加莱猜想” 令人费尽猜想
在一个三维空间中,假如每一条封闭的曲线都能收缩成一点,那么这个空间一定是一个三维的圆球。在一个三维空间中,假如每一条封闭的曲线都能收缩成一点,那么这个空间一定是一个三维的圆球。 Hamilton(50%) 丘成桐 Perelman (25%) 庞加莱猜想 朱熹平 曹怀东 (30%) 摩根和田刚 克莱纳和洛特
小国不丹的启示 1、“GNP”(国民幸福总值)与“GDP”; 2、 “我是好国王,但是我不能保证代代都是好国王。只有民主能够保证。” 3、“派送民主”与“派送知识”; 4、“你要人民爱国王,就要人民有选举国王的权利。” “你让人民爱科学,就必须让人民有参与科学的权利。”——李大光
不丹政治改革的启示:制度更重要 2008年3月24日,位于中印之间的不丹迎来其历史上的首次民主选举,直接选举国民议会议员,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不丹历史上第一个民选政府。不丹实行了100多年的君主立宪制度被民主制度所取代。辛格老国王的决定让朴实的不丹百姓不解:我们爱国王,我们愿意永远拥戴国王。我们不需要什么民主选举。但是,老国王却说:“为了不丹人长远的幸福,我们必须推行民主,一个有效的制度比王位更重要。”
我们是否可以说:…… • 在科学事件不断出现,公众的意志在不断被忽略的今天,我们是否可以对我们一向信任的科学说:“为了保证科学能够长远的为公众造福,我们必须让公众参与科学决策。一个有效的科学决策制度比科学本身更重要。”
社会权利变革中的科学 “社会权利”(social power)至今没有得到学界明确的定义。社会权利的构成至少是由公民的权利和国家的权利(state power)为构成的基本内涵。但是,不同的政体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两者之间的平衡与不平衡都是互为替代或者并存的。在任何一个社会时期,利益与公民文化(或者社会文化)之间都处于冲突与互为消长的状态。
战后世界科学事件…... (1)1976年意大利的塞韦索(Seveso)一家化工厂有毒气体泄漏事件; (2)197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三哩岛核电站泄露事件; (3)1984年,印度博帕尔(Bhopal)化工厂泄漏事件; (4)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 (5)1986年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事件;
导致…… 民主制度导致科学研究的投入受到阻碍。科学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提出“公众理解科学”的概念。无论科学家怎样维护自己的利益,公众的利益还是得到了维护。那就是,公众参与决策的权利。
近来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件…… (1)萨斯; (2)禽流感; (3)圆明园防渗膜事件; (4)“汉芯”事件; (5)太湖巢湖蓝藻事件; (6)西部水利大开发争论; (7)怒江大开发的争论; (8)厦门PX事件; (9)松花江污染事件; (10)中西医争论; (11)伪科学的争论; (12)三鹿奶粉;
导致…… 科学的作用: 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政协委员赵玉芬联合了另外104名政协委员,在两会期间提交了一项议案,建议缓建PX项目,重新选址勘察论证。 PX项目的腾龙芳烃(厦门)有限公司总经理林英宗博士复杂的化学数据都公布了出来,这种开放得到的结果是“保密”,因为没有人懂得这些数据的含义。
最终导致…… 公众采取“散步”的方式争取到了听证会的召开和参与的权利。 但是,工程迁移的最终结果却是厦门市政府的“明智决策”。
不得不思考….. 开发商的利益:利润与市场; 政府与官员的利益:政绩与……; 科学家的利益:研究成果;论文;学术地位;个人利益; 但是,公众呢?他们赤手空拳, 只能去“散步”。
科学:进入公众视野中的形象改变 1、科学事件不再仅属科学家共同体,而是社会事件; 2、媒体:传播科学事件的责任转由大众媒体承担; 3、网络:任由信息泛滥的海洋; 4、信息时代将改变我们对科学、社会以及政治的看法;
我们难道要永远的“散步”? 我们距离“社会参与科学”还有多远? “2006年6月,条例初稿成型的时候共有46条1万余字。在各个利益部门的修改下,如今已经“面目全非”。“具体的规定成了抽象的概念,原有的棱角被消磨殆尽,条例的可操作性已经很差,尤其是关于公众参与的内容,最早的草稿是一个专门的篇章,现在只剩下照搬《环评法》的原文,……” “公众参与规划环评难在哪” 《科技日报》,2008年4月22日
科学中心 时 间 空 间 准备 与公众互动 直 接 科学。比如GMO 特点:显性 公众:被吓跑 80%内容 20%关联 知识分子:被吸引 政府喜欢: 直观;热烈;轰动; 成本高;时间长; 忽略针对性 知识,而非科学
科学中心 时 间 空 间 公众:关注; 要求;问题; 信息 间接 科学。比如GMO 特点:隐性 20%内容 80%关联 几乎所有人都感兴趣 政府不喜欢: 效果好;经费困难; 成本低;时间短; 具有针对性 科学,而非仅知识
事与愿违的结果:灌输模式导致科学与伪科学“惊人的一致”事与愿违的结果:灌输模式导致科学与伪科学“惊人的一致”
美国历史学家麦克尔·歇默(Michael Shermer)对伪科学定义为:“看起来是科学的,但是缺乏支持证据和合理解释的说法”。与此相反,科学是“所设计的完整方法。这种方法用于描述和说明所观察到的和所推论出的过去和现在的现象,旨在建立一整套供他人拒绝接受和证实的开放的可实验的知识体系。”
我们对于科学给予希望太大,以至于我们不能容忍没有结果的科学。我们渴望见到科学给我们带来的光明和结果,光明还应该是极其灿烂的,结果还应该是令人震撼的。但是,恰恰就是对结果的追求和渴望与迷信能够带给我们的显见的“结果”的“事实”相一致。我们对于科学给予希望太大,以至于我们不能容忍没有结果的科学。我们渴望见到科学给我们带来的光明和结果,光明还应该是极其灿烂的,结果还应该是令人震撼的。但是,恰恰就是对结果的追求和渴望与迷信能够带给我们的显见的“结果”的“事实”相一致。
科学的奇迹就是其能够经常带给我们的“惊人之处”。相信“奇迹”与“惊人之处”是人类的本性。科学无法消灭人类的这个本性,科学共同体的利益与国家利益没有,也不可能有消除人类这种好奇的本性的企图和欲望。科学本身不仅被当作一种迷信接受,而且还“被当成一种新的巫术类型而加以接受。”科学的奇迹就是其能够经常带给我们的“惊人之处”。相信“奇迹”与“惊人之处”是人类的本性。科学无法消灭人类的这个本性,科学共同体的利益与国家利益没有,也不可能有消除人类这种好奇的本性的企图和欲望。科学本身不仅被当作一种迷信接受,而且还“被当成一种新的巫术类型而加以接受。”
关于科学的发现大多数媒体愿意使用“开创性的”、“填补了世界(或者国内)的空白”、“历史意义的”、“具有国际水平的”、“问鼎……”、甚至是“前所未有的”……。这种带有绝对化的形容词与伪科学惯用的语言具有相同的意义。科学研究中的艰难;科学家有血有肉的日常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对他们研究工作的影响;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理论的临时性;科学研究是在前人的知识的积累基础上的产物;科学必须经过不断的失败而取得成果;科学研究是团队合作的结果;科学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这些涉及到科学研究的方法、思想和精神的核心的被删除和忽略,使得科学研究在其结果的呈现方式上与伪科学相一致。关于科学的发现大多数媒体愿意使用“开创性的”、“填补了世界(或者国内)的空白”、“历史意义的”、“具有国际水平的”、“问鼎……”、甚至是“前所未有的”……。这种带有绝对化的形容词与伪科学惯用的语言具有相同的意义。科学研究中的艰难;科学家有血有肉的日常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对他们研究工作的影响;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理论的临时性;科学研究是在前人的知识的积累基础上的产物;科学必须经过不断的失败而取得成果;科学研究是团队合作的结果;科学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这些涉及到科学研究的方法、思想和精神的核心的被删除和忽略,使得科学研究在其结果的呈现方式上与伪科学相一致。
1、过程和方法被隐瞒,仅仅呈现成功的结果;2、所有的试验都是成功的;3、所有的结果都是百试不爽的。而科学的核心:理性与怀疑精神被泯灭。科学家在传播领域的退出就是理性的丧失,而迷信留在大众文化中。1、过程和方法被隐瞒,仅仅呈现成功的结果;2、所有的试验都是成功的;3、所有的结果都是百试不爽的。而科学的核心:理性与怀疑精神被泯灭。科学家在传播领域的退出就是理性的丧失,而迷信留在大众文化中。
传统的科普模式 科学事实 其他渠道 企业 教育 技术开发 政府机构 科学家团体 新迷信 相信科学 公 众 崇拜科学 思维依赖
公众理解什么?Lewenstein:科学家注重的是让公众在传统意义上理解科学,支持科学事业发展。但是,传统方式一定会导致公众对科学态度的变化。这是非常难解决的问题。公众理解什么?Lewenstein:科学家注重的是让公众在传统意义上理解科学,支持科学事业发展。但是,传统方式一定会导致公众对科学态度的变化。这是非常难解决的问题。
“理解”模式 科学的本质 科学的本质;研究的过程;对社会的影响; 政府 媒体 NGO 企业 民间志愿者 科学研究技术开发 有效传播 科学家团体 公 众 评估与研究 社会科学家
科 学 科学家团体 (积极) 社会学研究 (客观) 科技传播 (非线性) 科 普 (线性) 媒 体 (传统媒体;现代媒体; 教育机构;人际等) 科学家所说的事实 科学研究的真实形态 公众理解科学技术
公众听证会(Public Jury) 共识会议制度(Consensus Conference) 咨询机构和专家 科技馆 政府 社区 (农村、城市) E-mail 演讲 电影 同行评议 实验室 展览 政府报告 教科书 正规教育 公众讨论 科学家说明 参考文献 科学杂志 书 电视节目 基金会 社会参与模式(Model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科学传播概念的演变历史 传统科普 PUS Science Communication 国家利益 科学家共同体 利益 公众利益 “关于进一步搞好科普的若干建议”, 1994,12 “科普法”,2002,6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 2006,2; “Science and Society”, 1999-2000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Sir Bodmer, Royal Society,1985
其他支出 纳税义务 政府 经费 公民群体 科学家团体 监督和询问 获得投入后产出的权利 研究的权利 启蒙 获得产品的意识 生产商品和知识产品的义务 获得知识产品意识的形成 产品的两种存在形态: 商品的要求和选择 有形(商品)和无形(信息或者知识) 流通领域 商店 媒体